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因子是什麼?作用機制與常見應用情境說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最近好像很常看到「生長因子」?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最近逛街、滑手機看保養品,好像很常看到「生-長-因-子」這幾個字。有時候寫的是 EGF,有時候又寫什麼 FGF... 感覺很厲害,好像用了皮膚就會「長」回來一樣。😅

老實說,我一開始也看得霧煞煞。它到底是什麼東西?是藥嗎?還是什麼新的化學成分?因為好奇,我就花了一點時間去... 算是研究了一下吧。今天就想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聊聊我自己的理解,跟你們分享一下。不是什麼專業教學啦,比較像是我自己整理的筆記。

先說結論:它就是細胞的「信差」

如果用一句話說完,我會說,生長因子就是我們身體裡,細胞跟細胞之間溝通用的「信差」或「傳令兵」。

它本身是一種蛋白質,身體自己就會製造。 當某個地方受傷或需要修復,附近的細胞就會派出這些「信-差」,去告訴其他細胞:「喂~這邊需要支援!快點長大、分裂、動起來!」這樣。所以它不是直接拿磚塊去蓋房子,而是那個下命令、協調工程進度的角色。嗯... 應該還算好懂吧?

示意圖:生長因子(信差)與細胞(接收者)的互動概念
示意圖:生長因子(信差)與細胞(接收者)的互動概念

它是怎麼...嗯...運作的?

這個機制其實蠻聰明的。你可以想像,我們的皮膚或身體裡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細胞,每個細胞表面都有點像是一個個不同形狀的「鎖孔」(就是受體)。

而不同的生長因子,就像是不同形狀的「鑰匙」。 比如,專門給皮膚細胞的「表皮生長因子(EGF)」,它的形狀就只能打開皮膚細胞的鎖;而給纖維母細胞(製造膠原蛋白的工廠)的「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就去開另一種鎖。

當鑰匙(生長因子)插對鎖孔(受體)之後,細胞內部就會收到一個訊號,然後開始執行任務。可能是加速分裂、製造更多膠原蛋白,或是進行傷口癒合之類的。 所以,重點在於「配對」,亂槍打鳥是沒用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生長因子,像是 PDGF、VEGF 等等,因為它們各自負責不同的溝通任務。

所以... 它們都用在哪裡?

這就比較有趣了。因為它聽起來很威,所以很多領域都想用它。我整理了幾個比較常見的,但我的理解可能比較淺,大家就... 參考參考。

應用情境 主要作用的生長因子 (大概啦) 怎麼運作的 (我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地方
醫美保養品 最常聽到的是 EGF、FGF。 廠商的說法是,補充這些信差,去叫皮膚細胞... 呃,勤勞一點,多做點事,像是促進更新、製造膠原蛋白之類的。 來源很重要!是植物的?合成的?還是...?等下會細講,因為法規有差。還有,分子大小跟穩定性也是個問題。
育髮/養髮產品 好像有提到 EGF 跟 KGF (角質細胞生長因子)。 概念上,可能是去喚醒休眠中的毛囊,或是保護毛囊細胞,讓頭髮可以好好長。 嗯... 聽起來是這樣。 這類產品更接近「功能性」了,所以效果的證據就很重要。是「保養」還是「治療」?這個界線有時候蠻模糊的。
PRP / PLT 凍晶 這就複雜了,是個「綜合包」,富含 PDGF、TGF-β、EGF 等一大堆。 這個就不是塗的了。是抽自己的血,離心純化出血小板,再打回去。 因為血小板本來就是受傷時負責修復的第一線部隊,裡面就裝滿了各種生長因子。 這是醫療行為喔!一定要找醫生。好處是不太會有排斥問題,畢竟是自己的東西。但效果跟濃度... 好像每次抽的都不太一樣,PLT 技術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市面上常見的生長因子保養品概念
市面上常見的生長因子保養品概念

看到「生長因子」產品,我們可以想什麼?

聊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點混亂。好像很有用,但又好像很多問號。我自己是覺得,下次再看到這類產品時,可以先在心裡問自己幾個問題,而不是馬上就被那些厲害的宣傳詞吸引。

首先,最重要的,這個「生長因子」是從哪裡來的?是植物萃取?(有些植物裡有類似結構的東西),還是用生物技術合成的?

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這就牽涉到法規了,尤其是台灣的法規。這也是我覺得最需要搞清楚的部分。

限制與風險:這部分最硬,但我覺得最重要

說真的,任何東西都不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生長因子也是。

第一個問題是「穩定性」。它本身是蛋白質,很脆弱,很容易因為溫度、酸鹼度不對就壞掉、失去活性。 所以,一個宣稱含有生長因子的保養品,它從工廠做出來,運送到你手上,再被你打開用,裡面的生長因子還剩多少活性?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再來就是,它到底能不能被皮膚吸收?我們皮膚的角質層是很強的屏障,一個大分子蛋白質要穿過去,到達它該作用的地方... 其實很難。所以很多產品會說自己用了什麼「傳輸技術」或「奈米化」,但效果到底多好,有時候也是廠商說了算。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法規差異。這點台灣跟國外很不一樣。

  • 在台灣:我們的衛福部食藥署其實管得蠻嚴的。基本上,化粧品裡是「禁止」使用人體來源的細胞、組織或產物的。 過去就曾有產品因為加了「人類幹細胞培養液」之類的成分被要求下架。 不過,法規也一直在變,像 2024 年就有新的公告,針對「源自人體細胞的外泌體(Exosome)」開放個案審查,但程序非常嚴格。 簡單說,在台灣,如果你看到保養品宣稱加了「人類」的生長因子,那就要非常非常小心,它合規的可能性很低。
  • 在美國:美國 FDA 的思路不太一樣。他們比較看重「產品宣稱」。 如果一個產品只說自己能「保濕」、「美化外觀」,那它就是化妝品。但如果它宣稱能「刺激膠原蛋白增生」、「改變皮膚結構」,那 FDA 就會覺得它有「藥品」的性質,需要走更嚴格的審查路徑。 所以同樣一個成分,在美國可能因為宣稱不同,而被歸類在不同類別管理。

所以你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題。一個產品在這裡是合法的保養品,在另一個地方可能就踩到紅線了。我覺得,身為消費者,稍微了解一下這層差異,能幫助我們更冷靜地判斷。

PRP製備過程中的離心步驟示意
PRP製備過程中的離心步驟示意

所以... 我的想法是...

嗯... 聊了這麼多,感覺好像更複雜了。😅

總結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啦。我覺得生長因子這個東西,本身是我們身體運作的一部分,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發現。在醫療上,尤其是在傷口癒合、組織再生這些地方,它的潛力非常大,像 PRP 就是一個已經在應用的例子。

但把它用在日常保養品上,我覺得... 問號就多了很多。效果、穩定性、吸收率,還有最重要的法規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它不是什麼神奇的青春靈藥,更像是一個需要我們睜大眼睛、多做功課的複雜議題。

與其追求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單一「神效」成分,或許,回歸到把保濕、防曬這些基本功做好,讓皮膚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它自然就能好好地運用自己的「信差」系統去修復,可能... 是更實際的路吧。🤔


聊了這麼多,你對生長因子是更好奇,還是覺得更該小心看待?或是有在哪裡看過讓你印象深刻的產品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8-21 Reply
    聽說生長因子這麼神奇,但實務上真的有那麼容易嗎?業界的朋友們,妳/你們怎麼看?感覺技術門檻還蠻高的,不知道真正的落地難度在哪?
  2. profile
    Guest 2025-07-24 Reply
    看起來生長因子好像很厲害喔!不過我有點好奇,這些研究真的能解決醫學難題嗎?感覺有點像科幻片的劇情,不過還蠻期待未來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情啦~
  3. profile
    Guest 2025-04-28 Reply
    看完這些文章,對生長因子的潛力感到興趣,但也有點疑惑。特別是應用上的利弊,真的能如文中所述那麼理想嗎?是否有更多實際案例可以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