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嗯,應該說四月的時候,看到《時代雜誌》的封面,有點嚇到。一張小狼狗的照片,然後斗大的標題寫著「冰原狼歸來」,還把「滅絕」這個詞給劃掉了。老實說,我第一個反應是...真的假的?Colossal Biosciences 這家公司,我知道他們很厲害,但這麼快?感覺有點...嗯,不太對勁。
我自己對生態這塊有點接觸,所以看到這種新聞,心裡的警報會先響起來。這不是說我不相信科技,而是...「復活」一個物種,這件事太重大了。所以我花了點時間,去挖了一下背後的東西。他們到底怎麼做的?科學界又是怎麼看的?
先說結論:所以冰原狼真的回來了嗎?
嗯...答案可能讓你失望。簡單講,沒有。至少,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種「侏羅紀公園」式的回歸。
現在在 Colossal 公司實驗室裡的那幾隻小狗,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帶有冰原狼特定基因的「基因改造灰狼」。牠們不是真正的冰原狼,甚至連混血都可能算不上。但這件事...這件事本身還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只是,它引發的爭議,可能比技術本身更值得我們思考。
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復活」的?
好,我們來一步步看 Colossal 到底做了什麼。首先要知道,冰原狼 (Dire Wolf) 跟我們現在看到的灰狼,雖然名字都有個狼,長得也像,但其實是遠親。研究說,牠們大概在六百萬年前就分家了,基因上的差異非常大。2021年發表在權威期刊《Nature》上的一篇報告甚至認為,從基因角度看,冰原狼根本不算是真正的「狼」。
牠們大概在一萬多年前滅絕了,一部分原因...對,就是我們人類。所以 Colossal 這家公司想把它們帶回來,有點彌補過錯的感覺,這個初衷是蠻好的。
他們的作法是這樣:
- 尋找 DNA:他們從一顆冰原狼的牙齒化石,還有耳骨裡,想辦法弄到了古代 DNA。但你知道,DNA 這東西放久了會碎掉,所以拿到的都是片段。
- 基因比對與重建:這一步是關鍵。他們把殘缺的冰原狼 DNA 和完整的現代灰狼 DNA 進行比對。電腦會標示出哪裡不一樣,然後...用灰狼的基因當「底」,去「修改」出他們想要的樣子。
- 編輯與複製:最後,他們對灰狼的基因進行了...我看看資料...對,總共 20 次的「目標編輯」,主要改了 14 個不同的基因,大部分是為了讓牠們在外觀上,比如體型、身體結構,看起來更像冰原狼。完成後,再用複製技術,放進代理孕母的狗媽媽肚子裡,然後...就生出來了。
所以你看,整個過程更像是「改造」而不是「復活」。牠們的基礎...那個底,徹頭徹尾就是一隻灰狼。只是被動了幾個手術,讓它長得有點像牠的遠古親戚而已。
這跟復活長毛象、渡渡鳥有一樣嗎?
說到這個,Colossal 的野心不只在冰原狼。他們的清單上還有長毛象、渡渡鳥這些明星級的滅絕動物。但...每一種的難度,其實天差地遠。我整理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 復活目標 | 與現存親戚的基因接近度 | 主要挑戰是什麼? | 目前進度(大概) |
|---|---|---|---|
| 冰原狼 (Dire Wolf) | 很遠...真的蠻遠的。跟灰狼大概 600 萬年前就分家了。 | 基因差異太大,幾乎是兩個物種。要「修改」的地方太多了,根本改不完。 | 嗯...就是這次的「類冰原狼」小狗。更像是一個概念驗證吧。 |
| 長毛象 (Woolly Mammoth) | 近很多!跟亞洲象的基因相似度超過 99.6%。 | 主要是技術問題。怎麼把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關鍵基因(比如抗寒、長毛)精準地編輯到大象胚胎裡,而且還能成功發育。代理孕母也是個大問題。 | 有做出一些帶有長毛象基因的大象幹細胞。離真正的「長毛象」...還有一段路。 |
| 袋狼/塔斯馬尼亞虎 (Thylacine) | 算中等吧。牠是有袋類,跟牠最近的親戚是袋鼬科的動物。 | 牠是有袋類!這超麻煩的。牠們的繁殖方式跟我們熟悉的哺乳動物完全不同,沒有成熟的複製技術可以用。 | 主要還在基因定序和研究階段。怎麼把編輯好的基因放到活體裡,還是個謎。 |
所以你看,冰原狼這個案子,之所以會被科學家拿出來講,就是因為牠的「親戚」關係太遠了。不像長毛象跟亞洲象,那真的是近親,修改起來有譜。冰原狼跟灰狼...那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
科學家們到底在氣什麼?問題出在哪?
這就是整件事的核心了。衝突點就在於,Colossal 做了 20 個基因編輯,但冰原狼和灰狼的基因差異,科學家估計超過一百萬個點。你改了 20 個,就說你「復活」了冰原狼...這在很多演化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眼裡,是有點...嗯,誤導大眾了。
這件事也碰觸到一個很根本的哲學問題:到底怎樣才算是一個「物種」?
說真的,這在生物學上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我們有好幾套「可行的定義」在用。比如:
- 生物學物種概念:能互相交配並產生有生育能力的後代,就算同一個物種。
- 生態學物種概念:在生態系裡扮演的角色、吃的東西一樣,就算同一個物種。
- 遺傳學物種概念:基因相似度夠高,就算同一個物種。
Colossal 公司現在的說法,很明顯是偏向「生態學物種概念」。他們想說的是:「嘿,我創造出的這個生物,未來可以扮演冰原狼在古代生態系的角色,所以牠就是冰原狼。」但其他科學家不同意,他們更看重「遺傳學物種概念」,認為基因差那麼多,根本不能算。
這也凸顯了我們現在的法規和倫理討論,其實跟不上科技的速度。在台灣,像我們中研院對於這種「功能增益型」的基因編輯,態度其實很保留,主要是倫理上的考量。這跟美國那種「先做再說,市場會決定一切」的風格,很不一樣。這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顯示出不同社會在面對這種新科技時,思考的路徑不同。
釐清一些誤解:所以這件事就沒價值了嗎?
不,完全不是。我覺得這正是 Colossal 這次行銷操作最可惜的地方。他們明明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技術創舉,卻急著要戴上「復活滅絕動物」這頂太大的帽子,結果反而模糊了焦點。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
- 技術上的大躍進:一次成功地對哺乳動物進行 20 次精準的基因編輯,還生出健康的後代。這本身就是基因工程領域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讓我們對基因編輯的潛力和影響,有了更深的理解。
- 引發了必要的對話:因為這件事,現在有更多人開始討論:什麼是物種?我們人類是否有權力或義務去干預物種的存續?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是什麼?這些都是很重要,但平常沒人關心的議題。
- 給了 GMO 一個新形象:老實說,基改 (GMO) 的名聲一直不太好。但現在出現了一隻「基改酷小狼」,這可能比任何廣告都更能讓大眾對基因技術產生好奇,而不是恐懼。
所以,這件事的價值絕對是有的。只是...我個人會覺得,如果 Colossal 能更誠實、更透明地溝通,說「我們成功創造出帶有冰原狼特徵的基因編輯灰狼,這是邁向『復活』的第一步」,而不是直接宣布「冰原狼回來了」,那麼科學界的反彈可能不會這麼大,公眾的信任感也會更高。
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這種會觸及生命本質的科技,透明度和誠實,可能比速度更重要。我們正站在一個...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未來可能會有編輯了 100 個、1000 個基因的生物出現。到那時候,我們今天關於「什麼是物種」的辯論,會變得更有意義。
看完這些,你覺得這個基因編輯出來的小狼,有資格被稱為「絕跡重生」的冰原狼嗎?還是它只是一個長得比較特別的灰狼?在下面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