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OK,直接講重點。如果你覺得自己「內分泌失調」,整個人亂七八糟的,一下胖、一下長痘、月經也不準,光是去看醫生拿藥可能不夠。 真正要搞懂自己身體在幹嘛,得靠「自我追蹤紀錄」。這就像寫身體日記,把每天的芝麻小事記下來。然後,中醫調理這件事,就有點像是拿著你的日記去找一個很懂身體的偵探,他會從你的紀錄裡找出線索,然後對症下藥。所以這兩件事是綁在一起的。
簡單說,紀錄是地圖,中醫是嚮導。沒有地圖,嚮導再厲害也可能帶你繞路。
一個實際案例:從混亂到清晰
想像一下,有個上班族叫小琳。她壓力一大,就開始亂長痘痘,月經週期也亂掉,有時候兩個月才來一次,整個人很浮躁。 她去看西醫,醫生說是荷爾蒙失調,開了調經藥,但她吃了覺得人有點脹脹的、不舒服。 後來她轉去看中醫,中醫師沒有馬上開藥,而是給她一張表格,請她回去記錄兩三個月的身體狀況。
小琳一開始覺得很煩,但還是照做了。她記下每天幾點睡、吃了什麼、心情好不好、有沒有排便、痘痘冒了幾顆、長在哪裡...等等。兩個月後,她拿著「身體日記」回去找中醫師。中醫師一看就說:「妳看,每次妳熬夜加班、又吃了鹹酥雞之後,隔天舌苔就變得很厚,然後下巴的痘痘就冒出來了。這在中醫看來是『濕熱』跟『脾胃』的問題。」
接著,中醫師針對她「脾虛濕盛」的狀況開了調理藥方,並特別交代她,壓力大想吃東西時,盡量避開油炸跟甜食,可以改喝點溫熱的薄荷茶或玫瑰花茶來疏肝解鬱。 小琳配合著做,雖然不是馬上見效,但三個月後,她發現月經週期慢慢變規律,而且那種毀滅性的大痘痘也少了很多。她才意識到,原來那些不舒服,很多都是自己生活習慣搞出來的。
怎麼做?把身體當成一本筆記本
所以,重點來了,到底要記錄什麼?這不是寫作文,不用長篇大論,關鍵在於「規律」和「關聯性」。你可以用筆記本,也可以用手機App,很多女性健康App都有這些功能。
我自己是覺得,至少要包含這三大塊:
- 基礎生理指標:
- 月經週期:哪天來、哪天走、量多量少(例如用「需要換幾次日用/夜用」來粗估)、顏色深淺、有沒有血塊。這是最基本的。
- 皮膚狀況:今天長了幾顆痘痘?長在哪個位置(額頭、臉頰、下巴)?是紅腫的大痘痘還是小粉刺?
- 消化排便:每天有沒有排便?是順暢的香蕉狀,還是很硬的羊便便,或是拉肚子?會不會容易脹氣?
- 睡眠品質:幾點睡、幾點醒、半夜會不會醒來、做惡夢嗎?醒來覺得累不累?
- 飲食與壓力紀錄:
- 飲食內容:不用像營養師一樣算卡路里,但至少記下「今天有沒有吃炸的、辣的、冰的或特別甜的東西?」、「咖啡喝了幾杯?」。 這些都跟中醫說的「濕熱」、「寒濕」有關。
- 情緒波動:今天心情大致如何?有沒有特別焦慮、易怒或低落的時候? 這些情緒變化往往跟荷爾蒙波動有關,中醫則認為這跟「肝氣鬱結」脫不了關係。
- 壓力事件:今天有沒有遇到什麼特別有壓力的事情?比如跟老闆開會、趕死線等等。
- 其他身體感受:
- 有沒有特別疲勞?
- 有沒有頭痛、腰痠、乳房脹痛?
- 體重有沒有不正常的增減?
持續記錄兩到三個月經週期,你和你的中醫師就能從中看出一個模式。 這就是「辨證論治」最重要的情報。
中醫怎麼看這本「身體日記」?
拿到你的紀錄後,中醫師不會只看單一症狀,而是把所有線索串起來,找出你身體失衡的「證型」。 這跟西醫直接針對荷爾蒙(例如雌激素、黃體素)做治療不太一樣。 西醫像是修理機器的特定零件,中醫則是調整整個系統的運作環境。
舉幾個常見的證型,跟你記錄到的東西可能會有什麼關聯:
| 中醫證型 | 你可能會記錄到什麼 | 中醫調理的大方向 |
|---|---|---|
| 肝氣鬱結型 | 經前乳房脹痛、情緒特別差、愛嘆氣、月經來之前頭痛、月經有血塊。紀錄裡可能常出現「壓力大」、「跟人生氣」。 | 疏肝解鬱、理氣活血。大概會用像柴胡、薄荷、玫瑰花之類的藥材讓你心情放鬆、氣順一點。 |
| 脾虛濕盛型 | 容易累、身體感覺很重、大便不成形或很黏、白帶多、食慾不好但又容易胖、舌苔白又厚。紀錄裡可能常出現「吃甜食」、「喝冰飲」。 | 健脾利濕。可能用到茯苓、白朮、薏仁這類幫身體「除濕」的藥材。 |
| 腎虛型 | 月經量變少、週期延後甚至不來、腰痠、怕冷、掉髮、記性變差、沒什麼精神。這比較像身體的根本能源不足了。 | 補益肝腎。會用當歸、熟地、山藥之類的藥材,幫你把底子補起來。 |
| 血瘀型 | 經痛非常嚴重(刺痛感)、經血顏色很暗、血塊多、臉上斑點變深。 | 活血化瘀。像是丹參、桃仁、紅花這類藥材就可能派上用場。 |
當然,大部分人的狀況都是混合的,很少是單一證型。這也是為什麼不建議自己去抓藥,因為專業的中醫師會根據你的狀況,調配個人化的方劑。
情境變體:壓力大跟吃壞東西,調理方式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這就是自我紀錄最大的價值。如果你發現,每次都是在趕專案壓力爆表時,月經就遲到、人也變得超易怒,那你的問題核心可能在「肝氣鬱結」。 調理上就會側重在疏肝理氣,像是針灸「太衝穴」可能會很有幫助,搭配一些放鬆心情的花草茶。
但如果你的紀錄顯示,每次跟朋友去吃麻辣鍋、喝手搖飲之後,就滿臉油光、大爆痘,然後大便也變得很黏膩,那你的問題就偏向「脾胃濕熱」。 這時候調理的重點就是清熱利濕,飲食上必須嚴格控管,把那些油膩、辛辣、甜膩的東西先戒掉。
這也突顯了在地觀點的差異。比如,在美國,談到經前症候群(PMS),醫生或營養師可能會建議你多補充鈣、鎂、維他命B6。 這當然有幫助,但比較是從營養素的角度切入。而在台灣,我們很幸福地擁有中醫這個選項,可以從更宏觀的「體質」角度來調整。衛福部中醫藥司也提供了很多中醫藥相關的資訊,強調的是體質的辨識與整體調理。 一個是補充不足的「材料」,一個是優化整個「工廠」的運作流程,兩個角度其實可以相輔相成。
老實說,這不是仙丹
有兩件事要先有心理準備。第一,自我紀錄很花時間、也很考驗毅力。 常常記個幾天就忘了,這是人之常情。但請把它當成每天刷牙一樣的習慣,不用完美,但求持續。斷斷續續也比完全不做好。
第二,中醫調理是慢工出細活。 它不像止痛藥,吃了馬上就不痛。它是在調整你整個身體的內在環境,有點像是在調整土壤的酸鹼值,讓植物可以好好生長。這需要時間,通常至少要以三個月為一個觀察期,所以不要期待一兩個禮拜就脫胎換骨。
而且,效果要好,絕對需要搭配生活作息和飲食的調整。 你不能一邊吃著清熱解毒的水藥,一邊天天吃鹽酥雞配珍奶,然後抱怨怎麼都沒效。這就像一邊滅火一邊澆油,神仙也難救。
常見錯誤與修正
- 錯誤一:只記錄月經,其他都不管。
修正:身體是連動的。情緒、睡眠、大便都是內分泌狀況的線索。 特別是情緒,常常是肝氣順不順的直接指標。 - 錯誤二:覺得症狀一出現,就是「體虛」,自己亂補。
修正:長痘痘、嘴破、煩躁,很多時候是「火氣大」(實證),而不是虛。亂補(例如吃太多麻油雞、十全大補湯)反而會火上澆油。所以才需要醫師判斷,到底是「虛」還是「實」。 - 錯誤三:完全依賴中藥或針灸,自己生活習慣照舊。
修正:中醫治療大概只佔30%,剩下70%靠的是你自己。 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健康飲食,這些老生常談才是根本。 國際上的研究也提到,針灸可以影響壓力反應,幫助身體從「戰或逃」模式切換到「休息與消化」模式,但如果你一直讓自己處於壓力鍋裡,效果當然會打折。 - 錯誤四:拿了一張網路上的藥方就自己去抓藥。
修正:網路上的藥方可能是針對某個特定「證型」的,但不一定適合你。 每個人的體質和當下狀況都不同,藥材的加減跟劑量差一點點,效果就差很多。務必給專業中醫師診斷。
聊了這麼多,換你分享看看!
你在紀錄自己的身體變化時,最常忽略或最懶得記的是哪一項?
- A) 情緒起伏
- B) 每天吃了什麼
- C) 睡眠品質好壞
- D) 我...我承認我從來沒記過
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選項跟想法吧!搞不好會發現很多人跟你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