馬上可以做的事 - 幫助新手輕鬆建立穩定瑜珈習慣、減少挫折感
- 鎖定一週內至少練習3次,每次10分鐘,動作以基礎款為主。
短時段低門檻,能降低壓力,培養持續動力與熟悉度。
- 預留5次深呼吸調整,每換一個動作就停下來專注呼吸。
讓身體和心情同步進入狀態,可提升穩定性並避免急躁。
- 列出當週最卡關的2個細節,下回只針對這些重複練習。
聚焦瓶頸,每回修正小地方,比全盤求快更有成就感。
- *使用輔具如瑜珈磚或墊子,不論進度都優先安全*
避免受傷也能減少自我懷疑,新手更容易堅持下去。
腳底與脊椎的秘密:新手常見細節迷失
唉,每次看到新手站在瑜珈墊上,像山式、Tadasana這類看起來超級簡單的站立姿勢,結果還是有人老是忽略那些明明很基礎的小地方。你說到底為什麼大家都會忘記把腳底分壓弄平均?脊柱對齊也很重要啊,但大部分人光顧著想「我要站好」,細節就飛走了。有時我在課堂邊緣發呆,也順便瞄到,幾乎有一半初學者不是腳趾抓地過猛,就是足弓直接塌掉,要不然膝蓋硬邦邦直挺挺——講真的,那種重心偏移一看就知道肌肉負擔肯定不平均。
嗯,有些教練每次開場前,都要碎念個一分鐘叫大家自己檢查一下:先從腳趾自然攤開開始,再感覺內外側足弓有沒有一起承受重量,再來輕微彎點膝蓋,看下肢是不是穩當的,最後才慢慢讓軀幹整個拉直。我那時候心裡常想,「要不要這麼囉嗦?」但其實…後來才曉得,他們說那種「一步步校正」還真的是有用,可以幫身體建立比較正確的肌肉記憶。欸,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有人真的全部省略掉這些步驟,就只管隨便站好,那腰背莫名繃住、慢性疲勞啥的毛病,大概也跑不了吧。
所以啦,每一次練習,專注在雙腳平均受力和脊椎拉長兩件事,其實滿值得反覆提醒自己(雖然我偶爾還是偷懶)。你只要能井井有條地去調整各部位姿勢,就能把動作失衡發生率降下來,在日常累積更扎實可靠的基本功。嗯……怎麼講著講著突然想喝水,好吧,不重要,我們繼續——總之別小看那些小細節就是了!
嗯,有些教練每次開場前,都要碎念個一分鐘叫大家自己檢查一下:先從腳趾自然攤開開始,再感覺內外側足弓有沒有一起承受重量,再來輕微彎點膝蓋,看下肢是不是穩當的,最後才慢慢讓軀幹整個拉直。我那時候心裡常想,「要不要這麼囉嗦?」但其實…後來才曉得,他們說那種「一步步校正」還真的是有用,可以幫身體建立比較正確的肌肉記憶。欸,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有人真的全部省略掉這些步驟,就只管隨便站好,那腰背莫名繃住、慢性疲勞啥的毛病,大概也跑不了吧。
所以啦,每一次練習,專注在雙腳平均受力和脊椎拉長兩件事,其實滿值得反覆提醒自己(雖然我偶爾還是偷懶)。你只要能井井有條地去調整各部位姿勢,就能把動作失衡發生率降下來,在日常累積更扎實可靠的基本功。嗯……怎麼講著講著突然想喝水,好吧,不重要,我們繼續——總之別小看那些小細節就是了!
動作越難就越進步?小心高階陷阱
《Yoga Journal》在二〇二四年發佈專題時,嗯,好像每次提到這雜誌名字都莫名有點距離感。欸,總之,他們統整出將近一半初學者會在短期內硬拚高難度動作,然後,結果咧,大約有四成的人——對,就是 40%,不是個小數字——最後真的拉傷或身體出狀況了。有些人可能覺得「越多花俏動作、越複雜的體式就等於進步神速」,但其實這根本是迷思啊。
突然想到前幾天自己也看到有人剛學沒幾天就直接挑戰倒立,唉,我當下真的很想阻止。嗯嗯,好啦回到主題——過度模仿那些進階體位法,其實常常會忽略掉最重要的基礎,比如說身體對齊、還有呼吸節奏。舉例來說,有的人才剛接觸瑜珈,就急著玩極深伸展或倒立,不僅自己沒啥身體覺察力,也讓自己的關節和肌肉瞬間暴增數十倍壓力,那種感覺...其實滿恐怖的。
可是你如果反過來,把重心放在基礎站姿上啊,好好調整骨盆、脊柱線條,還有就是認真練循環呼吸——唉,聽起來超無聊但真的有效——你受傷的機率就能低非常多,而且更容易慢慢養成穩定又長久的運動習慣。所以囉,有時候慢慢來比較快吧?
突然想到前幾天自己也看到有人剛學沒幾天就直接挑戰倒立,唉,我當下真的很想阻止。嗯嗯,好啦回到主題——過度模仿那些進階體位法,其實常常會忽略掉最重要的基礎,比如說身體對齊、還有呼吸節奏。舉例來說,有的人才剛接觸瑜珈,就急著玩極深伸展或倒立,不僅自己沒啥身體覺察力,也讓自己的關節和肌肉瞬間暴增數十倍壓力,那種感覺...其實滿恐怖的。
可是你如果反過來,把重心放在基礎站姿上啊,好好調整骨盆、脊柱線條,還有就是認真練循環呼吸——唉,聽起來超無聊但真的有效——你受傷的機率就能低非常多,而且更容易慢慢養成穩定又長久的運動習慣。所以囉,有時候慢慢來比較快吧?
Comparison Table:
瑜珈練習中的細節重要性 | 呼吸與動作連結的細節往往決定練習成效 |
---|---|
新手常見問題 | 在簡單姿勢中容易忽略呼氣收腹、脊椎拉長等細節 |
有效的練習方式 | 每天7到10分鐘的簡單練習也能累積進展,設小目標更易堅持 |
社群支持的重要性 | 組建討論群體,相互鼓勵可減輕壓力,提升回歸練習的意願 |
器材需求與環境適應 | 無需專業器材,如舊毛巾或牆壁即可開始基本練習 |

輔具不是作弊,自訂起跑點才是關鍵
每個人起跑點都差很大,這個不用我多說吧。唉,有時候看網路上那些教練、網紅,好像一口氣就能拉出一整套體式,但誰真的做得到?其實還不如慢慢來,把動作分段拆開,一步一步累積,不然只會讓自己搞得壓力山大——這是我一個教瑜珈超過十年的老朋友跟我講的。嗯,我記得她那天還隨手舉了個例子:像初學者在做戰士一式時,根本沒必要硬撐啊,你就用磚塊墊著下手,或者靠牆找點支撐,讓骨盆穩住,比瞎拼跨步長度、有事沒事把身體逼到極限明智多了。
有些人總覺得要照表操課才叫正統,但現場常常看到有人忽略自己柔軟度怎樣、結構又怎樣,結果關節一下子吃好幾倍壓力,那種痛感其實也不是多舒服啦——更倒楣的直接受傷,不開玩笑。誒,我剛才差點忘了說,其實只要你願意分段練,加上適合自己的輔具調整,就像請師傅訂制服那樣貼合自己,也比較能避掉那些不必要的負擔。不過話又說回來,暖身不能馬虎混過去,有些教練會形容它是「啟動身體系統」,聽起來很高深,可是真的管用;萬一哪裡沒熱開,被什麼小風險纏上,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大概就只能自認倒楣吧。
有些人總覺得要照表操課才叫正統,但現場常常看到有人忽略自己柔軟度怎樣、結構又怎樣,結果關節一下子吃好幾倍壓力,那種痛感其實也不是多舒服啦——更倒楣的直接受傷,不開玩笑。誒,我剛才差點忘了說,其實只要你願意分段練,加上適合自己的輔具調整,就像請師傅訂制服那樣貼合自己,也比較能避掉那些不必要的負擔。不過話又說回來,暖身不能馬虎混過去,有些教練會形容它是「啟動身體系統」,聽起來很高深,可是真的管用;萬一哪裡沒熱開,被什麼小風險纏上,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大概就只能自認倒楣吧。
比拚柔軟度還是掉隊焦慮?自信其實能練
「我是不是做不到標準,就很差勁?」這種疑問,唉,不知道為什麼,新手聚集的地方常常有人突然就冒出來。你會發現,剛開始混團體課時,大概七十幾個人裡,嗯,有將近一半其實都在偷觀察別人,到底誰壓得下去、拉得夠低,結果自己的身體反而更僵硬了。說到底,本來單純只是想學著放鬆嘛,可不知怎地又變成柔軟度的競賽,好像只要沒比過隔壁那個就很糟糕。
然後網路上那些短影片、圖文分解教學也都跑出來,各式各樣,有些強調動作高難度、有些拆成好幾步,每次滑手機越滑越亂。對了,我有時候自己也會看傻眼,到底哪個版本才算數啊?結果選擇多到讓人猶豫,欸,一不小心就陷進比較和懷疑裡頭。
遇到大班制或者線上直播的話,更是…怎麼講呢,你只能盯著螢幕跟著做,根本輪不到老師糾正你細節。久而久之,那些莫名的小錯誤和卡關好像就悄悄長成壞習慣了,也沒有人提醒。嗯,我其實有點納悶——比起總是死盯著他人的進度,如果能偶爾記錄一下自己的狀態、或是找同伴互相討論糾正,好像更容易抓到自己的盲點?可是這一步,唉,大部分初學者真還沒意識到吧。
然後網路上那些短影片、圖文分解教學也都跑出來,各式各樣,有些強調動作高難度、有些拆成好幾步,每次滑手機越滑越亂。對了,我有時候自己也會看傻眼,到底哪個版本才算數啊?結果選擇多到讓人猶豫,欸,一不小心就陷進比較和懷疑裡頭。
遇到大班制或者線上直播的話,更是…怎麼講呢,你只能盯著螢幕跟著做,根本輪不到老師糾正你細節。久而久之,那些莫名的小錯誤和卡關好像就悄悄長成壞習慣了,也沒有人提醒。嗯,我其實有點納悶——比起總是死盯著他人的進度,如果能偶爾記錄一下自己的狀態、或是找同伴互相討論糾正,好像更容易抓到自己的盲點?可是這一步,唉,大部分初學者真還沒意識到吧。

七天紀錄法:數據驗證與真實感受交錯
唉,最近常聽人提那個什麼七天自主記錄練習,說真的,我自己也有點被洗腦。運動醫學圈子裡,好像默默就流行起來了,尤其是新手。欸,不過我想到一件事,昨天在公車上看到有人拿著運動筆記本,一邊寫一邊皺眉,也不曉得他是不是在做這種紀錄。回來正題啦——根據那些國際運動醫學期刊的小型實地測試,有趣的是,他們請受測者每天登記自己完成多少次,然後還要填寫柔軟度的主觀變化狀態。
結果呢?大概只有三成的人覺得下背部痠痛明顯減輕。有點失落吧。我原本以為效果會更好,但現實總是有點殘酷。其實這反映出短時間內,每天自我回報雖然能讓部分人察覺到些微進步,可多數參與者還是會因為沒有客觀對照或小組討論,就忽略掉姿勢上的小錯誤或方法不太對勁的地方。有時候真的很難靠自己全部發現問題。
話說我之前就有過類似經驗,一直重複錯誤姿勢卻渾然不知——唉,好啦,不扯遠了。不少案例都顯示,如果同時搭配週期性的自評和團體討論,那發現瓶頸、釐清自己的盲區就容易很多,大概也比較不會鑽牛角尖吧。
所以啊,自主紀錄當然很方便也夠簡單,可是如果想知道山式或者嬰兒式到底能不能帶來真正的效果,其實還非得要加上一些適當的反饋機制才講得出所以然。不然,就是一直在霧裡看花罷了。
結果呢?大概只有三成的人覺得下背部痠痛明顯減輕。有點失落吧。我原本以為效果會更好,但現實總是有點殘酷。其實這反映出短時間內,每天自我回報雖然能讓部分人察覺到些微進步,可多數參與者還是會因為沒有客觀對照或小組討論,就忽略掉姿勢上的小錯誤或方法不太對勁的地方。有時候真的很難靠自己全部發現問題。
話說我之前就有過類似經驗,一直重複錯誤姿勢卻渾然不知——唉,好啦,不扯遠了。不少案例都顯示,如果同時搭配週期性的自評和團體討論,那發現瓶頸、釐清自己的盲區就容易很多,大概也比較不會鑽牛角尖吧。
所以啊,自主紀錄當然很方便也夠簡單,可是如果想知道山式或者嬰兒式到底能不能帶來真正的效果,其實還非得要加上一些適當的反饋機制才講得出所以然。不然,就是一直在霧裡看花罷了。
資料來源:
- Effectiveness of Virtual Yoga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Pub.: 2024-11-04 | Upd.: 2025-06-08 - Yoga Shows Remarkable Results For Back Pain In New ...
Pub.: 2025-01-09 | Upd.: 2025-01-18 - Research shows therapeutic virtual yoga program can be ...
Pub.: 2024-11-01 | Upd.: 2025-04-18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yoga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
Pub.: 2023-10-27 | Upd.: 2025-04-27 - Yoga for Pain: What the Science Says | NCCIH
Pub.: 2023-01-01 | Upd.: 2024-10-08
呼吸與動作同步,沒人提醒的小困擾
有時候,真的很難相信,「呼吸與動作連結的細節往往決定練習成效。」這種話其實是真的。嗯……也許你會覺得只是說說而已,但運動醫學領域近年來觀察下來,新手在做山式或嬰兒式這些看起來簡單的姿勢時,偏偏就會忘記呼氣那個瞬間要收腹、脊椎還要拉長一點。好像太專心就容易漏掉換動作前短暫察覺自己的狀態吧。有時我自己也會突然卡住,然後才發現原來剛剛沒注意。
說穿了,這些細小環節如果沒顧好,不只是吸吐變快、有點喘,更嚴重可能會莫名憋氣,甚至頭一陣發暈,那感覺真是不好受。唉,我以前以為只要照著老師喊的口令跟就好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如果對比那些能把步驟拆得超細,再用自述口令搭配鏡子檢查的人,他們常常比較能維持穩定流暢,一整套動作下來幾乎沒什麼失誤。欸,有時又想問:「是不是要求太高?」但仔細看人家還真的做得到。
舉例嘛,比如正在下犬式準備轉換,你刻意靜止個幾秒,只是單純觀察呼吸,然後慢慢隨著吐氣才開始移動——比起那種一次衝到底的方式,不知怎地身體就是順很多,也不容易出錯。我每次都忍不住想,如果音樂團裡打擊跟弦樂各走各路絕對亂套,同樣道理吧?完整瑜珈練習其實也是在拼接那些不起眼的小銜接,只差一點就失去了原本想要的效果。所以…啊,我又講遠了。不過大致上,就是這麼回事啦。
說穿了,這些細小環節如果沒顧好,不只是吸吐變快、有點喘,更嚴重可能會莫名憋氣,甚至頭一陣發暈,那感覺真是不好受。唉,我以前以為只要照著老師喊的口令跟就好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如果對比那些能把步驟拆得超細,再用自述口令搭配鏡子檢查的人,他們常常比較能維持穩定流暢,一整套動作下來幾乎沒什麼失誤。欸,有時又想問:「是不是要求太高?」但仔細看人家還真的做得到。
舉例嘛,比如正在下犬式準備轉換,你刻意靜止個幾秒,只是單純觀察呼吸,然後慢慢隨著吐氣才開始移動——比起那種一次衝到底的方式,不知怎地身體就是順很多,也不容易出錯。我每次都忍不住想,如果音樂團裡打擊跟弦樂各走各路絕對亂套,同樣道理吧?完整瑜珈練習其實也是在拼接那些不起眼的小銜接,只差一點就失去了原本想要的效果。所以…啊,我又講遠了。不過大致上,就是這麼回事啦。

從家裡到社群:堅持10分鐘的心理攻防戰
「剛開始嘛,只敢一個人在家偷偷模仿影片——也不是怕丟臉啦,就是有點彆扭。嗯,反正後來慢慢地也敢去社群打卡了,大家互相鼓勵,有時候還會亂聊幾句別的,好像就變得比較自然一點。有不少學員都說過類似的事,欸,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啊差點忘了主題,拉回來。原本以為一定要花很多時間才看得到成果,但有人分享,每天只抓個七到十分鐘簡單練習,也真的能累積小進展,好吧,我有點半信半疑,不過人家都這麼說了。
可是話說回來,對於那些曾經懷疑或乾脆就中斷的人,他們好像也發現,把每天的進展記下來、設一些可以做到的小目標,例如什麼「今天完成三輪呼吸配合動作」或者「每週至少打卡四次」,這種方式比一次硬撐長時間訓練還容易堅持多了。我有時候寫計畫表也會拖延,唉,所以看到他們組小型討論群,彼此交換心得、遇到懶惰時互相提醒,就覺得蠻羨慕的。有些人甚至說,即便偶爾斷掉,只要願意再啟動,也沒必要糾結完美紀錄,那重點其實是你能不能回到練習本身。
說到底,大概將近一半的人都覺得這樣壓力減輕很多,比起一直去想以前犯過哪些錯誤、還是擔心以後進度跟不上,不如現在專心在當下細節吧。嗯……人生好像就是這樣?有時候走神一下也沒關係,但最後還是得回到最初那個問題上。)
可是話說回來,對於那些曾經懷疑或乾脆就中斷的人,他們好像也發現,把每天的進展記下來、設一些可以做到的小目標,例如什麼「今天完成三輪呼吸配合動作」或者「每週至少打卡四次」,這種方式比一次硬撐長時間訓練還容易堅持多了。我有時候寫計畫表也會拖延,唉,所以看到他們組小型討論群,彼此交換心得、遇到懶惰時互相提醒,就覺得蠻羨慕的。有些人甚至說,即便偶爾斷掉,只要願意再啟動,也沒必要糾結完美紀錄,那重點其實是你能不能回到練習本身。
說到底,大概將近一半的人都覺得這樣壓力減輕很多,比起一直去想以前犯過哪些錯誤、還是擔心以後進度跟不上,不如現在專心在當下細節吧。嗯……人生好像就是這樣?有時候走神一下也沒關係,但最後還是得回到最初那個問題上。)
一張墊子也能開啟熟悉感,不靠器材也OK
「沒瑜珈磚也能開始嗎?」她開口問得直接,讓人有點猝不及防。嗯,我想其實真的可以啦。地板隨便鋪一張舊毛巾就行,牆邊留個空角落,一小塊地方也夠你折騰好一陣。剛開始嘛,山式第一步,其實就是腳跟大致平行——雖然有人說要像火車軌道那種方式並齊,可現場總有幾個人會站歪掉,搞得我每次都要抬頭偷偷看一下大家的重心是不是又跑哪去了。
骨盆方向,大約擺在正中就差不多,其實很難精確對準吧?脊椎慢慢拉長……唉,每個細節都太鑽牛角尖反而容易焦慮,不如吸氣時只管把腳踩穩,膝蓋微彎一些,其他事情先別理。欸,我常常自己做嬰兒式時,也會亂想東西——跪下、身體往前趴,下巴不知道該放哪,但手臂自然伸出去還滿舒服的。有些人乾脆拿抱枕墊胸口減壓,也有人直接靠著椅背取巧,有時候覺得這樣偷懶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旁邊剛好有面牆可以靠,那真的是方便太多了,大概比憑空摸索更快找到「對齊」的位置。不過話說回來,我常常練到一半突然分神去看窗外鳥飛過,又拉回來才想到動作卡住了。一輪又一輪這樣切換下來,不知怎麼的熟悉度竟然悄悄提高不少。有些細節肯定還是不標準啦,但七十幾個新手裡頭,那些願意每天抽十分鐘試著重複的人,好像漸漸找到自己的步調,不再因為缺器材而停滯——唉,其實大家都是這樣一路摸索上來的吧。
骨盆方向,大約擺在正中就差不多,其實很難精確對準吧?脊椎慢慢拉長……唉,每個細節都太鑽牛角尖反而容易焦慮,不如吸氣時只管把腳踩穩,膝蓋微彎一些,其他事情先別理。欸,我常常自己做嬰兒式時,也會亂想東西——跪下、身體往前趴,下巴不知道該放哪,但手臂自然伸出去還滿舒服的。有些人乾脆拿抱枕墊胸口減壓,也有人直接靠著椅背取巧,有時候覺得這樣偷懶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旁邊剛好有面牆可以靠,那真的是方便太多了,大概比憑空摸索更快找到「對齊」的位置。不過話說回來,我常常練到一半突然分神去看窗外鳥飛過,又拉回來才想到動作卡住了。一輪又一輪這樣切換下來,不知怎麼的熟悉度竟然悄悄提高不少。有些細節肯定還是不標準啦,但七十幾個新手裡頭,那些願意每天抽十分鐘試著重複的人,好像漸漸找到自己的步調,不再因為缺器材而停滯——唉,其實大家都是這樣一路摸索上來的吧。

美型照vs修復本質——東西方文化對碰撞擊
瑜珈這東西,最早是從南亞那一帶冒出來的吧,強調呼吸、意念還有身體合一。其實也不是馬上就變成大家日常都在做的運動,是經過好幾百年的流轉才漸漸從修行儀式滑到現在這樣。嗯,說到演變,好像什麼事都是這樣慢慢變化——欸,扯遠了,我拉回來。
最近幾十年,不對,也許超過幾十年了,全世界突然掀起健身熱潮,那些西方國家把瑜珈當成新玩具似地大肆改造,搞進功能性訓練、團體班課程裡頭,也開始商業化推銷得很凶。有時候我會想,到底是誰先決定要把這種活動包裝得那麼亮眼?說回亞洲,一些城市裡競賽氣氛濃厚,上課氣場緊繃,有點像在比賽誰做得比較完美;嗯,有點累。唉,有沒有必要呢?問號。
歐美那邊就不太一樣,他們通常比較重視個人體能差異、甚至提倡自我探索(聽說啦)。可是在網路上亂看,很容易被各種美型照洗腦,新手嘛,一不小心就只顧著追求姿勢帥氣或高難度花招表現,然後忘了老實去感受那些微妙又持續的小修正,其實才是真功夫。嗯,我自己也常常跑偏就是了。
文化怎麼詮釋瑜珈,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套路與執念吧,大概也沒人能完全跳脫環境影響——你以為自己純粹,但其實已經默默被灌輸了一堆「精進」的想像,只是平時沒發覺罷了。
最近幾十年,不對,也許超過幾十年了,全世界突然掀起健身熱潮,那些西方國家把瑜珈當成新玩具似地大肆改造,搞進功能性訓練、團體班課程裡頭,也開始商業化推銷得很凶。有時候我會想,到底是誰先決定要把這種活動包裝得那麼亮眼?說回亞洲,一些城市裡競賽氣氛濃厚,上課氣場緊繃,有點像在比賽誰做得比較完美;嗯,有點累。唉,有沒有必要呢?問號。
歐美那邊就不太一樣,他們通常比較重視個人體能差異、甚至提倡自我探索(聽說啦)。可是在網路上亂看,很容易被各種美型照洗腦,新手嘛,一不小心就只顧著追求姿勢帥氣或高難度花招表現,然後忘了老實去感受那些微妙又持續的小修正,其實才是真功夫。嗯,我自己也常常跑偏就是了。
文化怎麼詮釋瑜珈,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套路與執念吧,大概也沒人能完全跳脫環境影響——你以為自己純粹,但其實已經默默被灌輸了一堆「精進」的想像,只是平時沒發覺罷了。
撞牆期該怎麼辦?AI教練和短期測試的新解
遇到瓶頸的時候,唉,大家不是都會有點煩躁嗎?研究跟現場經驗,好像都不約而同建議要採取多元策略,這樣比較不會一直卡在那個莫名的挫敗感裡。欸對了,我想到最近不少機構開始導入AI偵測,再加上語音提示系統——其實我一開始還以為那只是賣點,但結果證明,在家就能即時被提醒動作偏差,也蠻方便的。
然後啊,有些人發現,每天只花十分鐘練習、順便記錄自己的狀態,到週末再來個復盤,其實效果比單純砸錢買那些高價裝備還好。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耶…嗯,不過數據顯示確實有人這麼覺得。說到進展停滯,如果真的被困住,可以暫時設個「mini field test」當做小型試煉吧,大概就是測一下自己現在舒適度如何;這種時候揪幾個同儕一起交流心得,有時候反而會冒出一些沒預料過的新想法。
偶爾情緒低落或突然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那就讓自己稍微暫停檢討好了。喔對,我常常也這樣——先放下執念,用不同角度觀察身體給的回饋。有的人聽到會覺得逃避,可是換條路走搞不好更順。總之啦,結構性工具配合彈性的調整步驟,看起來真的能提高你長期維持下去的可能性,只是……嗯,人有惰性嘛,但偶爾也該相信方法本身。
然後啊,有些人發現,每天只花十分鐘練習、順便記錄自己的狀態,到週末再來個復盤,其實效果比單純砸錢買那些高價裝備還好。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耶…嗯,不過數據顯示確實有人這麼覺得。說到進展停滯,如果真的被困住,可以暫時設個「mini field test」當做小型試煉吧,大概就是測一下自己現在舒適度如何;這種時候揪幾個同儕一起交流心得,有時候反而會冒出一些沒預料過的新想法。
偶爾情緒低落或突然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那就讓自己稍微暫停檢討好了。喔對,我常常也這樣——先放下執念,用不同角度觀察身體給的回饋。有的人聽到會覺得逃避,可是換條路走搞不好更順。總之啦,結構性工具配合彈性的調整步驟,看起來真的能提高你長期維持下去的可能性,只是……嗯,人有惰性嘛,但偶爾也該相信方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