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要來聊聊那個,就是很多家長很頭痛的「中耳炎積水」。老實說,最近真的蠻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在問,說小朋友感冒好了以後,好像耳朵就一直悶悶的,叫他也常常沒反應,電視聲音開得特別大聲。去看了醫生,說是中耳積水,但吃了藥好像…欸…就是那個積水還是在,反反覆覆的,很煩。
所以,我們今天就從中醫的角度來聊聊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你知道嗎?其實在中醫看來,這個耳朵裡面的水,它不是單純耳朵的問題,很多時候,它是跟我們整個身體的「濕氣」代謝出了狀況有關係。
先說結論:中耳積水不只是耳朵濕,是全身都可能太濕了
簡單講,中醫看中耳積水,比較不會把它當成一個單純的局部感染後遺症。我們會把它想成是…嗯…身體裡面調節水分的系統,就是那個「脾胃」的功能,可能有點秀逗了。本來應該被好好運送到全身、然後排出去的水,變成了一堆濁濁的、黏黏的「痰濕」,然後這些壞東西就到處亂跑。那小朋友的身體結構,又剛好耳咽管比較平、比較短,所以這些痰濕就很容易跑到中耳那邊堵住,就變成我們說的積水了。
所以治療的重點,就不只是要把耳朵裡的水弄掉,更重要的是,要把身體這個「生痰濕」的源頭給處理好,也就是調整體質,讓水分可以正常代謝。這樣才能避免它一直復發,不然這邊水抽掉了,那邊又淹水,沒完沒了。
一個常見的例子:反覆發作的小明
我之前就遇過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小男生,我們叫他小明好了。他媽媽帶來的時候就說,小明這半年來,幾乎每個月都在看耳鼻喉科。 只要一流鼻涕、小感冒,接下來就是中耳炎,然後就是積水。抗生素吃也吃了,醫生也說再不好就要考慮放個通氣管…媽媽很焦慮。
我看了一下小明,臉色有點黃黃的、不太有光澤,人看起來懶懶的、不愛動,問他大便是不是都黏黏的、會黏馬桶,媽媽點頭如搗蒜。再看看舌頭,舌苔白白厚厚的,有點滑膩感。這就很明顯了,他是典型的「脾虛濕盛」體質。 他的消化吸收系統(脾)比較弱,沒辦法好好處理吃進來的食物跟水分,結果就製造了一堆濕氣跟痰。這些痰濕堵在鼻子,就變鼻涕倒流、鼻竇炎;堵在耳朵,就變中耳積水。你光用抗生素處理耳朵的細菌,但身體這個「濕氣工廠」還在不停運轉,當然會一直復發啊。
怎麼做:中醫看常見的幾種體質
所以說,調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搞清楚,你家小朋友(或者有時候大人也會啦)到底是屬於哪一種「塞車」的類型。雖然都叫積水,但背後的原因可能不太一樣。我大致上把它分成幾種比較常見的類型,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體質類型 | 主要特徵(像什麼樣的人) | 舌頭跟脈象(專業人士看的) | 調理方向 |
|---|---|---|---|
| 脾虛濕盛型 | 嗯…就是剛剛說的小明那種。臉色偏黃,人懶懶的,食慾不太好,肚子容易脹氣,大便不成形或很黏。這種小孩通常看起來就是「虛胖」,肉鬆鬆軟軟的。 | 舌頭胖胖的,顏色比較淡,舌苔白白厚厚的。 | 這個最重要就是要「健脾利濕」。簡單說就是一邊強化消化系統,一邊幫身體把多餘的濕氣排掉。像四神湯就很好用,裡面有山藥、茯苓這些。 |
| 肝膽濕熱型 | 這種的就比較「火爆」。耳朵可能會痛、會悶脹,甚至流出來的膿有點黃黃臭臭的。 人也比較煩躁、容易生氣,嘴巴會乾、會苦,有時候還有口臭。小便顏色比較深。 | 舌頭紅紅的,舌苔是黃色的、油膩膩的。 | 重點是「清瀉肝膽濕熱」。要用一些比較…嗯…清熱解毒、利濕的藥材。像是龍膽草、梔子、黃芩這些。 這種就不能亂補,不然會火上加油。 |
| 風熱上攻型 | 這個通常是感冒急性期或剛感冒完。會喉嚨痛、發燒、頭痛、鼻塞、流黃鼻涕。耳朵的症狀來得又快又急,感覺脹痛。 就是一個很標準的「上火」的樣子。 | 舌尖會特別紅,舌苔薄薄黃黃的。 | 要「疏風清熱、宣肺通竅」。就是把在上面作怪的風跟熱趕走,讓肺氣可以通暢,竅門(耳鼻喉)自然就開了。像銀翹散、桑菊飲之類的方劑就很常用。 |
| 氣滯血瘀型 | 這種是拖比較久的,慢性的。耳朵悶脹感一直都在,聽力下降很明顯。可能不太會痛,但就是很不舒服,像塞了棉花。臉色看起來會比較暗沉。 | 舌頭顏色偏暗,甚至有點紫色瘀點。 | 要「活血化瘀、行氣通竅」。因為積水拖久了,局部氣血循環變差,像一灘死水。就要加點活血的藥,像川芎、柴胡,讓氣血流動起來,才能把廢物帶走。 |
啊,要特別提醒一下,真人通常沒這麼單純,很常是好幾種類型混在一起的。比如說,脾虛是基本盤,然後又不小心感冒,就變成脾虛夾雜風熱。所以,千萬不要自己抓藥啊,還是要找專業的中醫師幫你判斷才行。
中西醫觀點的差異與合作
說到這個,我就想岔開來聊一下中醫跟西醫看法的不同。你看,像是美國耳鼻喉科學會的指引,他們對於沒有立即風險的中耳積水,通常會建議「觀察等待」三個月。 因為很多時候積水自己會慢慢吸收。他們不建議常規使用抗生素、類固醇或抗組織胺。 如果等了三個月,積水還在,而且影響到聽力或語言發展,他們可能就會考慮手術放通氣管。
這個「觀察等待」的作法,老實說,在台灣很多家長會很焦慮。而這剛好就是中醫可以切入的地方。我們不是在「等待」,我們是在這段時間「積極調整體質」。西醫在看「病」,看那個積水;中醫在看「人」,看這個人為什麼會容易產生積水。我們做的,就是改變身體的內在環境,讓它變成一個不容易淹水的狀態。所以,我覺得這兩者一點都不衝突,反而是可以合作的。 急性發炎、疼痛很厲害的時候,先找西醫控制感染,這很重要。等到急性期過了,剩下那個頑固的積水,或是小朋友三不五時就復發,這時候中醫的體質調理就非常有優勢了。
常見的錯誤與修正
很多人一聽到「濕氣」,就想到要去買紅豆薏仁水來喝。嗯…這個不能說錯,但很不精確。
- 錯誤一:只要是濕,就喝紅豆薏仁水。
修正:紅豆薏仁水主要是利水滲濕,對於「脾虛濕盛」可能有點幫助。但如果你是「濕熱」體質,光這樣是不夠的,你還需要清熱。 如果你是那種手腳冰冷、一吃冰的就拉肚子的虛寒體質,喝太多性味偏涼的薏仁,反而可能會讓消化系統更弱,濕氣更排不掉。 - 錯誤二:甜食、冰品沒關係吧?
修正:這個關係可大了!中醫常說「甘助濕」,意思就是甜的東西吃多了,會礙胃,讓脾胃運化功能變差,更容易產生濕氣。 冰品、冷飲更不用說,直接傷害脾胃的陽氣,就像把身體這部除濕機的插頭拔掉一樣。所以調理期間,這些絕對是要忌口的。 - 錯誤三:只吃藥,生活習慣不改。
修正:藥物只是幫你一把,但真正要讓身體不上軌道,還是要靠生活習慣。像是早睡早起、適量運動,讓全身氣血循環變好,代謝自然就強了。 還有,擤鼻涕的時候不要太用力,一次擤一邊,免得把鼻涕倒灌到中耳裡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