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鬆弛與細紋皺紋的成因理解:常見處理方式與醫美研究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好,我們今天要來聊聊臉部鬆弛和皺紋。說真的,這大概是所有人到了一個年紀都會開始焦慮的問題。簡單講,臉會鬆、會垂、會長皺紋,不是單一原因,它更像是一場「內憂外患」的夾擊。內憂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機能改變,最主要就是膠原蛋白每年都在流失,而且是從20幾歲就開始了。 外患就多了,陽光、生活習慣、甚至連你滑手機的姿勢都有份。 所以處理方式也不會只有一種,從日常保養、調整習慣,到現在很流行的醫美,都是選項。這篇草稿就是想把這些東西整理一下,看看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以及各種方法大概是怎麼一回事。

臉為什麼會「垮」下來?拆解鬆弛與皺紋的成因

我一直覺得,把原因搞清楚,比急著找解法更重要。臉部老化其實是個立體結構的問題,不只是「一張皮」鬆掉而已。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棟房子,從裡到外都在變化。

  • 地基流失 (骨架萎縮):這點很多人會忽略。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臉部骨骼其實會慢慢萎縮,特別是眼眶骨和下顎骨。 骨頭的地基都縮水了,上面的軟組織和皮膚自然就撐不住,開始往下掉。
  • 鋼筋水泥變少 (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減少):這是最常聽到的原因。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就像皮膚裡的鋼筋水泥,負責支撐和維持彈性。 可惜的是,大概過了25歲,身體製造膠原蛋白的速度就追不上流失的速度了,每年大約會流失1%。 皮膚的「彈簧」變少變弱,當然就會鬆弛、出現皺紋。
  • 填充物移位 (脂肪層變化):臉部的脂肪也不是一整塊,而是分成好幾個區塊。年輕的時候它們都在對的位置,讓臉頰飽滿。但老化會讓固定這些脂肪的韌帶跟著鬆弛,然後地心引力一拉,脂肪就開始往下移,造成蘋果肌下垂、法令紋變深、嘴邊肉跑出來。
  • 外牆風吹日曬 (紫外線與環境傷害):陽光中的紫外線絕對是皮膚老化的頭號公敵。 UVA會直達真皮層,破壞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這種類型的損傷被稱為「光老化」。 長期下來,皮膚不僅會變黑長斑,更會變得鬆弛粗糙。 所以,防曬真的不是怕曬黑而已,是在防老。
  • 不良使用習慣 (生活作息與表情):這個就很有趣了,很多不經意的小動作都是兇手。像是長期低頭滑手機,會讓下巴和脖子的皮膚一直被重力拉扯。 還有托腮、大力搓臉、趴睡,這些動作都會不均勻地擠壓、拉扯皮膚,久了就會讓彈性纖維受損。 另外,像是愛吃甜食,過多的糖分會和體內的蛋白質結合,產生一種叫「糖化終產物 (AGEs)」的東西,它會直接破壞膠原蛋白,讓皮膚發炎、加速老化。
圖一:臉部老化結構變化示意圖
圖一:臉部老化結構變化示意圖

那細紋和皺紋又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人會把細紋和皺紋搞混,但它們其實是不同階段的東西。你可以這樣想,細紋是「預備犯」,皺紋是「現行犯」。

  • 細紋 (Fine Lines):通常比較淺,主要是皮膚乾燥、缺水造成的。 只要做好保濕,通常能改善不少。
  • 動態紋 (Dynamic Wrinkles):又叫表情紋,就是你做表情時才會出現的紋路,像是魚尾紋、抬頭紋、眉間紋。 這是因為臉部肌肉反覆收縮擠壓皮膚造成的。 年輕時皮膚彈性好,表情一放鬆紋路就消失了。
  • 靜態紋 (Static Wrinkles):這就是動態紋的進化版。當你一直重複做同個表情,加上膠原蛋白流失、皮膚彈性變差,這些紋路就算你面無表情,也還是會掛在臉上,變成永久的摺痕。 法令紋和木偶紋是很典型的例子。

從日常保養到醫美,現在大家都在用什麼方法?

好了,了解原因之後,我們來看看處理方式。從最基本到最進階的,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日常保養、非侵入式醫美、微整或手術。

第一道防線:日常保養與習慣調整

這部分最花時間,但也是最根本的。不要想著靠保養品就能一夕回春,它的重點是「延緩」和「維持」。

  • 防曬,防曬,再防曬:這點我真的要講三次。紫外線是造成光老化的元兇,每天擦SPF30以上的防曬是基本功,而且不論晴天陰天、室內室外都要擦。
  • 有效抗老成分:保養品不是擦心安的。現在科學證實有效的抗老成分,主要就是A醇(Retinol)家族和胜肽。A醇是維生素A的衍生物,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加速角質代謝,對改善細紋和膚質很有幫助。 胜肽則像是給皮膚工廠的信號,告訴它該多生產點膠原蛋白了。
  • 【在地化差異補充】A醇與A酸在台灣和美國的差異:講到A醇,就不能不提它的老大哥「A酸 (Retinoic Acid)」。A酸效果更強,但刺激性也大很多。 在美國,像Tretinoin(全反式A酸)是被FDA核可用於治療光老化的處方藥。 你可以透過醫生開立處方拿到。而某些較溫和的A醇衍生物,如Adapalene,現在在美國已經可以作為非處方藥(OTC)買到。 但在台灣,法規就比較嚴格,A酸是藥品,禁止添加到化妝品中,必須由醫師開立處方。 我們在市面上買到的抗老保養品,都是添加刺激性較低的A醇或其衍生物。 所以如果你在國外看到可以直接買到某些強效的Retinoid產品,在台灣可不一定合法喔。
  • 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這聽起來像老生常談,但真的很重要。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E、Omega-3等抗氧化物的食物,可以幫助身體對抗自由基,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另外,睡眠是身體修復膠原蛋白的黃金時間,長期熬夜等於是在加速流失。
圖二:各種常見醫美拉提療程的作用深度示意
圖二:各種常見醫美拉提療程的作用深度示意

第二道防線:非侵入式醫美(電波 vs. 音波

當保養品的效果開始觸頂,很多人就會把目光轉向醫美。電波和音波是目前最主流的非侵入式拉提療程,它們都不需要開刀,恢復期也短。 核心原理都是「加熱」,但加熱的方式和目標完全不同。

想像一下,你的臉是一塊帶皮的牛排:

  • 電波拉提(Radiofrequency):像是用「舒肥法」整塊肉慢慢加熱。它採用大面積的「容積式加熱」,從皮膚表面由外而內,讓整個真皮層到皮下組織淺層都均勻受熱(約55-65°C)。 主要目的是刺激膠原蛋白收縮和大量新生,讓整張臉的皮膚變得更緊實、有彈性,改善細紋和毛孔。 所以電波比較偏向「緊緻膚質 (Tightening)」。
  • 音波拉提(HIFU):像是用放大鏡聚焦太陽光,在牛排的特定深度上「燒」出幾個點。它用的是「高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能量精準地打在更深的SMAS筋膜層(大約4.5mm)。 筋膜層一受熱收縮,就會像繩子一樣把下垂的組織往上拉。所以音波更偏向「輪廓拉提 (Lifting)」。

所以到底該怎麼選?這沒有標準答案,完全看你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但這只是個大概,實際狀況還是要給醫生評估。

項目 電波拉提 (如:鳳凰電波) 音波拉提 (如:海芙音波、極線音波)
作用原理 是整塊皮立體加熱,由外而內,像用熨斗燙平衣服。 是點狀聚焦加熱,由內而外,像把筋膜層這條橡皮筋拉緊。
主要目標 改善皮膚的「質地」,像是細紋、毛孔、鬆垮感,讓皮膚變緊實 (Tightening)。 處理組織的「位移」,把下垂的肉往上提,讓輪廓線更明顯 (Lifting)。
適合誰 覺得自己臉上肉肉的、皮膚摸起來鬆鬆的、想改善嘴邊肉、或是眼周有細紋的人。 主要想改善下顎線模糊、蘋果肌下垂、法令紋很深,需要一個往上拉的力量的人。
痛感 嗯...比較像持續的溫熱感,現在新的機器舒適度好很多了。 比較像是深層的酸麻感,特別是在靠近骨頭的地方。
效果出現時間 打完當下會有點立即收緊的感覺,但最好的效果大概要等3到6個月,膠原蛋白慢慢長出來。 跟電波差不多,也是大概2到3個月後效果會越來越明顯。
圖三:施打電波拉提的過程環境示意
圖三:施打電波拉提的過程環境示意

新興的研究方向:外泌體 (Exosomes)

除了這些,最近醫美界還有個很紅的新東西叫做「外泌體」。 簡單說,它不是細胞,而是細胞分泌出來的「傳令兵」,裡面裝滿了各種生長因子和指令。把它用在皮膚上,就像是派了無數個小工頭去叫醒那些懶惰的細胞,讓它們趕快修復、多製造點膠原蛋白。 現在有些研究會把外泌體跟皮秒雷射之類的光療做搭配,認為可以加速修復、放大效果。 不過這還算是比較新的技術,相關的研究和應用還在持續發展中。

總結一下我的初步想法

寫到這裡,我的感覺是,對抗老化真的沒有仙丹。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而且需要多管齊下。防曬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基本盤,這部分做得好,可以讓你老得比別人慢很多。當你覺得日常保養不夠力的時候,電波和音波這種非侵入式的療程,確實提供了一個有效、風險相對較低的選擇。 關鍵是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你是想要「燙平」還是「拉起來」,這決定了你該選電波還是音波。 當然,現在也很流行電音雙波一起打的複合式療程,先用音波拉提深層結構,再用電波緊實淺層皮膚,達到1+1>2的效果。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還是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根據你的個人狀況來設計最適合的方案。

你覺得呢?

如果今天讓你選,你會優先考慮哪一種方式來處理臉部鬆弛或細紋問題?




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選擇和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04 Reply
    嘿,這篇文章讓我對改善臉部鬆弛的方案很有興趣!不過想問一下,魚骨線和異體真皮粉的搭配真的效果很好嗎?有沒有什麼副作用需要注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