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一個...嗯,可能有點硬,但其實超重要的主題:藥廠的供應商管理,還有 AI 怎麼攪和進來的。
你知道嗎,在生物製藥這個行業,所有東西都得被管得死死的。你用的原料、試劑,甚至裝東西的瓶子,都有一大堆法規在盯著。像是美國的 FDA、歐洲的 EMA,還有那個很像全球品保大聯盟的 ICH,他們都訂了超級嚴格的規矩。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最後做出來的藥是安全有效的。這也是為什麼藥廠裡有個東西叫 cGMP(現行藥品優良製造規範),基本上就是一本超厚的聖經,告訴你每一步該怎麼做。
但問題來了。傳統上,管理這些供應商...說真的,就是一場災難。一堆紙本文件、沒完沒了的現場稽核、資料散在各個 Excel 表裡。品保(QA)部門的人光是為了追一個供應商的認證有沒有過期,可能就要翻箱倒櫃,然後再寄一堆 email 去催。老實說,超級沒效率,而且很容易出包。
重點一句話
簡單講,AI 正在變成藥廠品保部門的「超級助理」。它不是要取代人,而是把人從那些重複、瑣碎、又不能犯錯的文件地獄裡解放出來,讓專家能專心做更重要的判斷。
AI到底在這裡面幹了些啥?
很多人一聽到 AI 就覺得很玄。什麼機器學習、區塊鏈、自然語言處理...聽起來就像咒語。但把它們拆開來看,其實都是在解決很具體的問題。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分成幾個主要的部分來看:
- 讓 AI 當你的文件閱讀助理:這大概是最直接的應用了。以前你要人工去核對供應商給你的幾十頁報告,看它符不符合 cGMP 的要求,有沒有通過某個認證。現在,你可以把這些文件丟給像
GPT-4或類似的 NLP(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它會自己去讀,然後把關鍵資訊抓出來,比如「認證有效期限到哪天」、「某個成分的純度是多少」,甚至能交叉比對,看看有沒有前後矛盾的地方。這可以省下超...多...時間。 - 變身風險預測的水晶球:傳統的風險評估,常常是每年看一次供應商的表現。但這太慢了!可能供應商這個月就出問題了,你明年才知道。現在的 AI 工具,像是用
LightGBM這種演算法,可以把供應商過去所有的數據全部餵給它——稽核報告、不良事件紀錄、交貨延遲次數等等。然後,它會跑出一個即時的「風險分數」。分數一拉高,系統就亮紅燈警告你,讓你可以提早介入。而不是等問題爆發了才在救火。 - 採購的最佳軍師:採購部門不再只是比價錢而已。他們要在「便宜」、「品質好」、「供貨穩定」之間找一個平衡點。AI 在這裡的角色,就是幫忙預測。比如用深度學習模型去分析市場趨勢跟內部的生產排程,然後建議你「嘿,A 原料下季可能會缺貨,最好現在多訂一點」或是「B 供應商雖然便宜,但它最近風險分數很高,要不要考慮一下備用方案?」。
- 透明到有點可怕的供應鏈:說到這個,就不能不提區塊鏈。雖然它前幾年被炒得很熱,但在供應鏈上,它真的蠻酷的。簡單說,它就像一個「無法竄改的全民公帳本」。從原料出廠、運送、到進到你的倉庫,每一步都被記錄下來,而且誰都改不了。搭配 AI 的異常偵測模型,比如說
LSTM,只要中間有任何不對勁的狀況——比如運送溫度突然飆高——系統馬上就會跳通知。這對需要全程冷鏈的生物藥品來說,簡直是救星。
實際用起來,新舊方法差在哪?
講了這麼多,我們來直接比較一下,有個對照會更清楚。這不是說舊的方法一無是處,只是...你知道的,時代在變。
| 審核項目 | 傳統作法 (人工) | AI 導入後 |
|---|---|---|
| 供應商資格審查 | QA 人員手動看報告、對清單。超花眼力,還可能漏看。寄 email 往返確認,一來一回就是一兩週。 | 文件丟進系統,AI 自動抓重點、比對法規。幾分鐘就有初步報告。QA 只需要做最終複核。超爽。 |
| 風險評估 | 一年一次或出事了才做。感覺有點像「年度健康檢查」,但平常都在亂吃東西。資訊是落後的。 | 即時監控!AI 像戴著 24 小時心率手環,隨時看數據變化。分數一不對勁就警告,讓你提早反應。 |
| 稽核與追蹤 | 出差、現場看、翻紀錄。回來還要寫厚厚的報告。所有軌跡都是紙本或分散的電子檔,很難串起來。 | 區塊鏈上記錄,每一步都留痕。想查某個批號的原料來源?一鍵搞定。甚至能用來預測下次稽核的重點。 |
| 法規符合性 | 靠人去追最新的法規更新...很累。尤其是要同時應對 FDA、EMA 等不同機構的時候。 | AI 能自動掃描各國法規資料庫的更新,然後提醒你「注意,EMA 的 GDP 指引有變,我們需要更新 SOP」。 |
不過呢,別高興得太早
說了這麼多好處,好像 AI 是萬靈丹一樣。但實際上...嗯,坑其實也不少。我自己是覺得,最大的挑戰根本不是技術,而是「人」。
首先,資料品質是個大問題。AI 要學得好,你得餵它乾淨、標準化的好資料。但大部分公司的現況是「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你的歷史數據本身就亂七八糟,那 AI 學出來的東西也只會是一場災難。所以導入 AI 的第一步,往往是痛苦的資料大掃除。
再來,怎麼讓老鳥相信 AI? 你跟一個做了 20 年品保的資深專家說,以後電腦幫你看報告,他第一個反應一定是「這東西靠譜嗎?」。建立信任需要時間。你需要讓他們看到 AI 是如何輔助他們,而不是取代他們。讓他們從「被迫使用」變成「主動想用」。這需要很多溝通和教育訓練。
還有啊,說到這個,就不能不提在地的差異。就像原文提到美國 FDA 跟歐洲 EMA,他們的規範大同小異,但細節還是有差。在台灣,我們主要是參考跟歐洲同步的 PIC/S GMP。這聽起來很棒,但實際問題是,我們很多本地供應商的文件都是正體中文的。你拿一個主要用英文資料訓練出來的 AI 模型去讀,效果可能...呵呵,會打點折扣。這代表模型可能需要針對本地語言做額外的「特訓」。
最後,就是錢。導入像 SAP Ariba 或 Oracle Procurement Cloud 這種整合了 AI 功能的大型系統,不便宜。對大藥廠來說可能還好,但對中小型的公司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投資。所以,到底值不值得,需要非常仔細的評估。
所以,這東西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老實說,雖然我這篇用的是生物製藥當例子,但這個思維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對品質和供應商要求很高的產業。不管是做精密機械的、做航太零件的,還是做高階食品的。
核心概念就是,把「重複性的查核工作」交給機器,把「需要經驗和智慧的判斷」留給人類。AI 不是要搶走所有人的飯碗,但它確實會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以後一個優秀的品保或採購專家,可能不只要懂法規和產品,還要懂得如何「使用」和「解讀」AI 給你的資訊。這,我覺得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換你聊聊:
如果今天你可以用 AI 自動化你工作中最煩人的一件事,你會選擇什麼?是無止盡的文件比對、寫報告,還是追蹤各種進度?在下面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