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那時在德國工作,才真的被這種「補鈣習慣」的差異嚇到。台灣小時候不是都講喝牛奶?結果歐洲反而很多人直接吞鈣片,或者那種液態的東西。我問過,他們就直接說吸收比較好啊,而且乳糖不耐的人超方便,根本不用擔心拉肚子什麼的。 然後成分也很有學問。有些人一定要買碳酸鈣,但也蠻多人堅持檸檬酸鈣,好像美國特別愛這一味──他們說空腹吃也還行。只是,如果你仔細看成分表,有些配方會再加維生素D跟鎂,就是一起幫忙吸收啦。 老實講,我自己亂試了幾種以後才知道,每個人體質都差好多,要顧飲食、腸胃狀態真的差很多。我記得之前我同事還認真跟我研究,到底膠囊和發泡錠哪個比較省事,結果感覺像在聊哪家雞排店好吃一樣。 反正最後啦,怎麼選其實沒標準答案,就是挑適合自己的,不用一昧一直補很多。嗯…大概就是這樣。 Nov 26
欸說真的,最近又有媽媽問我滴雞精怎麼選,超常發生這種事。其實現在外面品牌多到眼花撩亂,我都還自己跑去門市找廠商聊合作,他們有時被我問到傻眼,像上次我直接要他們拿出產地證明跟SGS的檢驗報告來看,家長嘛,對加不加什麼、會不會有怪東西那個真的超級在意。 然後講到喝的頻率,大概一週兩三包就夠了,不用一直當水在灌啦。我覺得營養均衡還是比較重要啦,一直補同一樣沒意思 - 而且老實講,也沒有特效藥那回事。 還有,有些人會在意低鈉、無腥味這種細節,某些媽媽甚至直接拿品牌來比較這個數字,你敢信?所以產品如果能標示清楚產地、透明一點,有官方的飲用建議,其實我們要推活動、跟家長溝通就容易很多。講到這個,我最近正討論相關合作案,但推動起來就是卡在資源有限,還在想怎麼把包裝設計搞得更吸引人…頭痛中,有好點子拜託丟給我! Nov 26
果蠅這個東西,真的很莫名其妙。有次我在倫敦短租,原本一切都還好,突然一天爆出超多,然後很快又整個沒影。搞不懂牠們怎麼想的耶… 不過,我覺得說不定可以問問大家,你們有自己的撇步嗎?有沒有什麼更怪的方法?我自己試過像把廚餘放冰箱、用密封罐裝剩菜,其實蠻有用(但還是會忘記...)。如果有人有厲害的新招術快留言欸,很需要。 Nov 26
做健身教練這些年啊,間歇性斷食真的是學生一直問又問的題目。我自己老實說,一開始也沒有什麼信心,有點半信半疑那種。去年心血來潮玩了16/8(就是一天吃飯時間限八小時那個),結果蠻意外的 - 體脂肪掉得比以前只是節食還快,而且幅度滿有感,真的不是心理作用。關於早上空腹,那種頭一兩周真的蠻不習慣,肚子咕嚕叫或會覺得腦袋鈍鈍,可大概進入第三週反而很清醒,就像整天沒雜念似的。 講到學生,他們如果運動配合這斷食法,也看到明顯成效,大約抓2個月吧,平均下來有人少3公斤,其實不只是數字好看,他們都說整個人輕鬆很多、動作比較順、走樓梯沒那麼喘。不過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有些人下午就容易餓爆,有的甚至血糖低得發飆。所以,我自己超在意「彈性」二字 - 不能硬套,每人狀態差很多。有的人根本超適合一日兩餐但也有人完全離不開三餐,就是活力才跟得上。 所以最後我都只會建議你慢慢測試,不用太勉強,每人體感效果真的是千變萬化,你找到舒服才是關鍵,不管磅秤怎麼說啦…… Nov 25
其實嗯,我自己做醫美已經有一陣子,然後熊貓針、精靈針這兩種真的,問到煩,有點誇張,就是大家都在問。然後老實說,一開始我也會混淆,因為這名字不覺得很可愛嗎?超像什麼網路角色,但用久了之後,就,很明顯啦 - 那個感覺。 熊貓針喔,它主要是眼周啊,像黑眼圈、細紋這些。如果常熬夜的,上班族或者媽媽們,她們最容易對這個感興趣。但說真的,它比較適合小範圍的局部處理。效果不是那種持續一整年,有時要多補幾次,不然退很快,你懂的。 精靈針就是全臉型,就是那種臉好像喝水喝很多,皮膚整個看起來亮起來。淡斑、氣色提升啊,也是它主打。有時候你朋友會突然說,「你是不是去休假?」其實沒有,就是打了這個。自然型的效果吧,我想大概算是這樣。 可是啦,其實兩種都有機率出現腫脹或紅腫,有些體質還會過敏。所以我們還是得先看一下客人膚況,不會直接推。有的人真的太急躁,一直催進度 - 之前遇過一位,每週衝一次,結果皮膚爛掉(抱歉直接講),就過敏爆掉。醫美還是慢慢來比較好,不要想一步登天。 唉我也不知道現在大家怎麼想,是不是哪天又冒出一款什麼新名字注射……總之,只要皮膚有在改變,比什麼都值得吧? Nov 25
其實有很多客戶真的會買那種說可以讓過敏體質變好的益生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也聽過。然後,老實講,有些人吃了還真的覺得身體狀況好像比較穩定,但很奇妙喔,有的人就完全沒感覺,根本跟以前一樣。是不是這種東西,其實也跟每個人自己的腸道菌比較不一樣有關?還是生活習慣那些,每天吃什麼、壓力大不大之類的?我自己看來啦,好像沒有什麼百分百保證有效的方法,真的是因人而異。 Nov 24
真的,兩個月HRV直接翻倍這種事情,有點難讓人信啊,老實說。感覺數據應該要再細一點比較安心,光說平均好像不太夠吧?還有那種每天壓力、運動、吃飯作息,全都會影響數字,到底怎麼確定是訓練有效,不是剛好最近過得比較佛系?我自己覺得啦,如果預算還撐得住的話,其實蠻需要多追蹤一些變項,最好紀錄能夠分辨出那些外在干擾。樣本沒拉大,有時候一個人今天隨便打兩場球、或者失眠一晚整個就偏掉了。反正我是很在意這些細節啦,不知道你們怎麼看? Nov 24
這個「超加工食品」的話題,我自己每次聽到都會停一下,嗯,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像我以前住過歐洲,也在亞洲混過一陣子,你知道,有些地方便利商店就是滿滿的這些零食、微波食品,結果大家吃得也很開心,好像也沒看誰隔年就瞬間變老。新聞媒體還有一些營養專家一直講什麼多吃會提早老化,但我其實看到的是,咦,有些人明明蠻愛動的,加上作息正常,就算偶爾晚上嘴饞吃包洋芋片,好像也沒壞到哪去? 對了,上禮拜朋友還特地貼給我一個巴西做的研究。他說他們國家的資料有顯示超加工食品跟健康真的很有關係,我第一反應居然是:所以是不是每個國家基因、飲食文化本來就不同,影響搞不好比我們以為的大?醫生當然都建議少碰這類東西,多買原型食物嘛,可現實真要完全不沾手,那...感覺不太可能吧。 Nov 24
有修過復健學的通識課,印象蠻深刻就是老師講針灸跟中風患者復健的事情。針灸本來覺得有點像電視裡才會看到的東西,結果發現原來身邊同學好多長輩都真的會去嘗試。然後還滿多人說他們家裡是針灸配合物理治療一起用,甚至有人提到做水療也蠻有感覺,不過老實說每個人的恢復狀況不太一樣,有人超推、但也有人就沒什麼反應這樣。 大家討論起來會很在意診所選哪間比較好,有時候還研究一下哪位醫師比較細心、穴位扎在哪一些地方效果最好。聚餐如果聊到這種話題,突然就變成保健經驗大交流,比較專業或很生活化的各種小撇步都冒出來。一整個感覺,原本聽起來很嚴肅的醫療,其實離我們日常挺近的。 Nov 24
上次跟學校有機農業專案混了一下,吃到自己種的菜,欸那個味道真的完全不同,超明顯的。老師提過說如果我們有想法,其實是可以寫提案去爭取檢測儀器什麼的,但我也不確定到底申請這種設備會不會有人願意支援啊。有點好奇,到底怎樣才可以更了解土壤那些東西?感覺要再多查一點資料才行。 Nov 24
嗯,其實我在醫院這段時間,看到大家講到乳房攝影常常表情都很複雜,有些人甚至一聽到就說「啊那個好痛」或直接猶豫要不要去。但真的說句老實話,這東西你只要家裡有人得過相關的病,那更不能拖,就算有點怕也還是要去。真的不是嚇唬人,平常注意、定期做檢查才比較心安啦。不然放著不管,最後發現反而更麻煩。你們有人也是這樣一直糾結嗎? Nov 23
我前陣子在做細胞生物學實驗,遇到一個有點頭痛的卡關,就是想搞清楚氧化壓力對細胞裡面那個電子轉移速率到底有沒有直接影響。課本寫得很表面啦,網路查到的東西感覺也都差不多,就覺得根本不夠看。然後就想說,不然是不是乾脆去跟老師申請一些材料試試?像是抗氧化劑啊、幾種電極之類的,如果可以換個條件跑看看,或許數據會比較明顯? 其實我心裡一直很好奇,如果真的能抓到那些小變化,萬一證明它們真的會影響細胞健康,那是不是對某些疾病機制就可以多一點新線索?講實話,有時候想約老師或學長姐聊聊,看他們有沒有相關經驗,也想順便問一下申請資源流程怎麼走才比較快…但是又擔心最近好像大家都很忙,加上器材什麼的也常卡著,一堆東西都等錢下來。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煩,有沒有人也是因為這種事被拖住,蠻想聽聽別人怎麼解決的。 唉,每次想到如果錢或設備再多一點,其實應該可以嘗試更多方案吧。有時候只是少一樣小東西,整個進度就卡住了。感覺做研究,有時候不是腦袋問題,是現實太現實。 Nov 22
欸,我跟你說,之前真的是完全沒把腸道健康這件事情放在心上。然後那陣子練得比較兇,就開始很容易拉肚子,有時候連續個兩三天都不太舒服。奇怪的是,不只是腸胃問題,還會三不五時扭到腳、或者拉到肌肉,反正小傷不斷那種。有一度我以為就是自己休息太少,結果隊裡有個學長提醒說,也許該看看自己的腸胃是不是也出問題了。 最近無意間滑到一篇文章,是講什麼腸道菌跟身體免疫力、發炎反應關係還蠻大的。聽起來好像跟我狀況扯得上邊?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平常都吃超亂,大學生嘛,要嘛外食要嘛宵夜,很難控制飲食。但如果真的想簡單顧一下腸道,到底有什麼方法啊?會不會飲食調整一下,就真的比較不容易受傷? 突然有點想知道,到底身邊有沒有人試過這種做法 - 比如多吃優格、多喝水、不亂吃炸的 - 結果運動表現或受傷機率就改善很多之類的?還是其實根本沒差、心理作用而已。你們覺得咧,有人遇過嗎?感覺討論這個挺實際的耶。 Nov 22
我前陣子在通識課,那種生物學的,老師有聊到復活長毛象還有什麼恐狼的話題。蠻多同學都超好奇吧,說真的,我也是直接忍不住舉手問:如果這些已經滅絕很久的動物突然又出現,會不會把現在的生態弄得一團亂?結果老師回我,技術根本還沒到那種程度啦。而且像那些現存動物,要是真的哪天對街遇到長毛象,也可能完全不知道要怎麼相處才對。 想到這邊,其實我比較擔心的是,就算真的做得出來…欸,所以牠們該放去哪裡?隨便丟進某個自然公園嗎?感覺住的問題就頭痛死了。 Nov 21
最近感覺身體真的有在變,不太像以前那樣能隨便就恢復精神。月經時間越來越不穩,有時還會突然失眠,隔天特別沒勁,講真的,那種莫名的煩躁,說不上哪裡怪,就是…很難用原本的調整方法處理了。 有次跟幾個媽媽朋友聊天,她們都一副「妳要小心啊」的表情。大家都差不多這個年紀,最常被提到就是鈣質、B群、大豆異黃酮,有人說吃了比較舒服,我也會去買來試試看。但我一定會認真看一下成分標示、有沒有檢驗過什麼的,就是很怕亂吃壞肚子啦。 但又不是光靠那些保健品就行。我大致上還是會盡量動一動,煮飯的時候多挑新鮮簡單的菜色,不想讓自己全依賴補充品。不過偶爾家裡小孩看到我吞維他命,就跑來問:「媽媽妳怎麼又在吃藥?」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回他,只能苦笑,有點不知道怎麼解釋自己現在的狀態 - 反正,大概就是這樣吧。 Nov 21
其實講到代糖,我腦袋裡一直有點亂,之前上大學的時候,那堂課老師有帶大家聊過,結果發現超多人立場不一樣。有那種每天都喝無糖飲料的人,其實他們喝的還是會加阿斯巴甜還是蘇力甜。然後我想到身邊有朋友家人血糖高,他們都改用赤藻醣醇或蔗糖素,說感覺比較放心。但說真的,我家長輩又有失智的風險,有時候真的會懷疑,這些代糖到底安不安全。 資料查下來也不是很踏實,每種像什麼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這幾個,看研究結果,好像每個說法都有、還蠻雜亂。有一次新聞又爆說,人工代糖飲料喝多可能跟失智症相關聯,但認真看內文,其實也都是不同角度,各自解釋,完全沒有一個定論。 再來就是,有同學態度超強硬,根本拒絕碰含代糖東西,可是想深一點,你去超市看食品成分表,一堆零食、加工食品全都偷偷加進去,要避掉根本不可能吧?反正你如果問我要怎麼選,我自己也沒答案,大概只覺得,不要什麼東西過頭吧。不過這樣講好像也有點消極 - 但有時候生活壓力爆表,嘴巴想吃甜東西,很難一直壓抑自己不是嗎?就算理性知道吃多不好,小小口偶爾應該不用太焦慮吧?唉,只能等等看以後科技會不會開發出更穩妥的選項……講著講著還是在原地打轉,看來追蹤新消息才是現在唯一能做的事。 Nov 20
其實我這邊在食用油這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啦。印加果油,對,就是那個很多人一講到就說「Omega-3超高」的那種。但…怎麼說呢,有時候真的覺得大家是不是以為只要喝這個就全部必需脂肪酸都搞定?嗯,我自己是有點懷疑啦。因為脂肪酸到底吸不吸收、還有它本身能不能一直穩定下去,其實滿多討論的 - 不是像市面上一些文章寫的那麼簡單。 然後還有純度吧,或保存方式,那也是一堆問題,不一定每瓶都能像標榜的這樣好。你如果真的在意,就光看網路查來那些碎片資訊,老實講,很難直接判斷什麼是真的對你有效。我自己覺得,想搞懂這些可能還要再花點時間慢慢挖細節,比較踏實。 Nov 20
我真的常聽到身邊40歲左右的女生在討論保健食品,膠原蛋白啊、鈣片啊,甚至是那種說有植物雌激素成分的產品。可是我每次都在想,到底有必要這麼拼命補充嗎?像我媽,她跟姑姑都是那種喜歡自己煮飯,然後會出去散步的類型,也沒特別吃什麼補品。醫生給她們的建議其實也蠻簡單:就是飲食均衡、定期做健康檢查就好。 不過也不能說所有人都一樣啦,每個人體質不太相同嘛。但你知道,有時候看到朋友一次買好幾罐,囤在家裡面就覺得壓力好大。如果真的沒有吸收進去,那不就浪費錢了?而且那些包裝後面寫一堆專有名詞,我老是搞不清楚意思,有點懶得細看。有一部分人是真的會覺得吃了比較舒服或精神變好,可是我每次都在問自己,是不是心理作用居多? 認真說,如果要我現在馬上掏錢下單,我可能還是會卡關一下。不如先去驗個血或做檢查吧?至少弄清楚自己身體哪裡缺再決定要不要補充,不然心裡一直有疑問,好像怎麼吃都放心不了欸。 Nov 20
有個同學跟我講過,他被蕁麻疹搞到快瘋掉,癢得很誇張。那時他兩邊跑,一方面去皮膚科拿藥,吃西藥那種;然後家裡人說中醫也不錯,所以又一起跑去做針灸。結果用一用他自己開始猶豫,到底兩種一起來會不會有什麼衝突?雖然問了醫師,皮膚科、中醫的都說可以,不影響啦,但講得好像又沒有很肯定。這種狀況感覺市面上的答案都不是很統一,大家講法也差好多。如果能有人真的做多一點關於這種混合治療的數據研究,好像至少大家要選擇也比較有憑有據吧。不過 - 老實說,我自己也是,好奇到底這樣雙管齊下,是不是比較有效?還是真的只是心理安慰……唉,有時候資訊太少就變得只好碰碰運氣了。 Nov 19
我之前在柏林住的時候,有件事一直讓我覺得滿妙的,就是大家都超級講究吃東西還有睡覺這兩塊。不是只有運動狂熱,是真的很會安排生活。想到這裡就忍不住想問,單靠重訓真的能搞定一切嗎?感覺自己有時候是不是忽略了什麼小地方,比如說心情好不好、腦袋清不清楚那種精神狀態,是不是其實影響也很大…… Nov 19
之前有陣子,隨便吃耶 - 就那種「多吃點蛋白質」、「菜要夠」這樣,但完全沒在算熱量。結果運動到一半,人還是會卡住,你知道嗎?不是很有活力,就明明已經練得滿累了,可是體力也沒真的跟著進步多少,有時候連早上起來都懶洋洋的。 然後我某天突然想說,不然試試看每天記一下自己到底攝取多少熱量、三大營養素分配怎麼樣,也不是做什麼高科技報表啦,就是APP記一記,反正我蠻樂於搞這種瑣碎事(對,這個人就是愛掌控),沒想到光是開始抓數據之後,那個變化超明顯 - 欸真的!不只是體重掉下來了,而且肌力什麼的,也感覺比較有衝勁,人好像精神很多,每天都比較醒著。總覺得,我可能就屬於那種需要精準追蹤才會安心的人,所以現在我還是寧願麻煩點,一筆一筆算比較放心吧。 Nov 19
我爸媽超愛叫我去看中醫,尤其大學之後,真的是有點誇張。每次只要我稍微不太舒服,他們就會說什麼「要調陰陽啦」,或者是「你最近一定火氣太大」,然後如果手腳冰冷,就是要進補嘛。他們還有那種分法,什麼身體熱就要「降火」,太冷又要加強一點補品 - 老實說,聽多了真的覺得滿新奇的,可是有時候也挺困惑,到底怎麼知道自己是偏哪一邊? 喔對,有一件事常發生,比如我早上起床如果有點頭暈,他們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叫我喝薑湯。可是你知道嗎?我自己其實會想:欸,難道所有症狀都能套用這套陰陽理論?好像不管什麼不舒服,都有辦法把它歸類成陰還是陽、熱還是寒。我跟同學聊天的時候大家也會吐槽啊,例如感冒還要分什麼「涼感冒」「熱感冒」之類的 - 大家表情都很疑惑,但每次問爸媽他們都信得跟什麼一樣。 其實話又說回來,上次壓力爆表、整個人沒胃口,被建議不要吃辣的或油炸那些,想一想好像也沒啥毛病欸……你說這種思維到底靠不靠譜,有時候又覺得它就是很基本那種平衡邏輯啦,也不是完全沒理由。所以,我現在只敢小聲講,也許這玩意兒,看起來蠻簡單,其實……裡面可能有我們沒看懂的地方吧。 Nov 19
講真的,在歐洲混久了,關於漢堡出事這種新聞,有時候也會聽到。然後我每次都會想,欸不對啊,都已經煎熟了應該沒啥大問題吧?可是有一次朋友的小孩突然發燒、肚子又痛,看醫生也查不太出來原因,我那時候腦袋就冒出:會不會真的是食物出了什麼狀況…難怪大家偶爾還是會緊張。 Nov 19
低碳飲食這個,我其實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那麼愛。我身邊就有那種真的每天嚴格執行,看到她吃飯就是不要碰飯、麵包完全禁區。說實在的,她是變瘦啦,可整天看起來超沒精神,早上說累,下班還是喊腦袋打結。有時候我會想,不吃喜歡的東西到底活著是在幹嘛?感覺很委屈欸。對了,也蠻多人分享過復胖的事,有一陣子忍到極限,一失控又都回來,那努力好像有點白費了。所以我是真的覺得,如果能夠維持著慢慢吃、挑正常健康的,多一點彈性可能比較實際吧。不然一直這樣反反覆覆,減下來又胖回去,心情也不會比較好啊。 Nov 18
以前做蛋白質設計的時候,坦白說真的蠻痛苦的。不是什麼神秘經驗啦,就是那種,不管你多認真想,最後還是得乖乖試一堆變異型、然後一直等數據。搞定一個好一點的蛋白活性,有時根本像在黑暗裡抓東西,時間跟預算超容易被拖爆。現在有 AI 進來,尤其像 AlphaFold 跟 Rosetta 這些,有夠強欸。不只是預測結構很快,有時直接輸入序列它還自己丟出幾個「可以看一下」的小分子結合點。 真的覺得有次案子讓我印象最深 - 以前半年跑標靶位點很正常,這次三個禮拜居然就搞定初步結果,那陣子大家看到模型建議的那些變異型,都小跑步去濕實驗室直接測。最後效果也蠻妙的,一半以上活性都有拉起來。有幾隻本來還不抱期待,反而被 AI 選中發現性能更好。 但講實話啦,到頭來生物實驗還是必須親自弄,只是整體上繞的遠路少很多。我反而會覺得,以後應該能更大膽去碰一些沒人踩過的新蛋白領域?每次討論這個就腦海自動浮現各種畫面:AI 如果再給它一兩年,是不是新藥開發真的可以像加速器,把平常想不到的方法和創意都衝出來?感覺超期待啊。 Nov 17
其實啊,前陣子在診間又有幾個人拎著一包又一包什麼保健食品、草藥那類的給我看,問說這個是不是可以降血壓。坦白講,網路上那種「XX有效」的分享,好像真的滿多人相信欸。有時候看到也覺得很無奈。 大家講到中醫嘛,就是會直接聯想到「比較溫和、不會有副作用」,但唉,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耶。像是如果長輩本來就慢性病多一點、腎功能本來就有點狀況,我真的超級不建議亂試。我之前就碰過阿姨,喝什麼降壓茶,結果電解質整個跑掉,要處理半天,有夠麻煩。 雖然說啦,中醫強調體質辨證,那些細節很多沒錯,可是真的不能忘記每天血壓到底有沒有上上下下、有沒有配合藥物吃、身體怪怪的地方,其實都還蠻重要的。有時候我好想直接問:「你們回診,到底有沒有跟醫師報告清楚?」東漏西漏的,到底要怎麼照顧自己啦。 資料整理好一點,不管你偏愛哪種療法,其實自己也會比較安心吧。不曉得是不是大家太忙還是覺得這些小細節無所謂。齁,有時候想想,大部分人……其實根本就是隨便啦,就這樣過了。 Nov 16
其實我一直覺得做行銷啊,時間永遠都被追著跑,有時候明明已經很努力排了schedule,但到最後還是感覺根本什麼都沒做完,懂我意思嗎?一天24小時真的很像一眨眼就不見。 我的習慣有點亂,就是會把事情粗略劃三塊 - 急事、規劃、然後自己的充電(這個最容易被吃掉)。但急事真的太愛突襲了,上次碰到一個超突然的加單,整個打亂步調,本來還想說可以慢慢磨提案,結果變成邊回mail邊腦內想方案,好像人在趕火車,手上又抱著四杯咖啡那種亂七八糟。 其實好奇大家平常零碎的空檔會拿來幹嘛?有人可以很神切換模式嗎?還是也都是那種「先撐再說」,然後等到下班才發現今天要做的東西都還在清單上睡大頭覺。快留言給我啦,很想偷學你們的小撇步,有人靠某個app救命?或者你是走心流派硬衝到底?隨便聊聊啦,我現在其實還有三件事情沒動手… Nov 14
每天要顧兩個小孩,還要煮飯、整理一堆家事,時間真的一下子就沒了。有時老公還臨時加班,那就完全只能靠自己撐。上次社區辦親子共讀,老實說我超想帶小孩參加,可是時間根本兜不上,那天剛好又得張羅家族聚餐,整個人都在趕行程。 後來和一群媽媽討論,看可不可以請志工幫忙一下,把活動延長個半小時,有的覺得OK,但也有媽媽怕會麻煩到人。可是對爸媽來說,每分每秒都很重要,能夠花在陪孩子或自己喘口氣,就差很多。有時候,如果只是多出那十分鐘,也許多數人就比較放心,不用擔心錯過什麼特別的時光。 其實蠻多事情都是這樣啦,不是真的做不到,就是看大家願不願意多點配合,多點彈性空間。如果社區或學校可以調整一下資源,用法活一點,其實大家生活應該都可以輕鬆不少。欸對了,上禮拜老師才又提醒說,下週要輪到家長清教室……唉,要不是卡著其他事情,其實偶爾幫忙我是不介意啦,只是希望不要讓原本緊繃的時間更難排開。 Nov 14
其實講到「時間分配只有三種選擇」這個說法,我第一個反應是,有點卡住。你知道嗎,軟體開發這一行真的變化很快,每天都會冒出新狀況、新需求,你要我只靠三種分類就處理完?有點太扁平了吧。 那次我們做跨國專案,情況很明顯:手邊進度本來就排滿了,好像只能硬著頭皮全力衝刺,但突然又蹦出客戶插單、然後團隊夥伴又在等協作流程討論。我心裡想著,大家老是在講什麼「珍惜每一分鐘」或是要把事情分清楚輕重緩急,可現實就是這麼難切乾淨,很多時候不是非黑即白啊。重要和緊急根本疊在一起跑,而且好多事沒那麼容易歸類。 郵件也很煩,本來以為可以中午統一處理,但偏偏會有突發信件,不馬上回真的會拖累別人。本來想留給自己的彈性時間一下子就被吃掉啦。有時候忍不住在想,我是不是該重整時間管理的方法還是怎樣?但說真的,不確定到底是哪一步該調整。 我還蠻納悶的 - 像「三種時間選擇」的框架,是不是比較適合工廠線之類超標準化環境?對我們這種老是在變、而且大家彼此要互補協作才行的工作,要怎樣才算聰明用法?感覺實際狀況根本裝不進去。有沒有哪位也是搞開發的,偶爾覺得希望規則能鬆綁多一點?就算真的有效,那彈性區間到底該怎麼抓才比較舒服啊。 Nov 13
粉刺、角栓,這題真的大家都會問。講真的,很多人覺得一直洗臉、狂去角質就可以解決,不過這樣反而可能皮膚更敏感。嗯,我自己試過一堆方法,有用手拔、有貼鼻貼,也買過那種機器,結果…老實說啊,還是醫生叫我溫和洗臉、多保濕,加減用點含酸的產品比較OK。 想一下啦,其實平常壓力很大又外食多,油脂本來就容易多,所以作息跟吃的東西影響也挺明顯。我會建議不要隨便亂擠,就算看起來很礙眼。如果真的變嚴重,找皮膚科打一針雷射或配合藥物,那效果直接看得到。 所以不只看擦什麼、洗什麼,有時候整個生活習慣改一下比較有幫助。對了,上次某個朋友後來狀況改善不少,你說是不是其實調整生活比單靠產品更有效…… Nov 12
一直想問,粉刺貼到底是真的有用還是只是心理安慰啊?然後那種清潔泥膜,看大家說得超神,但我自己試過…好像就是洗完比較乾淨?可我的鼻頭過不了幾天又冒白點。以前超愛摳、擠粉刺,常常一弄就紅腫,怕留疤,然後又不敢放著。 朋友A直接預約美容師幫她清,好像每次都很順利,但B就不一樣,她做完臉反而整個爆痘。這落差也太大了吧。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那些去粉刺產品本質上只是暫時看起來沒東西,實際問題還是在裡面? 欸而且洗臉頻率也是個迷思。一派說不用太勤快,一派又警告你不要過度清潔會更油。那到底哪招才對啦?如果膚質偏敏感,動不動泛紅,有人建議直接避開所有貼片、敷泥膜什麼的…搞得不敢亂試。 醫生倒是講滿多規律生活、飲食這些(睡眠要夠少吃油炸甜食什麼的)。但說真的,下班回家誰能抗拒宵夜?有時候覺得,如果只靠作息調整和少吃垃圾食物真的能改善粉刺問題,那為什麼身邊朋友都還是一堆卡角栓的? 唉,不知道皮膚科醫師真正怎麼看這一切 - 他們會推薦什麼嗎?還是其實我們都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很正常」、「沒事啦」這種話而已。 Nov 11
欸欸,其實我聽到大家都在說什麼「乳清就是最強、最好吸收」這句話,內心都會有點OS。因為你知道嗎,我自己真的實測過三種蛋白粉:乳清、酪蛋白還有那個豌豆蛋白。我超級老實講啦,對我來說,喝乳清只要一下肚就很常脹氣(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可是網路上的健身大神一堆都跟你保證吸收最快最好,可是咧…體感完全沒愛耶,你懂那種嗎? 反而植物性的像豌豆什麼的,雖然味道比較淡,就是沒有巧克力那種香爆炸,但人直接輕鬆很多,腸胃不卡不痛。哦對啦,又順便問身邊的人,有人一定死守睡前酪蛋白那套,他們認真覺得慢慢吸收才會長壯,所以晚上必喝。有時候被他們講久了,就懷疑到底是我怪還是怎樣。 但坦白問,到底這些蛋白粉差別有到誇張那麼大嗎?還是真的每個人體質、腸胃都不同本來就沒標準?啊其實更好奇大家挑選的方法齁,有沒有自己的小撇步或儀式啥的 - 欸你們都是看成分表?還是直接先聞再買?總之你們怎麼選的啊? Nov 11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喝咖啡真的那麼容易脫水?像我自己一天可能兩三杯,然後也沒特別覺得口乾舌燥,結果發現水反而喝更少了。但身體也沒什麼怪怪的感覺啊,好像也沒因此出什麼問題欸。其實會不會大家都把這件事講得太嚴重?不過老實說,有時候天氣一熱起來,好像還是會突然想多喝點水…… Nov 11
最近有在想,保健食品這種東西到底大家吃了真的有感嗎?我身邊那個朋友超誇張,什麼B群、維他命C都當糖果吃,每天還分早晚,各種配套流程:空腹一組、飯後一組……但每次問她,不太說得出來到底是變好在哪。只是好像沒吃會焦慮。 其實網路也常講什麼要配時機、不然吸收差、有的甚至說反效果,可…營養師真的那麼介意時間表這件事嗎?或是根本沒差,只是被網友講得很玄學? 話說回來,我自己飲食現在三餐都亂了(外送隨便點),根本搞不清楚今天中午到底有沒有碰到蔬菜,那種「不能跟XX一起吃」之類的搭配規矩,就……老實講記不起來啦。有幾次偷懶沒照什麼時間補充,也沒覺得身體哪裡壞掉,然後心情也還行,就是…不太特別吧。 最後我是真的蠻疑惑:如果平常沒有大缺營養,是不是這些保健品就只是在花冤枉錢?還是很多都是心理安慰居多?你們有人真心覺得因為補充了才精神變好或者每天活力up之類的嗎,還是都是廣告洗腦比較猛啊⋯ Nov 10
看到 CRISPR 這個詞的時候其實第一反應就是,嗯?大家怎麼突然都在討論基因編輯,然後一查才發現現在連新聞都會講得有點像在科幻電影裡看到的東西。說真的,我自己家也有人是過敏體質,每次季節換來換去小朋友就開始打噴嚏,皮膚癢到不行,有時還要帶去看醫生,其實滿煩人的。所以你說萬一以後可以用什麼技術讓孩子直接「天生不會遺傳到」這種體質,到底是不是真的可能?這想法聽起來很夢幻對吧。 然後我之前去問過診所的小兒科醫師,他們其實都還滿保守的欸。大致意思都是 - 現階段台灣真的沒什麼臨床(尤其是在小孩那塊),好像頂多國外已經有一些蠻先進的研究快完成了,可是要真正變成普通人能選擇、而且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好像還早。不過我朋友以前留學回來,她說美國那邊聽說 2025 開始陸續會有更明確的新療程出來,只是,也不知道到底適合哪些病。 然後啊,我私心真的又想趕快用看看,又超怕那種「治標不治本」或哪天被爆出副作用很可怕,所以每次看到新聞寫得一頭熱,其實心情很複雜 - 期待很多,但那種害怕失望的感覺也不少啦。畢竟如果真能幫忙解決遺傳性的困擾,像我們這種家庭壓力一定輕鬆不少啊。但是是不是「馬上就能做到」或「適合所有人」,現在好像誰也不敢保證,就是只能繼續等消息…… Nov 09
我小時候超容易長蕁麻疹,真的很崩潰,尤其半夜癢到根本沒辦法睡。然後有一次我媽就帶我去看中醫,她直接說像我這種愛喝冰的、狂吃零食的小孩啊,體質多半是偏濕熱,所以才會一直冒蕁麻疹。我還記得那時候醫生叫我不要亂碰冰飲,零食也要收斂點,每天一定要多喝水,還有一些藥粉照時間吃。前面幾天老實講沒什麼感覺,不過一兩個禮拜後,好像真的比較不會癢了耶。 其實每次去看醫生,他們都會問你平常都吃些什麼、有沒有大便不順或動不動就滿身汗之類的問題,就是在看你是哪一型的體質啦。之前跟朋友聊過,他小時候就是那種氣虛型的蕁麻疹,一整個皮膚乾巴巴,看起來就超容易敏感那種。他們家也是走調理路線,但方法又完全不一樣。 欸,說真的有時候想一想,小孩時期如果飲食作息可以顧好一點,也許很多東西就比較不會反覆發作?哈,有點離題,但真心覺得這些東西神奇又煩人,希望大家都別遇到啦。 Nov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