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可能救命的健康習慣:研究顯示的日常保健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就是⋯我們好像總是等到身體真的出問題了,才開始緊張。感冒了才找藥吃,哪裡痛了才去看醫生。好像⋯⋯預防這件事,從來都不在我們的代辦清單上。

現代醫學很厲害啦,什麼症狀幾乎都有對應的藥、對應的手術。但很多時候,它處理的是已經浮上水面的結果,而不是水面下的原因。但如果⋯⋯我是說如果,我們有辦法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先把它擋下來呢?

其實這個想法,幾千年前就有人在做了。在中醫的觀念裡,他們更看重的是「預防」,他們把健康看成一個⋯⋯一個整體,你的能量啊、你的飲食啊、你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啊,全部都連在一起。這些東西,好像在我們現在的醫療觀念裡,比較少被提到。

所以今天想來聊聊的,就是從這個古老的智慧裡,挖出來的三個⋯⋯嗯,可以說是習慣吧。它們不用吃藥,也沒什麼副作用,但奇怪的是,真正在做的人好像不多。

一個跟「動」有關,一個跟「吃」有關,最後一個,跟你的「心」或說「覺察」有關。這些東西⋯⋯說真的,都不難,但可能就是太簡單了,反而被忽略了。

重點一句話

老實說,就是透過「氣功」、「陰陽飲食」和「身體掃描」這三個方法,在身體發出嚴重警報前,就先學會跟它溝通、幫它平衡,這可能比事後吃一堆藥還管用。

第一個:氣功,不只是公園裡的運動

講到氣功,你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不是公園裡一群阿公阿嬤,慢慢地在畫圈圈?嗯,差不多是那樣,但又不完全是。

氣功,簡單講,就是一種結合了「緩慢動作」、「呼吸控制」還有「精神專注」的練習。它的目的不是要練出大肌肉,而是要去調整身體裡的「氣」。這個「氣」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身體的能量、生命的動力。在中醫看來,很多毛病的根源,都是來自於「氣」不順、卡住了。

你想想看,在你真的生病以前,是不是常常會覺得睡不好、沒精神、壓力很大?這些其實就是身體在跟你說:「喂,我的能量流動不太順喔!」如果你一直不理它,時間久了,這些小小的阻塞,就可能變成發炎、疼痛,甚至是更嚴重的問題。

清晨公園裡的氣功練習,感受身體與自然的流動。
清晨公園裡的氣功練習,感受身體與自然的流動。

練氣功,就像是在幫身體的能量通路做疏通。它有三個很重要的部分:

  • 動作:它的動作看起來很柔、很慢,但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你試著跟著影片做一次看看,你會發現,要讓動作跟呼吸完美配合,還要保持身體的穩定,需要非常專心。我聽過一個說法,我自己是覺得蠻有道理的,就是氣功最早其實是從武術來的。它是為了讓習武的人能用很慢、很專注的方式,去感受每一塊肌肉的發力、去修正自己的姿勢。所以它不是軟綿綿的健康操,它是有內涵的。
  • 呼吸:這部分是關鍵。氣功強調的是又深又慢的腹式呼吸。你吸氣的時候,肚子會鼓起來。這種呼吸方式,可以直接刺激到我們的副交感神經,就是那個負責讓我們「放鬆」、「休息」的系統。光是好好呼吸,就能降低壓力荷爾蒙
  • 意念:練習的時候,心裡會想著「氣」在身體裡怎麼流動。這不是什麼玄學啦,它其實是一種強化「身心連結」的方法。當你的注意力跟著身體走的時候,腦袋裡的雜念自然就會變少,人也就放鬆下來了。

所以你看,西方的運動可能比較強調心肺、肌力,但氣功更像是在做身體內部的調和。這也是為什麼它適合幾乎所有年齡層和體能狀況的人。

第二個:陰陽飲食,幫你的身體降降火

再來聊聊吃的。在中醫看來,食物不只是卡路里或營養素,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能量特性」,也就是所謂的「性」。主要分成兩大類:陰和陽。

  • 陰(Yin):你可以想像成是「降溫的」、「保濕的」、「讓身體安靜下來的」。
  • 陽(Yang):就是「升溫的」、「刺激的」、「讓身體乾燥或亢奮的」。

健康的關鍵,就在於這兩者的平衡。任何一邊太多或太少,身體就容易出狀況。太多「陰」的食物,可能會讓你的消化變差、人懶洋洋的;但太多「陽」的食物,就容易「上火」,引起發炎。

老實說,我們現代人的飲食⋯⋯真的,幾乎是一面倒地偏向「陽」。你想想,加工食品、紅肉、精緻糖、油炸物、咖啡、酒⋯⋯這些都是非常「陽」、非常容易引起身體發炎的東西。心臟病、糖尿病這些慢性病,很多都跟長期的慢性發炎有關。

所以中醫的飲食智慧,不是叫你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碰,而是提醒你要「平衡」。

餐桌上的陰陽調和,一半溫熱,一半清涼。
餐桌上的陰陽調和,一半溫熱,一半清涼。

所以,到底哪些是陰、哪些是陽?

我自己是覺得,不用去死背那個清單。你可以用身體的感覺去大致分類。這裡做個簡單的對比,你大概就有概念了。

食物特性(陰性 / 寒涼) 食物特性(陽性 / 溫熱)
大部分的綠葉蔬菜、瓜類(小黃瓜、西瓜、冬瓜),還有豆腐。吃起來就是⋯⋯很清爽、水水的感覺,能幫身體降溫。 像是咖啡、酒、辣的、炸的、紅肉。這些東西吃下去,是不是就覺得身體熱起來、精神來了?但吃多了就容易口乾舌燥。
烹調方式也很重要。像是蒸的、水煮的,比較能保留食物的水分,就偏陰。 用烤的、炸的、大火快炒的,會讓食物變乾、變燥,就更偏陽。
吃這些東西,感覺像在幫身體的引擎澆水冷卻。 吃這些東西,就像在踩油門,短時間很有力,但一直踩會過熱。

所以怎麼做?很簡單,就是「替換」和「搭配」。

比如說,你今天中午吃了一塊炸雞排(很陽),那晚餐就多吃點燙青菜,或者喝碗冬瓜湯(比較陰),把它平衡一下。下午想喝杯提神的,與其選咖啡(很陽),不如試試綠茶(相對偏涼)。把手邊的洋芋片換成水果,把含糖飲料換成水或無糖茶。就這樣,從一些小地方開始調整,聽聽身體的感覺,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最舒服。

第三個:身體掃描,學會聽懂身體的悄悄話

最後這個,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但它其實是三個裡面最簡單,也可能最重要的。叫做「身體掃描」。

它不是什麼高科技儀器啦,它是一種正念練習(Mindfulness)。簡單說,就是花幾分鐘,安靜下來,把你的注意力,像探照燈一樣,從頭到腳,慢慢地、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去「感覺」你的身體。

我們平常太習慣忽略身體的訊號了。肩膀緊了,忍一下;胃有點不舒服,撐一下;覺得累,喝杯咖啡再撐一下。我們總是在「撐」,直到撐不下去為止。身體掃描,就是練習不要「撐」,而是要去「聽」。

當你把注意力放到肩膀上,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哇,我的肩膀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僵硬了?」當你掃描到腹部,你可能會感覺到那裡有一種莫名的緊繃感,可能跟你下午的壓力有關。這些都是非常細微的早期警報。

透過身體掃描,讓意識像光一樣流過全身,覺察細微的訊號。
透過身體掃描,讓意識像光一樣流過全身,覺察細微的訊號。

這不只是感覺,科學也證明有用

你可能會覺得,光是「感覺」一下有什麼用?用處可大了。

你看,不只是中醫這樣講,連美國那邊的科學家也開始認真研究這件事。像是他們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底下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叫做國家補充與整合健康中心(NCCIH),就在研究這些正念練習。他們發現,規律練習可以有效地降低皮質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壓力荷爾蒙」。壓力是萬病之源,這句話真的不是隨便說說。

更有趣的是,還有一份發表在《另類與補充醫學期刊》上的研究,專門去看太極氣功對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影響。結果發現,經過12週的練習,這些患者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顯著降低,而且他們自己也覺得睡眠品質變好了。這就證明,這些看似溫和的練習,是真的能對身體產生具體、可測量的改變的。

那⋯⋯到底要怎麼做?

超簡單。真的。你現在就可以試試。

找個不會被打擾的地方,坐著或躺著都可以。閉上眼睛。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後,把你的注意力,輕輕地放到你的左腳腳趾上。感覺一下那裡有什麼感覺?是溫的?還是涼的?有沒有麻麻的?還是完全沒感覺?不用去評價,就只是感覺。然後慢慢地移動到腳底、腳踝、小腿⋯⋯一路向上,經過你的大腿、腹部、胸口、手臂、肩膀、脖子,最後到你的頭頂。

整個過程大概5到10分鐘。如果在某個地方感覺到緊繃或不舒服,別急著把它推開。試著對那個地方「吸氣」,然後「吐氣」,想像緊繃感隨著氣息一起被帶走。每天睡前做一次,你會越來越了解你的身體,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自我關懷。

所以,到底該從哪個開始?

嗯⋯⋯我自己是覺得,這三個東西是相輔相成的。但如果你非得選一個開始,我會建議從最沒壓力的那個著手。

  • 如果你覺得自己整天坐著、身體很僵硬,那就從「氣功」開始。YouTube上有很多給初學者的教學影片,找一個你看得順眼的,每天跟著做10分鐘。
  • 如果你是外食族,覺得飲食很難控制,那就從「身體掃描」開始。它完全不需要任何工具或場地,只需要你給自己10分鐘的安靜時間。
  • 如果你對做菜有點興趣,那就試試「陰陽飲食」。從今天晚餐開始,試著多加一道水煮的青菜,或是把手上的汽水換成無糖茶。

重點是「持續」,而不是「完美」。哪怕每天只做一點點,都比什麼都不做好。這些古老的智慧,其實是在教我們一件事:健康不是靠別人給的,而是要靠自己,一天一天,慢慢地把它「養」回來。


聊聊你的看法吧:

今天提到的氣功、飲食平衡、身體掃描這三種方法,你覺得對你來說,哪一個最容易開始?或者,你覺得哪個最難實踐呢?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7-04 Reply
    哇,這篇健康指南太棒了!想請教大家,有沒有適合中年人的氣功入門課程?我家老爸最近身體有點虛,很想找點溫和的運動。誰能推薦幾個管道?
  2. profile
    Guest 2025-05-19 Reply
    作為一名健康行業的從業人員,我深信古老智慧如氣功和中醫飲食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這些實踐不僅促進了我的身心平衡,也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更能關注自己的健康!期待與大家分享更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