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要來聊一下,這個...老人補充體力營養品要怎麼選。最近...我自己的媽媽也是,感覺她走路啊、爬樓梯啊,都有點...沒力氣的樣子。然後吃飯也吃得少。身為子女,看了總是會擔心。想幫她補一下,但市面上東西那麼多,什麼安素啊、雞精啊、維他命...真的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所以我就...嗯...自己花時間研究了一下,想說整理一個比較有邏輯的順序,而不是...一看到廣告說什麼好,就跑去買。
先說結論:別急著買「綜合配方」,先搞懂長輩缺的是什麼
我研究一圈下來,最大的心得就是這個。很多廣告都主打一罐補足所有營養,聽起來很方便,但...就像我們自己,有時候只是缺B群,你不會去買一罐什麼都有的綜合維他命,對吧?長輩也是一樣。先搞懂他們是「吃不下」還是「吃不對」,還是有其他問題,這樣才不會...嗯...白花錢,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
第一步不是買,是觀察跟溝通
在掏錢之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先做個...嗯...像偵探一樣,觀察一下。長輩是真的沒體力,還是有其他狀況?
- 是吃不下,還是不想吃? 看看他們吃飯的樣子。是牙口不好,咬不動嗎? 還是常常喊脹氣、消化不良? 有時候,甚至是心情不好、孤單,也會影響食慾。
- 體力變差的表現是什麼? 是走路變慢、爬樓梯會喘,還是從椅子上站起來需要扶一下? 這些小細節,其實可能指向不一樣的問題,像是...那個醫學上說的「肌少症」。
- 有沒有在吃慢性病的藥? 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影響食慾或營養吸收,這點...嗯...一定要跟醫生確認。
- 水喝得夠不夠? 這點超容易被忽略。很多長輩怕跑廁所,就不太喝水。 但身體缺水,人會很疲倦,新陳代謝也差,有時候光是把水喝夠,精神就好很多。 可以試試在水裡加點檸檬片或泡個麥茶,增加味道。
觀察完之後,最好的方法,就是帶著這些觀察,去找醫生或營養師聊一聊。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亂買一通。
搞懂常見的營養素,它們分別對應什麼狀況
跟醫生聊過,也對長輩的狀況有基本了解後,我們才能來看這些營養素。我把它們分成幾種常見的情境,這樣比較...嗯...好理解。
| 主要營養素 | 主要功能/適合情境 | 從哪些食物來? |
|---|---|---|
| 蛋白質 (和HMB) | 覺得長輩走路變慢、手腳無力、肌肉好像變少,這可能就是「肌少症」的警訊。 蛋白質是長肌肉的原料,非常重要。 有個叫HMB的東西,聽起來很複雜,但簡單說,它可以幫忙...嗯...減緩肌肉流失。 | 雞蛋、牛奶、豆漿、豆腐、魚肉、雞肉。 食物要煮軟一點,方便咀嚼。 |
| 維生素B群 | 如果長輩常喊「累」、「沒精神」,或是胃口不好,B群就蠻關鍵的。 它可以幫助我們把吃進去的食物,轉換成能量。 算是...身體的發電廠小助理。 | 全穀類(像糙米)、瘦肉、雞蛋、深綠色蔬菜。 |
| 鈣和維生素D | 這個大家應該很熟了。怕骨質疏鬆、希望骨頭硬朗一點,就要補鈣。但光補鈣不夠,還需要維生素D來幫忙吸收。 我看美國國家高齡研究所(NIA)的資料也是這麼說,他們特別強調這兩樣。 | 牛奶、優格、小魚乾、黑芝麻、板豆腐。維生素D可以多曬太陽,或是吃鮭魚、蛋黃。 |
| 膳食纖維和益生菌 | 長輩如果常抱怨...嗯...上廁所不順暢、便祕,或是容易脹氣,可以從這邊著手。腸道健康了,吸收自然也會變好。 | 蔬菜、水果、全穀類(膳食纖維)。優格、優酪乳(益生菌)。 |
| Omega-3 脂肪酸 | 這是一種好油,對心血管健康、還有...嗯...維持思緒清晰都有幫助。 像一些深海魚油裡面就很多。 | 鮭魚、鯖魚、秋刀魚、核桃、亞麻籽。 |
那...罐裝的「完整營養品」什麼時候才需要?
市面上那些一罐一罐的,像安素、補體素那種,通常叫「完整營養配方」或「特殊營養品」。它們的角色,比較像是...嗯...代餐。
當長輩真的因為生病、手術後,或是咀嚼和吞嚥能力已經差到沒辦法好好吃三餐,連剁碎、煮爛的食物都很難吃下去的時候,這種營養品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因為它把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都算好了,喝一罐就能確保基本的營養,避免營養不良。
但如果長輩三餐還吃得下,只是胃口比較小,或是有點偏食,那我的看法是...優先從「天然食物」和「單方或小複方」的補充品下手。直接用罐裝營養品當點心,有時候熱量太高,反而會讓他們正餐吃更少,本末倒置。
台灣跟國外的建議,有什麼不一樣嗎?
這個我特別去查了一下。台灣的衛福部國健署有很多給長輩的飲食手冊,像是「老年期營養手冊」。 裡面的大方向,強調「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很重視把食物煮軟、用天然香料調味,讓長輩願意吃。
我對照看了一下美國國家高齡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 的建議,發現他們更...嗯...數據化一點。 他們會直接列出50歲以上的人,建議每天要攝取多少毫克(mg)的鈣、多少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多少微克(mcg)的維生素B12。 感覺上,美國的指引比較快會提到「可以考慮補充劑 (supplement)」,而台灣的指引比較強調從日常飲食的「製備」和「技巧」去改善。
這沒有誰對誰錯,我覺得...嗯...反而可以互補。我們可以先用台灣衛福部的方法,努力調整烹飪方式,如果效果還是有限,就可以參考美國NIA的數據,跟醫生討論是不是需要針對特定營養素,做精準的補充。
最後,有些情況要特別小心
補充營養是好事,但...也不是百無禁忌。有幾種情況要特別注意:
- 腎臟有問題的長輩: 這非常重要。腎臟功能不好的話,蛋白質和一些礦物質(像是鉀、磷)的攝取量需要嚴格控制。亂補一通會造成腎臟很大的負擔。
- 正在服用特定藥物: 比如一些抗凝血藥,可能會跟魚油、維生素E產生交互作用。 一定要讓醫生知道長輩在吃什麼藥,跟打算補充什麼。
- 不要超過建議劑量: 覺得好,就拼命補,這是不對的。特別是脂溶性的維生素A、D、E、K,補太多會累積在體內,可能中毒。
總之...嗯...幫長輩補充體力,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細心的事情。它不是一個「買什麼最好」的單選題,而是一個需要觀察、溝通、諮詢專業,然後...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關心他們「今天想吃什麼」開始,可能比直接拿一罐營養品給他,來得更溫暖,也更有效吧。這是我自己的一點...嗯...心得。
換你聊聊
在你照顧家中長輩的經驗裡,你覺得最困難的是「讓他們吃得夠」,還是「讓他們吃得對」呢?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經驗或遇到的困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