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嗯…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很多人搞混的問題。就是說,你覺得自己是坐骨神經痛,屁股痛、大腿外側也痛,但痛感就是不會麻到腳底板去。這種情況,老實說,十之八九可能不是真的坐骨神經被腰椎壓到,而是一種叫做「髖關節滑囊炎」的狀況,特別是「大轉子滑囊炎」。
从中醫的角度來看,這更像是一個「局部經絡不通」的問題,但它的根源…欸…常常不只在髖部,反而跟你的腰、甚至全身的氣血狀態都有關係。簡單講,髖部只是個爆發點,真正的原因可能更深層。
為什麼這個痛,跟你想的不一樣?
我門診很常遇到這樣的病人,一進來就說:「醫生,我坐骨神經痛好久了,怎麼治都治不好。」然後我會請他指一下痛在哪裡。他就會指著屁股最旁邊、褲子口袋的那個骨頭凸點,然後往下延伸到大腿外側。
這時候我就會再問:「那…會不會麻到小腿或腳底?」大部分的人都會搖搖頭說:「不太會耶,最痛就是在大腿這邊。」你知道嗎,這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區別點。
真正的坐骨神經痛,很多是來自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去壓到神經根,那個痛跟麻…它會像一條電線一樣,沿著神經的路線,一路竄到小腿、甚至到腳趾頭。 但是,髖關節滑囊炎的痛,比較像是局部發炎,痛感通常很集中在髖關節外側那個點,有時候會放射到大腿外側,但很少會超過膝蓋。 尤其你側躺壓到患側的時候,喔…那個痛會特別明顯,甚至會痛醒,這也是一個很典型的症狀。
中醫是怎麼看這個「假性坐骨神經痛」的?
好,那中醫怎麼理解這個狀況呢?我們不只看那個發炎的「滑囊」。我們會把它看成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我們叫做「經絡痹阻」。你想想,髖關節外側這邊,剛好是足少陽膽經經過的地方。 如果你因為姿勢不良、過度勞動,或是…嗯…受到風、寒、濕這些外在邪氣的侵襲,就會讓這條經絡的氣血運行不順暢,堵住了,不通則痛,這就產生疼痛。 這就是所謂的「氣滯血瘀」。
但更有趣的是,為什麼氣血會堵在這裡?這就要往更深層去看了。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 你的筋骨強不強健,跟肝血、腎氣足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很多時候,患者是因為長期勞累、年紀增長,導致肝腎虧虛,筋骨變得比較脆弱。 在這個基礎上,只要稍微一勞累或姿勢不對,局部就很容易受傷、氣血循環變差,然後就發炎了。所以,調理上,光是處理局部的發炎是不夠的,必須要把肝腎這個「根本」給補足,才能減少復發。
調理方法有哪些?不只針灸而已
所以,針對這種狀況,中醫的處理會是立體的。
- 針灸與艾灸:這是最直接的方法。我們會選用髖關節周圍的穴位,像是環跳穴、風市、陽陵泉,還有最重要的「阿是穴」,也就是你按下去最痛的那個點。 針刺的目的就是為了疏通局部堵住的氣血。如果你的狀況偏向寒濕,摸起來皮膚冷冷的、陰雨天會更痛,那我們可能還會加上艾灸,用溫熱的力量把寒氣濕氣給散掉。
- 中藥調理:吃藥的部分,就更看重體質了。急性期,疼痛很明顯的時候,可能會用一些「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 但如果是慢性期,反覆發作,那我們就會著重在「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像是經典的方劑「獨活寄生湯」,就是處理這類慢性筋骨痠痛的常用方,它不只止痛,更重要的是在幫你鞏固根本。
- 推拿手法:透過專業的推拿,可以放鬆髖關節周圍那些因為疼痛而變得超緊繃的肌肉,像是臀大肌、闊筋膜張肌等等。 肌肉一放鬆,對滑囊的壓力就減少了,循環也會改善,這對緩解疼痛非常有幫助。
西醫和中醫的看法,差在哪?
說到這個,我就想做個比較。西醫跟中醫看事情的角度真的蠻不一樣的,沒有誰對誰錯,就是切入點不同。比如說,我參考一些國外的資料,像美國的骨科或物理治療網站,他們非常強調結構和力學,會用超音波去看滑囊有沒有腫、肌腱有沒有發炎,治療上就是直接針對那個發炎的點,用消炎藥、類固醇注射,或是物理治療去放鬆緊繃的髂脛束。 這很精準,目標明確。
但在台灣,你看像衛福部的網站或是一些資深中醫師的分享,他們雖然也認同局部有問題,但更喜歡問:「你最近是不是特別累?睡得好不好?會不會腰痠?」 因為中醫的觀點是,這個髖部的「標」,是根源於你身體整體的「本」出了狀況。所以調理起來,不會只在屁股上打轉,這點思維上就有根本的差異。
| 項目 | 西醫觀點 (以物理治療/復健科為主) | 中醫觀點 |
|---|---|---|
| 診斷重點 | 就是很精確,會用超音波看滑囊是不是真的腫了、積水了。然後做一些物理測試,看是哪條肌肉或肌腱在搗蛋。 | 比較宏觀一點。除了按壓痛點,更重要的是「辨證論治」,會看你的舌頭、把你的脈,問你一堆生活習慣,判斷你是氣虛還是血瘀、是寒還是熱。 |
| 病因看法 | 通常歸因於「機械性」問題,像是重複動作太多、肌肉太弱或太緊、髂脛束太緊去摩擦大轉子等等。 | 成因比較多元,除了外傷、勞損,更強調內在的「正氣不足」,像是肝腎虧虛,導致筋骨脆弱,然後才容易被外來的風寒濕邪入侵。 |
| 主要治法 | 目標是「消炎止痛」。急性期可能就是休息、冰敷、吃消炎藥。嚴重一點的就打類固醇。再來就是物理治療,教你做運動去強化臀肌、伸展緊繃組織。 | 目標是「平衡陰陽、疏通氣血」。用針灸、推拿直接處理局部「不通」的地方,再用中藥去調整你全身的氣血狀態,是標本兼治的思路。 |
| 恢復期待 | 打針可能很快就不痛了,但如果根本的肌肉失衡沒解決,有的人可能會復發。物理治療需要花時間跟耐心去練。 | 針灸幾次後疼痛通常會緩解,但要根治、減少復發,喝中藥調理體質的時間可能就要拉得比較長,可能是幾週到幾個月。 |
自己在家可以怎麼舒緩?
當然,除了看醫生,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幫忙。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熱敷」。 當你覺得髖部很僵硬、痠痛的時候,用熱敷墊或熱毛巾敷個15分鐘,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但如果你的痛點摸起來紅紅熱熱的,那可能是急性發炎,那時候…嗯…反而要先冰敷。
再來,可以做一些溫和的伸展。千萬記得,是「溫和」的。不要想說一次就把它拉開,那樣反而會受傷。你可以試試看躺著,把健康的腳翹到疼痛那隻腳的膝蓋上,然後輕輕地把腳往胸口抱,感覺到屁股外側有點緊緊的、痠痠的感覺就好,停在那邊深呼吸30秒。
最重要的還是生活習慣。不要翹二郎腿!不要坐太矮或太軟的沙發! 坐著的時候盡量讓膝蓋跟髖關節差不多高。這些小細節,長期下來影響真的很大。
但要注意,中醫調理的極限
不過呢,也要老實說,中醫調理不是萬能的。有些情況,還是需要西醫的幫忙。
比如說,如果你的疼痛是來自於嚴重的創傷、甚至是骨折,那當然要先找西醫照X光確定狀況。 或是,如果滑囊炎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滑囊炎」,那會紅腫熱痛得非常厲害,這時候需要的是抗生素,不是慢慢喝中藥。
還有就是,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效果還是很有限,那可能代表有更複雜的結構性問題,像是關節內的軟骨磨損、甚至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等,這些就需要藉助MRI之類的精密影像學檢查才能確診。 所以,最理想的狀況,是中西醫合作,先由西醫做出明確的診斷,排除掉那些危險的狀況,然後再由中醫接手,從體質跟經絡的角度去進行深度調理。
聊聊你的痛吧!
你的髖部疼痛,是走路或站久了比較不舒服,還是坐著不動的時候感覺更明顯?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狀況吧,這也能幫助其他人了解疼痛的不同樣貌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