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爸媽用科學方法,讓孩子 7 天內自然減少暴食糖果的慾望
- 先試著讓孩子連續三天自由選擇想吃的糖果種類和數量,過程中不干涉。
這樣能快速觀察孩子由新鮮感帶來的暴食到逐漸冷靜,7 天後多半可見自制力上升(第 4 天起記錄剩餘糖果量變化)
- 每餐後開放限定最多兩顆糖果給小孩自由享用,持續一週。
這能幫助孩子體會『可預期』比『被禁止』更安心,一週後多數家長發現偷吃行為明顯下降(比較一週前後主動討要次數)
- 每天花少於十分鐘,用簡單問題問小孩:今天什麼時候想吃、為何選這些?
親子對話可提升小孩對飢餓與滿足感受的辨識力,有研究顯示七天內能增強自我調節(第七天請孩子自己形容感覺是否不同)
- `今晚開始信任`行動法:從今晚起全家約定大人不再口頭限制糖果,多聆聽而非提醒。
`被信任`會降低叛逆心理與偷藏情況;72 小時內家長常見驚喜——有些孩子甚至主動留下一半(統計第三天剩餘未吃完比例)
發現讓孩子自由吃糖果的親子關係新解法
「一定要嚴格限制小孩吃糖」這個教養信念,其實常有點思考上的偏差。有一回,Janet親眼看到鄰居五歲的孩子,蹲在地上像做實驗般盯著Snickers觀察,一會兒咬一小口,再包起來,隨後默默走開 - 旁邊沒人插手或催促。這種場景讓Janet一下子想回自己小時候,那是凌晨兩點,偷摸著抓幾片Oreos,嘴裡黏著巧克力味,腦中又飄著媽媽的低語:「糖其實就是毒藥啦。」老實說,那種帶著手微顫的慌亂心情,我可在許多父母臉上捕捉過。大多是在長年深信不疑之下,忽然動搖時的某種惘然。
三年前的一件事,讓我至今記憶深刻:四歲鄰家女孩Emily在媽媽陪同下來到我家,她媽媽明顯相當苦惱,小聲地說:「她迷上糖果,不管用什麼法子就是停不下來。」據說她們已經試過各式辦法,包括鎖櫃、換無糖、發獎勵表、談條件甚至抱頭痛哭 - 通常是媽媽先忍不住。我提了個她完全沒料到的建議:「把一整碗糖放在桌上,想吃多少隨她便吧。」Emily媽媽聽了先楞住,隨即噗哧一笑。也難怪會意外。
三年前的一件事,讓我至今記憶深刻:四歲鄰家女孩Emily在媽媽陪同下來到我家,她媽媽明顯相當苦惱,小聲地說:「她迷上糖果,不管用什麼法子就是停不下來。」據說她們已經試過各式辦法,包括鎖櫃、換無糖、發獎勵表、談條件甚至抱頭痛哭 - 通常是媽媽先忍不住。我提了個她完全沒料到的建議:「把一整碗糖放在桌上,想吃多少隨她便吧。」Emily媽媽聽了先楞住,隨即噗哧一笑。也難怪會意外。
了解為何越限制糖果,孩子反而更渴望
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一組研究者曾證實了一件事,真讓人訝異 - 當父母限制孩子吃糖果的時候,小朋友只要有機會接觸糖果,他們的攝取量竟然會暴增至原來的2.5倍(Fisher & Birch, 1999)。你可能想像不到吧。不是只是多拿幾顆,而是直接翻了兩倍半,這畫面真的很難不讓人動容。看起來,「禁止」反而勾起了孩子們對糖果的迷戀。
## 無限制糖果實驗:放手之後會出現哪些狀況
Emily的媽媽最初同意來試個一週。她第一次傳簡訊過來時,很難忘記那內容:“第1天:她吃掉了17顆。我有一顆一顆點,差點昏倒。” “第2天:也許只剩10顆?”哎呀,就真的是數得出來,但還是不太敢相信吧。
## 無限制糖果實驗:放手之後會出現哪些狀況
Emily的媽媽最初同意來試個一週。她第一次傳簡訊過來時,很難忘記那內容:“第1天:她吃掉了17顆。我有一顆一顆點,差點昏倒。” “第2天:也許只剩10顆?”哎呀,就真的是數得出來,但還是不太敢相信吧。

嘗試無限制糖果實驗,觀察小孩行為變化
在Emily解除限制後的狀況,其實還蠻常見。第三天,她吃下4塊巧克力,也抱著她的洋娃娃玩了一會兒,當下讓人有點疑惑:「這到底是在搞什麼啊?」到了第七天,她已經兩天沒再碰巧克力了,又忍不住問:「咦,這正常嗎?」對於這問題,我也就直接回應:嗯,是啦,我跟她說,這其實很標準。
事實上,像Emily這樣的反應,在每個曾被規範、又突然放寬的小孩身上幾乎都看得到。有個概念叫「習慣化」(habituation),簡單講就是某樣東西一直都可以取得時,大腦的新奇感、興奮度會逐漸下降,慢慢變淡。舉個例吧,有誰現在喝白開水還會特別開心?
另外,其實荷蘭孩子日常行為值得一談,例如:為什麼他們早餐能光明正大地吃巧克力,可是肥胖率卻又不高?下面分享的內容可能會讓部分朋友有些不同想法,所以在閱讀前也先小提醒一下。
事實上,像Emily這樣的反應,在每個曾被規範、又突然放寬的小孩身上幾乎都看得到。有個概念叫「習慣化」(habituation),簡單講就是某樣東西一直都可以取得時,大腦的新奇感、興奮度會逐漸下降,慢慢變淡。舉個例吧,有誰現在喝白開水還會特別開心?
另外,其實荷蘭孩子日常行為值得一談,例如:為什麼他們早餐能光明正大地吃巧克力,可是肥胖率卻又不高?下面分享的內容可能會讓部分朋友有些不同想法,所以在閱讀前也先小提醒一下。
經歷從暴食到自制,親身記錄一週轉折
荷蘭一直是歐洲中兒童肥胖率較低的國家之一,這其實蠻讓人好奇的。每天早上,他們的小孩都會把巧克力碎片灑在抹了奶油的麵包上,就像一種慣例似的。有趣的是,美國的小朋友反倒多吃無糖優格和那些一小包剛好一百卡的零食,但體重還是緩緩增加。坦白說,我為了搞清楚這其中原因,花了好幾個月下去查資料,結果有些出乎預期 - 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平常聽到的營養建議到底是不是那麼牢靠啦。
不過仔細看荷蘭家庭,他們對於甜食其實沒特別設下什麼規矩,也很少把蛋糕當成某種獎勵。有生日就切蛋糕,不會因為表現如何才允許。至於餅乾,孩子們想吃就能拿,也不是因為「表現得好」才能享用 - 基本上,對他們而言,食物就是單純用來果腹或享受的東西,就這樣而已……
不過仔細看荷蘭家庭,他們對於甜食其實沒特別設下什麼規矩,也很少把蛋糕當成某種獎勵。有生日就切蛋糕,不會因為表現如何才允許。至於餅乾,孩子們想吃就能拿,也不是因為「表現得好」才能享用 - 基本上,對他們而言,食物就是單純用來果腹或享受的東西,就這樣而已……

參考荷蘭教育模式,減少兒童肥胖與飲食糾結
一位荷蘭的媽媽聽完我的問題後,臉上帶著點疑惑。她反問:「我為什麼要把餅乾藏起來啊?」說這話時,她還順手指了指廚櫃,「它們就放在跟米飯一起的那個櫃子裡。」原來如此。
Birch等人在2003年所進行的一項追蹤研究中,長期觀察多位女孩從5歲到9歲的飲食習慣。結果是這樣:如果母親對女兒食物的攝取愈發設限,小女孩就在母親沒注意時吃下更多東西。特別之處在於,受限的不只是對糖果產生強烈慾望,她們似乎會喪失分辨飢與飽的能力。舉例說吧,有些孩子只要能偷吃,就不管東西是否健康,通通想嚐嚐;而當內在的「吃夠了」訊號漸趨模糊後,要恢復其靈敏度變得非常困難。
過於嚴格的控制會逐漸瓦解原本天然存在的飢餓感與飽足感。某些專家甚至覺得,這種影響恐怕會持續很久。有時想到這些已成年的小女孩,她們或許仍不自覺在計算著每一餐的熱量,嘴上滿足身邊人的期待,好像總在表現得乖巧 - 卻很難保證晚上不會陷入暴飲暴食,那種反覆拉扯好像還會延續到下一代,例如照搬用來限制自己孩子吃糖果的方法。好吧,光想到這個,也讓人不禁沉吟了一下。
Birch等人在2003年所進行的一項追蹤研究中,長期觀察多位女孩從5歲到9歲的飲食習慣。結果是這樣:如果母親對女兒食物的攝取愈發設限,小女孩就在母親沒注意時吃下更多東西。特別之處在於,受限的不只是對糖果產生強烈慾望,她們似乎會喪失分辨飢與飽的能力。舉例說吧,有些孩子只要能偷吃,就不管東西是否健康,通通想嚐嚐;而當內在的「吃夠了」訊號漸趨模糊後,要恢復其靈敏度變得非常困難。
過於嚴格的控制會逐漸瓦解原本天然存在的飢餓感與飽足感。某些專家甚至覺得,這種影響恐怕會持續很久。有時想到這些已成年的小女孩,她們或許仍不自覺在計算著每一餐的熱量,嘴上滿足身邊人的期待,好像總在表現得乖巧 - 卻很難保證晚上不會陷入暴飲暴食,那種反覆拉扯好像還會延續到下一代,例如照搬用來限制自己孩子吃糖果的方法。好吧,光想到這個,也讓人不禁沉吟了一下。
辨識壓抑飲食如何長期破壞飢餓感知
2014年Rollins等人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家庭對孩童施以嚴格飲食限制時,這些小朋友在接受大腦掃描時,顯現出不同於一般兒童的食物神經反應。研究特別指出,被管控的孩子,大腦中的獎賞系統在碰到禁止品時會異常地活躍。你若說某種東西不能吃,他們大腦裡掌管恐懼反應的杏仁核,便會像聖誕燈那樣閃爍著奇異訊號 - 頓時,那個被禁止的東西仿佛不只是點心,簡直升格為極度珍稀、具象徵意義的存在。人在面對匱乏感時,其實很難不受到驅動。Snickers巧克力,本來就只是一塊糖果,但當被規定不得碰觸後,它彷彿成了能決定生存的救贖。我親身目擊過這狀況,一次就發生在一位名叫Leonard的小朋友身上。有一次,我將上述科學論證向Leonard母親解釋,她竟然忍住情緒未果──輕聲問道:「難道我已把糖果變成他腦袋裡頭的可卡因?」

解釋大腦如何將被禁食物視為珍貴資源
觀察下來,針對小孩對糖分特別執著這件事,其實有一套長達6週的步驟流程可以參考。這方案經過無數家庭的實踐與反覆討論,細節已持續優化精簡了啊。稍微提醒一下 - 頭一週可能會讓你整個重新思考養育的方法,好像心理設限都要被推翻似的。
第1至2週:猛吃階段(全心信任過程蠻重要)
所有以往禁止的小食,直接換透明盒裝起來擺在檯面上就好。這時你家孩子十之八九會像野馬脫韁,一口氣狂吃。有些狀況還真頗出乎意料。例如,有人拿巧克力當早餐,也有個孩子兩天只願意啃軟糖;那位媽媽其實私下打電話來問我十七次如何應對呢。不過後續看,小朋友身體倒也無礙,而且慢慢竟開始愛上蘋果。
第3至4週:適應期(習慣逐步內化)
進到這一步,爆吃通常會明顯趨緩,小朋友多半不再完全用糖果替掉三餐主食,而是自然地把點心和正餐一起安排。有次還遇到個女孩,把M&Ms直接灑在沙拉上一起入口,畫面挺妙。但從側面也能感受到,他們飲食觀念確實正在改變哦。
第1至2週:猛吃階段(全心信任過程蠻重要)
所有以往禁止的小食,直接換透明盒裝起來擺在檯面上就好。這時你家孩子十之八九會像野馬脫韁,一口氣狂吃。有些狀況還真頗出乎意料。例如,有人拿巧克力當早餐,也有個孩子兩天只願意啃軟糖;那位媽媽其實私下打電話來問我十七次如何應對呢。不過後續看,小朋友身體倒也無礙,而且慢慢竟開始愛上蘋果。
第3至4週:適應期(習慣逐步內化)
進到這一步,爆吃通常會明顯趨緩,小朋友多半不再完全用糖果替掉三餐主食,而是自然地把點心和正餐一起安排。有次還遇到個女孩,把M&Ms直接灑在沙拉上一起入口,畫面挺妙。但從側面也能感受到,他們飲食觀念確實正在改變哦。
依步驟進行六週練習,協助孩子走向平衡飲食
沒錯啦。有危險性嗎?其實還好。那只是暫時性的現象吧?應該是。
### 第5–6週:食物自主階段(調整與回歸自然)
通常到這個時間點,爸媽會逐漸相信這整套方式。小孩經過糖果櫃就一臉無感,有的連巧克力都只吃一半,另一半就直接留著。甚至有孩子會突然開口說要吃青菜(沒錯,真的自己提!)太不可思議了。
## 從兒時被管控飲食,到長大後自律混亂?
Rebecca的女兒現在已經23歲了。她不知怎地始終戒不掉對甜點的渴望,只好在自己的房間裡完全不存放任何糖類。連飯都要用磅秤秤重計算,每次吃完蛋糕還會自我要求去跑十英里想把熱量「清零」。
### 第5–6週:食物自主階段(調整與回歸自然)
通常到這個時間點,爸媽會逐漸相信這整套方式。小孩經過糖果櫃就一臉無感,有的連巧克力都只吃一半,另一半就直接留著。甚至有孩子會突然開口說要吃青菜(沒錯,真的自己提!)太不可思議了。
## 從兒時被管控飲食,到長大後自律混亂?
Rebecca的女兒現在已經23歲了。她不知怎地始終戒不掉對甜點的渴望,只好在自己的房間裡完全不存放任何糖類。連飯都要用磅秤秤重計算,每次吃完蛋糕還會自我要求去跑十英里想把熱量「清零」。

連結童年飲食限制與成人飲食障礙的影響
Rebecca一直深信,自己對女兒的管教近乎無可挑剔,幾乎達到「完美」那種標準 - 她絕不讓孩子沾染任何加工糖,只准許食用有機食材,每一餐都經過細緻把關。她某次坦白對我提過一句話:「我把飲食失調帶給了女兒,但還自欺欺人地稱那叫健康飲食。」目前,她女兒每週得花上400美元進行治療。說真的,這個狀況並不好受。
其實,要終止那些嚴格限制飲食的慣性,其實今天晚上就有辦法做點什麼。假如今晚你的孩子提出想吃糖果,你會面臨兩條路。你可以直接拒絕,也可以讓她只吃一顆 - 這樣做多半是延續了某些被研究指出、可能導致暴食、體重增加和長久困擾的壞循環;當然啦,你還有另一種選擇,你也能夠嘗試相信孩子身體的反應,給予自由,讓這一連串緊箍慢慢鬆動。老實說,我其實很明白哪一種作法讓人感到比較可怕,可是,也許只有真正選擇相信那一條路,才是真的能產生改變的方法。
講到孩子,有件事還蠻特別。上星期,Emily(你應該對這名字不陌生吧?)迎來了七歲生日。有趣的是,她媽媽從生日派對發來了一張合照給我。
其實,要終止那些嚴格限制飲食的慣性,其實今天晚上就有辦法做點什麼。假如今晚你的孩子提出想吃糖果,你會面臨兩條路。你可以直接拒絕,也可以讓她只吃一顆 - 這樣做多半是延續了某些被研究指出、可能導致暴食、體重增加和長久困擾的壞循環;當然啦,你還有另一種選擇,你也能夠嘗試相信孩子身體的反應,給予自由,讓這一連串緊箍慢慢鬆動。老實說,我其實很明白哪一種作法讓人感到比較可怕,可是,也許只有真正選擇相信那一條路,才是真的能產生改變的方法。
講到孩子,有件事還蠻特別。上星期,Emily(你應該對這名字不陌生吧?)迎來了七歲生日。有趣的是,她媽媽從生日派對發來了一張合照給我。
選擇今晚開始信任孩子,自主享受飲食自由
Emily吃了一塊蛋糕,剩下的沒吃完,她就開心地跑出去玩耍了。媽媽留下了一段話:「她是班上唯一沒因為糖分過量而不舒服的小朋友,說真的,就是這麼一個!」聽起來或許有點意外,但背後並不是單純的運氣,其實更多來自某些科學道理。真正讓人誤解的,不一定在於那些糖果本身,反倒經常是所謂「要管理」這個想法本身。我們通常會認為嚴格限制就能得到掌控,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弄巧成拙也不奇怪啦。你家小孩,大多數時候其實並不需要你緊盯著他們怎麼吃,他們比較需要的,是被相信能夠自己感受身體需求。說不定今晚開始,你可以慢慢試試看,換個態度喔!如果還想多了解內容及相關書籍資訊,可點此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