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一個蠻有趣的現象,關於健身跟維持運動習慣這件事。我自己也是,很多人應該也是,常常立志要運動,但總是三分鐘熱度。辦了健身房的卡,結果最常用到的設備是淋浴間...你知道的。
最近讀到一個人的故事,他搞了六十幾年才想通一件事,我覺得這觀點超值得分享。簡單講,他發現,對某些人來說,「為了健康」這個理由,太空泛了,根本不構成動力。
先說結論
對,結論就是:你可能不是沒有毅力,你只是需要一個「終點線」。
有些人天生就是「目標導向」或「專案導向」的性格。你給他一個模糊的「維持健康」,他不知道怎麼做。但你跟他說,「欸,我們三個月後要去爬玉山,現在開始訓練」,他整個人的鬥志就燃起來了。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一個搞了快50年才想通的健身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年輕時根本不愛動。就是那種在旁邊幫人家加油的觀眾。一直到四十幾歲,代謝變慢、體重開始hold不住了,才驚覺不妙。
好,他開始做了一些改變。剛好工作上接觸到健康節目,被裡面的專家「洗腦」,哈。他開始做些小事,像是騎單車上下班、注意飲食。他特別提到「低血糖飲食」[low-glycemic diet],因為他自己超愛吃甜食,這算是他的死穴。這點我超有共鳴,糖真的是萬惡之源但又好難戒。
然後他開始請教練,每週練一次,其他時間自己照菜單練。幾個月下來,欸,效果出來了。體重掉下來,肌肉長出來。運動後那種腦內啡的快感,取代了以前吃甜食的快樂。聽起來很理想對吧?但好戲在後頭。
人生第一個大目標:去非洲爬山
人生總有起伏嘛,他後來遇到一些低潮,像是家人健康出狀況(比如像比較罕見的路易氏體失智症[Lewy Body Disease]之類的挑戰),覺得需要找個出口。剛好有個機會,一個為關節炎協會募款的挑戰——只要募到一萬美金,協會就送你去爬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Mount Kilimanjaro]。
哇,這下目標來了。超具體,超有挑戰性。
為了這個大目標,他整個訓練強度拉到最高。一週運動四、五次,還請了拳擊教練練體能。等到他飛到非洲時,47歲的他,身體狀態是人生巔峰。聽起來就很熱血。
結果...爬山的過程超慘。他每天都在食物中毒,因為他從家裡帶去的蛋白棒,剛好是被廠商召回的問題產品。他回來才知道。等於是拖著一個半殘的身體在爬,但最後還是靠著意志力爬到山頂了。那一刻他才真的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
專案結束,然後呢?
爬完山,回到家,你猜怎麼著?
沒錯,他又鬆懈了。動力瞬間消失。雖然還是有在動,但熱情完全不能比。這就是「目標導向型」的最大問題——專案結束後的空虛感。
幾年後,他又給自己找了個新目標:50歲時要騎單車橫越越南。於是訓練又回來了。但旅程結束後...你懂的,又是一個循環。健身這件事又被排到後面去了。
一直到他62歲退休,體重創新高,體力也變差。他才又想通,不行,我需要下一個目標。這次他選了個比較不一樣的挑戰——走一趟「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
這在國外很流行,算是一種心靈沉澱跟體能的長途跋涉。這在台灣就有點像我們的「單車環島」[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或是跟著「大甲媽祖繞境」走全程。重點都不是每天要走多少,而是有一個超級明確的起點、終點,還有一個非完成不可的儀式感。這跟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的那種「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思維,可以說是完全不同路數。CDC那是講求規律、融入生活;而聖雅各之路這種,是給你一個一次性的史詩任務。
為了這個將近300多公里的徒步旅行,他又開始上健身房、每天走個十幾二十公里。最後也順利完成了。但他回來後...唉,老問題,沒目標,就沒動力,又停了。
所以,你到底是哪種類型?
聽完這個故事,我自己是覺得,這點破了一個很大的迷思。我們總以為健身失敗是意志力不足,但搞不好只是「用錯方法」。所以,也許可以先搞清楚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
我這邊做個簡單的比較表,你可以看看自己比較偏向哪一邊。
| 特徵 | 目標導向型 (專案型) | 習慣養成型 (日常型) |
|---|---|---|
| 動力來源 | 一個超大、超具體的「專案」,像爬山或單車環島。有終點線的那種! | 為了「健康」、「變瘦」這種比較抽象的長期概念。每天都要提醒自己。 |
| 執行模式 | 短期衝刺、高強度。為了準備「期末考」而奮鬥的感覺。 | 長期抗戰、細水長流。比較像是每天背一點英文單字。 |
| 心理感受 | 訓練過程可能很痛苦,但想到終點就很有畫面感、很興奮。 | 過程比較平淡,需要靠自律來維持,成就感是慢慢累積的。 |
| 優點 | 短期內效果超明顯,成就感爆棚,而且通常會留下深刻的回憶。 | 一旦養成習慣,就不太需要「意志力」,能融入生活,比較穩定。 |
| 缺點(致命傷) | 目標達成後,動力瞬間歸零,非常容易「打回原形」,體重體能反彈。 | 目標太模糊,很容易「明天再開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挫折感也比較重。 |
如果你是「目標導向型」,該怎麼辦?
OK,如果你看完表格,覺得自己「中槍了」,好像真的是目標導向型的人。那恭喜你,你可能找到問題的根源了。那下一步呢?
我覺得可以試試看「專案式思維」[Project-Based Mindset]來規劃你的健身。不要再想著「我要每天運動」,而是改成「我要完成一個XXX專案」。
- 定義你的「史詩任務」:這個任務必須是具體的、有挑戰性的、有明確完成標準的。例如:三個月後完成一場半馬、今年夏天學會衝浪並成功站起來十次、年底前完成單車環島。重點是,它要讓你想到就覺得「哇,如果我辦到了,那就太酷了」。
- 由終點往回推算:確定目標後,就像做專案管理一樣,把時程排出來。離目標還有多久?你需要做哪些準備?體能要到什麼程度?把大目標拆解成每週、每天的小任務。例如,為了跑半馬,第一週的任務是「能跑完5公里不停歇」。這樣就具體多了。
- 公開承諾(或找個伴):跟朋友宣告你的目標,甚至拉他們一起。就像故事裡的主角,他是跟朋友一起去爬山、走朝聖之路的。這種同儕壓力...啊不是,是同儕支持,有時候超有效。
- 為下一個專案做準備:這是最重要的。在你這個專案快結束前,就要開始物色「下一個專案」了。可以是規模小一點的,但一定要有。這樣才能避免專案結束後,動力全失的巨大空虛感,讓你無縫接軌到下一個訓練週期。
這種方法的限制與風險
不過呢,說真的,這種方法也不是萬靈丹。它有很明顯的缺點。
最大的問題就是前面一直提到的「反彈效應」。當你攻頂成功、跑完馬拉松,那種腎上腺素一退,人很容易就癱在那裡好幾個月,把之前練的全還回去了。這真的需要很強的自我覺察,在目標達成後,強迫自己維持最低限度的運動,然後趕快找新目標。
再來,這種「史詩級」的目標,通常很花錢、也很花時間。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去非洲爬山或去西班牙走一個月。所以目標的設定要很實際,不一定要出國,台灣就有很多很棒的挑戰可以選,像是爬百岳、泳渡日月潭等等。重點是那個「挑戰」的本質,而不是地點。
還有啊,隨著年紀增長,像故事主角已經65歲了,能挑戰的目標強度肯定要下修。不可能一直想著要回到47歲時的體能巔峰。這時候目標就要調整成「在目前身體條件下,完成一個有意義的挑戰」,而不是追求破紀錄。這心態轉換也蠻關鍵的。
所以,如果你也是那種...辦了健身房會員卡,結果只去洗澡的人...也許你缺的不是毅力,只是一個夠大、夠好玩的「專案」去驅動你。別再每天逼自己「為了健康」了,去報名一場比賽、規劃一趟旅程吧。搞不好,這才是打開你運動開關的正確鑰匙。
那你呢?你是哪一種類型?
看完這兩種健身思維,你覺得自己比較偏向「目標導向」,還是「習慣養成」?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是需要一個大目標刺激,還是慢慢培養習慣對你比較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