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食物迷思:多樣飲食比單一神話更有益健康

馬上可以做的事 - 幫你擺脫超級食物迷思,打造真正多元營養的日常飲食

  1. 每週主動嘗試3種以上沒吃過的蔬果或全穀雜糧。

    攝取多元來源,有助於補足各類維生素與植物化合物,遠比單一食材更均衡。[1][2]

  2. 檢查購買食品時,優先選擇未經加工、配料單純的品項。

    大幅減少隱藏糖分及添加劑攝取,提高整體營養密度。[1]

  3. 遇到標榜『超級』或『抗氧化』等字眼時,自行比對至少兩個正規健康資訊來源。

    降低被行銷話術誤導機率,避免因過度信任單一名詞而失去判斷力。[2][3]

  4. (若有慢性病史) 調整飲食前預約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一次。

    `超級`標籤未必適合所有人,可避免潛在健康風險並獲得個人化建議。[1][3]

超級食物?香蕉還是蛇肉都能上榜

「超級食物」這個詞到底是哪裡來的,欸,我查了一下,其實也不是那麼明確。有的人講說,好像1915年聯合水果公司就拿來推銷香蕉——嗯,香蕉耶,你能想像嗎?可是又有語言學者主張,這個詞彙其實是到1949年才在加拿大出現,那時候某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馬芬在行銷上開始用這一招。唉,有點混亂。

結果不管怎樣啦,總之隨著現代廣告、網路還有社群媒體慢慢崛起,加上一些研究人員偶爾會加油添醋、推波助瀾,這個「超級食物」就這樣慢慢紅起來。對了,我剛才突然想到自己冰箱裡還剩半根香蕉——啊,不扯遠了。近幾年,「超級食物」整個變成流行語,感覺大家都愛講它,其實現在用得很廣泛吧,就差沒連隔夜白飯都封神。

行銷把戲與科學標籤,怎麼分辨真假

欸,說起來我前陣子閒著沒事也稍微查了一下,才發現——這十八個月裡,有些原本看起來挺可靠、甚至會覺得「他們不會亂講吧」的機構,居然在新聞稿裡很熱情地把「超級食物」的標籤貼到一些怪異、嗯,也不能說怪異啦,就是平常真的沒什麼人在吃的東西身上。舉例喔,你可能沒想到,枸杞、烤馬鈴薯這些還算正常對吧?但是藍莓酒、菲律賓米酒、還有什麼加拿大沙棘果跟淡水藻類——天哪,我連名字都念不順——竟然全數被拉進「超級食物」的小圈圈裡,更離譜的是連蟒蛇也上榜(是啊,就是那種滑溜溜的大蛇),聽了有點想笑。好啦其實也不是要批評誰,只是這個名詞,本質上就有點虛。科學界的人自己都知道所謂的「超級食物」其實並沒有明確或嚴格的科學定義,就像泡影一樣飄在那。

而且我記得很清楚,早在2007年歐洲聯盟就已經明文禁止食品包裝用這個詞,可是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就是很愛各式各樣響亮又誇張的字眼嘛,也難怪行銷人員和消費者通通搶著用。反正我每次看到超市貨架上的那些標語,都忍不住皺眉頭想:你們到底真的相信嗎?噢岔題了,總之,美國Google自從2004年開始,「superfood」這關鍵字搜尋量慢慢往上爬,到2013年衝到高峰後竟然還一直維持歷史高位。我很好奇誰最常查,大概健康焦慮的人不少吧。而去年2023年,有份網站研究直接記錄下市面上被宣傳成超級食物的品項,多達136種呢!感覺好像什麼都能塞進去。

唉,其實現在全世界所謂「超級食物」市場規模大約2020億美元,你敢信?其中美國佔快38%耶,每一年預計增長率還有7.7%。這些錢流向哪裡,其實讓人蠻煩惱……嗯,不過話說回來,也許我們偶爾只是需要個安慰吧,人性如此。

行銷把戲與科學標籤,怎麼分辨真假

營養師們的煩惱:名詞不科學但大家愛用

好啦,說到這裡我就開始有點鑽牛角尖,忍不住在想——那些真的很懂健康飲食的人,到底怎麼看待這個詞?欸,指的是營養師或是營養學家那種,不是什麼網紅KOL。嗯,我後來找了四位專業人士聊聊,他們給的觀點還算蠻值得咀嚼的。不過奇怪,沒有人全盤否定這個詞,但每一個人都會提出一些隱憂或擔心之處。

唉,有時候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在意細節。反正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註冊營養師Antonette Hardie,在電子郵件裡直接寫道:「我認為這個詞多少有其價值。不過,作為營養師,我們一般不會使用這種非科學性的術語,也不認為它具備明確意義。」她講得蠻直白的吧?

然後賓漢頓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健康與保健研究所的副教授Lina Begdache(PhD, RDN),則說:「『超級食物』其實是一種市場行銷用語,並不是科學上的分類。雖然它可以吸引大眾關注,但也可能讓複雜的營養科學被過度簡化。」唉,真的是,每次看到「超級」兩字我都會懷疑這世界是不是太愛標籤事物了。啊,好像扯遠了。

但還是得說明一下啦,其實確實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具營養價值——嗯,大概就這樣吧。我有時候也搞不清楚,是不是我們都太容易被那種聳動字眼牽著走了。

單一神話破滅,飲食多元才是重點

羽衣甘藍…嗯,講到這個名字好像有點太神聖化了,它常被說對健康很有益,比巧克力蛋糕強多了。想一想,巧克力蛋糕那種濃郁的口感,有時真的會讓人心情變好,但、唉,還是要認命——營養價值確實沒法跟蔬菜相比。除了羽衣甘藍,其實菠菜啊、藜麥、鮭魚還有什麼漿果之類的,也都被拿來誇得天花亂墜,好像只要吃這些就能長生不老。我現在腦袋裡出現一大串清單,不過再舉下去也沒完沒了,真的。其實啊,多數專家都是一致同意:與其盯著單一食物不放,飲食多樣性才更關乎健康——呃,我是不是又開始碎念?好吧,我拉回正題。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醫學院營養系講師,也是註冊營養師的Lindsay Malone,她就有說過一句挺戳心的話:「人們總愛找捷徑,希望用簡單辦法解決那些超複雜的健康困擾。」她意思就是,把某些東西叫做「超級食物」,很容易誤導大家以為,只靠那幾樣食品,就可以改善所有毛病甚至預防疾病。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會忍不住相信這種說詞……但其實,那未免也太美好了吧?Malone還補一句:「這樣想真的太把營養問題給簡化掉了。」整個健康狀態怎麼可能只是堆在某個成分上面?反倒是你吃飯的大方向啦、不同食物彼此作用,以及身體自身怎麼消化吸收反應——唉,都逃不了那種大環境影響。

### 什麼讓食物被稱為「超級」

被分類成「超級食物」的那些東西,大部分原因通常都離不開它們含有某些特定的大量或微量營養素。所以媒體喜歡炒作嘛,一下子拱紅什麼藍莓啦、奇亞籽啦。不過啊,有時候看久了就煩,但明明我剛才還差點跑題……嗯總之,如果硬要說,「超級」兩字,大致也是因為科學家發現其中藏著特殊又值得注意的元素而已。

單一神話破滅,飲食多元才是重點

什麼叫抗氧化、花青素?術語小抄亂入

嗯,術語這種東西,總讓人覺得書本塵封,不過還是得搞懂才行。
抗氧化劑這玩意兒,其實就是像維生素A、C、E,還有β-胡蘿蔔素什麼的啦,它們能把那些所謂的自由基給抓住中和掉。自由基嘛,就是你身體在處理氧氣時順便產出的副產品,好像每個細胞都躲不掉似的。不過欸,我每次想到“副產品”三個字,都忍不住想起家裡廚房亂七八糟切完菜剩下的皮——噢,回來說正事。

花青素也是挺神祕的一群分子,據說能抗氧化,偏偏又是讓那些紅色、藍色跟紫色的水果蔬菜長那樣的主角。有些研究報告啊,有提過它們可能還幫忙減緩發炎反應,但現實到底有多管用……唉,也只能姑且相信吧。

再繞一下話題,「氧化壓力」則是一種、嗯,也可以算是警訊吧?意思就是體內自由基變太多,而抗氧化劑供不上了,那情況下細胞就容易受傷害。好吧,有點像明明大家都在滅火卻只有半桶水那種無力感。

Omega-3脂肪酸,我到現在也老記不住到底哪些魚含量多,不過話回來——它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一支,被認為能協助身體減少那些亂七八糟的不必要發炎。有時候覺得這世界就是一堆「被認為」組成,但細胞總之靠這些東西維持運作啦。

然後植化素?名字聽起來好像某種科幻電影角色,其實只是植物自家對抗危險的小工具箱而已。它們發揮著類似抗氧化劑的功效,可以幫助細胞抵擋毒素,而且有人說有潛力降低某些疾病風險。不知怎麼突然想吃點生菜沙拉,先跳過。

最後,多酚類其實涵蓋很廣,就像萬花筒那樣什麼都有——大部分存在於各式水果、蔬菜、香草,甚至是綠茶跟黑巧克力裡面也是滿滿的。基本上他們通常會帶有一點抗氧化效果,只是每天要攝取多少才夠,大概誰也講不清楚。有時候光想到每天數量繁雜的小營養分子輪流排隊進身體,也會微微地疲憊啊。

魚油和莓果,其實換個品項也差不多

唉,想起來好像有點煩,但我還是得說——你要獲取那些關鍵營養素,其實方法超多,不用執著某一種食物啦。Begdache 有提過:「沒有哪種單一食物能保證你健康,只是經常吃某些東西,好像的確和健康比較掛鉤。」嗯,我偶爾也會懷疑,到底是真的嗎?不過她又補一句:「比起個別食材,更重要的其實是整體飲食習慣,以及你到底都挑什麼類型的東西進嘴巴。」嗯,有道理吧。

講到這裡忽然想到,欸我昨天才在便利商店瞄到莓果乾,好貴喔。拉回正題──你可以考慮幾個方向:首先是各種莓果,不只藍莓,其實黑莓也很猛,營養值根本不輸藍莓啊,它們都是抗氧化劑、花青素、多酚的寶庫。真的,這些名字光聽就覺得自己快變健康了,但其實吃進去才算數。

再岔題一下,我一直記不起 omega-3 怎麼拼(老是搞錯)。反正重點在於,你從脂肪較高的魚類,比如鮭魚、鯖魚、鮪魚或沙丁魚,都能吃到 omega-3 脂肪酸;如果怕腥味,其實堅果或種子也行,例如奇亞籽、胡桃、亞麻籽這幾樣,除了 omega-3 之外纖維含量也頗高。我每次看到奇亞籽浮在水上面,都有點想笑,不知道為啥。

至於蔬菜嘛——深色葉菜(隨便哪一種啦),它們裡面裝滿了抗氧化劑跟植物營養素,看起來綠油油的不討喜,可身體似乎挺愛。而新鮮水果呢?基本上除了果汁之外,全都能提供豐富維生素、礦物質還有纖維。所以不要嫌麻煩,多試試各種類型的新鮮水果(不是加工那種)。好吧,大概就是這樣。

魚油和莓果,其實換個品項也差不多

彩虹蔬菜、全穀雜糧,只要不是加工品就有料

「吃彩虹般繽紛的蔬菜吧,」Begdache這麼說。然後我腦子突然閃過剛才買菜時看到一堆莫名其妙名字的青菜,嗯,好像真的很花俏,但到底有沒有差?唉——她還是強調,那些五顏六色的蔬果會給你補充到植化素跟微量營養素。說起來聽起來都挺誘人的,不過每次洗菜切菜就覺得好累,有沒有人也會這樣?啊,扯遠了,反正重點就是多吃點有顏色的蔬菜,大概吧。

### **何時『超級食物』有其幫助,何時則未必如此**

Lindsay Malone講到那個「超級食物」這詞兒,她說,其實用這種名詞能讓大家意識到健康飲食的重要——可是前提是,它指的是那些基本沒被動手腳、成分單純又真材實料的東西,也就是那種單一原料組成的食品。我有點懂,可市場上賣的一大堆什麼都自稱「超級」…感覺很容易誤會欸。「問題就在行銷手法啦,」她嘆氣似地說,「市面上一些極度加工產品,只因為裡頭加了一丟丟高營養成分,就敢大聲標榜自己是『超級食物』。」譬如某種高糖燕麥棒裡混進一撮螺旋藻或甜菜粉末,你就以為它瞬間升天變仙丹——但事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嘛,加工過程中很多有益化合物其實可能已經減少甚至流失殆盡了。而且通常高度加工品纖維含量不怎麼樣,相對鹽、糖還有那些惱人的促發炎油脂倒是一籮筐,所以總效益根本不能跟直接吃真正那種『超級食物』相比。嗯,我突然想起樓下便利商店那些包裝五光十色的零嘴,每次經過都忍不住瞄兩眼,但想到內容就心虛。

(高度加工食品算是另外一類型,由工程師們設計出來,本意主要是要壓低成本、提升吸睛度啦,可他們壓根沒把營養價值放在首位。)

超級食物當成廣告,糖果棒裹點粉也能稱神奇?

唉,說到這些喔,你平常在便利商店看到那種穀物棒、薯片,甚至還有一堆花花綠綠的零食,不只這些啦,其實多數早餐穀片、盒裝餐點,還有那些包裝得很精美的食品,都算進去了。這類東西其實蠻好認的,你看成分表就知道,往往超級冗長,有時候那些名字都不像吃的,更像是在讀化學課本——嗯,事實上它們確實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然後又想到,我昨天去超市時差點買了一包奇怪口味的餅乾,但看到成分表直接放棄。不過拉回來講。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營養與飲食學課程主任,同時也是註冊營養師Samantha Coogan,她就說:「我不是特別熱衷用什麼流行語來界定食物或者給飲食下標籤啦,可是真的有很多東西營養豐富,可以讓你從中獲得更多好處。」欸,她又補充,「雖然嘛,有時候這樣做確實能激起大家對某些原料或它們益處的一點興趣,也可能提升一些意識。」

不過她話鋒一轉就說,「可是你看喔,把食物掛上各種標籤,反而容易讓某些東西被捧到天上,好像其他都不重要似的;但其實我們營養專業的人啊,多半是抱持『所有食物都有其位置』的想法,希望大家可以和自己的飲食建立比較健康自在、不那麼焦慮的關係。」嗯,我自己覺得聽了心裡是舒服一些,但老是被貼標籤感覺真的會累。

Coogan還提到,那個「超級食品」這種名號,有可能讓買不起酪梨的人、堅果過敏體質者,甚至單純討厭某幾種蔬菜的人都陷入糾結,就怕自己錯過什麼神奇健康選項,好像少吃一口就落伍。

### **如何規劃你的飲食**
她倒是建議:「如果你能攝取同分類下各種類型、不同品項的食品,大致上能保障自己拿得到大部分甚至全部需要攝取的重要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蛋白質跟纖維等營養元素。」唉,我每次要挑菜色都頭痛死。「反正,比起追逐什麼『超級食品』啦,更該在意的是多元跟均衡,大概就是這樣吧。」

超級食物當成廣告,糖果棒裹點粉也能稱神奇?

食物等級真的有意義嗎?人人適合的不只牛油果

馬龍把超級食物比作樂團裡的樂器。嗯,她說:「小提琴獨奏很美,但要有力量還是得靠整個樂團。」我想了想,好像真的是這樣。偶爾一兩種食材,比如鮭魚、羽衣甘藍,單吃可能會有點好處吧,可是健康狀態真正大幅改善,多半還是因為你整體飲食型態變好了,就是多元營養一起來發揮效益。

唉,其實我昨天還在煩惱到底該不該花錢買什麼奇怪的新潮補品——結果又拉回主題了。反正重點就是,不要被那些「超級」頭銜騙去啦,真的沒必要追求所謂完美,只要選擇新鮮天然的食物就行。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哈迪(他是營養師)建議:可以多吃各類新鮮蔬果、瘦蛋白、堅果,再加上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像全穀類、膳食纖維、不添加糖)。其實這些聽起來都滿普通的對吧?但偏偏做起來有時候讓人很疑惑,到底怎麼搭才算對?欸,如果真的還是不懂,也許問問專業人士也無妨啦。

樂團比喻:多種營養才奏效,別迷信單一英雄

嗯,其實我覺得現在資訊真的太多,有時候光是選個午餐就能被搞得頭昏腦脹。說到飲食這回事,大家都在講什麼最新流行的減醣法、高蛋白還是間歇性斷食——唉,我也試過啦,不過老實講每個人身體狀況又不一樣,硬要套同一種方式真的會有用嗎?欸我突然想到,前幾天還看到某社群網紅說她靠單吃奇亞籽瘦了3公斤……可是這種說法感覺很危險,所以啊,我其實更想建議你找專業營養師聊聊,再自己花點時間查資料,比起一窩蜂追媒體熱炒的飲食法,大概來得踏實。

喔對了,網路上其實有些資源挺有趣,你可以參考看看:像「營養師經常看到的7個最常見飲食錯誤」這篇文章,每次看完我都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也踩雷;還有「10位營養專家認為可以吃的28種最佳食物」,內容頗多元,但也別太當真啦,每個人口味差異很大嘛。另外,那本叫「我們的食物正在傷害我們:關於超加工食品的真相」也是最近蠻多人討論,雖然讀著讀著會懷疑人生,但偶爾了解一下超加工食品背後那些事,也許對自己的選擇更謹慎一點吧。好啦,我剛才好像扯遠了。

至於健康到底要怎麼顧呢?身體活動、健康飲食,加上良好的睡眠,是維持整體身心狀態不可缺少的三大基石。我記得那本《讓睡眠成為你的超能力》裡面提過——呃,有點忘記是哪一章,不過確定作者強調這三者互相補足、形成正向循環。如果哪一天其中之一出問題,好像整個人都怪怪的。嗯,我承認自己有時睡眠很糟,但只要稍微注意生活習慣,好像幸福感就慢慢回來了。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