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動作入門:新手必學的7個基礎體式與正確練習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從哪裡開始呢

想開始練瑜珈,但看著網路上各種厲害的動作,有點不知道怎麼開始。這感覺,很多人都有過吧。好像要先把筋拉得很開,或是核心很有力,才能踏出第一步。但說真的,不是那樣的。

我自己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在瑜珈墊上笨拙地模仿影片,常常覺得「天啊,我的背怎麼跟影片裡不一樣?」、「為什麼我的腳跟踩不到地?」這些困惑,其實都是過程的一部分。

重點一句話

先不用想著要做到多完美、多像誰,選兩三個動作,每天花個十分鐘去感受身體,就已經是最好的開始了。

為什麼從這幾個動作開始?

網路上有很多文章會列出 15 個、25 個入門動作。 但老實說,一次記那麼多,壓力太大了。我選了 7 個,不是隨便選的。這幾個動作串起來,就像一個小小的暖身流程,可以溫和地喚醒脊椎、伸展大腿後側,再稍微建立一點點手臂和腿部的力量。它們算是一個...嗯...身心登入的開機程序吧。讓你從僵硬的狀態,慢慢進入到「喔,原來我有關節跟肌肉」的感覺。

而且它們幾乎都會出現在各種瑜珈課裡面,先把這幾個弄熟,以後真的去上課也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新手必學的7個基礎體式

我們一個一個來,別急。重點是呼吸,感覺比動作的幅度更重要。

  1. 貓牛式 (Marjaryasana/Bitilasana)

    這大概是最溫和的開始了。 想像你的脊椎是一條懶洋洋的貓,吸氣時,肚子找地板,頭跟尾巴微微翹起來,像牛一樣,感覺胸口打開;吐氣時,就反過來,用力拱背,眼睛看著肚臍,把氣吐光光。重點在「慢」,去感覺每一節脊椎的移動。

  2. 下犬式 (Adho Mukha Svanasana)

    這個動作...愛恨交織。 幾乎所有瑜珈課都會有它。 新手時期,我的目標只有一個:把背打直,像個倒 V。 膝蓋彎曲沒關係,腳跟離地也完全可以。 先找到背部延伸的感覺,手掌要確實推地,想像有人從後面拉著你的屁股往天花板去。 不要為了讓腳跟踩地而拱背,那完全是本末倒置。

  3. 低弓步式 (Anjaneyasana)

    從下犬式往前跨一步就差不多是了。這個動作可以好好伸展你坐了一整天的髖屈肌,也就是大腿根部的前側。 後腳的膝蓋可以跪在墊子上,如果覺得膝蓋不舒服,下面一定要墊個毯子。身體不用急著往下壓,先感覺直立的脊椎,跟前側髖部的伸展就好。

  4. 戰士二式 (Virabhadrasana II)

    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威風,但其實是個很穩定的動作。 雙腳打開,前腳掌朝前,後腳掌跟墊子邊緣平行。手打開,眼睛看著前手的方向。你會感覺大腿內側的伸展和腿部的力量。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大腿很酸,正常的,撐幾個呼吸就好。

  5. 三角式 (Trikonasana)

    從戰士二式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進入。 它是伸展身體側邊的好夥伴。想像你的身體被夾在兩片牆中間,只能往側邊倒,而不是往前或往後。手不一定要碰到地板,放在小腿或腳踝上都可以,重點是保持兩邊側腰的延伸感。

  6. 橋式 (Setu Bandhasana)

    躺下來,膝蓋彎曲,腳掌踩穩。 慢慢地把屁股、下背、中背抬起來。 這個動作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剛剛被伸展的大腿前側,同時啟動一下臀部跟背部的肌肉。下巴跟胸口之間要留點空間,不要擠壓到脖子。

  7. 嬰兒式 (Balasana)

    最棒的休息姿勢,沒有之一。 每次覺得累了、喘不過氣,或是不想動了,就回到這個動作。膝蓋可以打開一點,讓肚子有空間,額頭貼地,手可以放前面或放身體兩側。在這裡,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好好呼吸就好。

貓牛式的脊椎流動示意
貓牛式的脊椎流動示意

這些動作到底在練什麼?(一個很白話的比較)

有時候看那些教學,寫了一堆肌肉名稱,反而更看不懂。我用我自己的感覺整理了一下。

體式 主要感受/伸展的部位 我自己覺得最容易卡關的地方
貓牛式 就是…讓睡著的背醒過來。動一動脊椎,很舒服。 動作跟呼吸搭不起來,要嘛憋氣,要嘛做得太快。
下犬式 整個背、整個腿後側,都超有感。還有手臂也要用力。 一直想把腳跟踩到地,結果背都拱起來了,超本末倒置。
低弓步式 大腿前面的上方,靠近身體那一段,很有感覺。 身體會不自覺往前倒,沒有維持直立。
戰士二式 大腿!超級酸!然後髖關節有一種被打開的感覺。 前面的膝蓋很容易超過腳尖,給膝蓋壓力太大。
三角式 側腰,就是你穿牛仔褲腰間會擠出肉的那一塊的伸展。 為了讓手碰到地板,屁股往後翹,身體也往前倒了。
橋式 屁股跟大腿後側會有點緊緊的,背部也有用到力。 不自覺用脖子去撐,結果練完脖子比屁股還酸。
嬰兒式 放鬆。真的,它就是在教你怎麼好好趴著休息。 如果髖很緊,屁股會坐不到腳跟上,覺得卡卡的。
下犬式中背部延伸的感覺
下犬式中背部延伸的感覺

如果身體「這裡」特別緊,怎麼辦?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硬做只會受傷。所以,你需要一些「小幫手」。

  • 大腿後側超緊:在做下犬式或前彎時,膝蓋拜託一定要彎曲。 目的在伸展背部,不是拉斷大腿。也可以準備瑜珈磚,手撐在磚上會輕鬆很多。
  • 手腕覺得壓力大:下犬式時,確認你的手掌是平均用力的,不只是手腕在撐。 可以稍微把重量多分一點到手指跟指根。貓牛式也可以改成用拳頭撐地。
  • 膝蓋跪著不舒服:做貓牛式或低弓步式時,把瑜珈墊對摺,或直接在膝蓋下面墊一條毛巾,世界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瑜珈墊外的真心話:光看影片學真的夠嗎?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看影片很方便,但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回饋」。你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久了可能會有運動傷害。

我覺得這也牽涉到東西方對瑜珈教學的不同看法。像在美國,`Yoga Alliance` 這個組織就很強調一套標準化的教學框架,包含解剖學、體式對位等等。 他們的系統很嚴謹,老師需要完成一定的時數認證,很重視「安全」跟「知識性」。 但在台灣,我自己的感覺是,很多很棒的老師或社群(像在Dcard或臉書上),更強調的是「感受」、「氣的流動」或是一種「跟自己身體對話」的過程。

這兩種都非常好,沒有對錯。西方的標準化讓初學者有個安全的基礎;而東方的重視感受,則更接近瑜珈的哲學核心。 但問題在於,當你只是一個新手,在家看影片時,很容易兩個都抓不到。你既沒有解剖學知識去判斷自己是否在安全的位置,也很難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體會到所謂的「內在感受」。結果就只剩下模仿動作外型,這是我覺得最可惜也最危險的地方。

所以,我的建議是,可以先看影片建立興趣跟熟悉度,但如果經濟跟時間允許,找個有信譽的教室,去上幾堂實體課,讓老師幫你看看動作,感受一下團體練習的氛圍,絕對是值得的投資。

利用瑜珈磚輔助三角式
利用瑜珈磚輔助三角式

常見錯誤與修正(或者說,跟自己身體和解的過程)

與其說是「錯誤」,不如說是我們太習慣用大腦控制身體,而忘了去聽身體的聲音。

  • 迷思一:憋氣。剛開始專注在動作時,真的很容易忘記呼吸。 發現自己在憋氣時,不用慌,就只是...恢復呼吸就好。先求有呼吸,再求呼吸得深、得長。腹式呼吸什麼的可以之後再慢慢練。
  • 迷思二:追求照片上的完美角度。瑜珈不是體操或舞蹈比賽。你的三角式不需要跟雜誌上一樣低,你的下犬式背部有伸展,就比腳跟踩地重要一百倍。 感覺對了,比看起來對了更重要。
  • 迷思三:跟別人比較。尤其是在實體課。旁邊的同學可能可以把腳掛在脖子上,但那又怎樣呢?那是他的練習,不是你的。瑜珈是向內看的過程,專注在自己的墊子上,感受自己的進步,哪怕只是今天比昨天多停留了一個呼吸,都值得開心。

說到底,瑜珈不是要你變成一個很軟Q的人,而是透過這些動作,讓你跟自己的身體重新建立連結。這趟旅程沒有終點,只有過程。所以,放輕鬆點。

看完這些,你最想先試試哪個動作?或者,你是不是也卡在某個地方很久了?在下面留言聊聊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9-17 Reply
    最近開始練瑜珈,剛看完這篇文章超有感!一開始真的很怕自己做不好,但慢慢發現重點是感受身體,不是跟別人比。呼吸真的很重要,有時候反而忘記要好好呼吸哈哈。
  2. profile
    Guest 2025-09-10 Reply
    感覺這篇好像很專業喔!不過我最近也在練瑜珈,剛開始真的超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想問問大大,新手真的要注意那麼多細節嗎?好像有點嚇阿...
  3. profile
    Guest 2025-05-27 Reply
    學姊推薦的瑜珈指南超實用!最近想衝健身房練瑜珈,但超怕姿勢不標準。這篇文章好像很適合新手入門,尤其安全守則超重要。等等,我要先截圖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