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針灸在中醫調理的應用現況:技術整合與臨床觀察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最近在看 AI 跟中醫結合的這些事,特別是針灸。嗯...感覺是,它現在比較像一個很厲害的助理,還不到能取代醫師的程度。它能讓一些模糊的東西,變得比較有數據感。 但要說完全靠它...還很遠。

臨床上看到哪些證據了?

所以,AI 到底在針灸上做了什麼?我看了一些資料,大概有幾個方向。

一個是「經絡檢測」。有台灣的公司開發了一套系統,他們說是「中醫版電腦斷層」,就是用儀器去量你身上幾十個穴位的電阻數據,然後用 AI 分析,給醫師一個量化的參考。 聽起來很酷,把以前那種比較抽象的「氣血」概念,試著用數據呈現出來。

另一個是「輔助選穴」。AI 可以去學習大量古籍跟名醫的臨床案例,當一個新的病人來的時候,它能根據症狀,推薦可能的穴位組合。 這對比較年輕的醫師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但...這也帶出一個問題,中醫很講究「個人化」,AI 的建議到底能不能那麼貼切,還很難說。

還有就是用在「美顏針灸」的領域。有研究團隊用 AI 去分析臉型、皺紋,再結合超音波看針刺的深度,希望能做到更個人化的美顏針灸。 這就很有趣,把傳統技術用在一個很現代的需求上。

臨床醫師正在判讀 AI 系統分析的經絡數據
臨床醫師正在判讀 AI 系統分析的經絡數據

對了,還有看到研究在談「智慧針灸機器人」。 它可以自動定位穴位,然後執行針刺。聽起來有點科幻,但可以解決標準化跟經驗複製的問題。不過,針灸那個「得氣」的手感,冰冷的機器真的能模擬嗎?這點我還蠻懷疑的。

它是怎麼做到的?

簡單講,就是把中醫那些很難言傳的「經驗」,想辦法變成數據,然後讓電腦去學。

比方說,脈診。以前全靠醫師三根手指頭的感覺,現在可以用壓力感測器去把脈搏的波形記錄下來,變成一串數據。 然後 AI 模型,像是RNN或LSTM這種處理序列資料的,就來分析這些數據,試著去對應到中醫說的「浮、沉、遲、數」這些脈象。

舌診、面診也是類似的道理,就是用影像辨識技術。 讓 AI 去看大量的舌頭、臉色照片,學習怎麼分辨舌苔的厚薄、顏色,還有臉色的變化。 這確實解決了一部分標準化的問題,因為以前光線、環境不同,判斷就可能差很多。

問診的部分,則是靠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 AI 可以把醫病對話錄下來,自動抓出關鍵字,比如「怕冷」、「口乾」,然後整理成結構化的病歷。 這能幫醫師省下不少時間。

AI 針灸技術示意圖,將人體經絡數據轉化為可分析的數位模型
AI 針灸技術示意圖,將人體經絡數據轉化為可分析的數位模型

所以,整個過程就是:數據採集(脈診儀、舌診儀) -> AI 模型分析(深度學習、機器學習) -> 輸出輔助診斷建議。 它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基於大量現有的中醫知識跟數據。

不同應用,但限制還是很明顯

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的限制...嗯,還是不少。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這樣看比較清楚。

項目 傳統中醫作法 AI 輔助現況 我覺得的限制與挑戰
診斷(四診合參) 醫師個人的感官、經驗、知識整合。很主觀,但很全面。 把望、聞、問、切的資訊拆開來,用不同儀器數據化。 數據是客觀了,但整合起來還是個大問題。AI 很難像人一樣,把所有線索「悟」在一起。
針灸取穴 辨證論治,同樣的病,不同的人、不同時間,穴位都可能不同。 基於數據庫推薦標準化穴位組合。 太標準化了。失去了中醫「因人制宜」的精髓,而且很依賴數據庫的品質。
針刺手法 提插、捻轉...講究「得氣」的手感,這是醫師跟病人的互動。 機器人可以做到精準定位跟深度控制。 完全沒有「氣」的交流。比較像是物理刺激,而不是能量調節,這中間的「神」不見了。
臨床驗證與法規 千年臨床經驗的積累,師徒傳承。 需要現代醫學標準的臨床試驗來驗證。 相關醫療器材也需要通過衛福部食藥署的審查。 臨床試驗設計很難,而且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 在台灣,這類AI軟體屬於醫療器材,法規監管很嚴格。

在地法規與國外研究的溫差

說到法規,這點就很有趣。我看到一些國外的研究,特別是中國大陸或韓國的,他們走得很快。比如開發專門的針灸大模型,或是用 AI 去做更深度的證候分析、甚至預測。 感覺上,他們在技術整合跟學術研究上,步子邁得很大。

但是在台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的態度就相對謹慎。他們有公布「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之醫療器材軟體查驗登記技術指引」,還有成立專門的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 這表示政府是鼓勵發展的,但前提是「安全」跟「有效」。所有宣稱有療效的 AI 軟體,都必須當作「醫療器材」來管理,整個開發和驗證流程都得符合規範。 最近還發布了「預變更控制計畫」的指引,讓廠商在核准範圍內可以更新模型,這算是接軌國際作法。

這種態度差異可以理解。國外研究可能更偏向探索技術的可能性,而台灣的法規單位必須站在保護民眾健康的第一線。所以,一個新技術從實驗室到真正能用在我們身上,中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中醫這種...嗯...比較難完全標準化的領域。

常見的誤解

關於 AI 針灸,我覺得有些想法可能需要釐清一下。

第一個誤解是「AI 要取代中醫師了」。目前來看,完全不可能。AI 處理的是數據,但中醫處理的是「人」,一個整體的、動態的系統。 AI 缺乏中醫那種整體的「觀」,也無法處理那些隱性的、難以言喻的知識。 它是一個輔助工具,不是決策者。

傳統智慧與數位邏輯的融合挑戰
傳統智慧與數位邏輯的融合挑戰

第二個誤解是「有了數據就等於科學化」。把脈象變成波形圖,看起來很科學。但那個波形圖到底百分之百對應到傳統的「弦脈」或「滑脈」嗎?這個「翻譯」過程本身就可能失真。 中醫的很多概念,很難用單一物理指標去定義。數據化是第一步,但離真正的科學驗證還很遠。

最後一個誤解是「在家用 AI 針灸儀器就能自己調理」。市面上確實有這類產品,但風險很高。 穴位找不準、強度沒控制好,都可能出問題。而且,如果沒有醫師的辨證,只是看到黑影就開槍,很可能延誤真正該處理的病情。所有醫療行為,還是應該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總的來說,AI 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傳統中醫的博大精深,也照見了它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困境。這條路還很長,不過...看著這兩股力量怎麼碰撞、融合,本身就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聊聊你的看法:

如果讓你在「經驗豐富但全憑感覺的老中醫」和「會參考AI數據分析的年輕中醫」之間做選擇,你會選哪一位?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1-05 Reply
    唉,我其實對AI針灸這個東西一直有點抱持存疑啦。不是說我完全排斥新技術,但是你說它再怎麼厲害,真的套用到治療現場,到底行不行得通?像我們家一向都是去找老醫師手工針灸,那種醫師的直覺跟臨時判斷力,其實是靠經驗慢慢摸索來的耶。那如果現在全都改成電腦算出來要下哪裡,下錯了怎麼辦?資料萬一輸入不齊,或系統自己出狀況,是不是真的會把針插錯地方啊? 還有,中醫又常在講「體質不同」,就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嘛。AI分析得出來嗎?現在大家都愛講精準化、數據什麼的,但遇到那種特殊體質、怪症頭,要怎麼判斷?如果只有照著演算法那張表,有些意外情形根本沒預設進去吧,那是不是等於沒有備案,只能死板板照著走?我是問題比較多沒錯,不過有時候想想,新科技真有那麼萬能嗎…比起追新潮,有些祖傳方法會不會其實也沒人家說得這麼落伍,至少安全感是真的比較夠啦。
  2. profile
    Guest 2025-04-10 Reply
    在德國工作時接觸到中醫調理,發現老外同事對「辨證論治」超好奇!我自己用食療改善手腳冰冷超有效,但建議搭配西醫檢查更安心~你們在其他國家有類似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