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準媽媽來問,懷孕癢到不行怎麼辦?
哦,最近真的,感覺每幾個來看診的孕婦,就有一個會很困擾地問我:「醫師,我這個肚子、還有大腿這邊,怎麼突然起了一堆紅疹子?晚上癢到都睡不著,很崩潰啊!」我完全理解,懷孕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忍受這種搔癢,真的是很折磨人。很多人會以為,啊,這就是懷孕嘛,賀爾蒙改變而已。是,沒錯,西醫會說這是荷爾蒙跟免疫系統的變化。 但你知道嗎?從我們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不只是皮膚表面的問題,它更像是身體內部在拉警報,告訴我們:「嘿!裡面積水、太熱,或是不夠滋潤啦!」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下,這個讓很多媽媽困擾的「孕婦濕疹」,中醫到底是怎麼看的,又能怎麼幫忙。這不是要妳自己抓藥喔,千萬不要,孕婦的用藥很需要小心,但至少可以讓妳了解自己的身體大概是發生了什麼事。
一句話結論:孕婦濕疹不是單純皮膚問題,是身體內部失衡的警訊,中醫能做的就是幫妳從源頭調整。
簡單講,西醫的類固醇藥膏,嗯...它很有效,可以快速壓下發炎,這點不可否認。 但它比較像是在處理「結果」,就是皮膚上的那把火。而中醫想做的,是去找到「為什麼會起火」。 是不是身體這塊地太濕了? 還是太乾燥了? 把這個環境調整好,火自然就不容易燒起來。中醫的核心就是「辨證論治」,針對每個人的不同狀況去處理。
怎麼做:妳是哪一種癢?先搞懂體質分類
好,接下來就是重點了。孕婦的濕疹,在中醫臨床上,最常見的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類。妳可以聽聽看,妳比較像哪一種。不過我再三強調,這只是個大概分類,真正的診斷還是要讓專業醫師來喔!
這兩種體質,我把它們叫做「濕熱內蘊」和「血虛風燥」。聽起來很玄對不對?沒關係,我用白話講給妳聽。
第一類:濕熱內蘊型(身體裡的沼澤地)
這一型的媽媽,妳的疹子通常是紅紅的、一塊一塊的,摸起來有點熱熱的,甚至會流湯、流一些黃黃黏黏的組織液,癢起來是那種很劇烈的癢。 這種濕疹特別喜歡長在肚子、大腿內側、或是皮膚皺摺處。 除了皮膚問題,妳可能還會覺得身體很重、很疲倦、嘴巴裡黏黏苦苦的、胃口不太好、大便很黏馬桶不好沖乾淨,或是小便顏色比較黃。 這種狀況在懷孕中後期比較常見,因為寶寶大了,會影響媽媽身體下半部的氣血循環。
這就像身體裡面變成一個又濕又熱的沼澤,多餘的水分和熱氣排不出去,只好從最脆弱的皮膚跑出來。 很多時候跟飲食有關係,比如說,懷孕了想說要補一下,結果吃太多油炸、甜食、或是補過頭的補品,就很容易變成這種體質。
- 飲食建議:這時候就要「清熱利濕」。妳要多吃一些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濕氣的食物,像是綠豆、薏仁(但薏仁在懷孕初期要特別小心,最好問過醫師)、冬瓜、絲瓜這些。然後,那些會讓身體更「濕熱」的東西,像是炸雞、蛋糕、手搖飲、辛辣的東西,就要先忍痛說再見了。
- 生活建議:保持居住環境的通風乾燥。流汗後要趕快擦乾,不要馬上吹冷氣。 癢的時候千萬不要用熱水去燙,雖然當下很爽,但之後會更嚴重。
第二類:血虛風燥型(乾涸的土地)
另一種類型,就完全相反。妳的皮膚是乾的、粗粗的,甚至會脫皮、掉屑屑。疹子的顏色比較沒那麼紅,偏向暗紅色或膚色,但癢起來是那種持續不斷、到晚上更嚴重的「燥癢」。 抓了之後會有很多白色的皮屑。這種媽媽通常看起來臉色比較蒼白或偏黃,沒什麼血色,有時候還會頭暈、心悸、睡眠品質不好。 這通常是病程比較久,或是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的媽媽會遇到的狀況。
這可以想像成,身體這塊土地太乾了,缺乏足夠的血液和津液去滋潤皮膚。 懷孕時,媽媽全身的陰血都要集中起來去養胎兒,如果本身氣血就不太夠,皮膚就很容易「缺水」,變得乾燥、敏感、發癢。 就像乾掉的田地,風一吹,塵土(也就是癢的感覺)就四處飛揚。
- 飲食建議:這時候的重點是「養血潤燥」。要多吃一些可以補血、滋潤身體的食物。比如說,深綠色蔬菜、櫻桃、葡萄、豬肝、牛肉...等等。中藥材裡面的當歸、紅棗、枸杞也是很好的選擇,但一樣,要用之前請先諮詢醫師。 像上次有個陳小姐,她就是標準的血虛風燥,我請她回去燉一點點雞湯,加幾顆紅棗,不要加其他燥熱的藥材,她喝了幾次就覺得皮膚比較不那麼乾癢了。
- 生活建議:洗澡水溫不要太高,洗完澡後,趁身體還微濕的時候,趕快擦上成分單純、無香精的保濕乳液。 穿著寬鬆、棉質的衣服,避免粗糙的衣物摩擦皮膚。
一張表看懂兩種體質差在哪
我知道上面講了一堆,可能有點複雜。來,我整理一個表格,讓妳看得更清楚一點。不過,這只是個大概啦,很多時候人的體質是混合的,可能又濕又虛,所以還是要找醫師判斷最準。
| 濕熱內蘊型(沼澤地) | 血虛風燥型(乾旱地) | |
|---|---|---|
| 疹子長怎樣? | 紅、腫、熱,會流湯流水,摸起來黏黏的。 | 乾、粗、脫屑,顏色偏暗或膚色,抓了有白屑。 |
| 癢的感覺? | 超級癢!是那種很劇烈的、讓人受不了的癢。 | 持續性的乾癢、燥癢,晚上特別想抓。 |
| 除了皮膚還有... | 身體重、嘴巴苦、大便黏、小便黃。 | 頭暈、臉色蒼白、睡不好、心悸。 |
| 該怎麼吃? | 多吃點清爽的,像冬瓜、綠豆。炸的、甜的、辣的先不要碰。 | 吃些補血滋潤的,像深綠色蔬菜、牛肉、小魚乾。 |
| 誰比較容易這樣? | 懷孕前就愛吃重口味、甜食的人。或是在濕熱環境待久了。 | 本身就貧血、體質虛、長期熬夜或壓力大的媽媽。 |
中西醫怎麼選?我的老實說
講到這裡,一定很多媽媽會問:「那我到底該看中醫還是西醫?」
老實說,這沒有標準答案,要看妳的狀況跟妳的需求。如果妳的濕疹突然大爆發,癢到完全不能睡、影響到日常生活,那我會建議妳先去看西醫。 西醫的藥物,尤其是外用類固醇,可以很快地把急性的發炎反應壓下來,讓妳先舒服一點,至少能睡個好覺。這就像森林大火燒起來,先派消防車去把火撲滅,這是最緊急的。
但是,如果妳的濕疹是反反覆覆發作,或是西藥一停就馬上復發,那中醫就可以提供很好的幫助。 中醫的角色,比較像是水土保持專家。我們去分析這塊森林(也就是妳的身體)為什麼這麼容易失火,是太濕了?還是太乾了?然後透過中藥、針灸和飲食衛教,去調整妳的體質,讓這塊土地恢復健康。 這個過程會比較慢,不是一兩天見效,但目標是從根本去改善,降低復發的機率。
特別是在台灣這種濕熱的環境,很多人的體質都偏濕。 而國外,像一些美國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網站,他們談到的體質分型跟我們差不多,也是圍繞在濕、熱、虛這幾個主軸。 這說明中醫這套理論是有普遍性的。不過呢,我們在台灣臨床上看到更多的是「脾虛濕盛」,也就是消化系統功能不好,導致水排不出去。 所以健脾、利濕幾乎是處理孕婦濕疹很重要的步驟。
別怕!但也不要自己亂來
最後想跟所有被濕疹困擾的準媽媽說,這真的很辛苦,但不要太過焦慮。大部分的妊娠相關皮膚問題,在生產完之後都會慢慢改善。 孕期的重點是安全、舒服地度過這個階段。
千萬不要自己去藥房抓什麼清熱解毒的草藥來喝,很多涼性的藥材對孕婦和胎兒是有風險的。 也不要聽信偏方,拿一些奇怪的東西塗在皮膚上。妳現在的身體狀況很特殊,任何治療都一定要在合格的醫師指導下進行,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 找到一個妳可以信任的醫師,好好跟他溝通妳的狀況,一起找出最適合妳的調理方式,才是最安全的。
妳是屬於比較偏濕熱,還是比較偏血虛的類型呢?在下面留言分享妳的困擾,但記得喔,這絕對不能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