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蟎蟲是什麼?認識寄生位置、常見症狀與就醫檢查重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所以,蠕形蟎蟲到底是什麼?

嗯…它是一種蟎蟲,很小,肉眼看不到。 其實幾乎每個成年人的皮膚上都有。 算是一種…共生的寄生蟲,平常沒事。 跟我們比較熟知的塵蟎不一樣,牠是住在皮膚的毛囊裡面,不是在家裡的灰塵裡。

主要有兩種,一種叫毛囊蠕形蟎(D. folliculorum),住在毛囊;另一種叫皮脂腺蠕形蟎(D. brevis),住在皮-脂-腺。 牠們就吃我們皮膚的細胞和油脂。

牠們喜歡住在哪?[寄生位置]

主要就是臉上,皮脂腺多的地方。

  • T字部位:鼻子、額頭、下巴。
  • 臉頰。
  • 睫毛、眉毛。

基本上,就是臉上容易出油的地方,就是牠們的餐廳。

蠕形蟎蟲在毛囊中的位置示意圖
蠕形蟎蟲在毛囊中的位置示意圖

什麼時候會出問題?[常見症狀]

平常沒事,但如果數量突然變得太多…問題就來了。 這種情況叫「蠕形蟎蟲症」(demodicosis)。 可能是皮膚的免疫力下降,例如長期擦類固醇藥膏,或是其他原因讓皮膚的平衡被破壞。

症狀可能會跟其他皮膚問題很像,像是痘痘或酒糟,所以有時候會搞混。

  • 皮膚變粗糙:摸起來會沙沙的、刺刺的,好像有去不掉的角質。
  • 毛孔粗大:有時候會看到毛孔裡有白色的點點,叫「毛囊糠疹」。
  • 發紅、敏感:皮膚會變得容易泛紅、乾癢,甚至有灼熱感。
  • 丘疹和膿皰:長得像痘痘,但通常沒有黑頭或白頭粉刺。
  • 跟「酒糟」的關係:很多人,特別是丘疹膿皰型的酒糟(玫瑰斑),臉上蠕形蟎蟲的數量會比一般人多很多。 不過這兩者的因果關係,醫學上還在討論。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的資料就比較保守,他們傾向說蠕形蟎蟲和酒糟「有關聯」,但不一定是絕對的「原因」。 而在台灣的一些皮膚科討論裡,感覺更常直接把蟲數過多當成一個要處理的目標。
臉頰皮膚出現泛紅、丘疹等疑似蠕形蟎蟲增生的症狀
臉頰皮膚出現泛紅、丘疹等疑似蠕形蟎蟲增生的症狀

去看醫生,會做什麼檢查?

如果懷疑是蠕形蟎蟲的問題,醫生通常不會只用看的。 他們會做個小檢查,確認一下蟲的數量。

過程大概是這樣:

  1. 刮取或擠壓樣本:醫生會用刀片輕輕刮一下皮膚表面,或是用手指向外推擠毛孔,把裡面的東西擠出來一點。 也有用快乾膠帶黏貼的方式。 聽起來有點可怕,但其實不太會痛,只是要收集一些皮屑和油脂。
  2. 顯微鏡檢查:把收集到的東西放到顯微鏡下面看。
  3. 計算數量:醫生會直接在顯微鏡下計算一個範圍內的蟲量。 如果每平方公分超過一個標準值(例如5隻或10隻,標準不太一定),就可能是蠕形蟎蟲增生了。

檢查前幾天最好不要去角質,檢查當天不要洗臉或化妝,結果會比較準。

跟痘痘、酒糟,怎麼分?

這個真的很重要,因為治療方向完全不同。我自己整理了一個簡單的筆記。

比較項目 蠕形蟎蟲症 青春痘 (痤瘡) 酒糟 (玫瑰斑)
主要表現 皮膚粗糙、毛囊糠疹(白點)、丘疹膿皰。 粉刺(黑頭、白頭)、丘疹、膿皰、囊腫。 持續性泛紅、血管擴張、丘疹膿皰、皮膚灼熱敏感。
好發位置 臉部中央,如臉頰、鼻子、下巴。 T字部位、臉頰,有時也會到胸口、背部。 臉部中央為主,呈現蝴蝶狀或干字形分佈。
有沒有粉刺? 通常沒有。這是跟痘痘最大的差別之一。 一定有。粉刺是核心特徵。 可能沒有。主要是發炎性的丘疹和膿皰。
癢/刺痛感 可能會癢、刺刺的。 發炎時會痛,比較少是癢。 很常見。灼熱、刺痛、緊繃感都可能出現。

醫生會怎麼處理? [治療重點]

確認是蠕形蟎蟲數量太多之後,治療目標就是「殺蟲」和「抗發炎」。

  • 外用藥膏:這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
    • Ivermectin (舒利達 Soolantra):這是目前的首選藥膏,可以直接殺死蠕形蟎蟲,同時也有抗發炎的效果。 台灣在2017年核准上市,許多研究都顯示效果不錯。
    • Metronidazole (膚麗、柔潔):這也是一種傳統用來治療酒糟和殺蟲的藥膏,但效果可能沒有Ivermectin好。
    • 其他:有時候醫生也會用杜鵑花酸、外用A酸等來輔助。
  • 口服藥:比較少當作第一線。有時候會用口服的Ivermectin或四環黴素這類抗生素,但主要是針對比較嚴重的狀況,或是外用藥效果不好時。 有些醫師的經驗是,口服的效果反而不如外用藥膏。
  • 生活和保養:這部分也很重要。要避免過度去角質、使用太刺激的產品。 做好溫和清潔和保濕,把皮膚屏障養好,免疫力自然會比較穩定。

對了,有些人會提倡用茶樹精油,雖然它確實有殺蟎蟲的成分,但自己亂用很危險。 濃度沒控制好,可能會嚴重刺激皮膚,讓問題更糟。 所以還是要先問過醫生。

適合敏感肌膚的溫和清潔與保養品
適合敏感肌膚的溫和清潔與保養品

最後,一些想法...

所以,蠕形蟎蟲不是敵人,殺光牠們也不可能,也不必要。 牠們本來就住在那裡。 關鍵是「平衡」。 當皮膚健康、免疫系統正常,大家就能和平共處。一旦皮膚屏障受損、免疫失調,牠們就可能失控。治療的目的,就是把數量壓回正常範圍,讓皮膚自己重新找回平衡。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算治療好了,還是有可能因為體質或生活習慣而復發。 所以,了解它,然後學會跟它和平共處,可能才是最終的答案。


你也有過類似的皮膚困擾嗎?常常被當成痘痘卻一直好不了?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9-05 Reply
    聽說這蠕形蟎蟲好像很煩人耶!我家小孩最近也在為痘痘困擾,不知道這篇文章對改善有幫助嗎?看來得好好研究研究,希望能給孩子一點建議。
  2. profile
    Guest 2025-07-19 Reply
    作為一個家長,我超級關心孩子的皮膚健康!這篇文章真的很有幫助,尤其是提醒我們要正確清潔和照顧肌膚。不過,還是得多跟孩子溝通,一起找出最適合的保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