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句話
嗯...被蚊子叮到,腫很久不消,先不要自己嚇自己。大概率是過敏反應,不是細菌感染。 關鍵是:不要抓、先冰敷。 如果開始流膿、發燒,或紅腫範圍一直擴大,那就要去看醫生了。
是過敏,還是感染?一個案例分享
我之前有個朋友就是這樣,被蚊子叮到小腿,結果腫得跟饅頭一樣大,摸起來還有點硬硬的。 他超緊張,以為是蜂窩性組織炎。 結果去看醫生,醫生一看就說這比較像嚴重的過敏反應,有的人甚至會稱之為「斯基特症候群」[Skeeter syndrome]。 這種反應是對蚊子唾液裡的蛋白質過敏,所以會腫得很誇張,甚至起水泡。 跟細菌感染造成的蜂窩性組織炎不一樣,後者通常是被抓破皮後,細菌跑進去才發生的,而且會伴隨明顯的紅、腫、熱、痛。
這個經驗讓我覺得,分清楚狀況很重要。大部分時候,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只是反應過度了而已,特別是小朋友,他們的免疫系統還在學習,所以反應會特別大。 隨著年紀增長,這種誇張的過敏反應通常會慢慢減輕。
怎麼做:從初步處理到藥物選擇
好,那如果真的腫起來了,該怎麼辦?可以分幾步來想。
首先,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就是清潔和冰敷。用肥皂水清洗一下叮咬的地方,然後用毛巾包著冰塊敷個10-15分鐘。 這能讓血管收縮,減輕腫脹和癢的感覺。 千萬,千萬不要用指甲去抓,抓破皮就給了細菌入侵的機會。
如果冰敷還不夠,就可以考慮用藥。市面上的藥膏,大概有幾種:
| 藥膏類型 | 作用 | 個人筆記 |
|---|---|---|
| 抗組織胺藥膏 (Antihistamine) | 直接對抗過敏反應、止癢。 | 這個算是最直接的。癢得受不了的時候,先用這個。很多日本藥妝像是MUHI或KOWA就是這類。 |
| 類固醇藥膏 (Steroid) | 強力消炎、消腫。 | 腫得很誇張的時候,這個效果最好。很多人怕類固醇,但短期局部使用其實很安全。 醫生通常會建議,與其擦沒效的被抓到破皮,不如用這個快點壓下來。 |
| 局部麻醉劑 / 清涼劑 | 用清涼感或麻痺感來轉移癢的感覺。 | 像是含薄荷、樟腦的藥膏。嗯...算是治標不治本,但應急可以。 像是一些老牌子萬金油之類的。 |
| 純保濕 / 修護 (如B5) | 沒有藥性,單純保護皮膚。 | 如果已經抓破皮了,用這個比較溫和,幫助皮膚修復。 但對於止癢消腫,沒什麼直接效果。 |
另外,如果全身多處叮咬,癢到睡不著,也可以考慮吃口服的抗組織胺。 不過最好還是先諮詢藥師或醫生。
情境變體:如果被小黑蚊叮到呢?
對了,台灣還有一種很煩的,叫小黑蚊,其實牠不是蚊子,是一種叫「台灣鋏蠓」的蟲。 被牠叮到的感覺通常是更癢、更痛,而且會留下持續很久的小紅點,很容易留疤。 處理方式大同小異,冰敷、擦含類固醇或抗組織胺的藥膏,但因為小黑蚊的癢感更劇烈,可能需要更積極的處理才能壓下來。
限制與失敗:為什麼擦了藥還是沒效?
有時候會覺得,怎麼擦了藥還是沒用?可能有幾個原因。
第一,你可能沒搞清楚狀況。如果腫包摸起來越來越熱、有明顯的痛感,甚至你開始發燒,那很可能已經不是單純過敏,而是轉為細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了。 這時候任何止癢藥膏都沒用,必須去看醫生用抗生素治療。
第二,藥膏的選擇。像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比較通用,就是清潔、冰敷、用抗組織胺藥膏。 但在台灣,我們能買到的藥品選擇更多元,藥師或醫師可能會根據你腫脹的程度,建議使用含弱效類固醇的複方藥膏,效果會更直接。 這就是在地資訊的差異,所以適時諮詢專業人士還是很重要的。
最後,就是體質。有些人就是天生對蚊蟲唾液的反應特別強烈,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斯基特症候群」。 這種狀況下,一般的OTC成藥可能壓不住,需要醫生開立更強效的藥物或口服藥才能控制下來。
反例與誤解釐清
關於蚊子叮,有很多奇怪的偏方和誤解,順便記一下。
- 誤解:「腫起來就是蜂窩性組織炎。」
錯。前面說很多次了,大部分時候是「血管性水腫」,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 蜂窩性組織炎通常有「紅、腫、熱、痛」和發燒等症狀,而且是抓破皮後幾天才慢慢變嚴重。
- 誤解:「用口水、牙膏、醬油塗抹可以止癢。」
完全不建議。這些東西沒有經過殺菌,塗在皮膚上,特別是如果有小傷口,反而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癢的感覺暫時被覆蓋,但沒有任何治療效果。
- 誤解:「類固醇藥膏很可怕,絕對不能用。」
這也是個迷思。對於嚴重的發炎反應,短期、局部使用適當強度的類固醇藥膏,是目前最有效且安全的處理方式之一。 比起放任發炎、癢到抓破皮導致感染或留疤,合理使用藥物是更好的選擇。 當然,還是要遵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
總之,面對蚊子叮咬,保持冷靜,先冰敷觀察,不要亂抓。情況不對勁,就去找專業的來。你用過最有效的止癢方法是什麼?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秘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