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可以做的事 - 協助新手穩定起步、有效追蹤進步,減少受傷與壓力
- 預留每週3次、每次20分鐘空間在家練4個指定入門動作
高頻率短時段,讓身體習慣動作模式,8週內柔軟度顯著累積[2]
- 每次練習前先錄影山式站姿並自查重心與呼吸配合
自我檢查能抓出細節錯誤、修正偏差,提升安全感與專注力[2]
- 列出過程卡關的3項困擾,每週結束時記下是否改善或仍需調整
固定追蹤瓶頸,有助於減少挫折感、明確看見小幅進展
- *痛才有效*這句話直接刪除,每回拉伸只到舒適微緊即可停住
*無痛原則*降低運動傷害風險,新手更容易長期維持良好狀態[1][4]
學瑜珈需要天賦?放下比較,重練習感受
「我是不是天生就不適合瑜珈啊?」這種自我懷疑,嗯,真的是很多初學者一開始常冒出來的念頭。有時候你才剛踏進教室沒幾次,就忍不住開始比較——欸,怎麼別人做得那麼順,我還在地上扭成一團。其實現場看多了,新手最容易卡住的癥結,大概就是把自己能不能壓低、拉開或達到某個姿勢(像是什麼鷲式、輪式,那些看起來很狂的體位)當成唯一指標。好像只要動作不到位,就是沒天分似的。
然後,有些人會因為無法第一時間完成高難度動作,開始懷疑自己的潛力嘛。喔對,我以前也是——明明老師都說慢慢來,可看到旁邊的人都做到心裡還是不安。大家總覺得缺乏所謂「身體天賦」就走不下去,這點……唉,不知道誰規定的。
但說真的啦,多年經驗豐富的瑜伽老師們通常會跳出來提醒:那些你以為超重要的動作熟練,其實只代表短期表現而已;更關鍵的是能不能察覺呼吸有沒有亂掉、有沒有分心,以及到底有沒有聽到身體在抗議還是發出微小訊號。有時候寫著寫著又想問,到底誰會一開始就懂這些?唉算了,再拉回來。
反過來講吧,如果一直拚命追求極限拉伸或炫技動作,很容易忽略基本協調性的重要性——結果怎樣?不是受傷,就是挫折感暴增。嗯,也不是嚇唬你啦,就是事實。一堂課下來反而搞得筋骨痛苦,人也失落。
所以囉,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瑜伽課程裡頭,都強調步驟拆解跟循序漸進,並非只是口號而已。它真的是讓各種條件背景的人都有機會感受到正面變化的一個關鍵環節。我又想到昨天同學分享第一次成功摸到地板那個笑容,好啦,又離題了。不過總之,就算現在你還卡在最基礎,也不用太焦慮,大概每個人都是一路跌撞前行吧。
然後,有些人會因為無法第一時間完成高難度動作,開始懷疑自己的潛力嘛。喔對,我以前也是——明明老師都說慢慢來,可看到旁邊的人都做到心裡還是不安。大家總覺得缺乏所謂「身體天賦」就走不下去,這點……唉,不知道誰規定的。
但說真的啦,多年經驗豐富的瑜伽老師們通常會跳出來提醒:那些你以為超重要的動作熟練,其實只代表短期表現而已;更關鍵的是能不能察覺呼吸有沒有亂掉、有沒有分心,以及到底有沒有聽到身體在抗議還是發出微小訊號。有時候寫著寫著又想問,到底誰會一開始就懂這些?唉算了,再拉回來。
反過來講吧,如果一直拚命追求極限拉伸或炫技動作,很容易忽略基本協調性的重要性——結果怎樣?不是受傷,就是挫折感暴增。嗯,也不是嚇唬你啦,就是事實。一堂課下來反而搞得筋骨痛苦,人也失落。
所以囉,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瑜伽課程裡頭,都強調步驟拆解跟循序漸進,並非只是口號而已。它真的是讓各種條件背景的人都有機會感受到正面變化的一個關鍵環節。我又想到昨天同學分享第一次成功摸到地板那個笑容,好啦,又離題了。不過總之,就算現在你還卡在最基礎,也不用太焦慮,大概每個人都是一路跌撞前行吧。
八週三次就有效?數據裡的柔軟度變化
「練瑜珈到底能不能真的讓身體變好?」唉,這問題其實我以前也一直半信半疑,畢竟市面上那麼多養生說法,到底誰說的才算數?不過呢,美國國家補充暨整合健康中心這兩年有份觀察報告,好像給出了一些比較明確的線索。嗯,我有時候會懷疑他們調查的方法,但…先不管這個。報告裡提到,如果你每週大約三次、一次花一小時左右,然後持續八週——差不多兩個月吧,大部分參與者脊椎靈活度還有前彎幅度都明顯提升。
欸,其實我很容易分心,剛剛突然想到冰箱裡還有沒喝完的優格飲料,不知道會不會壞掉……拉回來啦!反正意思就是說,你不用等很久,不用半年一年那種,只要兩個月內,多數初學者就能發現自己柔軟度、核心穩定性雙雙進步。這不是憑感覺瞎猜,是有量化依據,可以幫助大家比較科學地設定短期目標;以前常有人說什麼「我感覺進步了」,但這次數據擺在那兒,比較踏實。
比如,有些人原本只能勉強摸到膝蓋,可是經過一段階段訓練之後,就已經可以碰到腳踝了。這種改變其實比直接挑戰什麼高難度動作來得更真切易察覺,也比較容易累積信心吧。我自己也經歷過,就是一步步慢慢來,有時候沒什麼成就感,但一回頭發現自己的確做到了更多——大概就是那種莫名其妙的成長感啊。
欸,其實我很容易分心,剛剛突然想到冰箱裡還有沒喝完的優格飲料,不知道會不會壞掉……拉回來啦!反正意思就是說,你不用等很久,不用半年一年那種,只要兩個月內,多數初學者就能發現自己柔軟度、核心穩定性雙雙進步。這不是憑感覺瞎猜,是有量化依據,可以幫助大家比較科學地設定短期目標;以前常有人說什麼「我感覺進步了」,但這次數據擺在那兒,比較踏實。
比如,有些人原本只能勉強摸到膝蓋,可是經過一段階段訓練之後,就已經可以碰到腳踝了。這種改變其實比直接挑戰什麼高難度動作來得更真切易察覺,也比較容易累積信心吧。我自己也經歷過,就是一步步慢慢來,有時候沒什麼成就感,但一回頭發現自己的確做到了更多——大概就是那種莫名其妙的成長感啊。
資料來源:
- The impact of yoga on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Pub.: 2025-02-09 | Upd.: 2025-04-20 - Yoga – Benefits Beyond the Mat
Pub.: 2024-07-22 | Upd.: 2025-07-09 - 12 Science-Based Benefits of Yoga
Pub.: 2017-08-30 | Upd.: 2025-06-16 - Yoga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 - Harvard Health
Pub.: 2024-04-29 | Upd.: 2025-06-16 - Yoga: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 NCCIH
Comparison Table:
結論 | 建議 |
---|---|
拉到痛才有效的觀念已被專家推翻 | 應以舒適為主,避免過度拉伸造成傷害 |
每個人的柔軟度和結構不同 | 不必與他人比較進度,根據自身狀態調整練習 |
瑜伽姿勢需注意細節 | 檢查腳掌壓力、骨盆位置及肩膀姿勢等步驟不可忽略 |
記錄身體反饋有助於進步 | 定期自我評估並紀錄疼痛和靈活度的變化,有助於了解自己的狀況 |
深呼吸是關鍵 | 進入或切換姿勢前要做深呼吸,以幫助保持平衡和放鬆 |

安全起步別怕慢—新手必懂的三個動作檢查法
現場有個瑜珈老師,他好像已經講了很多遍,還是會有人問。嗯,初學者想真的把受傷的機率壓到最低喔,其實做法沒那麼神祕,就是抓住三點來做操作。第一件比較容易的,是直接拿手機側錄自己,比如說山式那些基本動作——這樣一來你不只看得到自己腳底落地平均沒有,其實還能發現骨盆到底是不是朝哪邊歪掉、有沒有人默默聳肩什麼的。欸,其實我上次就錄到自己右肩超高,當下有點傻眼。
反正,你對著影片跟圖示對照一下,那些細節在練習時很難自察,看完才知道問題在哪。然後,每一次動作啊,不要老是想著外觀多標準什麼的,比較推薦用力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身體內在感覺(唉,有時候這比看鏡子更難),而不是拚命去學照片裡那些彎得跟蛇似的人,好吧,我承認偶爾會失手硬撐結果超痛。
最後其實很重要啦,假如開始出現明顯拉扯或刺痛之類怪異感受,就真的要立刻停下來回頭檢查,不要逞強。據說,有將近一半新手都因為肌腱小傷卡關,大部分原因就是太晚理會身體發出的警告或者死忍著高難度不退讓。有時想想人類為什麼總喜歡挑戰極限?總之,每次訓練前,把安全放最前面這步真的是絕不可省略啊。
反正,你對著影片跟圖示對照一下,那些細節在練習時很難自察,看完才知道問題在哪。然後,每一次動作啊,不要老是想著外觀多標準什麼的,比較推薦用力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身體內在感覺(唉,有時候這比看鏡子更難),而不是拚命去學照片裡那些彎得跟蛇似的人,好吧,我承認偶爾會失手硬撐結果超痛。
最後其實很重要啦,假如開始出現明顯拉扯或刺痛之類怪異感受,就真的要立刻停下來回頭檢查,不要逞強。據說,有將近一半新手都因為肌腱小傷卡關,大部分原因就是太晚理會身體發出的警告或者死忍著高難度不退讓。有時想想人類為什麼總喜歡挑戰極限?總之,每次訓練前,把安全放最前面這步真的是絕不可省略啊。
一張墊子夠嗎?從東方修行到小宅日常
「有人問過,瑜珈到底算不算運動?」這種問題一丟出來,腦子裡就開始亂轉,嗯,不同時代的人答法還真差很大。你說老一輩的東方人,他們講瑜珈,大概會想到修行啊、什麼戒律、又或是呼吸訓練那類東西——唉,我記得有些經典甚至寫成厚厚一本宗教書,看了頭都大。然後,不知怎的,現在市區健身房裡,瑜珈忽然跟動感單車、TRX那些一起排上課表,被貼上體態調整或壓力釋放之類標籤,好像完全變了一張臉。
講到這我突然想到,上次路過某家連鎖品牌店,滿櫥窗的緊身衣和五花八門點數卡,好幾家甚至主打「專業瑜珈」,廣告圖還硬擺最難的高階體式——欸,那動作我光看就覺得天旋地轉。然後你知道嗎,有些老師私下抱怨說,結果新手反倒只學到外形在比拼,各種流派也吵個沒完,都忘記原本想要追求什麼。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多數初級動作像山式或下犬式,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裡試試,其實只要一張墊子就夠用(對啦,有調查顯示,多數都市住宅至少能留小角落練習),空間不用太大也行。
有時候我會胡思亂想,那些傳統儀式感,到底是不是被現在商業化壓得喘不過氣?但仔細看,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根據自家環境微調方法,也沒誰規定一定要照哪套流程走吧。總之啦,只能說答案永遠因人而異,而這件事,我可能永遠想不清楚。
講到這我突然想到,上次路過某家連鎖品牌店,滿櫥窗的緊身衣和五花八門點數卡,好幾家甚至主打「專業瑜珈」,廣告圖還硬擺最難的高階體式——欸,那動作我光看就覺得天旋地轉。然後你知道嗎,有些老師私下抱怨說,結果新手反倒只學到外形在比拼,各種流派也吵個沒完,都忘記原本想要追求什麼。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多數初級動作像山式或下犬式,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裡試試,其實只要一張墊子就夠用(對啦,有調查顯示,多數都市住宅至少能留小角落練習),空間不用太大也行。
有時候我會胡思亂想,那些傳統儀式感,到底是不是被現在商業化壓得喘不過氣?但仔細看,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根據自家環境微調方法,也沒誰規定一定要照哪套流程走吧。總之啦,只能說答案永遠因人而異,而這件事,我可能永遠想不清楚。

卡關迷思多,斷裂內容與急躁心理怎破解
唉,講到初學瑜珈這件事,真的是…怎麼說呢,你去看那些健身社團就知道了。大把剛入門的人,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啦,就在網路上東湊西找各種影片,有時候還搞不清楚哪些步驟該先、哪些後,隨意從各式教學圖卡截一點內容來拼湊流程,好像在組拼圖只是少了一塊專業度。嗯,我偶爾自己也會這樣亂按下一段,可惜沒人糾正我。
都市生活節奏急促嘛,誰不是平常忙得要命?大家都傾向想快點有成效,那種期待三天練出成果的心情我當然懂,但現實往往——怎麼講——一旦沒看到明顯改變,很容易就自我懷疑然後放棄掉,又或是開始偷偷質疑「是不是只有我做不到啊」這類鬼打牆。
欸對,同儕之間那股莫名其妙的比拚感也是問題。你看別人好像進步神速,自然忍不住也想試試難一點的動作。有些人甚至直接跳過熱身,一鼓作氣挑戰什麼幅度超大的後彎(拜託不要啊),結果咧,就挫傷拉傷,受害者突然增加。真的,有時候就是逞強心態害死人,我幾乎可以聽到有人唉聲嘆氣:「痛死了還能練嗎?」
其實,如果願意聽老師的話,大概比較不會出狀況吧!經驗豐富的老師總是很囉嗦地建議記錄每次狀態、分週期設定小目標(例如山式可以撐穩三十秒再慢慢轉換下犬式),雖然乍聽有夠麻煩,不過說真的,就是靠這種檢視跟回饋機制,可以減低衝動行事帶來的不良影響。不過,我昨天也差點偷懶……呃,怎麼又跑題了?總之分階段檢查自己,比起什麼都照抄影片安全多啦。
都市生活節奏急促嘛,誰不是平常忙得要命?大家都傾向想快點有成效,那種期待三天練出成果的心情我當然懂,但現實往往——怎麼講——一旦沒看到明顯改變,很容易就自我懷疑然後放棄掉,又或是開始偷偷質疑「是不是只有我做不到啊」這類鬼打牆。
欸對,同儕之間那股莫名其妙的比拚感也是問題。你看別人好像進步神速,自然忍不住也想試試難一點的動作。有些人甚至直接跳過熱身,一鼓作氣挑戰什麼幅度超大的後彎(拜託不要啊),結果咧,就挫傷拉傷,受害者突然增加。真的,有時候就是逞強心態害死人,我幾乎可以聽到有人唉聲嘆氣:「痛死了還能練嗎?」
其實,如果願意聽老師的話,大概比較不會出狀況吧!經驗豐富的老師總是很囉嗦地建議記錄每次狀態、分週期設定小目標(例如山式可以撐穩三十秒再慢慢轉換下犬式),雖然乍聽有夠麻煩,不過說真的,就是靠這種檢視跟回饋機制,可以減低衝動行事帶來的不良影響。不過,我昨天也差點偷懶……呃,怎麼又跑題了?總之分階段檢查自己,比起什麼都照抄影片安全多啦。
痛才有效果嗎?No pain, no gain真相大解密
唉,有時候真搞不懂,大家怎麼還在傳「拉到痛才有效」這種話啊。其實,瑜珈圈裡的專家們早就出來打臉了這種觀念。像Yoga Alliance過去幾年有做調查,嗯,他們發現市面上一直重複『No pain, no gain』那個說法,不只跟什麼東方養生哲學完全背道而馳,甚至讓運動傷害的數字變得更誇張,好吧,數據確實嚇人。
然後,我前陣子聽一位專業教練聊到,每個人的柔軟度、還有筋膜到底厚不厚,本來就差非常多啦。有些人天生結構比較緊,即使很努力練習,也未必能壓到教科書照片那樣的幅度——欸,有沒有覺得有時候標準本來就是誰訂的都說不清?總之,到真的覺得痛,其實應該把那份「微疼」當作身體警告,而不是看成進步唯一證明。
舉例嘛,比如你做後彎或者深蹲,要是忽然冒出鈍痛、甚至刺痛感,那大多表示你超越目前極限啦(我自己之前有一次,一時疏忽結果扭到腰…)。此刻應該馬上停下動作,最好連路徑也檢查一下,而不是傻傻硬撐——但老實說,人都會有點逞強心態。
專家最後建議,把注意力放回去覺察與紀錄,就每一次練完之後看看身體回饋怎麼樣,再慢慢依照自己的狀態去調整強度。不需要跟別人比進度,只要這樣循序漸進,比較能減低受傷風險,也才能真的穩穩累積成效。嗯,我其實常常忘記記錄,好像只有頭幾次會很勤奮,但總歸說來還是提醒自己要小心點吧。
然後,我前陣子聽一位專業教練聊到,每個人的柔軟度、還有筋膜到底厚不厚,本來就差非常多啦。有些人天生結構比較緊,即使很努力練習,也未必能壓到教科書照片那樣的幅度——欸,有沒有覺得有時候標準本來就是誰訂的都說不清?總之,到真的覺得痛,其實應該把那份「微疼」當作身體警告,而不是看成進步唯一證明。
舉例嘛,比如你做後彎或者深蹲,要是忽然冒出鈍痛、甚至刺痛感,那大多表示你超越目前極限啦(我自己之前有一次,一時疏忽結果扭到腰…)。此刻應該馬上停下動作,最好連路徑也檢查一下,而不是傻傻硬撐——但老實說,人都會有點逞強心態。
專家最後建議,把注意力放回去覺察與紀錄,就每一次練完之後看看身體回饋怎麼樣,再慢慢依照自己的狀態去調整強度。不需要跟別人比進度,只要這樣循序漸進,比較能減低受傷風險,也才能真的穩穩累積成效。嗯,我其實常常忘記記錄,好像只有頭幾次會很勤奮,但總歸說來還是提醒自己要小心點吧。

山式到底該怎麼站好?錄影、自檢細節全攻略
山式這個動作啊,每次教學現場都會有人做得七零八落,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啦,畢竟看起來簡單但細節超多。嗯,說到檢查步驟,有五個環節——第一個就是雙腳要平行分開,然後你以為站穩就好?唉,其實還要確定腳掌有沒有真的平均壓在地上,不然重心很容易偏掉。這時候,可以請旁邊的人幫忙看一下,不要害羞,大部分人自己感覺都不太準。
接下來喔,是骨盆的部分,要確保它中立不前傾也不後仰。我以前還老是搞錯方向,就尷尬了。第三步呢,就是讓上半身自然伸展、肩膀沉下去,可是不要用力把肩膀往下壓成駝背那種,欸,我曾經一緊張就縮脖子,好吧,那真的蠢。
頭頂延展也是很微妙的一件事,其實只需要輕輕往上拉長就行了,不用硬要抬頭。不過我有時候腦袋一空白又忘記動作,只能自言自語提醒自己。最後一點啦,全程都得配合鼻吸鼻吐,而且呼吸速度最好慢一點,有意識地調整,否則分心的時候超容易失去平衡(誰沒在瑜珈途中恍神過)。
如果你懷疑自己的體感是不是準,也不用太挫折嘛——錄一下側面的影像,再拿標準圖比對每個細節,有時候看到畫面才知道哪裡怪怪的。但說真的,看自己錄影雖然有點小彆扭,但比一直靠想像好多了…。
接下來喔,是骨盆的部分,要確保它中立不前傾也不後仰。我以前還老是搞錯方向,就尷尬了。第三步呢,就是讓上半身自然伸展、肩膀沉下去,可是不要用力把肩膀往下壓成駝背那種,欸,我曾經一緊張就縮脖子,好吧,那真的蠢。
頭頂延展也是很微妙的一件事,其實只需要輕輕往上拉長就行了,不用硬要抬頭。不過我有時候腦袋一空白又忘記動作,只能自言自語提醒自己。最後一點啦,全程都得配合鼻吸鼻吐,而且呼吸速度最好慢一點,有意識地調整,否則分心的時候超容易失去平衡(誰沒在瑜珈途中恍神過)。
如果你懷疑自己的體感是不是準,也不用太挫折嘛——錄一下側面的影像,再拿標準圖比對每個細節,有時候看到畫面才知道哪裡怪怪的。但說真的,看自己錄影雖然有點小彆扭,但比一直靠想像好多了…。
空間有限也能練,四招低風險高收效入門姿勢推薦
剛開始在家練這些基本姿勢的時候,其實空間很小啦,唉,一張瑜珈墊一鋪下去就已經沒剩多少位置可以伸展了。每次都想著要不要把桌子搬遠一點,但算了,懶得動。欸對,某位學員就在Line群組裡分享她的習慣,比如說山式,她幾乎每天早上醒來之後,就會直接站在墊子上——有點像例行檢查吧——看看腳底是不是平貼地面,有時還會邊打哈欠邊分心。
貓牛式就比較隨性,她說如果工作忙到肩膀很緊繃,反正只要轉個身跪下去,不用什麼準備就能開始做。有一天好像還被孩子在旁邊玩積木干擾了一下,那畫面應該滿好笑的。我自己覺得啊,有時候太專注反而忘記配合呼吸或重心不穩,一錄影回放才發現其實歪掉很多。嗯,是不是大家都會這樣?
然後另一個朋友,其實已經默默練了快半年。他提到,每天輪流加進流程的就是下犬式和橋式這兩個招式啦——因為完全不需要多餘器材,也不用擔心什麼安全問題,大概比較不怕突然受傷吧?反正,就是那種「做起來感覺蠻踏實」的動作。他還講,有人乾脆靠著牆壁輔助抓平衡,雖然我沒試過,但據說真的比較安心耶。好啦,我有點離題了。不過大致就是這樣,大家各自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慢慢磨合囉。
貓牛式就比較隨性,她說如果工作忙到肩膀很緊繃,反正只要轉個身跪下去,不用什麼準備就能開始做。有一天好像還被孩子在旁邊玩積木干擾了一下,那畫面應該滿好笑的。我自己覺得啊,有時候太專注反而忘記配合呼吸或重心不穩,一錄影回放才發現其實歪掉很多。嗯,是不是大家都會這樣?
然後另一個朋友,其實已經默默練了快半年。他提到,每天輪流加進流程的就是下犬式和橋式這兩個招式啦——因為完全不需要多餘器材,也不用擔心什麼安全問題,大概比較不怕突然受傷吧?反正,就是那種「做起來感覺蠻踏實」的動作。他還講,有人乾脆靠著牆壁輔助抓平衡,雖然我沒試過,但據說真的比較安心耶。好啦,我有點離題了。不過大致就是這樣,大家各自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慢慢磨合囉。

自己追蹤進步?實測前彎角度的驗證與陷阱
「八週內自主追蹤柔軟度真的能明顯進步嗎?」這問題啊,社群裡一直有人在問,幾乎都快變成老生常談了。話說,有沒有那種早上醒來就突然覺得自己特別僵硬的時候?噢,好像扯遠了——拉回主題,如果以實際案例來舉例,比如隨機找十個沒練過瑜珈的大人,全都用一樣的課表,每週乖乖三天記錄前彎角度,還要標註有沒有痛、壓力等級。
堅持八週後再比較成果,《國健署》近年做的專案指出,大約七成人其實會看到柔軟度有提升,這數字聽起來挺鼓舞人的(雖然,剩下的人呢?我有時也會想——好啦,不扯)。可最容易被新手忽略的,其實是只相信網路上那種現成計算方法或去套用網紅模板,卻忘了每個人體感、狀態都不一樣。
比如某些人一開始只紀錄彎曲幅度最大值,根本沒注意姿勢對不對,結果儘管數據看似成長,但下背部竟然開始緊繃甚至拉傷,小小挫折累積起來也是很煩。唉,其實更好的自評方式,是每次測量時,把身體感受、疼痛是否出現全部逐條寫下來。嗯,就是這麼繁瑣,但只有這樣才比較能避免誤判或讓失落感暗中滋長吧。
堅持八週後再比較成果,《國健署》近年做的專案指出,大約七成人其實會看到柔軟度有提升,這數字聽起來挺鼓舞人的(雖然,剩下的人呢?我有時也會想——好啦,不扯)。可最容易被新手忽略的,其實是只相信網路上那種現成計算方法或去套用網紅模板,卻忘了每個人體感、狀態都不一樣。
比如某些人一開始只紀錄彎曲幅度最大值,根本沒注意姿勢對不對,結果儘管數據看似成長,但下背部竟然開始緊繃甚至拉傷,小小挫折累積起來也是很煩。唉,其實更好的自評方式,是每次測量時,把身體感受、疼痛是否出現全部逐條寫下來。嗯,就是這麼繁瑣,但只有這樣才比較能避免誤判或讓失落感暗中滋長吧。
呼吸配合其實最容易漏掉,效率與舒壓都靠這一點
唉,很多剛開始接觸瑜珈的人啊,常常一頭熱就直接拉筋扭腰,結果忽略了呼吸的節奏和深度——這樣下場通常是身體繃緊得像塊石頭。你有沒有過那種動作做著做著突然感覺不對勁?嗯,我以前就試過。話說回來,每次要進入或切換姿勢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是,先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腹部,好好地做個深呼吸,再慢慢配合肢體移動。像山式、下犬式那些基本功,都很適用這種呼吸搭配方式。
欸,我突然想到,有些人真的沒辦法判斷自己到底動作對不對,那怎麼辦?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可以用手機側錄一下自己的練習過程,然後拿去跟教學影片比對,比較一下站姿和平衡是不是怪怪的。我自己有時候錄完會忍不住想「天啊,我怎麼變這樣」,不過還是得看啦。然後啊,每週最好安排一點固定紀錄,比如說追蹤前彎角度什麼的,就可以慢慢看到自己有沒有進步,有時候也會發現卡關很久根本沒長進……唉,不過至少知道了才能調整訓練內容嘛。
另外,有的人會覺得微痛還能忍就硬撐下去,但其實只要感覺壓力或疼痛升高,就該立刻停下來檢查每個步驟是不是出錯——總比受傷來得好吧。有時我懶得停,但每次都付出代價(苦笑)。總之,這樣才能減少受傷風險,也許效率也能提高些,大概是這樣啦。
欸,我突然想到,有些人真的沒辦法判斷自己到底動作對不對,那怎麼辦?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可以用手機側錄一下自己的練習過程,然後拿去跟教學影片比對,比較一下站姿和平衡是不是怪怪的。我自己有時候錄完會忍不住想「天啊,我怎麼變這樣」,不過還是得看啦。然後啊,每週最好安排一點固定紀錄,比如說追蹤前彎角度什麼的,就可以慢慢看到自己有沒有進步,有時候也會發現卡關很久根本沒長進……唉,不過至少知道了才能調整訓練內容嘛。
另外,有的人會覺得微痛還能忍就硬撐下去,但其實只要感覺壓力或疼痛升高,就該立刻停下來檢查每個步驟是不是出錯——總比受傷來得好吧。有時我懶得停,但每次都付出代價(苦笑)。總之,這樣才能減少受傷風險,也許效率也能提高些,大概是這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