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鈣保健食品怎麼挑?吸收率、劑型與常見成分比較重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又有人在問補鈣的保健食品該怎麼挑。嗯...這問題真的不好答,因為市面上的產品太多了,每一家講的好像都很有道理。

大家最常被「吸收率」這三個字困住,覺得數字越高就越好。但老實說,事情沒那麼單純。這比較像是一個團隊合作,不是只看單一球員有多強。

先說結論

如果你很急,我會說:與其執著在單一的吸收率數字,不如去看它的「複方成份」和「鈣的來源種類」。一個好的鈣產品,通常不是只放鈣而已,它會帶著一群好朋友,像是維生素D、鎂、維生素K2,來確保吃下去的鈣能被好好利用。

大家為什麼總是搞不懂鈣?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點在於,很多資訊都太簡化了。廠商喜歡強調單一優勢,例如「我們的吸收率最高!」或「鈣含量最足!」。但人體不是實驗室的燒杯,不是倒多少進去就吸收多少。

事實上,鈣的吸收會受到很多因素干擾,比如你什麼時候吃、跟什麼東西一起吃。 甚至,你身體到底缺不缺鈣,都會影響吸收的效率。一次吃太大劑量的鈣,身體也吸收不了,多半都浪費掉了。 一般建議單次補充不要超過500毫克,吸收效果最好。

鈣質吸收路徑示意圖
鈣質吸收路徑示意圖

先看懂鈣的種類:這幾種最常見

市面上鈣的來源五花八門,我們來看看幾個最常見的,搞懂它們的脾氣,才知道怎麼跟它們相處。

鈣的種類 特色 / 白話講 適合誰 / 注意事項
碳酸鈣 (Calcium Carbonate) 最常見也最便宜的類型,鈣的含量比例最高。 缺點是它比較「固執」,需要靠胃酸幫忙才能被吸收。 適合胃酸分泌正常、消化能力不錯的年輕人。但容易脹氣或消化不良的人,可能會覺得不舒服。 一定要跟著食物吃,或飯後吃。
檸檬酸鈣 (Calcium Citrate) 這位比較隨和,不太需要胃酸的幫忙,空腹吃也沒問題。 吸收率比碳酸鈣好,也比較不容易造成腸胃不適。 很適合年紀大、胃酸分泌比較少,或是消化系統敏感的人。 缺點是鈣的含量比例比較低,要吃到足量可能要吞比較多顆。
海藻鈣 (Seaweed Calcium) 算是現在的當紅炸子雞。它是天然紅藻來源,是素的。 它的結構很特別,像蜂窩一樣有很多小孔,這讓它的吸收率表現不錯。 除了鈣,通常還含有鎂等其他海洋礦物質。 價格會比前兩種貴一點。因為是天然來源,有些會含碘,有甲狀腺問題的人最好問一下醫生。
其他 (如乳酸鈣、葡萄糖酸鈣) 這些相對少見一點,它們的鈣含量更低,但溶解度不錯,也很溫和。 通常是用在一些特殊配方,或是給很敏感的族群。一般日常補充比較少看到它們當主角。

神隊友很重要:維生素D、K2與鎂

剛剛說了,補鈣是團隊合作。光有鈣,沒有幫手是不行的。

  • 維生素D: 它是鈣的搬運工。沒有維生素D,我們腸道吸收鈣的效率會變得很差。 很多研究都證實,鈣和維生素D一起補充,對於維持骨骼健康的效果更好。 這也是為什麼國健署建議要適度曬太陽,因為陽光能幫助身體自己製造維生素D。
  • 維生素K: 如果說維生素D是搬運工,那維生素K就是交通警察。它負責把吸收進來的鈣,正確地引導到骨骼和牙齒裡去「存起來」,而不是讓它們在血管裡亂跑。
  • 鎂: 鎂和鈣是秤的兩端,需要平衡。鎂有助於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也參與體內很多代謝過程。

所以,挑選產品時,看看成分表,如果除了鈣之外,還含有這幾個神隊友,通常是比較周全的配方。

不同劑型的鈣補充品
不同劑型的鈣補充品

劑型怎麼選?粉末、錠劑、膠囊

劑型的選擇,其實更看重個人習慣,沒有絕對的好壞。

  • 錠劑: 就是鈣片。優點是成本低、劑量可以做比較高。 缺點是通常比較大顆,有些人會覺得不好吞。為了壓成錠狀,也需要加一些賦形劑。
  • 膠囊: 可以掩蓋掉一些原料的味道,也不太需要額外的添加物。 不過膠囊的容量有限,如果要補充高劑量,可能要吞好幾顆。
  • 粉末: 最大的好處是適合不太會吞嚥的小孩或長輩。 可以加在水裡或食物裡。但要注意有些為了口感,可能會添加糖或香料。

說到底,哪個好?能讓你規律記得吃的,就是最好的。買了再貴的鈣,忘了吃或懶得吃,都沒用。

在地觀點 vs. 國際建議

我們該吃多少鈣才夠?這點台灣跟國外的建議其實差不多。

根據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19歲以上的成人,每天需要攝取1000毫克的鈣。 青少年時期因為在發育,需求量更高,到1200毫克。 但調查發現,大部分台灣人都吃不到這個量,甚至連一半都不到。

我去看了一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資料,他們的建議也差不多,成年人大約是1000-1200毫克。 比較大的差異可能在於飲食習慣,例如歐美國家的人喝牛奶、吃起司的比例比較高,相對容易從食物中攝取到鈣質。 而台灣有很多人有乳糖不耐症,或是根本不愛喝牛奶,所以從飲食中補鈣的難度可能高一點。

這些誤解你可能也有

最後整理幾個常見的迷思。

  • 是不是吃越多越好? 當然不是。鈣補太多不但浪費,還可能增加身體負擔,像是便秘或增加結石的風險。 每天的上限是2500毫克,但一般人很難吃到這麼多。
  • 吃了鈣片,食物就可以亂吃? 不行。保健食品是「補充」,不能取代天然食物。深綠色蔬菜、傳統豆腐、黑芝麻、小魚乾這些都是很好的鈣質來源。 而且均衡飲食才能攝取到其他幫助鈣吸收的微量元素。
  • 鈣跟鐵可以一起吃嗎? 最好不要。鈣和鐵會互相競爭吸收的通道,建議至少隔開2個小時以上再吃。
  • 聽說跟魚油一起吃會產生皂化? 這是一個流傳很久的謠言。人體消化道的環境,並不符合皂化反應需要的高溫和強鹼條件,所以不用擔心。

總之,挑選鈣補充品是個蠻個人的事。先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身體狀況,然後看懂產品背後的成分邏輯,而不是只被一個數字牽著走。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產品。

鈣與輔助營養素協同作用的概念圖
鈣與輔助營養素協同作用的概念圖

小測驗:

讀完這篇,你覺得對於一個平常很少喝牛奶、消化又有點敏感的50歲女性,哪一種鈣補充品可能是比較理想的「優先考慮」選項?

  1. A) 高劑量的碳酸鈣錠劑
  2. B) 搭配維生素D的檸檬酸鈣膠囊
  3. C) 單純的乳酸鈣粉末

(答案提示:可以回頭看看表格和神隊友那一段喔!)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4-06 Reply
    嗨團隊!最近在做全球保健品市場調研,發現鈣補充劑的天然vs合成議題超值得深入探討~能否提供歐美/亞洲消費者偏好數據?或是合作分析各地法規差異?這塊真的需要各區域的insight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