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保健食品是輔助,重點是「缺什麼、補什麼」
最近跟姐妹們聊天,發現大家話題都繞著「身體好像跟以前不一樣了」打轉... 🫠 明明也沒亂吃,但小腹就是消不掉、以前爬山健步如飛,現在走一下就覺得累、還有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隔天氣色差到自己都嚇到。真的,過了 40 歲,身體就像開了什麼神秘的開關一樣。
所以大家就開始交流各種保健食品心得,什麼膠原蛋白、鈣片、月見草油...五花八門。老實說,我自己也研究了很久,最大的心得就是:保健食品是幫你「補不足」,不是仙丹!千萬不要看別人吃什麼就跟著吃,核心概念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搞清楚自己「現在最需要什麼」。
為什麼 40 歲是個「坎」?身體發生了什麼事?
欸,真的不是我們在嚇自己,身體的變化的確是有科學根據的。大概從 40 歲開始,女性的荷爾蒙,特別是雌激素,分泌量會開始波動、慢慢下降。 這不是直接進入更年期喔,而是所謂的「更年期前期」(Perimenopause),這個階段可能長達好幾年。
雌激素就像是我們女性身體的守護神,影響範圍超級廣:
- 新陳代謝變慢: 這應該是大家最有感的!過了25歲後,基礎代謝率大概每10年會降5-10%。 加上肌肉量也容易流失,這就是為什麼體重會默默增加,而且都胖在肚子...
- 骨質流失加速: 雌激素有保護骨骼的作用,等它變少,骨質密度就可能開始走下坡,這也是為什麼補鈣變得很重要。 根據台灣衛福部的資料,成年人鈣質攝取不足的比例高達八成以上! 真的超驚人。
- 情緒與睡眠: 荷爾蒙波動也會影響到大腦,讓我們變得容易焦慮、情緒起伏變大,或是晚上睡不好、盜汗。
- 皮膚狀況改變: 膠原蛋白流失,皮膚容易覺得乾燥、沒彈性。
所以說,感覺變累、氣色變差、身材走樣,真的不是錯覺,是身體內部正在進行一場巨大的變革啦!
那...到底該怎麼選?我的「三步驟思考法」
面對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真的會選擇困難。我自己摸索出一個比較不會出錯的「三步驟思考法」,分享給大家參考看看:
第一步:先從「飲食」跟「健檢報告」找線索
在掏錢買任何東西之前,先當一下自己的偵探。老實說,很多問題可以從調整飲食開始。 台灣國健署有推出一個「我的餐盤」口訣,可以大致檢視自己有沒有均衡飲食。 比如說,你是不是:
- 奶製品吃得夠嗎? 國健署建議每天要1.5-2杯奶,但99.8%的成人都沒做到! 這就跟鈣質直接相關。 -
- 蔬菜水果足夠嗎? 每天要3份蔬菜、2份水果,很多人也沒達標,這就關係到維生素跟纖維。
- 愛喝咖啡或茶? 過量的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喔。
再來就是看你的健檢報告,有沒有哪裡亮紅字?例如膽固醇、血脂,或是醫生有沒有特別提醒什麼。這些都是最直接的證據。
第二步:盤點「最有感的困擾」
身體不會說謊,你現在最困擾的是什麼?一次專心處理 1-2 個問題就好,不要貪心。例如:
- 狀況A: 每天都好累,氣色很差,下午就想睡覺 → 可能跟鐵質、B群有關。
- 狀況B: 常常翻來覆去睡不好,情緒很浮躁 → 可以研究看看鈣、鎂、GABA、芝麻素等成分。
- 狀況C: 開始擔心骨質疏鬆、覺得關節卡卡的 → 鈣、維生素D是基本盤。
- 狀況D: 熱潮紅、盜汗等前期症狀比較明顯 → 大豆異黃酮是很多人會討論的成分。
第三步:從「單方」開始,少量測試
我自己比較不推薦一開始就吃那種什麼都加的「複方」,因為當你吃了感覺不對勁(例如腸胃不適),你根本不知道是哪個成分引起的。不如先針對你的首要困擾,選擇成分相對單純的產品,吃一小段時間(例如一個月),感受一下身體的反應。有效再繼續,沒感覺或不舒服就果斷停止。
常見成分大亂鬥:膠原蛋白、鈣、大豆異黃酮,我該吃哪個?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啦!市面上最紅的幾個成分,到底是在幹嘛的?我整理了一個超口語的比較表,都是我研究下來的心得,但記得喔,這不是醫療建議,只是個人整理的筆記!
| 成分 | 它大概是做什麼的? | 什麼樣的人可能會考慮? | 我自己覺得的重點 |
|---|---|---|---|
| 鈣 & 維生素D | 這組是黃金搭檔!鈣是蓋房子的磚頭(骨骼),維生素D是工人,幫忙把磚頭搬進去蓋好。 衛福部也一直強調維生素D可以增進鈣吸收。 | 基本上...所有人!特別是不常喝牛奶、很少曬太陽的上班族。40歲後雌激素減少,骨質流失會變快,更該注意。 | 不要一次吃超高劑量,身體也吸收不了,分次吃比較好。 然後,曬太陽真的很重要,每天10-15分鐘,身體會自己製造維生素D! |
| 大豆異黃酮 | 它被稱作「植物性雌激素」,結構跟我們體內的雌激素有點像,所以可以幫忙「調節」一下。 很多研究說它對改善熱潮紅、盜汗有幫助。 | 開始出現明顯更年期前期症狀的人,像是熱潮紅、心悸、情緒波動。 日本的研究也認為每天攝取40-80毫克有助維持骨密度。 | 這個成分比較特別!有婦科相關疾病(像肌瘤、乳癌病史)的人,一定要先問過醫生才能碰! 不要自己亂買來吃!從豆漿、豆腐等天然食物攝取是最安全的。 |
| 膠原蛋白 | 主要是為了皮膚的ㄉㄨㄞ ㄉㄨㄞ感。但吃下去的膠原蛋白,身體會先把它分解成小分子,再送到全身各處,不一定會全部跑到臉上啦。 | 覺得皮膚越來越乾、失去彈性,想做點「美容保養」的人。 | 我自己是覺得,吃膠原蛋白,不如多補充「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才是促進體內膠原蛋白合成的關鍵原料。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給身體足夠的原料,讓它自己去蓋工廠。 |
| Omega-3 脂肪酸 | 主要是魚油裡的好東西 (EPA & DHA),對心血管健康、抗發炎、甚至維持大腦功能和情緒都有幫助。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資料也提到它。 | 外食族、很少吃魚、壓力大、想保養心血管跟思緒清晰的人。 | 這算是個用途很廣的萬用基本款。不過要注意魚油的來源和新鮮度,不新鮮的反而對身體不好。然後,如果你有在吃抗凝血的藥,也要先問醫生。 |
給不同狀況的你:壓力大、睡不好、想維持好氣色
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款,還有一些針對特定狀況的成分,也很多人討論:
- 如果你壓力山大、 cortisol (可體松) 飆高: 可以研究一下「南非醉茄」(Ashwagandha) 或「茶胺酸」(L-theanine)。一些研究指出它們有助於身體應對壓力。
- 如果你晚上睡不好、很淺眠: 除了前面說的鈣鎂,有些人會補充「GABA」或「芝麻素」來幫助放鬆、提升睡眠品質。
- 如果你是素食者: 那「鐵」和「維生素B12」可能要特別注意,因為這兩樣在植物性食物中比較難攝取足夠。
對了,這邊想特別提一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觀點,他們在一篇回顧文章中提到,很多更年期女性會使用保健食品,但高達七成的女性不會告訴她們的醫生。 這點真的很重要!不管你想吃什麼,最好都讓你的家庭醫生知道,特別是如果你有在服用其他藥物,才能避免不必要的交互作用。 真的,不要自己當醫生啊!
千萬別踩的坑!保健食品不是仙丹
最後一定要嘮叨幾句,保健食品的水很深,有幾個觀念一定要有:
1. 它不能取代健康飲食和運動: 這點講到爛了但還是最重要!你不可能一邊天天吃炸雞配珍奶,然後靠幾顆保健食品就想變健康,天下沒這麼好的事。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好好睡覺,永遠是健康的基礎。
2. 貴不等於好,名牌不等於適合你: 不要被廣告洗腦,很多錢都是花在行銷上。看清楚「成分」跟「劑量」才是真的。挑選有第三方檢驗報告、成分標示清楚的產品更安心。
3. 「天然食物」永遠是首選: 保健食品是濃縮的補充品,但天然食物裡有更多元的營養素和纖維。 像補充大豆異黃酮,從喝豆漿、吃豆腐開始絕對比直接吞藥丸來得溫和。
4. 給身體一點時間: 除了B群這種吃了很快有感的,大部分營養補充都需要時間。不要期待吃三天就脫胎換骨,那通常是加了什麼你不知道的東西... 😅
總之,40歲後的身體保養,更像是一場跟自己身體的對話。多觀察、多感受,慢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步調。保健食品可以是這條路上的好幫手,但絕對不是主角。主角,永遠是你自己啊!
好啦,換你說說!
聊了這麼多,也想聽聽大家的經驗!你現在最在意的身體困擾是什麼?或是你曾經吃過什麼保健食品,覺得特別有感(或超無感)的?在下面留言分享吧!大家一起交流,少走點冤枉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