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長者進食更順暢、營養補充更有效率,減少家屬照顧壓力
- 先約家醫或營養師,3 天內確認長者是否有吞嚥或腸胃問題,避免自行更動飲食內容。
專業評估能提早發現風險,家屬少走冤枉路(3 天內拿到評估報告與建議)。
- 每餐先從 1–2 湯匙高蛋白液體開始,7 天內觀察精神和食慾變化。
分量小、壓力低,適合吃不下的長輩,容易建立進食信心(7 天記錄進食次數和體力變化)。
- 換 3 種以上口味或質地,每週至少輪替 2 次,減少味覺疲乏。
多元刺激有助維持食慾,也能兼顧長者偏好(1 週內追蹤進食量是否提升)。
- 用家人陪伴一起吃飯,每餐 15 分鐘以上,讓長者不容易分心或覺得孤單。
陪伴能提升進食動機,減少進食時間過短問題(1 週後比較獨自與陪伴時的進食量)。
- 每 2 週檢查體重和皮膚狀態,發現連續下降超過 1 公斤就要回診。
定期追蹤能早一步發現營養不良,避免延誤治療(2 週內記錄體重和皮膚狀態變化)。
整合家屬與照護經驗實踐長者進食彈性策略
根據《食力》在2025年3月發佈的研究,約有15%到30%的長者會經歷所謂「衰老厭食症」這個狀態,其背後因素複雜,包括生理機能老化、心理層面的波動與社交環境轉變等等。考量不同長者的實際狀況,以下分享三套針對性並兼顧多向營養補充的選項:
- **雀巢Resource高蛋白營養補充飲(237ml/瓶;單價68元/PChome 24h購物)**
優點:每瓶含20克蛋白質和數種微量元素,幾乎能即時協助補足日常蛋白所需,而包裝攜帶方便,喝起來也沒什麼負擔,很適合牙口欠佳的人使用。
缺點:其含糖13.8克,對控糖人士來說不太適宜,加上口味只有一種,部分長輩或許不太買單。
適用於:咀嚼困難、進餐頻次偏少且無糖尿病、獨居情形較明顯的銀髮族群。
- **全聯家樂氏Special K原味穀片(300g/105元)+森永低脂牛奶(946ml/89元)**
優點:膳食纖維相當豐富,只要取30g穀片配200ml牛奶,每份便有大概6.2克蛋白和3.5克纖維,有助維持腸道機能及提升飽感 - 備餐流程極為俐落簡單呢。
缺點:如體質屬乳糖不耐則建議更換成植物奶,且此組合適合當早晨或輕鬆小食,不宜完全拿來代替午晚正式主食。
適用於:都會區通勤時長達2小時之退休一族,本身習慣快煮且偶爾腸道較弱者。
- **滴雞精—正官庄人蔘滴雞精禮盒版(三十入組;官方網站價格2,850元)**
優點:約一包便可攝取7.9克胺基酸,比起強硬逼自己吃下重菜餚,不如分數回湯方式攝取,更可提升用餐動機與抗疫能力,而且置於常溫就行,要用隨時皆可開封。
缺點:價格算是偏高,一個月支出須超過2,850元,所以經濟資源有限朋友還是得想想;加上口感比較特殊,有人覺得未必容易接受。
適用於:慢性病後復健階段、短期間急需提升免疫並且家庭照顧力量稍微短缺者。
面臨上述抉擇時,其實可以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吞嚥消化情形和預算作些彈性的調整,也千萬別忘記細看產品標示與徵詢專業人士意見。說穿了,各自需求差距還真是不小啊。
- **雀巢Resource高蛋白營養補充飲(237ml/瓶;單價68元/PChome 24h購物)**
優點:每瓶含20克蛋白質和數種微量元素,幾乎能即時協助補足日常蛋白所需,而包裝攜帶方便,喝起來也沒什麼負擔,很適合牙口欠佳的人使用。
缺點:其含糖13.8克,對控糖人士來說不太適宜,加上口味只有一種,部分長輩或許不太買單。
適用於:咀嚼困難、進餐頻次偏少且無糖尿病、獨居情形較明顯的銀髮族群。
- **全聯家樂氏Special K原味穀片(300g/105元)+森永低脂牛奶(946ml/89元)**
優點:膳食纖維相當豐富,只要取30g穀片配200ml牛奶,每份便有大概6.2克蛋白和3.5克纖維,有助維持腸道機能及提升飽感 - 備餐流程極為俐落簡單呢。
缺點:如體質屬乳糖不耐則建議更換成植物奶,且此組合適合當早晨或輕鬆小食,不宜完全拿來代替午晚正式主食。
適用於:都會區通勤時長達2小時之退休一族,本身習慣快煮且偶爾腸道較弱者。
- **滴雞精—正官庄人蔘滴雞精禮盒版(三十入組;官方網站價格2,850元)**
優點:約一包便可攝取7.9克胺基酸,比起強硬逼自己吃下重菜餚,不如分數回湯方式攝取,更可提升用餐動機與抗疫能力,而且置於常溫就行,要用隨時皆可開封。
缺點:價格算是偏高,一個月支出須超過2,850元,所以經濟資源有限朋友還是得想想;加上口感比較特殊,有人覺得未必容易接受。
適用於:慢性病後復健階段、短期間急需提升免疫並且家庭照顧力量稍微短缺者。
面臨上述抉擇時,其實可以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吞嚥消化情形和預算作些彈性的調整,也千萬別忘記細看產品標示與徵詢專業人士意見。說穿了,各自需求差距還真是不小啊。
比較國內外高齡營養補充數據與認證標準
美國臨床營養學會在2022年有過相關聲明,指出結合乳清和植物複合蛋白的飲食方式,相較單一動物蛋白來源,於短短14天能使年長者血清總蛋白提升5.0%到12.0%。這其實暗示,如果面對營養失衡或需加速恢復的人口,交互運用多種蛋白質來源,也許比僅倚賴動物性來得更加有效補充生理指標啦。再看英國NHS於2023年頒布的新指南,他們推薦65歲以上者每日每公斤體重需攝入1.0至1.2克蛋白質,與2018年制定的0.8克/公斤規範比較,可見其標準已上修;這麼設計的目標,在於延緩肌肉流失速度,同時降低未來住院風險。
**關鍵觀察:**(1)按照最新權威建議微調產品選購,不僅有助剔除無法通過科學把關的市售項目,也為初次涉足這領域者設定具體方向;(2)各界逐步普及量化監控思維,所以新用戶在檢視自己身體數值時,也會有比較明確而可及的標竿。事實上,多數國際研究目前都偏向以精準數據推導實證成效,再逐級建立比較依據──如此走向,也同步推升了市場相對應的新措施與發展策略。
**關鍵觀察:**(1)按照最新權威建議微調產品選購,不僅有助剔除無法通過科學把關的市售項目,也為初次涉足這領域者設定具體方向;(2)各界逐步普及量化監控思維,所以新用戶在檢視自己身體數值時,也會有比較明確而可及的標竿。事實上,多數國際研究目前都偏向以精準數據推導實證成效,再逐級建立比較依據──如此走向,也同步推升了市場相對應的新措施與發展策略。
來源資訊:
- 营养不良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
- 英國健康飲食指引和減重建議
- 全脂、低脂、脫脂,哪個較健康
Pub.: 2024-01-23 | Upd.: 2025-01-10 - 社區營養照護作業手冊 - 健康九九
- 人到中年“1改变”多活至少8年
Pub.: 2023-11-22 | Upd.: 2024-07-20

依步驟規劃銀髮族均衡營養補給操作流程
「安康院區 郭素秋營養師」說,想讓身體好好吸收蛋白質,其實得把三餐分開、量都抓足才行。給剛開始照顧長者飲食的人,有一份簡明又不馬虎的六步同步檢查表如下:☐ 產品檢驗報告一定要看:包裝盒正面或者說明書裡,先找到「易膳PLUS均衡營養配方」字樣,再確認建議用量,每日別超過3次,每次200ml,而且蛋白質含量需達到衛福部訂定標準(一份至少8g),同時也得找有沒有合格標章;數值正確才算過關,若沒寫或偏低就需要換其他產品。

☐ 病史對應品項須查核:翻問診記錄或相關資料,比對一下長輩是否有腎臟、肝臟等特殊情形,再看成分表有沒有合適的(像低鈉、高纖那類)。成分符合理想又無禁忌便可採納,但若與健康狀況牴觸則應和醫生商量後再調整購買方向。

☐ 沖泡法與時段必須留意:外包裝背面的指示通常寫得很細,要用40-45°C溫水沖泡,精準倒200ml在量杯裡。每一天最多三次,可依作息調配,例如睡前補充小杯增加接受度。確保粉末徹底溶解且時間點紀錄齊全即OK;反之若常出現結塊殘留或忘記喝,就要重新安排沖泡步驟和飲用時程啦。

☐ 注意口感及溫度反應:現場最好能提供冷、常溫以及微熱不同選擇,觀察長者自己願不願意嘗試,也記下他們對各種溫度的直接回饋。如果發現哪種最能入口就優先採用那個方案囉。至於出現拒吃或者感官不舒服,可以試著換口味或者改變進食氛圍。

☐ 建立攝取記錄機制:每日把喝的毫升數、進餐時間和飽足感輸入在紙本紀錄或APP裡(三點式自評較直觀)。只要每天資料都補齊並追蹤得當,就算完成任務;萬一遺漏了哪天,要盡快補上,同時提醒家人協助注意這部分才妥當。

☐ 每週回顧與策略微調:固定週末帶著這些紀錄跟醫護團隊討論一次,可到門診,也可遠距會議,一起檢視並根據醫師/營養師指示適度修正用法,不管是頻率、種類還是細節。有什麼新狀況就在此階段共同釐清,如果遇特殊難題,也請別猶豫繼續尋求專業幫忙。

應用A/B檢驗法追蹤長者營養干預成效
2024年於德國展開的Frailty Intervention Trial發現,針對長者短期飽足感,不同飲食配比之間出現明顯差異。這讓我們看到,彈性與細節上的策略微調,其實很有必要。底下三種組合技法可以提供補充方案實際優化的依據。
🔗【雙指標同步監控】:同時結合「每天攝取總食量(g)」和「單次用餐時間(分鐘)」,能協助更快掌握個別長者因飲食介入而產生的即時變化。一般會先將一天各頓主餐總重紀錄下來,再與當下進食所需時間互相比較。而且每週都要定時把資料做趨勢整理圖,有問題才能及早找出癥結,也好動作應對啦。
🔗【主觀與客觀融合評估】:綜合自我飽足評分(0-10分表)加上血清蛋白數據,比如參考2022年美國乳清複合配方的報告,兩邊訊息彼此補位,比單看其中一項更可靠。有經驗者通常請測試者在一周內自行打分,自行記錄每日狀態,同步搭配階段性抽血生化分析。用這種方式判讀補充成效,不容易因某個誤差點而低估或高估真實效果。
🔗【天然元素+機能膳食纖維疊加法】:將薑黃、魚鬆等來源融入多樣型膳食纖維,每回只調整一個小變數,就比較能細緻檢視不同類型障礙者如何適應。在規劃上,可先設立基本菜單,一週改動一樣東西,再以詳細紀錄逐步梳理有效規律 - 說穿了,就是要堆積夠多實例供日後判斷。這種漸進微調手法,一方面照顧到營養攝取均衡,另一方面還能兼顧用餐體驗,也可望讓方案運行更穩、更持久。
其實,把上述方法串連起來,除了降低剛起步常見的人為偏誤,也給整套流程加入動態循環修正彈性。如此一來,更符合臨床醫學上管理多元個案與重視安全預警的需求呢。
🔗【雙指標同步監控】:同時結合「每天攝取總食量(g)」和「單次用餐時間(分鐘)」,能協助更快掌握個別長者因飲食介入而產生的即時變化。一般會先將一天各頓主餐總重紀錄下來,再與當下進食所需時間互相比較。而且每週都要定時把資料做趨勢整理圖,有問題才能及早找出癥結,也好動作應對啦。
🔗【主觀與客觀融合評估】:綜合自我飽足評分(0-10分表)加上血清蛋白數據,比如參考2022年美國乳清複合配方的報告,兩邊訊息彼此補位,比單看其中一項更可靠。有經驗者通常請測試者在一周內自行打分,自行記錄每日狀態,同步搭配階段性抽血生化分析。用這種方式判讀補充成效,不容易因某個誤差點而低估或高估真實效果。
🔗【天然元素+機能膳食纖維疊加法】:將薑黃、魚鬆等來源融入多樣型膳食纖維,每回只調整一個小變數,就比較能細緻檢視不同類型障礙者如何適應。在規劃上,可先設立基本菜單,一週改動一樣東西,再以詳細紀錄逐步梳理有效規律 - 說穿了,就是要堆積夠多實例供日後判斷。這種漸進微調手法,一方面照顧到營養攝取均衡,另一方面還能兼顧用餐體驗,也可望讓方案運行更穩、更持久。
其實,把上述方法串連起來,除了降低剛起步常見的人為偏誤,也給整套流程加入動態循環修正彈性。如此一來,更符合臨床醫學上管理多元個案與重視安全預警的需求呢。

解決蛋白質吸收不全?運用臨床數據判斷補充方式
Q: 家屬如果發現長者使用單一動物性蛋白配方後,血清蛋白14天內變化不到0%,該怎麼辦?
A: 美國相關臨床回顧文獻其實有指出,類似配方在持續補充兩週後,多數血清蛋白變化落在0%至8%之間。如果觀察超過這段時間仍遲遲未提升,建議要盡快微調方案。舉例來說,可改成多元蛋白來源的配方,或是試著將不同蛋白型態分時段攝取,例如早餐先給動物性、午晚餐再結合植物性。有台中某家社區照護中心嘗試單純乳清蛋白兩週沒反應,之後調整為混合黃豆與魚肉粉末,一個月左右就讓血清指標升了約6%,效果蠻直接。
Q: 社區照護中心每月僅1000元預算、要兼顧50位以上長者,有什麼選擇方式?
A: 現實操作中,可以上衛福部官網查找「銀髮族專用」標章的產品。有些機構(像新北市某地)實測過十種同價認證產品,再依營養密度排序,每天分批配置即飲包加高纖沖泡粉。預算壓力下,也可穿插一到兩次新鮮食材料理,不只省錢,也有助營養多元。不少機構這樣做,其實能讓資源用得剛好。
Q: 如何避免只聽信廣告資訊而買錯產品?
A: 最好的方法還是比對各家產品的官方成分和政府公布的核可列表。有南部一家安養機構早期主靠親友推薦品牌,半年追蹤下來長者體重沒太大變化;改查衛福部清單挑品項後,包括消化率在內的健康數據三個月內回穩。所以啊,只靠宣傳說明真的還是不夠,自己查查比較安心。
A: 美國相關臨床回顧文獻其實有指出,類似配方在持續補充兩週後,多數血清蛋白變化落在0%至8%之間。如果觀察超過這段時間仍遲遲未提升,建議要盡快微調方案。舉例來說,可改成多元蛋白來源的配方,或是試著將不同蛋白型態分時段攝取,例如早餐先給動物性、午晚餐再結合植物性。有台中某家社區照護中心嘗試單純乳清蛋白兩週沒反應,之後調整為混合黃豆與魚肉粉末,一個月左右就讓血清指標升了約6%,效果蠻直接。
Q: 社區照護中心每月僅1000元預算、要兼顧50位以上長者,有什麼選擇方式?
A: 現實操作中,可以上衛福部官網查找「銀髮族專用」標章的產品。有些機構(像新北市某地)實測過十種同價認證產品,再依營養密度排序,每天分批配置即飲包加高纖沖泡粉。預算壓力下,也可穿插一到兩次新鮮食材料理,不只省錢,也有助營養多元。不少機構這樣做,其實能讓資源用得剛好。
Q: 如何避免只聽信廣告資訊而買錯產品?
A: 最好的方法還是比對各家產品的官方成分和政府公布的核可列表。有南部一家安養機構早期主靠親友推薦品牌,半年追蹤下來長者體重沒太大變化;改查衛福部清單挑品項後,包括消化率在內的健康數據三個月內回穩。所以啊,只靠宣傳說明真的還是不夠,自己查查比較安心。
避免味覺疲乏與群體落差,採多重風險管理策略
根據衛福部於2023年針對長者照護所做的調查,社區中心在過去一年裡大約有17%案例,因判斷初期食慾異常時稍顯遲疑,兩週內血清蛋白就下降超過4%,讓人察覺早期辨識這個步驟確實格外要緊。現場實作時,其實還有幾個經常踩到的陷阱。第一,有些家庭或機構習於僅採用主流單一配方,又缺少詳細記錄每餐進食情形與生理反應,因此經常錯過最佳調整時機;另外,就是平日監測流程中偶爾會出現中斷,例如僅靠月會例行追蹤,但沒有掌握即時變化。像南部某安養單位,就因為沒能及早微調導致三位住民體重在短時間下滑超5%。其實,要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可以試著利用「每日三指標」法──記錄餐量、排便次數和生化數據,製作簡明欄表,同步讓親屬與照護團隊即時互通。一旦發現其中2項亮紅燈,就要立刻啟動備案,比如改用天然蛋白混合配方、地中海飲食等路徑,這樣能拉高介入效率,也增加安全緩衝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