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營養怎麼吃?不算熱量也能提升表現的飲食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今天要來聊一個,我自己想了很久,也覺得很多人都卡住的問題。就是運動營養。

對,運動營養。特別是...那個,算卡路里的事情。我看到太多運動員,或者只是想讓自己體態、表現更好的人,每天拿著手機 App,斤斤計較今天吃了幾大卡、消耗了幾大卡。說真的,我自己是覺得...這可能不是最聰明的做法,甚至有點...嗯,浪費時間。

一句話結論

老實說,專注在「食物本身」和「巨量營養素」的品質與份量,遠比執著在「卡路里」這個抽象數字上,來得更有效、也更能持續下去。你的身體認得的是食物,不是數字。

為什麼我們該懷疑「卡路里至上」這件事?

這很有趣,你知道嗎,常常跟你說「減重就是熱量赤字啦」、「增肌就是熱量盈餘啦」的那些專家,同一批人,他轉頭就會跟你說:「啊不過要記得喔,你蛋白質一定要吃夠,碳水也不能少,不然會沒力氣訓練。」

嗯?等一下。如果真的只是純粹的能量加減,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管什麼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我全部吃糖果吃到熱量赤字,不就會瘦了嗎?我全部喝油喝到熱量盈餘,不就會增肌了嗎?

...聽起來就很怪,對吧。這就代表,事情沒那麼簡單。卡路里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簡化。它只是一個...怎麼說,一個在實驗室裡把食物燒掉,看能產生多少熱量的單位。但你的身體不是焚化爐啊。

人體新陳代謝的複雜性,遠超過單純的熱量燃燒
人體新陳代謝的複雜性,遠超過單純的熱量燃燒

我們的身體在乎的是更實際的東西。我們做健康檢查,是抽血看裡面的荷爾蒙、代謝物、酵素。我們想知道運動效率,是測量肌肉裡的能量基質、運動時的攝氧量、實際輸出的功率或速度。

全部都是測量「實際發生了什麼事」。那為什麼...為什麼在最重要的「輸入端」,也就是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我們卻要用一個這麼...嗯,這麼粗糙又不準確的「科學猜測」(Scientific Wild Ass Guess, SWAG),也就是卡路里,來管理它呢?

你的身體需要的不是卡路里,是「功能」和「燃料」

我自己是覺得,要搞懂營養,得先搞懂「新陳代謝」到底是什麼。這詞大概一百個人裡面有九十九個會答錯。他們會以為新陳代謝就是「燃燒脂肪的速度」。

嗯...這只沾到了一點點邊。新陳代謝,其實是你體內所有維持你生命的化學反應的總和。它包山包海,像是...

  • 能量的轉換與運用
  • 酵素的製造
  • 內分泌與荷爾蒙的平衡(這超重要)
  • 細胞的修復
  • 肌肉蛋白質合成(練完要長的那個)
  • 各大器官的運作,心臟跳、肝臟解毒...
  • 消化、呼吸、流汗...
  • 甚至發炎反應的控制

你看,這麼多複雜的事情在體內發生,它們都需要材料。而營養,就是提供這些材料。把營養分成兩種角色,可能會比較好理解:一種是「功能性」的,一種是「燃料性」的。

功能性的巨量營養素:蛋白質

蛋白質,我覺得可以把它想成是...身體這間工廠裡的「多功能工具機」和「建築材料」。它不太會被當成燃料燒掉,除非你真的快餓死了,身體沒東西燒了。

它的主要工作是「建構」和「維持功能」。比方說:

  • 修補與成長:你訓練後肌肉痠痛,需要修復、長得更強壯,靠的就是它。
  • 製造酵素:身體裡各種化學反應,像是分解食物、產生能量,都需要酵素當催化劑,而酵素的本體,就是蛋白質。
  • 荷爾蒙的前驅物:很多關鍵荷爾蒙,像是腎上腺素、甲狀腺素、胰島素、褪黑激素...它們的源頭都跟胺基酸(蛋白質的小單位)有關。荷爾蒙一亂,你再怎麼算卡路里都沒用。
蛋白質如同建材,負責修復與建構身體的結構
蛋白質如同建材,負責修復與建構身體的結構

燃料性的巨量營養素:脂肪與碳水化合物

這兩個,就是身體主要的「燃料來源」。它們提供能量,去驅動前面講的那些新陳代謝功能,也提供你訓練時需要的體力。

簡單講,脂肪和葡萄糖(從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是產生 ATP(你可以想成是身體的通用貨幣)的主要原料。當然,脂肪也參與了細胞膜的構成和一些荷爾蒙的製造,但它們最主要的角色,還是提供能量。

所以你看,卡路里這個數字,它完全沒有告訴你這些事。它沒告訴你,你吃的東西到底要去當「建材」,還是當「燃料」。它只給你一個模糊的總能量估計,但身體根本不是這樣運作的。

怎麼做:專注巨量營養素,過程超簡單

講了這麼多,所以...到底該怎麼吃?其實方法比算卡路里簡單太多了。你只需要專注在三件事: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公克數」。

這是一個...嗯,一個比較合理的起點,你可以根據這個來調整:

  1. 設定蛋白質目標:這是最重要的。對有在運動的人來說,一個常見的建議是每天每公斤「目標體重」或「淨體重」攝取 1.6 到 2.2 公克的蛋白質。我們先抓個大概,比如你 70 公斤,想練壯一點,那一開始可能每天需要 140 公克左右的蛋白質。
  2. 設定脂肪目標:脂肪對荷爾蒙很重要,不能不吃。通常建議佔總能量的 20-30%,但我們現在不算總能量了嘛。所以可以換個方式,例如每公斤體重抓個 0.8 到 1 公克。一樣用 70 公斤來算,大概就是 56-70 公克。
  3. 用碳水化合物填補剩下:蛋白質和脂肪都滿足了之後,剩下的空間就交給碳水化合物。你今天訓練強度高、活動量大,就多吃點飯、地瓜;今天休息日,沒幹嘛,就少吃點。它變成一個可以靈活調整的變項。

就這樣。真的。你只要每天大概知道,我吃了幾塊雞胸肉(喔,這樣蛋白質大概多少了)、加了多少橄欖油(嗯,脂肪有了)、吃了幾碗飯(碳水也夠了)。然後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覺得練完恢復很慢、很累?那下一週,試著把蛋白質再往上加一點點。覺得訓練時沒力氣、昏昏的?那可能運動前的碳水化合物不夠。用「身體的反應」來當你的教練,而不是用一個不準的 App。

專注在真實食物的組成,而非抽象的數字
專注在真實食物的組成,而非抽象的數字

一個...嗯,現實的比較

我知道很多人還是會覺得...沒安全感。所以我做了個比較表,讓你看看這兩種方法到底差在哪裡。

項目 傳統卡路里計算法 巨量營養素追蹤法
核心邏輯 身體是個數學公式,只要能量平衡就好。很簡化,但...嗯,不太符合生物學。 身體是個複雜的生化系統,不同營養素有不同「功能」,要給對材料。
準確性 誤差很大耶...食物標示本身就能差到 20%,穿戴裝置測的消耗量更像在猜數字。根本是垃圾進、垃圾出。 相對準確。200克的雞胸肉就是這麼多蛋白質。你專注的是「實際吃下肚的食物」,不是估計值。
執行複雜度 要先估 BMR、再乘活動係數算 TDEE、再設赤字或盈餘、再分配成 %...說真的,我光講就頭暈了。 設定蛋白質和脂肪的基礎量(公克),然後用碳水來彈性調整。直覺多了。
調整依據 體重計上的數字。但...體重掉了,掉的是脂肪還是肌肉?不知道。體重升了,是肌肉還是脂肪?也不知道。 身體的真實回饋。像是力量有沒有進步、恢復速度、精神狀態、體態的視覺變化...這些才是重點啊。
與食物的關係 很容易變得很焦慮。吃什麼都先看數字,把食物看成敵人,錯過聚餐,壓力很大。 會讓你更了解食物的「本質」。喔,原來牛肉富含蛋白質和鐵,酪梨是好脂肪...你會開始學會「為身體挑選對的工具」。

跟我們習慣聽到的說法,有什麼不同?

說到這個,就很有趣了。我上面講的這種「巨量營養素優先」的觀念,在國外很多專門帶運動員的教練或營養師之間,其實已經很普遍了。他們更重視的是刊登在像是《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這種專業期刊上的代謝研究,看的是細胞層級的反應。

不過呢,這套邏輯跟我們在台灣比較常聽到的官方建議,就有點不一樣。比方說,你去查衛生福利部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它的出發點通常是給「一般大眾」的健康建議。所以,它還是會從一個建議的「總熱量」範圍開始談起,像是建議成年男性一天攝取多少大卡、女性多少大卡,然後再用「扇形圖」告訴你六大類食物大概要吃幾份。

我自己是覺得,這沒有誰對誰錯,而是「目標對象」完全不同。國健署的目標是預防慢性病、維持基本國民健康,所以用一個簡單好懂的總量概念去溝通,是合理的。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提升運動表現」、「最大化增肌效果」或「突破個人極限」,那你就需要更精準的工具。這時候,只看總熱量就不夠了,你必須要像個工程師一樣,去檢視你給身體的「原料」對不對。這就是為什麼專注在巨量營養素的「公克數」,對於運動族群來說,會是...一個更進階、也更有效的方法。

常見錯誤與修正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問:「可是...我不算卡路里,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吃夠?會不會吃太多或太少?」

問得很好。但你得先轉變一個觀念:你的身體沒有「卡路里需求」,它只有「營養素需求」。

你該問的不是「我今天熱量赤字500卡了嗎?」,而是:

  • 「我的蛋白質吃夠修復昨天的訓練了嗎?」
  • 「我的碳水化合物夠我應付等下的深蹲嗎?」
  • 「我的脂肪攝取量能支持我正常的荷爾蒙運作嗎?」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你的身體會直接告訴你。你的表現,就是最準確的回饋系統。不用再猜了。

如果你發現體重莫名其妙一直掉,人很虛,那很顯然就是整體吃太少了,你可能需要增加一些碳水或脂肪。如果你發現體脂一直上漲,但力量沒進步,那可能就是整體燃料(碳水/脂肪)給太多了,但功能性(蛋白質)的材料不夠。就這麼簡單,觀察,然後微調。

說真的,我已經好幾年沒跟我的客戶談卡路里了。當他們從數字的焦慮中解放,開始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認識食物的本質時,那種進步...不只是在體能上,更是在心理上。這才是能走一輩子的路。


所以,換你思考看看:你目前在飲食上,最困擾你的是什麼?是計算的麻煩,還是對食物選擇的迷惘?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或許你的問題,也是很多人的問題。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7-03 Reply
    嘿,我是運動科學顧問。這份營養指南真的太扎實了!想討論下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際訓練方案,有空嗎?我們可以線上聊聊細節。
  2. profile
    Guest 2025-05-29 Reply
    嘿運動夥伴!從國際賽場的角度來看,營養真的不只是數字遊戲。重點是要了解身體如何吸收燃料,而不是盲目追求卡路里。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態才是王道!
  3. profile
    Guest 2025-04-14 Reply
    Hey大家!這篇關於運動營養的觀點超有意思~但想問問國際上的朋友們:你們在訓練時會糾結卡路里計算嗎?還是更注重「功能性營養」的實際效果啊?像我們亞洲這邊很多選手開始改用宏量營養素調配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