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脂漏性皮膚炎與過敏差異:中醫觀點與日常保養注意事項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嗯…今天想來聊聊臉部的脂漏性皮膚炎和過敏。很多人搞不清楚,臉上一紅、一脫皮,就以為是過敏。但從中醫角度看,這兩件事的根源,其實差蠻多的。

簡單講,脂漏性皮膚炎比較像是身體「內部」的問題,特別是跟「濕」與「熱」有關。你可以想像身體變成一個悶熱的環境,油和熱氣排不出去,就從臉上皮脂多的地方冒出來,像是鼻翼、眉心。 而過敏,更像是身體「外部」防禦變差了,中醫叫「衛氣不固」。 身體的警衛累了,一點點外來的刺激,比如灰塵、新的保養品,就直接衝進來造成混亂。

所以,一個是內亂,一個是外患。方向弄錯了,保養起來自然沒什麼效果。

從實際狀況來看,差在哪?

我們用兩個假想的例子來感覺一下。小張,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最近鼻翼兩邊跟眉心總是紅紅的,還有一點油油的脫屑。天氣一變熱,或多吃了幾次炸雞,就更嚴重。 這比較偏向脂漏性皮膚炎的樣子。

另一個是小陳,她皮膚一直都還好,但上週換了一款新的精華液,隔天兩頰就突然出現好幾塊紅紅、很癢的疹子,癢到有點難受。 這就是典型的過敏反應,有明確的接觸史。

你看,雖然都是紅、癢,但發作的位置、時間點、還有惡化的原因,都不太一樣。脂漏性皮膚炎是慢性的、跟著身體狀況起伏;過敏則是急性的、通常有特定的觸發點。

中醫觀點下的皮膚問題根源示意
中醫觀點下的皮膚問題根源示意

中醫到底怎麼看這兩件事?

要把這兩者分清楚,用一個表格來對比,可能會比較好理解。不過這是我流的解釋,不是什麼教科書定義,就…參考看看。

項目 脂漏性皮膚炎 (中醫怎麼看) 臉部過敏 (中醫怎麼看)
根本原因 比較像體內環保沒做好。脾胃運化功能下降,濕氣排不掉,悶久了就變成濕熱,油就亂冒。 有點像廚房的抽油煙機壞了。 身體的「衛兵」(衛氣)不夠力。 可能是累了、或是天生比較弱,所以對外來的風邪、刺激物特別敏感,一碰就「起反應」。
主要症狀 皮膚「油膩膩」的泛紅、脫屑,屑屑可能是黃色的,有點黏。癢感不一定很強烈,但就是一直存在。 通常是突發的「乾癢」或「刺癢」,皮膚可能紅腫、起小疹子,甚至有灼熱感。 抓了會更嚴重。
好發位置 皮脂腺旺盛的地方。臉部 T 字部位最常見,像是鼻翼兩側、眉心、額頭、下巴。 不一定。通常是接觸到過敏原的部位,可能是臉頰、眼周,甚至是全臉。位置比較隨機。
惡化因子 熬夜、壓力大、愛吃油炸、甜食、喝酒… 這些都會加重體內的「濕熱」。 所以跟生活作息關係很大。 接觸到特定的「過敏原」。像是換保養品、化妝品、塵蟎、花粉、甚至特定食物。 觸發點比較明確。

那…日常保養該注意什麼?

知道了根源不一樣,保養的思路就要分開。

如果你比較像脂漏,重點是「內外皆清」。

  • 飲食:少吃那些會「生濕助熱」的東西,比如油炸、甜點、奶製品、辛辣物。 可以多吃點薏仁、綠豆、冬瓜這種幫助身體清熱利濕的食物。
  • 清潔:要溫和但確實地把多餘的油脂洗掉,但不能過度清潔,不然皮膚會反撲。 水溫不要太高。
  • 保養:越簡單越好。用清爽、不致痘的保濕產品就好,千萬不要因為脫屑就用很厚重的乳霜去「補油」,那會更慘。

如果你的狀況比較偏向過敏,那重點就是「安撫跟防禦」。

  • 飲食:避開那些容易誘發過敏的「發物」,像是海鮮、芒果、筍子、牛肉等等。 每個人的發物可能不同,要自己觀察。
  • 清潔:用清水,或頂多是非常溫和、成分單純的洗臉產品。發作期間,化妝什麼的就先免了。
  • 保養:極簡化。只用最基本、最習慣、確定不會出錯的保濕產品。任何新的東西都要在手臂內側先測試。

說到這個,我發現東西方的看法有點不同。比如參考美國皮膚科醫學會 (AAD) 的指引,他們處理脂漏性皮膚炎,會很直接地用含藥物成分的東西,像是 Ketoconazole (一種抗黴菌成分) 的藥膏或洗髮精。 目標很明確,就是抑制皮屑芽孢菌。 但在台灣,很多中醫會更強調從體質調整,認為把脾胃顧好、濕熱清掉,皮膚自然就穩定下來了,用藥是輔助。 兩種方法沒有絕對好壞,但可以看出一個重「攻擊」,一個重「鞏固防禦」。

調理體質的中藥材意象
調理體質的中藥材意象

中醫調理的極限

不過,也要老實說,中醫調理不是萬靈丹。它需要時間,不像西藥那麼快見效。 如果是那種很嚴重的急性過敏,比如呼吸困難、眼睛嘴巴腫起來,那一定要馬上去看西醫急診,不是喝中藥的時候。

還有,脂漏性皮膚炎如果發炎得很嚴重,甚至有細菌感染的跡象(比如流黃色的組織液),也最好先讓西醫控制住感染,再用中醫慢慢調理體質。 最怕的就是自己亂判斷,把兩種問題搞混,用錯方法,反而讓皮膚狀況更糟。

大家最常犯的幾個錯

整理一下門診或網路上常看到的幾個保養誤區:

  1. 把脂漏的脫屑當成乾燥,狂擦油:這是最常見的錯誤。看到脫屑就以為是乾,然後用滋潤的乳霜或美容油,結果反而堵住毛孔,讓發炎更嚴重。脂漏的根本是「油太多」和「發炎」,不是缺油。
  2. 臉一紅就當過敏,瘋狂換保養品:皮膚泛紅就急著找「兇手」,今天換這罐、明天停那罐,結果只是在反覆刺激已經很脆弱的皮膚。應該先停掉非必要的產品,觀察泛紅的位置和規律,而不是一直給皮膚新的挑戰。
  3. 為了去屑而過度去角質:看到臉上有皮屑,就想用磨砂膏、酸類產品把它們弄掉。但這些皮屑是發炎的產物,硬去搓掉只會破壞已經受損的皮膚屏障,讓問題惡化。

嗯…總之,皮膚出問題時,先不要急。靜下來觀察它是在什麼情況下變糟、什麼時候比較好,找出規律,比盲目地嘗試各種方法更重要。

簡約溫和的日常臉部清潔
簡約溫和的日常臉部清潔

最後,想問問你,你的皮膚困擾比較偏向哪一種?是跟壓力、熬夜有關,固定在 T 字部位鬧脾氣的類型?還是那種突然被某個東西觸發,來得又急又癢的類型?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觀察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9-05 Reply
    哇!這篇文章真的很實用耶!我家寶貝也常常頭皮癢,看來中醫調理確實有幫助。不過還是要小心,畢竟每個人體質不同,還是要找專業醫師診斷比較安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