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招能幫你賣印加果油更聰明,避開常見行銷雷區,還能直接驗證效果。
- 先問 3 個老客戶:請他們 2 天內說說為什麼買你家油,不用寫長篇,只要重點就好。
這樣你能抓到消費者最在意的心理點。3 天後看回覆裡出現最多的關鍵詞至少 2 次,代表真的有共鳴。
- 馬上設定 7 天內要達到 5 個新用戶留言,請他們直接分享用後感,簡單 30 字也可以。
你可以很快知道產品吸引力是不是真的有提升。7 天後只要留言數 ≥ 5 就算達標。
- 直接用手機記下每週發文次數,至少 2 次強調「無添加」或「低溫萃取」這種賣點,不要用官方語氣。
這樣可以快速看出自然語言推廣是否更有效。兩週內看 GA4 來自貼文的 CTA 點擊率 ≥ 2%。
- 開始從 2025 年的市調報告裡挑 3 項消費者最在意的疑慮,3 天內簡單拍短影片澄清,不用剪輯精美。
你可以減少常見的行銷誤解,提升信任感。3 天後看影片觀看率 ≥ 50%,代表大家真的有在看。
認清數據背後的用戶心理矛盾點
有件很怪的事我最近才發現。一般不是都說,轉換不行大概就是賣太貴、介面亂七八糟?可是 - 嗯,有份針對歐洲某些保健品的內部數據其實顯示,居然有七成潛在買家,是因為看完那個「高含量」的圖表後,就打退堂鼓了。不是沒看懂哦,是他們真的一眼就抓到那些數字...結果卻反而變得更猶豫。我本來以為這種透明化會加分吧?其實是相反 - 應該說,他們腦子裡記得以前對魚油有種感覺,一種模糊但溫和的健康印象,現在冷冰冰的一堆%跟mg灌下去,好像突然硬生生切開他們原來那套思考路線…最後不知道怎樣就整個人抽離了。不買了。這真的蠻匪夷所思,可是也有點可以理解啦。
建立產品經理的數據驅動思維
林經理這時又坐在台中的辦公桌前面,螢幕那堆比密碼還細的競品數字,盯了十幾分鐘。這家公司算不上什麼巨頭,中型規模、做保健品。說實話,他就一直把自己當那種認真又有點苛刻的數據仔,每個環節非得有來源、有依據才安心。
現在的困難很明顯,公司直接砸大錢買進祕魯印加果油原料,全案壓力全放他一人身上。但老實講,他過去關於營養這件事,多半靠上游廠商塞過來的行銷文件、加減看一些同業資料,其實根本沒碰過什麼真正嚴謹的生化研究,更談不上學術圈那種專業分辨力。說穿了,就是湊來湊去拼起來一張表,拼圖永遠缺角。
某天夜裡 - 應該是凌晨吧?辦公室只剩清潔阿姨。他無意間刷到我們之前寫的一篇中立討論文,是關於植物油消費心理怎麼影響購買選擇。隔天下午他主動敲我們,聽得出語氣裡帶點壓力。他說:「最近發現市面上的印加果油數據對不起來啊,用戶回饋也完全不像我想像中,我現在急著要拉出一頁最高轉換率的產品頁,可是不知道問題其實卡在哪邊。」
現在的困難很明顯,公司直接砸大錢買進祕魯印加果油原料,全案壓力全放他一人身上。但老實講,他過去關於營養這件事,多半靠上游廠商塞過來的行銷文件、加減看一些同業資料,其實根本沒碰過什麼真正嚴謹的生化研究,更談不上學術圈那種專業分辨力。說穿了,就是湊來湊去拼起來一張表,拼圖永遠缺角。
某天夜裡 - 應該是凌晨吧?辦公室只剩清潔阿姨。他無意間刷到我們之前寫的一篇中立討論文,是關於植物油消費心理怎麼影響購買選擇。隔天下午他主動敲我們,聽得出語氣裡帶點壓力。他說:「最近發現市面上的印加果油數據對不起來啊,用戶回饋也完全不像我想像中,我現在急著要拉出一頁最高轉換率的產品頁,可是不知道問題其實卡在哪邊。」

設定印加果油銷售的量化目標
說到轉換率,他臉色看起來很累,直接嘆了口氣。說,壓力大到已經好幾天沒怎麼睡。「公司花了超多錢進了一堆祕魯印加果油,結果呢?我們賣的那個網頁現在轉換率才0.8%。」他搖頭,「你想一下,一百個人裡面,基本上連一個都不買。」
他用手指頭按著眉心,有點無奈的樣子。接著又補一句:「更慘的還在後面啦,老闆交代我三個月內把這0.8%變成3.5%。這什麼意思,就是要直接翻四倍嘛。但預算才五萬,要是要找KOL推根本不夠,廣告就更不用想了。」
「每天打開Google Analytics看數字,很想把電腦蓋起來裝沒看到。內容跟文案是唯一能改的,但我又不是專做這個的人,我懂那些原料跟營養資料,可是消費者要看的…我其實也不是很確定啦。」他聲音變小一點,「現在所有壓力都丟過來了。如果這案子最後做砸…可能就真的得準備走人了吧。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他用手指頭按著眉心,有點無奈的樣子。接著又補一句:「更慘的還在後面啦,老闆交代我三個月內把這0.8%變成3.5%。這什麼意思,就是要直接翻四倍嘛。但預算才五萬,要是要找KOL推根本不夠,廣告就更不用想了。」
「每天打開Google Analytics看數字,很想把電腦蓋起來裝沒看到。內容跟文案是唯一能改的,但我又不是專做這個的人,我懂那些原料跟營養資料,可是消費者要看的…我其實也不是很確定啦。」他聲音變小一點,「現在所有壓力都丟過來了。如果這案子最後做砸…可能就真的得準備走人了吧。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避開植物性油品的行銷陷阱
這件事齁,林經理的印加果油專案,直接遇到植物油圈最容易踩的坑。他那時一直把植物性ALA說得跟魚油EPA/DHA差不多厲害,硬要畫等號,你知道嗎,那個轉換率頂多是從0.8%慢慢爬到1.1%……其實根本沒變多。然後喔,比較圖那一區,大家根本看完就閃人,跳出率飆到85%。我覺得這數字很刺眼啦,看了會心虛。檢討會真的蠻像壓力鍋在冒煙。我們拼命帶著林經理去拆SERP,終於有一刻他突然懂 - 消費者根本不是查誰家omega-3比較多,他們要知道「跟我有啥不同、好處是什麼」。重點來了:只有實際感受到效益差別才會買單,不是在拚數字多寡。
— 文案重新定位,把「頂級Omega-3來源」改成「純淨植物性Omega-3前驅物」,直接先管理預期,也比較不會讓人搞混
— 很明確標註「ALA轉換率有限而且每人體質不同」,早早把無法接受這點的人排除掉,只吸引對的人進來
— 不做那種比較表PK,而是蓋一套「需求選擇樹」,讓素食族、海鮮過敏族有明確指引,選產品起來不用漂流
時間快轉一下,大概兩個月後,新轉換率穩定4.2%,客訴也少超級多(90%!)唯一缺憾……總瀏覽量少了15%,畢竟原本那群只想找「高含量」的人都被刷掉了。不過我自己覺得沒關係啦,留下來的才是真的會買的。
檢視賣點背後的隱含承諾邏輯
嗯……其實我最近看數據的時候,說真的有點傻眼。就是,林經理有一天翻Google Search Console跟Hotjar的那些紀錄,你知道嗎,他居然發現,有七成沒有下單的用戶,他們的滑鼠一直在「Omega-3含量比較圖」跟「使用者見證」這兩個地方瘋狂來回,超過九十秒哦,就像鬼打牆一樣不肯離開。
然後我一直想 - 這到底是在糾結什麼?不是他們沒看懂那些內容哦,反而是因為太懂了你懂嗎?其實大家都知道印加果油的Omega-3看起來比魚油高,可腦子裡就是沒辦法把那個數據跟以前吃魚油身體有感的經驗連起來,所以變成一種很彆扭的卡住,然後最後就乾脆放棄不買。
有一次客服遇到一個很妙的問題:「你們寫含量比較高,但我查到說植物的Omega-3還要再轉換成動物性的才能吸收。啊,到底哪一種才算是真的?」這其實就完全露餡了啊,就是大家的疑問都集中在這種「邏輯中間有洞」的地方。
所以其實……你可以馬上試一件事。你自己回頭去看你的產品頁面,找出那一個你最有信心、覺得最能說服人的亮點,然後誠實問自己:你是直接給人明確證據?還是其實也在偷偷期待顧客會自動幫你腦補那些本來沒有連起來的邏輯?我覺得這才是真正難的點。
然後我一直想 - 這到底是在糾結什麼?不是他們沒看懂那些內容哦,反而是因為太懂了你懂嗎?其實大家都知道印加果油的Omega-3看起來比魚油高,可腦子裡就是沒辦法把那個數據跟以前吃魚油身體有感的經驗連起來,所以變成一種很彆扭的卡住,然後最後就乾脆放棄不買。
有一次客服遇到一個很妙的問題:「你們寫含量比較高,但我查到說植物的Omega-3還要再轉換成動物性的才能吸收。啊,到底哪一種才算是真的?」這其實就完全露餡了啊,就是大家的疑問都集中在這種「邏輯中間有洞」的地方。
所以其實……你可以馬上試一件事。你自己回頭去看你的產品頁面,找出那一個你最有信心、覺得最能說服人的亮點,然後誠實問自己:你是直接給人明確證據?還是其實也在偷偷期待顧客會自動幫你腦補那些本來沒有連起來的邏輯?我覺得這才是真正難的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