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枕骨神經痛,中醫來看…嗯…不單是神經發炎而已。它更像是身體內部的「風」出了問題。可能是外面來的風寒,也可能是體內自己生成的「風」。所以處理方式,不是單純止痛,而是要看是哪種「風」,然後把它疏散掉、或平息下來。這點跟西醫直接處理神經壓迫或發炎很不一樣。
這痛…中醫是怎麼想的?
後腦杓一陣一陣抽痛,有時候像被電到,有時候又悶又緊…西醫會說,這是枕骨神經被壓到或發炎了。 很直觀。但中醫的看法,就比較…繞一點。他們會說,這是「頭風」的一種。
「風」,在中醫裡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它來得快、去得也快,而且很會跑來跑去,就像這個痛一樣,有時候在左邊,有時候在右邊。 主要影響的經絡,是膀胱經跟膽經,這兩條經絡剛好都經過我們的後腦和脖子。 所以當「風邪」—不論是外來的還是內生的—侵犯了這兩條經絡,氣血走不順,就會痛。 尤其是風池穴、天柱穴那一帶,根本就是風邪最喜歡停留的地方。
怎麼做:穴位與調理思路
知道了原因,那要怎麼處理?中醫講「辨證論治」,意思就是,一樣是枕骨神經痛,但原因不同,方法也完全不一樣。不是所有痛都按同一個穴道就好。
最常聽到的當然是「風池穴」。它就在我們後頸部,髮際線的凹陷處,名字裡有個「風」字,就知道它是疏散風邪的要穴。 但光按這個不夠。得看你是哪一種類型。
| 證型(Pattern) | 主要症狀 | 常用穴位 | 調理思路 |
|---|---|---|---|
| 風寒外襲 | 痛是突然來的、像抽痛,脖子僵硬,吹到冷風會更嚴重,甚至有點怕冷。 | 風池、風府是基本款。 還可以加上手上的「合谷穴」,可以疏散全身的風寒。 | 這思路很簡單,就是「祛風散寒」。 像是感冒了要把寒氣趕出去一樣。沖個熱水澡、用吹風機吹一下後頸,喝點薑茶…都有幫助。 |
| 肝陽上亢 | 痛是脹痛、跳痛,而且通常跟情緒有關。壓力大、容易生氣、眼睛乾澀、睡不好…這些都是典型症狀。 | 這時不能只按頭。要按腳上的「太衝穴」,把往上衝的「肝火」往下導。 頭上可以配風池、百會來清利頭目。 | 這不是趕風,是「平肝潛陽」。 重點是讓亢奮的肝冷靜下來。所以熬夜、喝咖啡、吃辣的…都要先停停。 |
| 氣血瘀滯 | 痛點很固定,像針刺一樣,而且晚上會更痛。這通常是舊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的。 | 最痛的那個點,中醫叫「阿是穴」,一定要按。然後配上活血的穴位,像是「血海」、「合谷」。 | 思路是「活血化瘀」。就像水管堵住了,要想辦法把它打通。適度的熱敷可以幫忙,但不能太燙。 |
情境變體:不只是痛,還有其他感覺
有時候,痛不是唯一的感覺。如果除了痛,還覺得頭昏昏沉沉、身體很重,那可能就是夾帶了「濕邪」。 這在台灣這種潮濕的地方很常見。這時候,調理上就要多加一些「化濕」的方法,例如飲食要清淡點,少吃甜的、油膩的。
另一種情況是,痛不是劇痛,而是隱隱作痛,而且人覺得很累、沒精神。這就偏向「氣血不足」。 意思是滋養神經的養分不夠了。這時候就不能一直「瀉」,反而要「補」,要用一些補氣血的穴位或食療,像是多休息、吃點營養的東西。
常見錯誤與修正
很多人一聽說按穴位有效,就卯起來猛按,這是最常見的錯誤。
- 錯誤一:愈痛愈有效。按到瘀青、破皮…完全沒必要。按壓的感覺應該是「痠、麻、脹」,而不是尖銳的刺痛。 如果感覺不對,就要減輕力道。
- 錯誤二:只處理痛點。就像前面說的,肝陽上亢的痛,根源可能在腳上。 只處理頭部的穴位,效果很有限,而且容易復發。中醫是看整體的。
- 錯誤三:把中醫療法當成唯一解。中醫調理對於功能性的問題很有效。 但如果疼痛是來自於頸椎有實質的病變,例如嚴重的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那還是要先尋求西醫的影像學檢查,確定結構沒問題。 千萬不要拖延。急性、劇烈的疼痛,伴隨視力模糊、噁心嘔吐,更要立刻去急診。
總結一下…
枕骨神經痛,從中醫角度看,是一個訊號,告訴你身體的平衡出了問題。可能是感受了風寒,可能是壓力太大肝火旺,也可能是氣血循環不順暢。
穴位按摩是一個很方便的自我調理方式,但重點是要「辨證」。 先搞清楚自己比較偏向哪一種類型,再選擇對應的穴位和方法。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調整生活習慣,像是避免長時間低頭、注意保暖、適時紓壓,才是真正治本的方法。
你的痛是哪一種?是抽痛、脹痛還是悶痛?留言分享看看,但記得這不能取代專業診斷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