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運動怎麼安全開始?常見類型與注意事項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最近很多人在問,家裡長輩想開始動一動,又怕受傷,到底該怎麼辦?其實,關鍵字就那幾個:慢慢來、聽身體的話、跟醫生聊聊。運動不是比賽,也不是要練成多壯,而是為了讓生活品質更好,能自己去市場買菜、跟朋友出去玩,這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想著一次到位,那樣最危險。

開始前,先問自己這幾件事

在穿上運動鞋之前,有幾個功課得先做。這不是囉唆,是為了安全。第一步,絕對是去找醫生。不是隨便問問喔,最好帶著問題去。像是「我有心臟病/關節炎,做什麼運動要特別小心?」、「我現在吃的藥,會不會影響運動表現或造成頭暈?」。這樣醫生才能給出具體的建議。

再來,誠實地評估一下自己現在的狀況。這不用什麼專業器材,在家就能做。例如:能不能單腳站立超過五秒?從椅子上站起來,需不需要用手扶?這些小動作都能反映你的平衡感跟下肢肌力。如果連這些都有點吃力,那一開始的運動強度就要非常、非常低。

最後,目標要實際。不要想著下個月就要能跑三千公尺。目標可以是「這個禮拜,我每天散步15分鐘」、「這個月,我可以不扶東西,從椅子上站起來10次」。小小的成功,才會讓你更有動力繼續下去。

運動計畫開始前,與醫師的溝通非常重要
運動計畫開始前,與醫師的溝通非常重要

常見的幾種運動,該怎麼選?

市面上推薦給老人的運動很多,看得眼花撩亂。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從最基本、最安全的開始就好。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選項,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運動類型 適合誰 優點 特別注意
散步/快走 幾乎所有人,尤其是剛開始運動的初學者。 最簡單、最方便,不用花錢。對心肺功能好,也能促進血液循環。 鞋子要穿對,不能穿拖鞋。地面要平坦,晚上出門要選亮一點的地方。
太極拳 想訓練平衡感、柔軟度的人。對關節炎、帕金森氏症患者好像也有幫助。 動作慢,不傷膝蓋。可以訓練平衡感跟協調性,研究顯示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 需要找對老師學,一開始動作可能記不住,要有點耐心。有些轉身的動作要慢。
水中運動 體重較重、關節不好(特別是膝蓋)的人。 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負擔,但水的阻力又能提供不錯的訓練效果。 超讚! 要注意水溫,下水前暖身要做足。還有,泳池地板很滑,走路要非常小心。
彈力帶/水瓶肌力訓練 預防肌少症、增加肌肉力量的人。 在家就能做,很方便。可以針對特定部位,像是手臂、大腿去加強。 姿勢要正確,不然容易受傷。一開始重量(或彈力帶磅數)要輕,慢慢來。
太極拳是訓練平衡感和協調性的絕佳運動
太極拳是訓練平衡感和協調性的絕佳運動

運動中最怕的幾種「意外」

運動的好處講不完,但前提是「安全」。長輩運動最怕的就是幾件事:跌倒、脫水、還有「逞強」。跌倒是銀髮族最常見的健康風險之一,所以訓練平衡感跟肌力非常重要。 運動的空間要明亮、沒有障礙物,這點國民健康署也一直提醒。

再來是脫水。很多長輩不喜歡喝水,但運動時水分流失快,一定要記得定時補充。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那時候通常都已經太晚了。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逞強。運動中如果感到胸痛、頭暈、呼吸困難,或是關節劇烈疼痛,一定要立刻停下來。 痠痛跟疼痛是不一樣的,痠痛可能是肌肉在成長,但尖銳的刺痛就是警訊。「痛就停」,這不是口號,是真的要做到。

美國跟台灣的建議有哪裡不一樣?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點。查資料的時候,看到美國國家衛生院 (NIH) 有個叫「Go4Life」的計畫,專門推廣老人運動。 他們的網站跟手冊做得超漂亮,有很多在家就能跟著做的影片和圖解,強調個人化、隨時隨地都能開始。 整個感覺比較偏向個人自主學習。

這點跟台灣很不一樣。台灣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雖然也提供很多衛教資訊和建議動作,但更強調「團體」的力量。 像是大力推動社區關懷據點、部落文健站的體適能課程等等。 很多里民中心、社區大學也都有開課。我自己是覺得,對長輩來說,跟一群朋友一起動,有人聊天、互相督促,會比自己一個人在家看影片更有動力。 這也是台灣很棒的地方,人情味比較濃。

使用彈力帶進行溫和的肌力訓練,是在家就能輕鬆開始的方式
使用彈力帶進行溫和的肌力訓練,是在家就能輕鬆開始的方式

常見錯誤與修正

很多人以為「有動就好」,但其實「動得對」更重要。這裡列出幾個常見的迷思。

第一個是「只做有氧,不做肌力」。很多人喜歡去走路、跳健康操,這很好,但只做這些是不夠的。肌肉量在40歲之後就會開始流失,這就是「肌少症」的警訊。 所以一定要搭配阻力訓練,像是前面提到的彈力帶,或是舉裝滿水的水瓶,才能保住肌肉。

第二個迷思是「覺得流汗才算運動」。運動強度不是用流汗多少來判斷。對長輩來說,重點是「規律」跟「持續」。國民健康署就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聽起來很多,但拆成每天20-30分鐘,其實就很容易達成。

最後一個是「忽略暖身跟收操」。年輕時可能沒感覺,但年紀大了,這兩個步驟絕對不能省。運動前好好暖身,可以讓身體準備好,預防拉傷;運動後做點伸展,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減緩痠痛。 這才是完整的一套運動流程。


總結來說,運動是為了讓老年生活更自主、更有趣。你或你家的長輩,最喜歡哪種運動呢?或是有沒有什麼因為運動受傷、或是成功改善身體狀況的經驗可以分享?在下面留言跟大家聊聊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04 Reply
    很高興看到這些針對老年人運動的深入探討!在國際上,許多地方都開始重視適合長者的運動方式,像是水中健身或瑜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希望大家能一起分享更多有效的經驗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