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胸悶與冠心病:中醫常見調理觀點與體質辨識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前言:那些說不清的胸悶、心悸

嗯...最近,好像不少人會問到心悸、胸悶的問題。就是那種,感覺心臟突然「咚」一下,或是一陣胸口悶住的感覺。去醫院檢查,心電圖、X光都說正常,但自己就是覺得不舒服。 這種情況,其實蠻常見的。

中醫看這個,角度會不太一樣。我們不只是看心臟這個器官,而是看整個人的狀態。有時候,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心臟,反而跟消化,或是情緒壓力更有關係。 就像有些「胃心症候群」的患者,其實是胃脹氣往上壓迫,才引起了類似心臟病的症狀。 所以,這篇我想慢慢聊一下,從中醫的角度,我們是怎麼看這些「心」事,特別是在它還沒變成真正的冠心病之前,可以怎麼去理解跟調理。

先說結論

嗯...簡單講,中醫看心悸胸悶,重點是「體質辨識」。它把這些症狀看成是身體失衡的警訊。常見的原因,不外乎是身體的能量不夠(心氣虛)、血液循環不順(血瘀),或是體內有代謝不掉的廢物(痰濁)。 這些問題,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混在一起,變成更複雜的「痰瘀互結」。 調理的目標,就是找出根本原因,讓身體回到平衡狀態,而不是等到血管真的塞住了,變成冠心病才來處理。

網路上都怎麼說,但我覺得少了什麼?

我稍微看了一下,現在網路上的文章,大多會列出中醫的各種證型,比如心氣虛、心血瘀之類的,然後給一些對應的方劑或穴位。 這當然沒錯,很實用。但...好像比較少人去談,現代人的生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些證型去的。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心氣虛」會讓人心悸、疲勞、活動後氣喘。 但為什麼會氣虛?常常是因為思慮過度、用腦太多,或是長期睡眠不足,把「心氣」耗掉了。 還有「痰瘀互結」,聽起來很玄,其實跟飲食非常有關係。 常常吃些油膩、甜的東西,脾胃消化不了,就變成所謂的「痰濕」,久了影響氣血運行,就跟「瘀血」攪和在一起了。

所以,我覺得只看證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習慣,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不然,這邊吃藥調理,那邊繼續熬夜吃宵夜,效果總會打折扣。

另外,關於中醫的科學驗證,這幾年其實有不少進展。例如,一篇2023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的研究就發現,中藥「通心絡膠囊」作為輔助治療,能顯著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預後。 還有像「血脂康」這種從紅麴提煉出來的中成藥,在降低心血管事件方面,也有大型研究支持。 這些研究,我覺得可以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中醫的角色,它不只是經驗傳承,也在現代醫學的框架下,逐步驗證其價值。

現代生活壓力與心氣消耗的關聯示意圖
現代生活壓力與心氣消耗的關聯示意圖

怎麼做:體質到底怎麼分?

體質辨識是中醫調理的基礎。雖然分型很多,但針對心悸胸悶,大概可以從幾個常見的類型來理解。我整理了一下,但要記得,這只是個大概,很多時候是好幾種狀況混在一起的。

體質分型 大概是什麼感覺 舌頭大概長怎樣 可能的生活原因
心氣虛/氣陰兩虛 就是...累。動一下就喘,心跳快,容易流汗,晚上可能還會睡不好、盜汗。 精神很差。 舌頭顏色偏淡,舌頭胖胖的旁邊可能還有齒痕。 長期熬夜、用腦過度、大病初癒、或是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自然退化。
心血瘀阻 胸口會悶痛,而且是那種像針刺一樣的痛,位置比較固定。 嘴唇、指甲顏色可能會偏暗紫色。 舌頭顏色暗紫,或是有紫色的斑點。 久坐不動、氣血循環差,或是情緒壓力大,氣不順了,血也就跟著堵住了。
痰濁閉阻 胸口感覺悶悶的,像被什麼東西塞住了,身體覺得很重、很懶得動。 常常覺得喉嚨有痰。 舌苔通常比較白、比較厚膩。 最常見就是愛吃油膩、甜食、喝冷飲,脾胃消化不了,堆積成「痰濕」。 體重超標的人比較容易有這狀況。
肝氣鬱結 (影響心臟) 這型很特別,胸悶心悸常跟情緒有關。一生氣、一緊張就發作。 還可能伴隨胸口旁邊(脅肋)脹痛、一直想嘆氣。 舌頭本身可能還好,但有些人會偏紅。 就是壓力大、愛生悶氣、凡事都往心裡去。 氣機不順,堵在胸口,心臟也就跟著不舒服了。

一個思考案例:不只是心臟的事

我之前有個朋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是工程師,大概三十多歲,常常加班。有陣子他一直覺得心悸、胸悶,去心臟科做了所有檢查,包括24小時心電圖,結果都說沒事,醫生只說他可能太焦慮了。

但他就是不舒服,尤其是在專案快要截止前,或是跟主管開完會後,特別容易發作。後來他去看中醫,醫師詳細問了他的生活、飲食、情緒,才發現他除了心悸,還很容易嘆氣、兩邊肩膀很緊、胃也常常脹氣。舌頭伸出來一看,舌苔有點膩,脈象是「弦脈」,這在中醫裡通常跟壓力、情緒(也就是肝氣)有關。

所以,醫師判斷他的問題根源不是「心」,而是「肝氣鬱結」跟「脾胃功能失調」。 氣不順,又有點痰濕,堵在中間,心臟自然就受影響。治療上就不是直接去「補心」,而是用一些疏通肝氣、幫助消化的藥,像是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湯之類的方子做調整。 過了幾週,他心悸的狀況真的改善很多。這個例子就很能說明,中醫是怎麼從一個整體的角度去看待局部的症狀。

中醫觀點下的氣血流動與臟腑平衡概念
中醫觀點下的氣血流動與臟腑平衡概念

中醫的極限,跟西醫怎麼配合

不過,老實說,中醫不是萬能的。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上,一定要知道它的極限在哪。

如果你遇到的狀況是:突然發生的、劇烈的胸痛,痛到冒冷汗,甚至痛感延伸到左邊肩膀、手臂或下巴,而且休息了也沒改善。 拜託,請不要猶豫,立刻叫救護車去急診。這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每一分鐘都很關鍵,這時候需要的是西醫的緊急介入,像是心導管手術。

中醫比較擅長的,是在「預防」和「慢性調理」的階段。例如,在還沒有發展成冠心病,只是功能性的心悸胸悶時,中醫可以透過調整體質來改善。 或者,在西醫治療(例如放了支架)後,病情穩定下來,中醫可以協助改善術後殘留的胸悶、疲倦感,並且調理體質,降低復發的風險。 很多研究也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往往比單獨使用一種方法來得好。

這點在台灣和對岸的臨床指引上,看法也有些差異。台灣的衛福部中醫藥司資料相對謹慎,比較強調作為輔助療法。而在中國大陸的一些臨床指南中,對於特定中成藥在急性期的應用,描述會更積極一些,例如前面提到的通心絡。 這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反映了兩地醫療環境和用藥習慣的不同。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分清楚狀況,急症找西醫,慢病、保養可以讓中醫多幫忙。

中西醫合作,如同齒輪般共同守護心臟健康
中西醫合作,如同齒輪般共同守護心臟健康

一些常見的誤解

最後,講幾個大家常有的迷思。

誤解一:心悸胸悶就是要吃「丹參」活血?
不一定。丹參是活血化瘀的好藥沒錯,但如果你的體質是單純的「氣虛」,氣不夠,沒有力量推動血液,那你光活血沒用,甚至可能更累。這時候應該是要先「補氣」,氣足了,血自然就動了。這就是為什麼要先辨識體質。

誤解二:調理身體就是要一直「吃補」?
完全不是。像前面提到的「痰濁」體質,身體裡已經有很多代謝不掉的廢物了,這時候需要的是「清」跟「化」,把垃圾清掉。 如果你還一直吃補品,就像往一個已經堵住的水槽裡倒更多油,只會越來越嚴重。

誤解三:中藥很溫和,自己抓來吃沒關係?
這是最危險的想法。中藥也是藥,用對了是寶,用錯了就是毒。 尤其是心血管的問題,絕對不能自己當醫生。同樣是胸悶,氣虛跟血瘀的用藥方向可能完全相反。所以,有問題還是要找合格的中醫師,好好診斷之後再用藥。

看完這些,你覺得自己的狀況,比較偏向哪一種呢?或者,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去醫院檢查沒事,但身體就是不舒服?歡迎在下面留言聊聊你的「心」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6-24 Reply
    醫生,聽起來很厲害喔!不過我家老爸最近也常說胸口悶悶的,不知道這些方法對他有沒有用?中醫真的能治得好嗎?感覺好像有點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