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後如何恢復體力?常見作法與休養重點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好像很多人都「中獎」了…

嘿,大家好嗎?最近天氣變來變去,辦公室、捷運上都是咳嗽聲,感覺身邊一堆朋友都輪流「中獎」了,不是流感就是感冒,慘一點的還有長新冠的後遺症…🤧

我前陣子也不小心跟上流行,整個人癱在沙發上好幾天,終於退燒之後,那個累…真的是天崩地裂。感覺身體被掏空,連從床上走到廁所都像跑了一場馬拉松。相信我,我懂那種「我明明病好了,為什麼還是這麼廢?」的絕望感。所以今天想來聊聊,到底生病後要怎麼把體力補回來?這不是什麼超專業醫學論文啦,比較像是我自己整理的一些心得跟爬文的重點,大家可以輕鬆看看~

TL;DR(先說結論):生病後的恢復,千萬不能急!把它想像成手機電量剩 1%,你得先用慢充充到 20%,才能開始正常使用。身體也是一樣,需要「耐心」、「吃對東西」跟「聰明的休息」。

靈魂拷問:我到底為什麼會這麼累?

在討論怎麼辦之前,先來搞懂「為什麼」。你不是變懶了,是真的有原因!生病,特別是病毒感染後,身體會經歷一場大戰。為了打敗病毒,你的免疫系統會火力全開,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細胞激素」,這東西一多,就會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 這就像你的身體內部開了一場超失控的派對,派對結束後,留下一片狼藉跟耗盡的精力。

這種狀況在醫學上甚至有個名詞,叫做「病毒後疲勞」(Post-Viral Fatigue)。 它變得更廣為人知,是因為很多人在感染 COVID-19 後出現類似症狀,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長新冠」。 總之,你會覺得筋疲力盡、腦袋鈍鈍的(俗稱腦霧)、肌肉酸痛,都是因為你的身體剛打完一場硬仗,需要時間清理戰場和重建。 所以,對自己好一點,這不是你的錯!

一切都從「好好休息」開始,真的不要有罪惡感。
一切都從「好好休息」開始,真的不要有罪惡感。

病後恢復「三本柱」:吃、動、睡

好了,理解原因後,我們來聊點實際的作法。我把它分成三個最重要的部分:飲食、活動跟休息。

第一柱:吃對東西,不是吃補就好

生病時沒胃口,病好了就想大吃大喝補回來?先等等!這時候的腸胃也很虛弱,亂吃反而增加負擔。

  • 優質蛋白質是你的神隊友:蛋白質是修復身體組織的基本材料。 想像一下,你的身體是戰後的城市,蛋白質就是修補房子的工人和磚塊。雞蛋、豆腐、魚肉、雞湯都是很好的選擇。 特別是雞湯,除了溫暖好喝,它裡面的胺基酸還能幫助減緩發炎反應。
  • 聰明補充碳水化合物:這時候不要怕吃飯!清淡的粥、米湯、地瓜、南瓜泥這類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最直接的能量,讓你的身體有燃料可以用。
  • 維生素跟礦物質不能少:特別是維生素C和鋅。維生素C是抗氧化大師,能幫助免疫系統恢復正常。 鋅則有研究顯示可以縮短感冒病程。 可以吃點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
  • 多喝水,多喝溫熱的水:這不是廢話!充足的水分才能維持新陳代謝,把身體打仗後留下的廢物排出去。 溫熱的飲品像是溫水、薑茶或蜂蜜檸檬水,對舒緩喉嚨和鼻塞也很有幫助。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國外跟台灣的看法有點不一樣。像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指引就很務實,他們會建議少量多餐,吃均衡的餐點,避免高糖高油,重點放在讓身體穩定恢復。 而在台灣,我們更習慣用傳統食補,像是滴雞精、鱸魚湯。老實說,這些都很好,背後的科學原理也跟補充優質蛋白質和胺基酸有關。 像衛福部彰化醫院的一些資料也有提到,針對長新冠患者,營養支持是重要的一環。 所以,重點不是哪個方法比較好,而是找到自己吃得下、好吸收的方式,中西合璧也很棒啊!

吃對東西,身體會感謝你。顏色越豐富通常代表營養越多元!
吃對東西,身體會感謝你。顏色越豐富通常代表營養越多元!

第二柱:聰明地「動」,不是不動

「我這麼累了你還叫我動?」對,就是要動,但要「聰明地」動。完全不動反而會讓肌肉流失、心肺功能變得更差。 關鍵是「漸進式」,並且時時刻刻聽身體的聲音。 英國的指引甚至提到一個重點:「抵制住想要『硬撐過去』的衝動」。

這裡我整理了一個超簡單的「體力恢復分級運動」表格,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但拜託,這不是標準答案,只是給你一個概念!

病後體力恢復分級運動(非專業醫療建議,純屬參考)
恢復階段 建議活動 內心OS / 重點提醒
第一階段:生存模式
(急性症狀剛消失)
在床上翻身、伸展一下腳踝、坐起來5分鐘。 別鬧了,躺好就對了。光是呼吸跟存在就需要能量了好嗎?目標是「活著」。
第二階段:室內探險家
(感覺可以下床走動)
在家裡慢慢走動,例如去倒杯水(然後記得喝掉)。做點超輕量的家事,例如用雞毛撢子揮兩下。 恭喜!你已經從二維生物進化成三維了。重點是「慢」,感覺累就立刻坐下或躺下。
第三階段:戶外新鮮人
(覺得可以出門了)
挑戰走出家門!在樓下或社區裡散步 10-15 分鐘。 如果覺得喘或頭暈,就該回家了。 陽光是很好的維他命D來源,也能改善心情。但千萬別逞強,今天的目標不是走多遠,是「平安回家」。
第四階段:回歸地球人
(體力大概恢復 5-6 成)
嘗試恢復平常一半強度的運動,例如短時間的瑜珈、快走、騎固定式腳踏車。 重點是「感覺良好」,不是「突破極限」。運動後隔天如果沒有累到起不來,才代表這個強度是OK的。
慢慢來,像幫手機重新開機一樣,讓身體重新適應活動的感覺。
慢慢來,像幫手機重新開機一樣,讓身體重新適應活動的感覺。

第三柱:睡覺和休息是兩回事

「多休息」這三個字真的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以為的休息,是躺在沙發上滑手機、追劇。但那對大腦來說,其實還是在工作! 真正的休息,是讓身心都關機。

  • 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就算放假在家,也盡量維持固定的上床和起床時間。 這有助於穩定身體的生理時鐘。
  • 小睡片刻,但不要太久:白天如果真的很累,可以小睡 20-30 分鐘,但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免得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
  • 練習「什麼都不做」:聽起來很玄,但真的很有用。每天找個 10-15 分鐘,就只是坐著或躺著,可以聽點輕音樂、做幾個深呼吸,或是單純發呆。 這種刻意的放鬆,對降低壓力跟恢復精力超有效。
  • 處理「腦霧」跟心理壓力:生病後的疲勞感常常伴隨著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等「腦霧」現象。 同時,因為身體不舒服、無法回到正常生活而產生的焦慮、憂鬱也很常見。 這時候要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恢復過程的一部分,不是永久的。 跟朋友聊聊天、做點喜歡的低耗能活動(例如聽Podcast、畫畫),對情緒恢復也很有幫助。

最後,來聊聊幾個大家常踩的雷

恢復的路上,除了知道該做什麼,知道「不該」做什麼也一樣重要。這裡有幾個我觀察到大家(包括我自己)常犯的錯誤:

  1. 用高糖、高油食物「犒賞」自己:病好了想吃點垃圾食物慶祝一下?忍住!高糖食物會讓血糖劇烈波動,反而讓你更累,還可能加重身體的發炎反應。
  2. 「報復性運動」:覺得自己廢了太久,一感覺好點就跑去健身房狂練兩小時?這是最快的復發捷徑!你的身體還在修復,過度操練只會讓免疫力再次下降。
  3. 忽略心理的疲勞:一直糾結「為什麼我還沒好?」,這種焦慮感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消耗。 接受自己需要時間,善待正在努力恢復的自己,有時候「放過自己」就是最好的良藥。

好啦,今天就先囉唆到這裡。總之,生病後的恢復是一條需要耐心的路,沒有捷徑。希望這些整理對同樣在恢復路上的你有一點點幫助。最重要的還是要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該衝、什麼時候該停。

那你呢?你生病後有沒有什麼獨門的恢復秘訣?或是有踩過什麼超慘的雷?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大家一起取暖~😂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24 Reply
    欸,這份建議看起來蠻有道理的耶。不過我家孩子最近作息真的很亂,要怎麼調整呢?尤其是運動這塊,他好像對什麼都提不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