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痛跟腰痛,中醫怎麼看
嗯⋯⋯每次月經來,不只肚子痛,連腰都像要斷掉一樣。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就是女生「正常」的生理現象,吃個止痛藥就好。但從中醫角度來看,這其實是身體在傳達一些訊息。
中醫認為經痛,原因大概就是「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 白話講,就是氣血循環卡住了,或是身體太虛、子宮沒得到足夠營養。腰痛也一樣,中醫說「腰為腎之府」,所以經期腰痠,常常跟「腎」的功能有關。
但這裡的「腎」不是西醫指的那兩顆腎臟,它更像一個系統,包含生殖、內分泌等功能。 所以,當聽到「腎虛」,先別緊張,它指的是一個功能狀態,而不是器官壞掉了。
痛,但不太一樣:常見的體質分型
經痛的感覺每個人都不同。脹痛、刺痛、悶痛、冷痛⋯⋯這些細微的差別,剛好對應到中醫的不同「證型」。 了解自己偏向哪一種,調理起來會比較有方向。臨床上常見的大概有這幾種:
| 證型(體質類型) | 疼痛感覺 | 其他可能的身體狀況 |
|---|---|---|
| 氣滯血瘀 | 比較像脹痛、刺痛。經前乳房就開始脹。 | 跟情緒壓力很有關係。容易煩躁、愛嘆氣。經血顏色偏暗,很多血塊。 |
| 寒凝血瘀 | 小腹冷痛、絞痛。用熱水袋敷著會好很多。 | 很怕冷,手腳常常是冰的。喜歡喝熱飲。經血顏色也偏暗、有血塊。 |
| 氣血虛弱 | 不是劇痛,是那種隱隱的悶痛、墜墜的感覺。月經快結束或結束後還在痛。 | 平常就容易累、頭暈、臉色不太好。經血顏色比較淡,量也偏少。 |
| 肝腎虧虛 | 腹痛之外,腰痠的感覺特別明顯,是那種痠軟無力的感覺。 | 可能伴隨頭暈、耳鳴。經血量少、顏色也淡。 |
為什麼是腰在痛?「腎虛」到底是什麼
經期腰痛,最常被連結到的就是「肝腎虧虛」。 中醫理論認為,腎主宰著生殖機能,跟子宮的關係很密切。 月經來潮,是身體氣血的一個大變動,如果先天體質比較弱,或是長期勞累、熬夜,導致腎氣不足,這時候子宮和周圍的經絡就容易「失於濡養」,也就是得不到足夠的氣血支持,所以會出現腰痠腿軟的感覺。
另一種說法,來自中國大陸的中醫師余應偉,他提到從結構角度看,某些子宮後傾的女性,經血排出可能沒那麼順暢,身體需要加強子宮收縮來排出經血,這種痙攣性收縮就可能引發腰痠痛。 雖然這是從不同角度切入,但都說明了經期腰痠不是偶然。
不過,也有台灣的中醫師提醒,年輕女性的經期腰痠,不一定都是腎虛,有時跟骨盆周圍的肌肉緊繃關係更大。 長時間久坐不動,也會讓氣血循環變差,加重不適。
日常可以怎麼做?一些簡單的調理筆記
除了看醫生,平常的生活習慣調整也很重要。中醫很強調「三因制宜」,也就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針對不同體質,方法也不同。
- 給怕冷、熱敷會舒服的你(偏寒凝):最重要的就是保暖。 少碰冰品、冷飲。經期前可以喝點黑糖薑茶。 睡前用熱水泡腳,讓身體暖起來,對氣血循環很有幫助。
- 給壓力大、容易煩躁的你(偏氣滯):要學著放鬆。可以喝點玫瑰花茶,有疏肝解鬱的效果。 適度的運動,像散步、瑜珈,能幫助氣的流動,避免氣機鬱結。
- 給容易累、臉色蒼白的你(偏氣血虛弱):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可以適量補充一些補氣血的食物,例如紅棗、桂圓。 當歸雞湯之類的食療不錯,但四物湯不是人人都適合,最好還是問過中醫師。
- 給特別會腰痠的你(偏肝腎虧虛):避免過度勞累。 中國的資料有推薦一款「杜仲桑葚茶」,用杜仲、桑葚、黨參、枸杞一起煮水喝,據說能補肝腎、強腰骨。 (不過裡面有黨參,高血壓患者要慎用)。
在台灣,一些中醫診所也會推薦比較平和的食療,像是用乾薑、黑豆、大棗一起煮的湯,針對經痛伴隨腰痠的情況。 這點跟中國大陸的方子比起來,用的藥材更偏向「食材」,一般人更容易取得。
需要看醫生的警訊
最後還是要提醒,經痛不應該被當成理所當然。如果痛到會噁心、冒冷汗,或者以前不怎麼痛,現在卻越來越嚴重,就應該要去看醫生。 這有可能是「繼發性經痛」,意思是背後可能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問題。 這時候就需要中西醫結合治療,找出根本原因。
中醫調理需要時間,通常建議至少觀察3-6個月經週期,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 它不只是止痛,而是調整整個身體的平衡狀態。所以,耐心很重要。
看到這裡,你覺得自己的狀況比較偏向哪一種呢?是怕冷、容易情緒緊張,還是常常覺得累?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或許可以找到體質相近的朋友一起交流調理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