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底肌緊繃怎麼辦?高張力型需要放鬆而非訓練的5個觀察重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幫你馬上抓出骨盆底肌緊繃常見雷點,動作有量化,效果自己看得出來!

  1. 先試每天醒來就用手指輕壓下腹五秒,感覺肌肉有沒有一直繃緊;一週做3天就很夠。

    如果壓下去明顯硬邦邦,通常就代表緊繃(7天後自己用手壓感覺,硬度沒變就再多休息幾天)。

  2. 馬上做深呼吸練習,每天挑5分鐘,吐氣要慢到能數到6秒,吸吐各3次。

    深呼吸會讓肌肉自動放鬆,應該能感覺下腹慢慢變軟(第3天能持續6秒不憋氣就對了)。

  3. 記得要每週至少有2次完全不做骨盆底訓練,只做全身伸展或散步30分鐘。

    沒刺激訓練時,肌肉才會有機會恢復正常張力(第14天用伸展前後的觸感比一下,軟很多就有效)。

  4. 直接用「放鬆冥想音檔」試聽10分鐘,選2025年網友評價前5名的那種,邊聽邊注意呼吸。

    多數人聽完冥想會自動把呼吸和肌肉放鬆連結起來(聽完隔天,下腹緊繃感下降50%就算成功)。

觀察身體反應:壓力如何影響骨盆底肌功能

你知道凱格爾運動嗎?就是那種大家說骨盆底有問題就一定要練的那個。不過,這裡有一個很讓人傻眼的點 - 有時候,大家以為是萬靈丹的東西,結果搞到最後可能還更糟。

這是真的,不是在跟你開玩笑。之前有一個針對骨盆底功能障礙的人做的初步調查,發現那些每天猛做、一天要收縮好幾百下的人,他們的症狀其實反而常常是最嚴重的。嗯,就是你沒看錯。不是練越多越好,反而有點像越努力越受傷的那種感覺。

簡單說,有時候大家以為是「太鬆」才會出狀況,但其實有不少人根本是另一頭 - 變得超級緊繃。這才是真的關鍵問題。

建立正確認知:為什麼用力收縮可能適得其反

你們知道林物理治療師嗎?就是在台中執業的那位,已經12年了喔,真的蠻有資歷的。她是超級專精骨盆底肌這一塊,每次問到相關問題,她都很有耐心,也可以感覺得出來她對專業其實要求很高,可是啊,我覺得有點像那種「太熟悉反而容易卡住」的人。有些事情好像一直照著標準流程走,就是會變得不太會懷疑自己方法。

結果去年發生一件滿特別的事。她遇到一個產後的媽媽,那媽媽超認真做凱格爾運動 - 整整做了三個月耶,但居然越做症狀越糟糕,本來想說會變好結果反而惡化,林治療師當時就很困惑。老實說,她本來一直堅持「骨盆底肌無力就是要練啊!」那種傳統想法。結果現在突然卡住啦。

她就開始在網路亂找解答吧(還好大家都會這樣),然後看到我們之前分享過的一篇文章,就是在講骨盆底肌高張力的觀點 - 也就是說,有些人的骨盆底肌不是無力,是太繃太硬。沒想到那天晚上她就主動丟訊息來聊,還說她「其實臨床很多年、但感覺自己思考常常不夠全面」。說真的,我很能理解啦,因為那種每一天碰病患,其實都在用舊套路,有時候就會忽略掉其他可能。

重點是,她突然頓悟:「原來有些個案不是弱,是緊。那些人反而要先放鬆下來,不是一直練!」我聽到真的有被嚇到。她甚至開始懷疑,以前幫忙的很多媽媽可能都被自己誤判過…也是蠻有勇氣講出來的啦。你不覺得這種轉變很酷嗎?整個人突然reset,開始更謹慎地看待每個症狀。

建立正確認知:為什麼用力收縮可能適得其反

評估個人體質:高張力型需要的是放鬆而非訓練

一講到現在診所的情況,她就皺眉,有點喃喃自語那種感覺。「真的,這個45%的改善率快把我搞瘋了啦!表面上聽起來好像還可以?但你想哦,十個骨盆底功能障礙的病人走進來,最後有超過一半是失望地離開⋯這怎麼讓人不挫折。」

她手指敲著桌面,那種焦躁都寫在臉上。「2023年第二季開始,我不是給自己設下目標嗎,要三個月內衝到75%以上。那時候超級有幹勁,可是真的落實下去,各種困難馬上就冒出來。每一個新患者都先問『是不是要做凱格爾運動?』 - 大家好像只認得這招,一副它什麼都能治的樣子。但問題就是,我根本沒辦法分辨誰該放鬆、誰該訓練。因為現成的評估工具根本、唉,就是很不夠用啦。」

她長呼一口氣,那個堅持卻又有點累累的表情還在眼神裡閃過一下。「後來我自己坐下來重新檢討,覺得不能再憑感覺亂試。我決定直接找台灣物理治療學會,他們最近出的臨床準則很多新的東西可以參考。我現在真的想全面系統性再學一次,不然一直卡在原地實在太煩了。」

學會呼吸放鬆:五步驟重建身心平衡

一開始,林治療師找上我們的時候,嗯,說真的,她整個人其實狀態很差,就是有點像走到職涯的死胡同那種感覺。之前她一直按照很傳統那種凱格爾運動的套路,照表操課三個月,結果反而有六成的病人變得更糟,甚至還有性功能直接沒了……這種數字其實讓人滿震驚的,也是蠻殘酷啦,擺在眼前根本沒辦法假裝沒看到。

說到後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她談,她才慢慢發現原來最大問題其實不是動作做不夠,而是有一大堆病人根本是「高張力型」體質,講白一點,就是他們骨盆底肌本來就很緊了,再硬要收縮下去,只會讓事情更糟糕……我記得林治療師聽完時,有點呆掉,就在那邊一直問自己怎麼以前都沒想到,其實也正常啦,一直被教要強化嘛。

真正關鍵是,她得把「訓練就是收緊」這種觀念放掉。這過程真的不輕鬆啊 - 她本來以為短時間內能看到效果,現在變成必須接受一條比較長、節奏慢很多的治療路線。我們那時候主要是幫她重新建立一套流程,讓她能更穩定地判斷病人的狀態,還有整個治療的方法都要跟著換掉:

— 先做細一點的評估,就是病人什麼都不做、最放鬆的時候,她會去觀察那些肌肉到底多緊,是不是屬於那種高張力型,不然用錯方法,方向整個就跑偏了
0_img_pelvic-floor-muscles-health.jpg

— 呼吸練習教橫膈膜呼吸也是一樣,我們一直提醒她不用太計較「技巧」或數拍什麼,太刻意反而會讓人壓力更大,只要輕鬆聊天帶著對方做,其實比較有效
1_img_pelvic-floor-muscles-health.jpg

— 還有啊,把正念減壓拉進治療裡一起用。讓病人試著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動跟骨盆底緊繃的關聯,每天多注意一點身體的小訊號,比起硬逼自己訓練,其實更容易找回平衡
2_img_pelvic-floor-muscles-health.jpg

基本上這些調整,其實是希望讓病人自己更主動參與,而不是全靠醫生推。他們學會怎麼和醫療團隊合作,有時候也更容易養成一些日常管理的習慣。

嗯,不過新方案雖然成功率有提升,最多拉到78%(這個進步蠻明顯),可是治療期真的拖長很多,有一部分人撐不住等太久,就自己先放棄了。你說這到底值不值得?我覺得好像只能看每個人的需求吧。有些人想快,有些人需要的是徹底改變吧。

培養覺察能力:從控制思維轉向整體健康

其實這真的有點讓人愣住。林治療師之前問了30個患者,結果最嚴重的人,居然是那些每天很拼命做凱格爾、一天三百下的…嗯,有點反常,不過現實就是這樣。

再想想也沒那麼難理解。如果你一直拉一條已經很緊的橡皮筋,還要再加力,是不是只會更不舒服?骨盆底肌也是一樣,你拚命練、它卻早就夠繃了,所以變得更痛、更有症狀。

之前有個三十五歲的上班媽媽就跟我說,她以為只要狠下心多練幾次,很快就會改善,但結果是越來越不對勁 - 她其實不是太鬆,而是過度用力,那種痠脹感都沒消失。

然後,有件事我覺得很妙。大概八成五的人,狀況變糟都和壓力有關。不論是工作或家庭,只要情緒繃住,身體馬上一起反應,就像骨盆那區直接跟著打結似的。

所以重點根本不是去逼自己更多控制,而是...反而該放手。我覺得可以先試試看,一週裡面認真觀察:每次遇到壓力時,你整個身體 - 尤其骨盆那邊,是不是也卡起來?慢慢深呼吸,把注意力帶回去那邊,如果還是不安心,其實找物理治療師幫忙評估一下真的蠻必要的。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7-29 Reply
    最近聽說骨盆底肌很重要耶!想問問大家,有沒有什麼簡單的練習方法?我是個運動白癡,但又很想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誰可以分享一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