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與肝臟的關聯:研究顯示肝功能如何影響心血管風險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很多人在聊膽固醇,好像心臟健不健康,就看那個數字。大家都很怕紅字,拚命躲飽和脂肪、少吃蛋黃什麼的。但老實說…我們可能一直都搞錯重點了。

如果我跟你說,心血管健康的秘密,其實藏在你的肝臟裡,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這不是亂講的。我自己是覺得,這幾年很多研究都慢慢指向同一個方向:與其整天跟膽固醇數字過不去,不如回頭看看我們身體裡那個最任勞任怨的器官——肝臟,它才是真正的總指揮。

喔對了,在我們繼續聊下去之前,還是要溫馨提醒一下,這篇文章是分享一個不同的觀點,不是醫療建議喔。身體有任何狀況,記得還是要先跟你的醫生或專業人士討論。

心臟的問題,為什麼要從肝臟看?

講到新陳代謝,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腸胃啊、胰島素之類的,很少會想到肝臟。但它其實才是我們身體裡最核心的代謝中樞。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超忙碌的中央工廠,每分鐘要過濾差不多 1.5 公升的血液,同時處理超過 500 種不同的任務。超誇張。

很多任務都跟心臟健康有直接關係。所以,如果你的肝臟開始怠工、有點發炎,或是工作量超載,那心血管系統絕對是第一個感受到壓力的。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現在越來越常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這東西在美國超流行,大概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有,而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跟喝酒造成的肝損傷不一樣,NAFLD 主要是因為飲食不均衡、坐太久、胰島素阻抗這些現代文明病搞出來的。這點跟我們台灣的狀況也蠻像的,根據一些研究和醫師的觀察,台灣的盛行率也差不多落在三到四成,國健署也一直提醒大家要注意。你看,這根本是個全球性的問題。

但最驚人的是什麼?大部分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最後不是死於肝衰竭。

他們是死於心臟病。

沒錯,很多研究都證實,心血管疾病是 NAFLD 患者最主要的死因。這就代表,它不只是一個「肝臟」問題,而是一個全身系統性的風險。等到你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或血壓出現紅字時,你的肝臟可能已經默默承受壓力好幾年了。

肝臟作為身體代謝中樞的示意圖
肝臟作為身體代謝中樞的示意圖

真正該擔心的不是膽固醇,是「代謝僵化

幾十年來,我們都被教育說膽固醇是壞蛋,會塞住血管。但說真的,這故事有點太簡化了。

膽固醇本身不是壞東西,它是我們身體很重要的原料,用來製造荷爾蒙、維持腦功能、合成膽汁,你身上每個細胞的細胞膜都需要它。

而且你知道嗎,你血液裡大概八成的膽固醇,根本不是從食物吃進來的。是你的肝臟自己製造的。為什麼要製造?因為身體有需求啊,可能是壓力、發炎,或是需要修復細胞等等。

所以,當我看到一個人的膽固醇指數偏高,我腦中第一個問題不是「怎麼把它降下來?」,而是「身體為什麼要沒事多製造這些東西?」

這就要講到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代謝靈活性」。

一個健康的新陳代謝系統,就像一台油電混合車,可以很順暢地在不同能源之間切換。有醣類(葡萄糖)就用醣類,沒醣類就燒脂肪。但如果因為身體長期發炎、胰島素阻抗這些問題,導致這個切換能力壞掉了,身體就會變得「代謝僵化」(Metabolic Rigidity)。

結果就是…能源生產效率變差、身體氧化壓力變大,然後引發一連串的代償反應,其中一個就是肝臟開始過度生產血脂,也就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在這種「代謝僵化」的狀態下,膽固醇和載體(像是 LDL)更容易被氧化或糖化,變得比較容易黏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這就像交通尖峰時刻,路上出了一些壞掉的車(被氧化的 LDL),結果造成整個交通系統大塞車。

所以,問題的根源不是膽固醇本身,而是那些被破壞、變質的膽固醇,以及造成它們累積的「代謝大塞車」。

代謝靈活性與僵化的飲食對比
代謝靈活性與僵化的飲食對比

觀念比一比:傳統看法 vs. 肝臟中心思維

為了讓大家更好懂,我弄了個簡單的比較表。你可以看看這兩種思維模式差在哪。

項目 傳統的膽固醇觀點 從肝臟出發的代謝觀點
問題根源 吃太多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造成血液膽固醇過高。 身體處於「代謝僵化」狀態,肝臟被迫過勞生產膽固醇來應對壓力。
膽固醇是... 壞蛋,越低越好。尤其是 LDL(低密度脂蛋白)。 一個信號。它的升高是結果,不是原因。重點是它為什麼會升高。
主要解法 吃低脂飲食、避開蛋黃和紅肉,或用斯達汀(Statin)類藥物直接抑制膽固醇合成。 改善代謝靈活性、降低全身性發炎、提供肝臟足夠的營養,從源頭解決塞車問題。
檢查指標 只看總膽固醇、LDL、HDL、三酸甘油酯。 除了血脂,還會看發炎指數(hs-CRP)、胰島素阻抗(HOMA-IR),甚至更進階的肝臟功能指標。
一個比喻 浴缸水滿出來了,趕快把水龍頭關小一點(少吃)。 浴缸水滿出來了,先去檢查是不是排水孔(肝臟代謝路徑)被塞住了。

最麻煩的是:你的肝功能檢查可能「一切正常」

好,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我去醫院抽血檢查一下肝功能不就好了?」

這就是整個故事裡最弔詭的地方。就算你的肝臟已經開始承受代謝壓力,你去做一般的肝功能檢查(就是看 ALT、AST、GGT 那些指數),結果很可能「完全正常」。

為什麼?因為這些標準檢查,當初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揪出「肝臟損傷」,比如肝炎、肝硬化那種細胞已經大量死亡的狀況。但對於早期的代謝壓力,像是膽汁流動不順、解毒功能變慢、或是輕微的脂肪肝,這些指數根本不敏感。

我自己就看過很多例子,血脂報告不好看,但肝功能指數漂亮得跟教科書一樣。這就給人一種假象,以為肝臟沒事,問題都出在心臟或血管。但實際上,肝臟的求救信號早就發出來了,只是我們用錯了接收器。

代謝交通壅塞的視覺比喻
代謝交通壅塞的視覺比喻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沮喪。但反過來說,這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更根本的解決方向。

與其只盯著膽固醇數字,不如開始從「支援肝臟」和「改善代謝健康」著手。

肝臟是個對營養需求很高的器官,它需要足夠的「工具」才能好好工作。像是膽鹼(Choline)、B群維生素、各種抗氧化物(例如穀胱甘肽的前驅物)、維生素A和D等等。當這些微量營養素不足時,肝臟的每個工作環節——從打包脂肪、調節血糖到解毒——都可能出問題。

這不是要你開始亂吞一堆保健品。而是要我們重新思考一件事:

我們給身體的燃料,品質真的夠好嗎?

那些看似無關的疲勞、過敏、脹氣、皮膚問題、荷爾蒙失調…會不會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核心:一個壓力山大、營養不良的肝臟?

下次你拿到健檢報告,看到膽固醇紅字時,先別急著把家裡的奶油或雞蛋丟掉。或許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我的肝臟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我是不是該給它多一點支持,而不是只怪罪那個數字?

這整個思維的轉變,我自己是覺得,才是真正走向長期心血管疾病風險管理的第一步。

你呢?你有沒有過那種明明飲食很小心、也很常運動,但健檢數字還是不好看的經驗?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看法!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