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啊,前陣子在診間又有幾個人拎著一包又一包什麼保健食品、草藥那類的給我看,問說這個是不是可以降血壓。坦白講,網路上那種「XX有效」的分享,好像真的滿多人相信欸。有時候看到也覺得很無奈。 大家講到中醫嘛,就是會直接聯想到「比較溫和、不會有副作用」,但唉,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耶。像是如果長輩本來就慢性病多一點、腎功能本來就有點狀況,我真的超級不建議亂試。我之前就碰過阿姨,喝什麼降壓茶,結果電解質整個跑掉,要處理半天,有夠麻煩。 雖然說啦,中醫強調體質辨證,那些細節很多沒錯,可是真的不能忘記每天血壓到底有沒有上上下下、有沒有配合藥物吃、身體怪怪的地方,其實都還蠻重要的。有時候我好想直接問:「你們回診,到底有沒有跟醫師報告清楚?」東漏西漏的,到底要怎麼照顧自己啦。 資料整理好一點,不管你偏愛哪種療法,其實自己也會比較安心吧。不曉得是不是大家太忙還是覺得這些小細節無所謂。齁,有時候想想,大部分人……其實根本就是隨便啦,就這樣過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做行銷啊,時間永遠都被追著跑,有時候明明已經很努力排了schedule,但到最後還是感覺根本什麼都沒做完,懂我意思嗎?一天24小時真的很像一眨眼就不見。 我的習慣有點亂,就是會把事情粗略劃三塊 - 急事、規劃、然後自己的充電(這個最容易被吃掉)。但急事真的太愛突襲了,上次碰到一個超突然的加單,整個打亂步調,本來還想說可以慢慢磨提案,結果變成邊回mail邊腦內想方案,好像人在趕火車,手上又抱著四杯咖啡那種亂七八糟。 其實好奇大家平常零碎的空檔會拿來幹嘛?有人可以很神切換模式嗎?還是也都是那種「先撐再說」,然後等到下班才發現今天要做的東西都還在清單上睡大頭覺。快留言給我啦,很想偷學你們的小撇步,有人靠某個app救命?或者你是走心流派硬衝到底?隨便聊聊啦,我現在其實還有三件事情沒動手…

每天要顧兩個小孩,還要煮飯、整理一堆家事,時間真的一下子就沒了。有時老公還臨時加班,那就完全只能靠自己撐。上次社區辦親子共讀,老實說我超想帶小孩參加,可是時間根本兜不上,那天剛好又得張羅家族聚餐,整個人都在趕行程。 後來和一群媽媽討論,看可不可以請志工幫忙一下,把活動延長個半小時,有的覺得OK,但也有媽媽怕會麻煩到人。可是對爸媽來說,每分每秒都很重要,能夠花在陪孩子或自己喘口氣,就差很多。有時候,如果只是多出那十分鐘,也許多數人就比較放心,不用擔心錯過什麼特別的時光。 其實蠻多事情都是這樣啦,不是真的做不到,就是看大家願不願意多點配合,多點彈性空間。如果社區或學校可以調整一下資源,用法活一點,其實大家生活應該都可以輕鬆不少。欸對了,上禮拜老師才又提醒說,下週要輪到家長清教室……唉,要不是卡著其他事情,其實偶爾幫忙我是不介意啦,只是希望不要讓原本緊繃的時間更難排開。

其實講到「時間分配只有三種選擇」這個說法,我第一個反應是,有點卡住。你知道嗎,軟體開發這一行真的變化很快,每天都會冒出新狀況、新需求,你要我只靠三種分類就處理完?有點太扁平了吧。 那次我們做跨國專案,情況很明顯:手邊進度本來就排滿了,好像只能硬著頭皮全力衝刺,但突然又蹦出客戶插單、然後團隊夥伴又在等協作流程討論。我心裡想著,大家老是在講什麼「珍惜每一分鐘」或是要把事情分清楚輕重緩急,可現實就是這麼難切乾淨,很多時候不是非黑即白啊。重要和緊急根本疊在一起跑,而且好多事沒那麼容易歸類。 郵件也很煩,本來以為可以中午統一處理,但偏偏會有突發信件,不馬上回真的會拖累別人。本來想留給自己的彈性時間一下子就被吃掉啦。有時候忍不住在想,我是不是該重整時間管理的方法還是怎樣?但說真的,不確定到底是哪一步該調整。 我還蠻納悶的 - 像「三種時間選擇」的框架,是不是比較適合工廠線之類超標準化環境?對我們這種老是在變、而且大家彼此要互補協作才行的工作,要怎樣才算聰明用法?感覺實際狀況根本裝不進去。有沒有哪位也是搞開發的,偶爾覺得希望規則能鬆綁多一點?就算真的有效,那彈性區間到底該怎麼抓才比較舒服啊。

粉刺、角栓,這題真的大家都會問。講真的,很多人覺得一直洗臉、狂去角質就可以解決,不過這樣反而可能皮膚更敏感。嗯,我自己試過一堆方法,有用手拔、有貼鼻貼,也買過那種機器,結果…老實說啊,還是醫生叫我溫和洗臉、多保濕,加減用點含酸的產品比較OK。 想一下啦,其實平常壓力很大又外食多,油脂本來就容易多,所以作息跟吃的東西影響也挺明顯。我會建議不要隨便亂擠,就算看起來很礙眼。如果真的變嚴重,找皮膚科打一針雷射或配合藥物,那效果直接看得到。 所以不只看擦什麼、洗什麼,有時候整個生活習慣改一下比較有幫助。對了,上次某個朋友後來狀況改善不少,你說是不是其實調整生活比單靠產品更有效……

一直想問,粉刺貼到底是真的有用還是只是心理安慰啊?然後那種清潔泥膜,看大家說得超神,但我自己試過…好像就是洗完比較乾淨?可我的鼻頭過不了幾天又冒白點。以前超愛摳、擠粉刺,常常一弄就紅腫,怕留疤,然後又不敢放著。 朋友A直接預約美容師幫她清,好像每次都很順利,但B就不一樣,她做完臉反而整個爆痘。這落差也太大了吧。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那些去粉刺產品本質上只是暫時看起來沒東西,實際問題還是在裡面? 欸而且洗臉頻率也是個迷思。一派說不用太勤快,一派又警告你不要過度清潔會更油。那到底哪招才對啦?如果膚質偏敏感,動不動泛紅,有人建議直接避開所有貼片、敷泥膜什麼的…搞得不敢亂試。 醫生倒是講滿多規律生活、飲食這些(睡眠要夠少吃油炸甜食什麼的)。但說真的,下班回家誰能抗拒宵夜?有時候覺得,如果只靠作息調整和少吃垃圾食物真的能改善粉刺問題,那為什麼身邊朋友都還是一堆卡角栓的? 唉,不知道皮膚科醫師真正怎麼看這一切 - 他們會推薦什麼嗎?還是其實我們都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很正常」、「沒事啦」這種話而已。

欸欸,其實我聽到大家都在說什麼「乳清就是最強、最好吸收」這句話,內心都會有點OS。因為你知道嗎,我自己真的實測過三種蛋白粉:乳清、酪蛋白還有那個豌豆蛋白。我超級老實講啦,對我來說,喝乳清只要一下肚就很常脹氣(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可是網路上的健身大神一堆都跟你保證吸收最快最好,可是咧…體感完全沒愛耶,你懂那種嗎? 反而植物性的像豌豆什麼的,雖然味道比較淡,就是沒有巧克力那種香爆炸,但人直接輕鬆很多,腸胃不卡不痛。哦對啦,又順便問身邊的人,有人一定死守睡前酪蛋白那套,他們認真覺得慢慢吸收才會長壯,所以晚上必喝。有時候被他們講久了,就懷疑到底是我怪還是怎樣。 但坦白問,到底這些蛋白粉差別有到誇張那麼大嗎?還是真的每個人體質、腸胃都不同本來就沒標準?啊其實更好奇大家挑選的方法齁,有沒有自己的小撇步或儀式啥的 - 欸你們都是看成分表?還是直接先聞再買?總之你們怎麼選的啊?

最近有在想,保健食品這種東西到底大家吃了真的有感嗎?我身邊那個朋友超誇張,什麼B群、維他命C都當糖果吃,每天還分早晚,各種配套流程:空腹一組、飯後一組……但每次問她,不太說得出來到底是變好在哪。只是好像沒吃會焦慮。 其實網路也常講什麼要配時機、不然吸收差、有的甚至說反效果,可…營養師真的那麼介意時間表這件事嗎?或是根本沒差,只是被網友講得很玄學? 話說回來,我自己飲食現在三餐都亂了(外送隨便點),根本搞不清楚今天中午到底有沒有碰到蔬菜,那種「不能跟XX一起吃」之類的搭配規矩,就……老實講記不起來啦。有幾次偷懶沒照什麼時間補充,也沒覺得身體哪裡壞掉,然後心情也還行,就是…不太特別吧。 最後我是真的蠻疑惑:如果平常沒有大缺營養,是不是這些保健品就只是在花冤枉錢?還是很多都是心理安慰居多?你們有人真心覺得因為補充了才精神變好或者每天活力up之類的嗎,還是都是廣告洗腦比較猛啊⋯

看到 CRISPR 這個詞的時候其實第一反應就是,嗯?大家怎麼突然都在討論基因編輯,然後一查才發現現在連新聞都會講得有點像在科幻電影裡看到的東西。說真的,我自己家也有人是過敏體質,每次季節換來換去小朋友就開始打噴嚏,皮膚癢到不行,有時還要帶去看醫生,其實滿煩人的。所以你說萬一以後可以用什麼技術讓孩子直接「天生不會遺傳到」這種體質,到底是不是真的可能?這想法聽起來很夢幻對吧。 然後我之前去問過診所的小兒科醫師,他們其實都還滿保守的欸。大致意思都是 - 現階段台灣真的沒什麼臨床(尤其是在小孩那塊),好像頂多國外已經有一些蠻先進的研究快完成了,可是要真正變成普通人能選擇、而且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好像還早。不過我朋友以前留學回來,她說美國那邊聽說 2025 開始陸續會有更明確的新療程出來,只是,也不知道到底適合哪些病。 然後啊,我私心真的又想趕快用看看,又超怕那種「治標不治本」或哪天被爆出副作用很可怕,所以每次看到新聞寫得一頭熱,其實心情很複雜 - 期待很多,但那種害怕失望的感覺也不少啦。畢竟如果真能幫忙解決遺傳性的困擾,像我們這種家庭壓力一定輕鬆不少啊。但是是不是「馬上就能做到」或「適合所有人」,現在好像誰也不敢保證,就是只能繼續等消息……

我小時候超容易長蕁麻疹,真的很崩潰,尤其半夜癢到根本沒辦法睡。然後有一次我媽就帶我去看中醫,她直接說像我這種愛喝冰的、狂吃零食的小孩啊,體質多半是偏濕熱,所以才會一直冒蕁麻疹。我還記得那時候醫生叫我不要亂碰冰飲,零食也要收斂點,每天一定要多喝水,還有一些藥粉照時間吃。前面幾天老實講沒什麼感覺,不過一兩個禮拜後,好像真的比較不會癢了耶。 其實每次去看醫生,他們都會問你平常都吃些什麼、有沒有大便不順或動不動就滿身汗之類的問題,就是在看你是哪一型的體質啦。之前跟朋友聊過,他小時候就是那種氣虛型的蕁麻疹,一整個皮膚乾巴巴,看起來就超容易敏感那種。他們家也是走調理路線,但方法又完全不一樣。 欸,說真的有時候想一想,小孩時期如果飲食作息可以顧好一點,也許很多東西就比較不會反覆發作?哈,有點離題,但真心覺得這些東西神奇又煩人,希望大家都別遇到啦。

你有時候會不會想說,為什麼偏偏腳踝這個地方那麼容易被咬,而且一腫就又熱又癢?我最近還真的是……人剛從新加坡回來,腿上那圈紅的真的嚇一跳。萬金油擦了,有點微涼,可是真的就是癢到晚上睡不好。 對了,那邊的人其實根本不太用萬金油欸,多數朋友都直接抓蘆薈膠塗一圈,再配冰敷。有幾天試著照做,好像比之前只有搽藥膏好一些,不過也不是那種秒見效的。我一直在想,要不要乾脆國際通路找找看,有沒有什麼更猛的、就是外國藥妝那種,擦下去當場止癢的? 還蠻想聽聽有沒有人手邊真的有推薦的小物耶。不然感覺每次出國玩都要冒險了……如果能帶一兩樣放包包,下次大家出去野餐啊、戶外聚會,就不用看誰最倒楣先中獎。有東南亞混久的或是常旅行的人,你們都帶些啥啦?

這個問題我其實想過蠻久的,就是那種,嗯……你問中醫到底怎麼分體質,到底是怎樣才算準?因為像我身邊有朋友也是啊,她之前看濕疹嘛,去了一間中醫說「你這是濕熱,要忌口」,然後下一家又說「不是,你偏血虛」 - 欸,兩個完全不一樣耶。超級容易困惑。 所以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每個醫生都各自有一套判斷?還是,其實就真的要靠他們臨床的經驗、直覺啥的?自己也沒什麼標準可以對照。網路上一查那些體質測驗,有些題目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回答,也覺得很抽象。所以,如果你要說,我自己現在也分不出來哪個才算科學啦…總不能永遠都問人吧? 唉,反正每次看到體質調理這四個字,我都是在心裡OS:「那到底我的體質是哪一種?」然後還是一頭霧水。如果有人真的能給一套很明確、大家認同的方法,我覺得應該很多人會謝天謝地……

之前修「新藥開發與臨床應用」那門課,老師有講減重藥物嘛,就像Orlistat、GLP-1受體促效劑還有Naltrexone-Bupropion這幾種。效果大家都說不錯,但我其實一直覺得那些臨床數據看起來沒有很直白。像有的paper,減重比例拉得超好看,結果去細看參加的人平常生活就蠻自律?還有停藥後體重反彈這點,好像很多研究也沒特別寫清楚。 和同學討論報告的時候,有問他們怎麼看,他們多半就跟著文獻走,很少會懷疑那些試驗設計。我們自己翻paper其實也會看到一些問題,比如說隨機雙盲到底做徹底沒?對照組吃的安慰劑,配方是不是每次一樣?然後每次新聞在吹新藥超厲害,我心裡真的常OS:「欸,到底真的那麼猛嗎?」我們讀醫藥的人要全盤接受好像怪怪的。 但講實話,如果對象選得對,那些效果確實有可能很OK啦,只是現在長期資料還是不太夠。有興趣繼續研究這塊也不是不行……哦對了先把期末作業趕完比較要緊(突然想到)。

其實說真的,我自己本身是心理諮商師啦。每天換著面對不同個案,有時候坦白講,難免會被他們的情緒牽動一點吧。然後久而久之就變成下班我都習慣慢慢走回家,不急著搭捷運、也不特別趕路,就是讓自己邊聽歌、邊吸一點晚上的空氣,順便亂想東西,其實這樣壓力有夠好釋放的。 一些案主我有聊到這件事情,結果他們後來也說願意試試看。他們用過以後,好像心情沒那麼卡、也比較不會悶得發慌。有一次還走到河堤剛好看到夕陽,那畫面超平靜。還有狗會衝出來搖尾巴,你根本不用幹嘛,但整個人突然變比較輕鬆 - 你懂嗎? 如果你最近壓力很大,我覺得可以…嗯,也不用什麼大道理啦,你就隨便找一天,哪怕只是提早一站下車,慢慢晃一下,看街景聽音樂也行。不一定非要做什麼厲害的正念或儀式 - 只要能換個空氣、有自己的小世界,就夠了。我認真推薦你試一次,說不定蠻有效的啦。

唉,我其實對AI針灸這個東西一直有點抱持存疑啦。不是說我完全排斥新技術,但是你說它再怎麼厲害,真的套用到治療現場,到底行不行得通?像我們家一向都是去找老醫師手工針灸,那種醫師的直覺跟臨時判斷力,其實是靠經驗慢慢摸索來的耶。那如果現在全都改成電腦算出來要下哪裡,下錯了怎麼辦?資料萬一輸入不齊,或系統自己出狀況,是不是真的會把針插錯地方啊? 還有,中醫又常在講「體質不同」,就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嘛。AI分析得出來嗎?現在大家都愛講精準化、數據什麼的,但遇到那種特殊體質、怪症頭,要怎麼判斷?如果只有照著演算法那張表,有些意外情形根本沒預設進去吧,那是不是等於沒有備案,只能死板板照著走?我是問題比較多沒錯,不過有時候想想,新科技真有那麼萬能嗎…比起追新潮,有些祖傳方法會不會其實也沒人家說得這麼落伍,至少安全感是真的比較夠啦。

去年有個小插曲我現在回想還覺得好笑。那時候我的身份是跨國健康內容策展人,反正就是跑去新加坡跟某間中醫診所的老闆聊合作。欸你知道,他們煩惱什麼嗎?網路上查濕疹資訊的人各種需求亂七八糟,有人狂問「這個能不能吃」、有人超執著自己的症狀是哪一型,還有人只是想看別人到底怎麼改善過敏 - 就像拼圖一樣東一塊西一塊。然後我腦子突然蹦出個想法,直接跟他們提說:不如我們先看看大家都在搜尋什麼,再反推其實缺了哪幾步。而且你如果以為堆理論在網路上就能解決,不可能啦,大部分問題完全卡在「理論和行動之間有鴻溝」。再加碼,中醫師自己也會碎念說:「轉型超燒腦耶,壓力又大,現場根本沒人手。」沒有唬爛,我現場聽了都覺得快變心理諮商師。 說到那個互動式衛教模組,其實我那時就是希望把那些複雜證型拆成很容易理解的小步驟(像是:你晚上癢、嘴巴苦,喔這比較像A證型,你可以試試……)。最後整件事光討論設計內容就像打桌遊,每一步都是拉鋸戰,各種角力,有點吵但滿刺激的。如果要硬講什麼收穫最大,應該就是線上衛教真的不是單純講知識就夠,它比較像丟下一根導火線,一下子讓對話燒起來、甚至讓某些人願意開始改變生活方式。雖然說做這一套真的累腦到懷疑人生……

剛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我做營養諮詢到現在應該也快十年了,這期間看超多人一碰減肥就會想試低碳。還記得有一個四十歲女生,是個很拚的主管,那時候她壓力其實滿大的,常常加班就忍不住狂吃餅乾那種,所以一直瘦不下來。我們討論了一下決定先搞低碳,而且也不是單純不吃飯或麵包啦,反而比較重視多加點抗發炎的菜啊、好油啊,對,她後來連主食分量都有調整。 三個月左右,她體脂真的明顯掉了,不是那種兩公斤的小數字,是那種照鏡子自己都覺得輪廓變清楚。而且精神跟專注度根本升級,有一天她特別提說晚上很好睡 - 這對上班族超重要好嗎!但過程中,她自己會動搖耶。有一次就很直接問我:「這樣真的適合我的身體嗎?萬一血壓升高、膽固醇爆表怎麼辦?」我當下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就是只能陪她一起觀察,稍微每幾週去測一下指標,看反應再調。 你要說建議怎麼抓平衡,其實大家焦慮點差不多,我通常都是請他們不要逼太緊,能夠漸進比較不容易出現狀況。喔然後,也有遇過有人原本以為低碳會沒力氣,其實後來精力反而變更強。老實講這種例子不少啦,只是每次聽完理論跟看到活生生的人親自分享真的是兩碼事,你自己如果也覺得資訊太虛,不如找幾個做過的人聊聊啊,比網路上的數據還貼近感受。

其實有時候一緊張,臉上的粉刺就好像突然大暴動那樣,根本藏不住。然後我以前真的超會買那些網路上被吹到天花亂墜的粉刺貼、什麼泥膜,總覺得貼了撕掉就會很乾淨,結果每次撕完,欸,紅一塊、痛一下,下次還是一樣冒出來。講真的有點無奈啦。 那陣子我室友可能真的看不下去吧,有天她很直接說,要不要乾脆去看一下皮膚科,搞不好問題根本不在外面那幾片東西。結果醫生超快就一針見血 - 很多人都只顧著洗啊搓啊弄一堆,其實都錯法,用力過頭還弄出反效果。我那時候才發現,我每次洗臉就是憑感覺,大力搓還覺得洗比較乾淨,去角質更是逮到機會就刷,然後再加上晚上追劇、遊戲不睡,真的整組全壞。 後來照醫生建議,有擦個藥膏,他說清潔方式簡單最重要,不要東擦西抹的,大概一個禮拜多一點吧,就真的沒那麼嚴重了,臉變得比較平順一點,摸起來也比較舒爽。不過我這個生活作息,坦白說要我乖乖每天按表操課地護膚還是有難度,可能有時候忍不住還是熬夜。可是至少現在知道,偏方什麼的基本上別亂試,被騙好多次喔,一堆無效或更慘。 有人也是這種「中標」體驗嗎?還是你們身邊有什麼更怪、但真的有用的方法?感覺大家學生時期多少都狠狠被自己踩過坑吧... 有空留言聊聊啊!

最近那種很流行的極地飲食,我忍不住也跟著玩了一下。四小時吃飯、剩下都在忍,前兩天真的超餓 - 有點發軟,一直想趴著休息。我還看到網友教什麼MCT油加魚油當早餐飲料,說能補充能量…講實話,那味道我喝不太習慣,有點黏黏膩膩的感覺。 但冷水澡這招倒是滿有效,一衝下去整個人就醒了。不過它是不是跟燃脂效率真有關聯?我其實沒有很確定。因為…又想到因紐特人,人家天生基因本來就跟亞洲人體質不同,他們吃一堆油脂心臟卻沒什麼問題。如果我們照抄,其實會有差嗎?應該還要再多看自己身體反應啦。 然後短期禁食配冷水浴,看起來蠻帥,但身體到底能不能長期扛得住,好像不是一兩天觀察就知道的事。有點想繼續試,但現在問你,下次敢不要試一下那種冰水浴撐兩分鐘…看誰先受不了。

最近優格這件事不知道為什麼又紅回來,大家都說自己做比較厲害。我之前試過一次,失敗。酸到爆,本來以為會像外面賣的那種滑順,結果吃一口整個臉皺起來。那時候懷疑是不是因為水溫太高還是發酵放太久?其實家裡那些工具也沒怎麼仔細消毒,有點懶就是。 家裡畢竟沒無塵室,那些雜菌...真的不會亂跑進去嗎?每次想到優格變成奇怪的東西我就有點怕。有些人很認真控溫拿小溫度計,我應該算沒耐心吧,中間偷懶一下或一忙就忘記了,其實蠻常發生。 再說好像網路食譜都加鮮奶油,看起來超濃郁,可是熱量...不是吃健康嗎?搞得跟甜點差不多,我個人還好啦,很怕胖。 所以最後還是買現成的省麻煩,而且味道比較一致。不過那些很拼自己手作的人我覺得也滿強的,聽他們分享感覺這流程有種自己動手做出奇蹟的小確幸。如果哪天有空,也許我會再挑戰看看,但應該還是先省下那份力氣吧。

運動偷懶這件事,老實說我本來真的也沒有很愛動。雖然我現在是健身教練,但…嗯,很多人跟我講「堅持真的很難啦」,有夠常聽到這個。尤其是「好忙、沒空」這種理由,幾乎每個人都會講。其實我自己也有時候跟這種心情差不多。 家裡練,說真的,習慣比較容易養起來。也不是一定都要衝健身房。有些天氣很冷的冬天,懶得動也很正常啊。我也會想說今天乾脆算了。但是想到自己的膝蓋、背部之類的關節會慢慢變得很僵,那種身體有點抗議的感覺,最後還是會想說不然下去做幾下伏地挺身、深蹲好了。十分鐘就好,動完人整個比較醒。喔,心情不知為什麼也會有差。 飲食,如果亂來,很快身體就會有點卡卡。隨便吃一兩天就覺得怪怪的。有稍微規律一點啦,搭配運動,狀態其實會慢慢回到比較舒服。自信有時候是這樣跑出來的。心情、甚至專注力都會差滿多。 唉其實不用太拼,一開始壓力太大反而更懶。有時只是小小地願意動一下 - 其實這已經很不錯。

去年在瑞士,有點冷,去參加那個CRISPR基因編輯的國際論壇。醫療新創、各國學者一堆,還有投資的人。我還蠻驚訝的,因為大家實際聊到癌症治療、農作物什麼的,CRISPR各種應用直接講細節,其實我有一半聽得不太懂,但還是滿震撼。 我是代表我們家跨國生技顧問公司去的,有點衝,直接問一家歐洲生技大廠願不願一起玩資料交換,想搞更多臨床試驗什麼的。結果啊,馬上就碰到現實問題:資料安全這件事超麻煩,然後專利分配怎麼算,一堆細節其實搞得滿累人 - 比想像的難很多。 還有個點蠻有意思。有人說倫理審查很煩,在美國朋友提到,每次募資都有人問人類胚胎編輯的道德問題。亞洲那邊,好像大家比較在意效用,不太糾結那種倫理的底線。我突然想到,如果將來CRISPR真的要走個人化醫療路線,這種國際法律跟社會看法的差距只會越來越明顯。 回來路上搭飛機,腦袋一直轉。如果哪天真的全世界的人都能公開臨床成果...那到底結果會變成怎樣呢?感覺有點期待又有點怕。

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就是孕吐、什麼疲勞那些大家好像都講得理所當然,可是我身邊就有一個朋友整個孕期超級輕鬆,真的一點反應都沒有,完全無痛通過。這到底是不是很不尋常啊?還是這種人其實也不少,只是不被討論? 說到驗孕棒,網路跟衛教書都說很準嘛,但我另外一個同學那時候明明按步驟做了第一次,結果啥線都沒出現,她本來嚇得要死,以為自己是不是用壞還怎樣。結果後來醫生說時間抓太早,根本測不到…那所以正確時機到底是要怎麼抓啊,有沒有哪個最穩的方法?感覺超容易搞混的欸。 而且很多檢查方式光看名字就頭昏腦脹,到底每種適合誰,又要不要全部照單全收?大家症狀又落差超大,每個案例根本不是課本寫的那套會發生。所以說,那些統計數字或標準流程是不是真的有參考價值啊?還是其實只是一堆平均數字湊起來,看完也只能自己心裡有數? 唉,總之我覺得啦,好多東西聽起來好像很科學,可是真的輪到你遇到的時候,其實多半還是靠自己摸索比較實在耶。我每次查資料都覺得「哇看起來專業」,但最後真正能用上的感覺有限,就…也不能完全不信,但可能真的只能參考吧。

講到這個倦怠、還有什麼平衡 - 這種話我其實也講膩了,結果自己身在其中,根本也沒做得多好。然後公司有陣子很熱衷在推「能量管理」這種方法,嗯……老實說,多數同事心裡可能都是「嗯?」這種臉。有人是真的在意,有人就完全無感。最麻煩的是,忙到喘不過氣那時候,叫你排個家庭或人生優先順序、做什麼全人檢查,真的,現場聽起來就滿像空話。我以前不太信那種中醫說法,說壓力會藏在身體裡面,說真的,覺得那是比較玄的理論,然後最近,自己身邊幾個朋友,真的有人開始出現一堆怪毛病,就是壓力沒處理好,撐到一個點直接炸了。才發現,好像不是全都唬爛的。有些問題不能隨便放過,但說到底,要怎麼真正改變?感覺還差很多實際可用的方法吧,不然大概又是講一講就散了……

坦白說,這工作真的每天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家長問爆,選什麼給小孩吃?有時候爸媽還會自己吵起來 - 媽媽說要天然蔬果粉,爸爸就直接想買維他命軟糖,覺得方便又快。不過老實說,我一直都勸大家不要光聽廣告在那邊下決定,真的要仔細看那些認證標章,因為每一家食品廠的標準根本不一樣。 有一回我印象超深,就是去年吧,有個家長看到什麼熱銷排行就開始失控下單,一次掃了四五種回家,結果小孩才3歲,那些成分根本不適合那麼小的年紀。說真的,很多人都有個誤區,只管身高體重三個月增多少,可是其實營養需求會因為季節跟平常活動量一直變,不是數字而已。 最後我每次都會唸一句:預算有限真的沒關係,重點是花點心思看成分表、去查一下第三方檢驗,比聽隔壁誰誰誰推薦的有效太多 - 至少你自己知道孩子吃的是什麼嘛。

其實我以前也超相信只要硬舉、深蹲加重量肌肉就會跟著大,然後…也是這樣子一直受傷。說真的,那卡關的時候很煩。後來有一天好像是懶還是什麼,動作就做很慢,欸…每下一下真的超有感,像撕裂一樣。慢慢發現,只要動作確實一點,再怎麼小重量,效果比我之前瞎拚的都明顯。 吃的部份更扯,我其實蛋白質都記得死死的,自己很龜毛,亞洲人的飲食真的碳水太爆炸了。有一陣子甚至把家裡的白飯跟豆腐各放一半,媽媽還覺得我很怪。反正蛋白質有補足,加上作息比較固定…結果才一個月,身體線條明顯起來。 然後肌肉不是練給外人看的啦,有些照片都修到不像樣,別因為網路焦慮搞得自己很累。我自己現在睡覺都設鬧鐘提醒要關燈,十點半一定躺平,不然再強的訓練菜單也沒用。健康還有能長期做下去才是比較重要吧…嗯,就是這樣。

說起來這幾年當教練,看到太多人一開始就猛加重量,好像舉重就等於變壯,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啦。有些人搬大重量,動作整個亂掉,然後還說自己要進步很快。可是喔,「慢」反而比較難,尤其是那種深蹲下去底部再多撐一下的感覺,真的是折磨 - 但,也就是最有效的時候。想到之前有個學生,體型普普通通吧,可是每次訓練都願意用慢動作慢慢做,他會在底下多停一秒,我看了都覺得他比那些只會衝重量的人更有耐心。結果呢?三個月腿整個硬派起來,人也穩得多。 另外亞洲人飲食這一塊真的沒救了……常常早餐吃饅頭、豆漿,中午便當又一堆白飯和配菜,好像蛋白質永遠湊不到那個量。我以前也是,大概隨便吃一吃想說有動就好,到最後發現根本沒長到什麼肌肉。後來我才開始記錄每天吃多少蛋白質,每次看到表格都提醒自己再加一點,不然怎麼可能有效果嘛。而且晚上早點睡真的差很多,有時候隔天力量直接明顯提升。 你現在練得如果只是想拍照帥而已,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啦。有內容的東西,其實還是在細節、在生活裡面慢慢累積出來。不然半天肌肉也只是給人看爽用的,很快就厭倦了。

那次去歐洲參加生物列印論壇,有點像去了另一個世界。坐在會場,看著微血管列印新技術的示範,嗯…說真的,就是科幻片裡會看到的畫面出現在眼前。大家其實最愛問AI怎麼協助列印,現場超多人討論。不過我最記得一個英國的學者,他直接秀了一組機器學習在奈米材料優化上的成果,意思是說,這樣能讓人體接受度更好,還蠻厲害的。 自己私下也跟日本的同事聊,他們團隊在做客製化軟骨修復。好像目前效果比想像中順利。我覺得如果能更普及…啊,不對,講到普及,又繞回現實問題。其實技術厲害歸厲害,每個國家規範、倫理爭議什麼的,比想像複雜很多,比如說資料保護啦、醫療相關權益要怎麼分配等等,一堆人講法都不一樣。 基本上,很有可能2030左右我們就能看到皮膚啊、骨頭這種東西快速再生。有沒有那麼快進入大眾使用?坦白說還早。嗯…以後會變成什麼模樣呢?我腦袋裡還是有點模糊,總覺得…可能會超出大家預期吧。

有時候真的分不清咖啡到底會不會讓人脫水。早上起來,第一件事總是喝咖啡,結果動一動嘴巴超乾,腦袋裡忍不住懷疑是不是因為那杯咖啡。雖然科學研究都在說,只要喝得不要太誇張,好像其實沒什麼大礙,但身邊有人根本沒運動,喝完咖啡去廁所的次數還是多得嚇人,到底是不是每個人體質不同啊?感覺好像不能直接照搬那些結論。 說到適量,有時候我也會想,到底這個「適量」怎麼算?每個人狀態差那麼多,不可能所有人一樣吧。反正我自己後來出門都會帶瓶水,就當給心安用的。 然後電解質那東西……唉,其實平常根本顧不到那麼細,天氣又熱一流汗就開始擔心補充不夠,有點煩惱但也只能隨緣了。

More Popular Tags:

掌握大眾關注焦點,編輯團隊推送時事話題,邀請民眾共同討論、分享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