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要來聊一個有點嚴肅,但又很多人好奇的話題:中風之後,針灸到底有沒有用?
會想聊這個,是之前聽到一個蠻猛的故事。在一些地方,像是越南,有中醫師會用很...呃,很直接的方式來處理中風後遺症。比如說,有病人中風後沒辦法說話,醫生就把針扎進下巴下方一個叫「廉泉穴」的地方,而且針要深到舌根,然後再接上電針...聽起來有點驚悚對吧?
但他們的目的很單純:你舌頭動不了?那就用電直接刺激你的舌頭肌肉,強迫它動起來。據說,他們用這種方法,真的幫助了一些完全失語的病人,慢慢重新找回說話的能力。這件事讓我印象超深刻,也開始好奇這背後的科學根據到底是什麼。
重點一句話:所以針灸對中風後復原有幫助嗎?
我自己是覺得,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答案是「有,而且潛力很大」,但絕對不是什麼單靠針灸就能痊癒的奇蹟。它更像是一個很強的輔助,跟西醫的復健搭配,可能可以 1+1 > 2。特別是現在很多研究都開始深入去看,針灸到底是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些什麼。
研究是怎麼說的?動物跟人體研究差在哪?
說到研究,這件事就蠻有趣的。老實說,很多關於針灸的驚人效果,最早都是在動物實驗上看到的。像 2017 年有一份研究,整理了大概 40 篇在老鼠身上的實驗,發現針灸真的能從好幾個方面幫助大腦修復。
不過...對,問題來了,老鼠跟人畢竟不一樣。用在老鼠身上效果很好,不代表人身上也一樣。這也是過去很多人對針灸效果抱持懷疑的地方。
但好消息是,後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體研究出來了。例如 2022 年就有一份針對將近 500 個病人的研究,他們把病人分成三組:一組只做常規復健,另外兩組則是常規復健再搭配不同穴位的針灸。結果發現,有針灸的那兩組,在三種不同的中風恢復評量表上,分數都比純復健的那組要高。這就很有說服力了,對吧?
說到這個,其實不只學術研究,連一些官方機構也開始重視。像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就有承認針灸對包含中風在內的一些病症有幫助。在台灣,這點跟國外就有點不一樣,我們有健保。在中風後的特定時期內,進行中醫輔助治療(包含針灸),其實是有機會納入「健保署中醫門診總額」的給付範圍的,這也代表它的療效是被官方認可的。當然,具體規定還是要問醫生最準。
所以針灸到底對大腦做了什麼?聽說有五大好處
好,那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針灸到底是怎麼「修」大腦的?根據前面提到的那些研究,科學家歸納出大概五個主要的路徑。我用比較白話的方式說一下:
- 幫助大腦長新的神經:簡單講,就是刺激大腦自我修復,長出新的腦細胞或神經連結。這在以前被認為是不太可能的事,但現在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比我們想的強。
- 增加受損區域的血液流量:中風就是某個區域的血管塞住或破了,造成腦細胞缺氧死掉。針灸可以引導血液多流向那個受損的「災區」,帶來修復需要的養分。
- 減少腦細胞死亡:中風後,受損區域周圍的腦細胞也會因為發炎之類的連鎖反應而跟著凋亡。針灸有點像是在災區周圍拉起封鎖線,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 調節大腦裡的化學物質:我們的大腦運作,靠的是各種神經傳導物質、激素什麼的。針灸就像一個厲害的DJ,可以把某些太high的化學訊號調低(例如發炎訊號),把不夠力的訊號調高(例如跟學習、獎勵有關的物質),讓整個場子和諧一點。
- 改善記憶跟學習能力:這點蠻酷的。研究發現針灸後,腦細胞之間的溝通效率會提升,而且效果可以持續好幾個小時。這對於中風後要重新學習各種動作、語言,簡直是神助攻。
那...都是扎哪些穴位啊?
這大概是大家最好奇的。當然,專業中醫師會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去配穴,不過研究也發現,有幾個穴位在治療中風後遺症時,使用頻率特別高。每個穴位的功能還不太一樣,蠻有意思的。
| 常用穴位 | 主要功能(白話版) | 我自己覺得... |
|---|---|---|
| 百會穴 (DU20) | 在頭頂正中央。主要是增加大腦裡的多巴胺,改善記憶力。多巴胺就是會讓你覺得開心的東西。 | 就像給努力復健的大腦一點小獎勵,讓它更有動力去學習。蠻溫柔的一個概念。 |
| 足三里 (ST36) | 在小腿外側。這個穴位超有名,號稱中醫裡的「綜合維他命」,幾乎什麼都能用。對中風來說,它能刺激管記憶的海馬迴、保護大腦、還能抗發炎。 | 感覺就是一個全能工具人...哪裡需要就往哪裡補。CP值超高的感覺。 |
| 曲池穴 (LI11) | 手肘彎起來,肘橫紋末端的地方。它的作用跟足三里有點像,也是促進大腦細胞增生、抗發炎、減少腦損傷。 | 如果說足三里是補給兵,曲池穴可能更像工兵,專門在受損區域做修復工作的。 |
| 人中穴 (DU26) | 鼻子跟上唇之間那條溝。以前看電視都演說,掐人中可以把昏倒的人弄醒,它又叫「急救穴」。 | 研究發現它真的能「喚醒」中風後的大腦,刺激神經新生跟微血管增生。超酷,古人的經驗好像真的有道理。 |
老實說,這些聽起來會不會太神了?
我知道,看到這些「促進神經新生」、「調節大腦」的字眼,會覺得有點太神奇,甚至不太相信。我自己一開始也是。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理解針灸的角色。它不是一顆吃下去就能讓斷掉的手腳長回來的仙丹。中風對大腦是物理性的、很嚴重的傷害。西醫的藥物、手術和漫長的物理、職能、語言復健,才是治療的主幹,這點絕對不能動搖。
針灸的角色,更像是在這個漫長又辛苦的復健過程中,幫你的身體「開外掛」。它幫你創造一個更有利於修復的體內環境。比如說,復健老師教你做一個動作一百次,你可能才進步一點點;但如果針灸先幫你提升了神經溝通效率、降低了發炎,你可能做五十次就達到一樣的效果了。它是一個放大器、一個加速器。
那我該怎麼想這件事?
總結一下我的想法吧。
我覺得,如果你或你的家人不幸遇到中風,最重要的,永遠是第一時間送醫,然後完全配合西醫的治療和復健計畫。這是保命和維持基本功能的基礎。
在這個基礎之上,當狀況穩定下來,要進入漫長的復健期時,把針灸當成一個「積極的輔助選項」來跟你的主治醫師、中醫師討論,我自己是覺得非常值得。特別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在支持它的效果,而且台灣的醫療環境對這件事也相對友善。
它可能沒辦法創造奇蹟,但它或許能縮短復健的痛苦,提升最終的恢復品質。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這「一點點」的進步,可能就是天跟地的差別了。
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是你或你的家人遇到這種情況,在漫長的復健路上,你會考慮嘗試針灸作為輔助治療嗎?還是會覺得專心在西醫復健就好?在下面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