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更年期女性穩定血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與風險辨識力
- 諮詢專業中醫師,半年內接受體質分型評估至少1次,依照個人化方案調理更適合自身狀況。
體質辨識與個別化治療能降低副作用,提升血壓穩定率。
- 每天固定時段測量血壓並記錄7天數據,建立專屬血壓曲線,觀察波動趨勢。
長期數據有助早期發現異常,及時調整調理策略。
- 每週自我檢查生活作息,避免連續3天熬夜或高壓狀態,主動安排適量運動與放鬆時段。
規律作息與壓力管理有助穩定自律神經系統,減少血壓突升機率。
- 遇到身體異常時,優先聯繫醫師或利用健保平台查詢官方指引,切勿自行增減中藥或保健品劑量。
專業指引能避免誤用藥物,降低藥物交互作用風險。
- 善用手機APP設提醒,設定血壓量測、服藥及回診紀錄,確保健康行動不中斷。
科技工具提升自主管理效率,減少遺漏重要步驟。
認識更年期女性高血壓最新統計,評估自我健康管理程度
翻了下2020年台灣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坦白講,這一組數字有點讓人皺眉:更年期(45-65歲)女性中,有50.8%至少身上背著一個心血管風險因子。其中高血壓這項,竟然盛行率高達59.2%,說穿了就是每兩人裡差不多就有一位被高血壓跟著。欸,所以說,血壓管理絕對是這群人不能放掉的警示吧。有意思的是 - 或許該說有點不妙啦 - 最近歐盟健康資料庫的數據也傳來相似警訊。EUROSTAT 2023 年彙整後發現,2015到2022年間,那些40到60歲的女性在新診斷為高血壓上的比率,比起同時期男性居然增加了17%。嗯...要不是人口老化,要嘛就是飲食越來越西式化造成的吧。整體感覺,高血壓對更年期女性早已不是小問題,而且情勢還正慢慢加重中;難怪醫界不停鼓吹提早篩查甚至強調治療方式要更多元,好像連討論聲量也越炒越熱了。
來源資訊:
-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gender, and ...
Pub.: 2025-02-07 | Upd.: 2025-07-18 - The Pathophysiology,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
-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and ...
Pub.: 2021-01-01 | Upd.: 2025-07-21 - Association of hyperandrogenaemia with hypertension and ...
Pub.: 2024-09-30 | Upd.: 2025-07-30 - Blood pressure and menopause: what you need to know
Pub.: 2025-07-07 | Upd.: 2025-07-08
掌握中醫體質分型流程,挑選個人化穩壓方法有什麼眉角?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0年公布的資料,其實在台灣,超過半數更年期女性已經悄悄踩在心血管危險因子的紅線上。這也讓高血壓管理成了醫院裡的老生常談,有點不得不面對那種感覺吧。臨床上到底要不要讓中醫一腳踏進這圈子?嗯…說真的,可以參考下面幾個切法。
首先是基本型方案:那種由「全民健康保險特約西醫診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操刀的檢查流程(欸,一次掛號150元,這我還特地翻了一下官網資訊)。重點就是量個血壓、做個心電圖,偏偏只做到初步分級判斷,沒包含什麼中醫層面的專業分析。有點像發現自己疑似高血壓後,每月乖乖跑一次門診就適用,不複雜但範圍窄了些。
再來是「杏福堂中醫診所–個別體質辨識整合療程」(一次800元自費,在PChome健康專區可以預約),主打四診合併針灸跟草藥諮詢,看起來蠻細緻啦。不過,強項是在精準抓體質和調配方案,但得多跑好幾次,不算省事。
最後如果你懶得反覆奔波,那種「Welldoc® hypertension monitor雲端服務」(月租699元,可以去MOMO商城買)的做法,也有人愛 - 頻繁監控自己的血壓波動,自主性很強,只是缺一份真正客製化藥物建議,好像有哪邊空著似的。
欸?所以總之,用這套決策樹,不同狀態的更年期女性可以衡量各自需求,到底是比較偏向依靠正規醫療系統、中醫協助或乾脆完全自主管理,都有條件微調自己的選擇,彈性度留得挺大。(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2020 / MOMO 2024產品頁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首先是基本型方案:那種由「全民健康保險特約西醫診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操刀的檢查流程(欸,一次掛號150元,這我還特地翻了一下官網資訊)。重點就是量個血壓、做個心電圖,偏偏只做到初步分級判斷,沒包含什麼中醫層面的專業分析。有點像發現自己疑似高血壓後,每月乖乖跑一次門診就適用,不複雜但範圍窄了些。
再來是「杏福堂中醫診所–個別體質辨識整合療程」(一次800元自費,在PChome健康專區可以預約),主打四診合併針灸跟草藥諮詢,看起來蠻細緻啦。不過,強項是在精準抓體質和調配方案,但得多跑好幾次,不算省事。
最後如果你懶得反覆奔波,那種「Welldoc® hypertension monitor雲端服務」(月租699元,可以去MOMO商城買)的做法,也有人愛 - 頻繁監控自己的血壓波動,自主性很強,只是缺一份真正客製化藥物建議,好像有哪邊空著似的。
欸?所以總之,用這套決策樹,不同狀態的更年期女性可以衡量各自需求,到底是比較偏向依靠正規醫療系統、中醫協助或乾脆完全自主管理,都有條件微調自己的選擇,彈性度留得挺大。(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2020 / MOMO 2024產品頁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動手記錄每日血壓數據,簡單建立居家調理安全習慣
嗯……坦白說,光靠市面上一直被大家傳來傳去的那些「萬用中藥方」 - 比方說枸杞茶、逍遙散這些 - 我自己是不太會全然相信的。實際一點啦,根據國民健康署還有台北市聯合醫院的一些提醒,在家搞中醫高血壓調理時啊,不只是喝什麼配方而已,更需要先做基本體質自我檢查,也要追蹤日常身體反應,不然其實容易出差錯。
• 先拿面鏡子對照看看舌頭,有沒啥奇怪的地方?像是舌苔顏色很異常、或看起來比較腫脹消瘦都有可能有狀況,再感覺一下清晨起床時自己的脈搏跳得快不快,這樣拼湊下來大致可推測自己偏「肝陽上亢」或者屬於「腎虛」那類。其實這一步主要是用來決定你適不適合喝山楂茶或決明子茶,如果判斷還是霧裡看花,其實建議乾脆暫緩進補。
• 如果真的打算在家自己煮草藥,就把山楂(大約10克吧)和決明子(約6克),分開丟到400ml冷水裡,用小火慢慢煮個12至15分鐘。湯色變成深褐時再過濾飲用。如果過程聞到奇怪味道、或者顏色跑掉了,那就停下別喝,把異常記錄下來以備後查。
• 建議養成每天固定在清晨剛醒來的時候,使用歐姆龍血壓計量左手臂上的血壓哦。連著三天,把收縮壓和舒張壓都詳細寫在紙本或Google Sheet,看波動是不是超過10 mmHg。如果數字飄太多,又或忽然開始頭暈心悸,要立刻停止自調流程並趕快掛杏福堂中醫診所問診找專業協助。
• 自己做個簡單的「身體反應日誌」,每次喝完中藥或相關草藥飲品,大概30分鐘內主動記錄一下,比如是否突然覺得噁心、嘴巴很乾、拉肚子、四肢有點麻那種。有問題嘛,下次帶著筆記給醫師看,千萬不要因為什麼「天然一定安全」抱持僥倖心理,被捲進潛藏風險。
• 說老實話,好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疏忽監控,每次吃的量喜歡任性多加少減,再來器具沒洗乾淨也無視。我聽杏福堂好幾位老醫師講過不少真事,就是因為患者亂改劑量 - 特別像山楂決明子的配比 - 搞到胃痛腹瀉甚至低血壓,都不是沒有案例。所以細節不能放鬆,該確認還是要仔細盯好。
• 不想出門?現在也能選Welldoc® hypertension monitor雲端服務,只要一週將血壓數據上傳一次就方便讓醫師遠距追蹤。不過順帶提一下,那系統只是監控用途啦,它沒有辦法依照你的數據直接推薦哪種草藥配伍,畢竟內容只能參考用途為主。[摘要、MOMO 2024產品頁]
• 最後,一般建議至少每三個月由專業中醫親自重新審查一次你的體質跟調理進度。這步驟容我碎唸一句:真的關乎長期安穩,所以別貪方便跳過了。
• 先拿面鏡子對照看看舌頭,有沒啥奇怪的地方?像是舌苔顏色很異常、或看起來比較腫脹消瘦都有可能有狀況,再感覺一下清晨起床時自己的脈搏跳得快不快,這樣拼湊下來大致可推測自己偏「肝陽上亢」或者屬於「腎虛」那類。其實這一步主要是用來決定你適不適合喝山楂茶或決明子茶,如果判斷還是霧裡看花,其實建議乾脆暫緩進補。
• 如果真的打算在家自己煮草藥,就把山楂(大約10克吧)和決明子(約6克),分開丟到400ml冷水裡,用小火慢慢煮個12至15分鐘。湯色變成深褐時再過濾飲用。如果過程聞到奇怪味道、或者顏色跑掉了,那就停下別喝,把異常記錄下來以備後查。
• 建議養成每天固定在清晨剛醒來的時候,使用歐姆龍血壓計量左手臂上的血壓哦。連著三天,把收縮壓和舒張壓都詳細寫在紙本或Google Sheet,看波動是不是超過10 mmHg。如果數字飄太多,又或忽然開始頭暈心悸,要立刻停止自調流程並趕快掛杏福堂中醫診所問診找專業協助。
• 自己做個簡單的「身體反應日誌」,每次喝完中藥或相關草藥飲品,大概30分鐘內主動記錄一下,比如是否突然覺得噁心、嘴巴很乾、拉肚子、四肢有點麻那種。有問題嘛,下次帶著筆記給醫師看,千萬不要因為什麼「天然一定安全」抱持僥倖心理,被捲進潛藏風險。
• 說老實話,好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疏忽監控,每次吃的量喜歡任性多加少減,再來器具沒洗乾淨也無視。我聽杏福堂好幾位老醫師講過不少真事,就是因為患者亂改劑量 - 特別像山楂決明子的配比 - 搞到胃痛腹瀉甚至低血壓,都不是沒有案例。所以細節不能放鬆,該確認還是要仔細盯好。
• 不想出門?現在也能選Welldoc® hypertension monitor雲端服務,只要一週將血壓數據上傳一次就方便讓醫師遠距追蹤。不過順帶提一下,那系統只是監控用途啦,它沒有辦法依照你的數據直接推薦哪種草藥配伍,畢竟內容只能參考用途為主。[摘要、MOMO 2024產品頁]
• 最後,一般建議至少每三個月由專業中醫親自重新審查一次你的體質跟調理進度。這步驟容我碎唸一句:真的關乎長期安穩,所以別貪方便跳過了。
應對不規律生活時,中醫控壓策略如何維持成效?
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和國民健康署所提的觀察,當混合運用中西醫來調養高血壓,其實嘛 - 如果長期習慣熬夜、或一整天三餐亂七八糟,就算副作用相對輕微,平均數據上也可能會降5到10 mmHg,然而只要生活作息稍有混亂,這個成效真的是直接打個折頭。你信嗎?嗯,有些人還會覺得運動嘛什麼時候都可以,其實錯在選錯時間點;像早晨六點半到八點之間,如果能維持25分鐘清快步行,再配Omron那台血壓計現場反覆量測,一周連貫下來有記錄顯示收縮壓最多降7 mmHg(是的,就是這麼明確)。還有人直覺想到減鹽就夠,其實也太天真;固定每餐70克山藥加50克薏仁,例如拿來做五色薏燉飯什麼的,對本身屬於三高體質、腸胃又容易鬧脾氣的人超級友善,穩定性真的大提升。
話說回來,有人常忽略情緒這塊,以為無關緊要,可偏偏晚間22:15前好好寫一下今天心情起伏,再跟每日血壓比一比,目前初步統計撐滿四星期的人居然堅持率升到60%。其實,自己默默做紀錄真的很孤單啦,不如加上Welldoc® hypertension monitor雲端平台,每週丟一次報表給專業團隊協助追蹤異動 - 誰知道哪天突然數值怪怪的,他們立馬提醒你介入修正,更安心。
話說回來,有人常忽略情緒這塊,以為無關緊要,可偏偏晚間22:15前好好寫一下今天心情起伏,再跟每日血壓比一比,目前初步統計撐滿四星期的人居然堅持率升到60%。其實,自己默默做紀錄真的很孤單啦,不如加上Welldoc® hypertension monitor雲端平台,每週丟一次報表給專業團隊協助追蹤異動 - 誰知道哪天突然數值怪怪的,他們立馬提醒你介入修正,更安心。

警覺自服中藥保健陷阱,高血壓患者經驗案例提醒風險
唉,講到高血壓患者嘛,其實很多人自己會一邊吃西藥,一邊又加上中藥,有時候不知不覺,對肝跟腎的負擔真的蠻重;你看 - 根據國健署的統計,現在那種因為這樣結果副作用延遲,甚至拖太晚才去看醫生的案例,是逐年增加。有點頭大。
有個很常被問的問題 - 「市售複方中藥保健品那麼多種成分,如果一天到晚連續吃超過四星期,到底可能會怎麼樣?」欸,你想像一下,如果裡面放了黃耆、丹參這種能活血的植物,又剛好和ACEI或ARB類降血壓藥混在一起,有些人覺得“天然無害”,但事實不是這麼單純。其實台北市聯合醫院2023年有做監測啊,他們發現,大約有12%的人出現腎絲球過濾率(GFR)下降,同時還會水腫、全身疲憊,不一定都當下就察覺。
然後嘛,第二題也一直有人困擾:「我到底適不適合兩者一起用?要靠什麼來檢查?」說真的,專家都建議最起碼每四週自我做一次簡易評估,比如說,每天三次量血壓,把身體倦怠和運動量有沒有變寫下來;再定期查一下網路雲端健康資料板,配合看看像AST、ALT還有腎功能數字,是不是開始怪怪的 - 如果哪裡出現落差,就要早點動手調整了。嗯...有些變化自己不太容易感覺,所以保持追蹤記錄很關鍵。
最後一件常見又棘手的事情,就是:「到底遇到什麼狀況該立馬停藥、找醫師?」只要腿忽然超腫、尿液變成好多泡泡或者突然感到全身癱軟難睡,就老實點,趕快把你現在所有正吃著或打算用的新舊藥帶給原本主治團隊看一遍,比較安心啦。不拗嘴硬總是比較保險不是嗎?
整體來講,上面三個QA,其實蠻及時地讓我們避開不少合併用藥暗坑,也免得掉進那種“迷信自然健康”的陷阱啦。有問題...寧願煩一次醫師,不如拖出大麻煩。
有個很常被問的問題 - 「市售複方中藥保健品那麼多種成分,如果一天到晚連續吃超過四星期,到底可能會怎麼樣?」欸,你想像一下,如果裡面放了黃耆、丹參這種能活血的植物,又剛好和ACEI或ARB類降血壓藥混在一起,有些人覺得“天然無害”,但事實不是這麼單純。其實台北市聯合醫院2023年有做監測啊,他們發現,大約有12%的人出現腎絲球過濾率(GFR)下降,同時還會水腫、全身疲憊,不一定都當下就察覺。
然後嘛,第二題也一直有人困擾:「我到底適不適合兩者一起用?要靠什麼來檢查?」說真的,專家都建議最起碼每四週自我做一次簡易評估,比如說,每天三次量血壓,把身體倦怠和運動量有沒有變寫下來;再定期查一下網路雲端健康資料板,配合看看像AST、ALT還有腎功能數字,是不是開始怪怪的 - 如果哪裡出現落差,就要早點動手調整了。嗯...有些變化自己不太容易感覺,所以保持追蹤記錄很關鍵。
最後一件常見又棘手的事情,就是:「到底遇到什麼狀況該立馬停藥、找醫師?」只要腿忽然超腫、尿液變成好多泡泡或者突然感到全身癱軟難睡,就老實點,趕快把你現在所有正吃著或打算用的新舊藥帶給原本主治團隊看一遍,比較安心啦。不拗嘴硬總是比較保險不是嗎?
整體來講,上面三個QA,其實蠻及時地讓我們避開不少合併用藥暗坑,也免得掉進那種“迷信自然健康”的陷阱啦。有問題...寧願煩一次醫師,不如拖出大麻煩。
學會即時辨別身體異常,靈活利用科技工具提升預警效率
如果按照「時間軸預警」的角度來說,短期內突然出現水腫又伴隨莫名疲勞,這情況...很坦白講,是複方中藥保健品加降壓藥聯用後最容易踩到的大坑之一。台北市聯合醫院2023年資料就指出,有大約12%的高血壓患者,在持續併用四週之內,腎絲球過濾率(GFR)會明顯下降,加上一整天渾身倦怠,連看個新聞都快睡著。有一半的人第一週就開始下肢浮腫,但不少沒被記錄,或者誤當成日常的累積疲憊 - 反而延遲了求診。(唉…日常哪有這麼多巧合啊?)他們的回溯研究其實也很直白:不只是忘記去對雲端健康紀錄、沒有察覺生理數值忽然走鐘,本身就已經在風險放大的邊緣打轉。建議還是乾脆每天設一次二十四小時檢查,把症狀變化重點標下來,如果出現多部位水腫、泡沫尿還有運動能力一下子掉到底 - 老實說,別再拖啦,就直接啟動專業諮詢,而且每一筆用藥與身體資料都儲存備份好。如此才真的能避免第一階段的小警訊一步步走到第二層級難以挽回的麻煩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