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最近在想一件事。
我們是不是都把事情搞反了?就是...關於皮膚這件事。花了大錢買一堆瓶瓶罐罐,專櫃的、醫美的,疊了快十層,結果臉還是時不時就給你鬧脾氣。長痘、泛紅、暗沉...好像永遠沒有平靜的一天。😑
然後我就在想,會不會問題根本不在臉上,而是在...我們的肚子裡?
重點一句話
說真的,你臉上的各種問題,搞不好解法不在你那貴得要命的精華液,而是在你下一餐要吃的東西裡。
這套「維京飲食法」到底在幹嘛?
這名字聽起來很鬧,我知道。好像要跟著雷神索爾去打仗一樣。但先別笑,這背後其實有蠻多科學根據的。我不是什麼營養學家啦,就是...看了些資料,覺得蠻有意思的,想說整理一下分享給你們。
簡單說,這套飲食的核心概念,就是把身體的「發炎」狀態降到最低。你知道嗎,很多皮膚問題,像是那種又紅又腫的痘痘,根本原因就是身體內部在發炎。你擦再多東西,都只是在處理表面的災情,但火源一直沒關掉。
這個飲食法,剛好就集結了好幾個能「滅火」的元素:大量的 Omega-3、低升糖的碳水、滿滿的抗氧化物,還有能顧好腸道菌的發酵食物。巧的是,這些東西...據說就是古代北歐維京人日常在吃的。他們可能不知道什麼腸皮軸線,他們只知道這樣吃,身體會變強壯。結果,皮膚也順便變好了。蠻酷的吧。
怎麼做:六週飲食改造計畫
這不是叫你明天開始就只吃魚跟菜啦,那樣太反人性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概六週。給身體一點時間去適應、去改變。我自己是覺得,把它當成一個實驗,會有趣得多。
階段一 (第 1-2 週):打下「抗發炎」的地基
前兩週最難,老實說。因為你要開始戒掉一些...快樂的來源。像是糖。🍩
- 跟「白色碳水」說再見:這步最直接。把你家裡的白米、白麵包、白麵條、餅乾...所有精緻澱粉,先收起來。它們吃下去會讓血糖飆很快,然後刺激胰島素,接著就是...臉上大出油、毛孔堵塞。可以換成全麥或裸麥麵包、糙米、藜麥這些。
- Omega-3 吃好吃滿:這兩週,試著一週吃個四到五次富含油脂的魚。對,我知道,很多人不愛吃魚。但 Omega-3 裡面的 EPA 和 DHA 是超強的抗發炎武器。有篇研究說,它能降低差不多四成的發炎性痘痘...四成耶,這比很多保養品都有效了。鮭魚、鯖魚、秋刀魚都可以。
- 每天一把深色莓果:藍莓、黑莓、桑椹都行,冷凍的也沒關係,反而更便宜。它們裡面的花青素是很強的抗氧化劑,可以保護你的膠原蛋白不被破壞。就...當零食吃。
- 來點發酵食物:每天一餐裡加一點點泡菜、德國酸菜(sauerkraut)、或喝點克菲爾(kefir)。這是在養你腸道裡的好菌。腸道菌相一亂,皮膚跟著遭殃,這就是所謂的「腸皮軸線」(Gut-Skin Axis)。聽起來很玄,但越來越多研究支持這點。
喔對了,這段時間你可能會頭痛、覺得累、甚至皮膚看起來更糟。這...有點像戒斷症狀跟皮膚的「清理期」,身體在排毒。撐過去就好。
階段二 (第 3-4 週):加速改變,重建體內生態
如果第一階段撐過去了,恭喜你。這時候你身體應該有感覺了,可能精神好一點,關節比較不卡。但皮膚可能還在一個...嗯,混亂的狀態。別慌,這是正常的。
- 增加魚的種類:可以的話,試著每天都吃魚,而且不要只吃同一種。今天鮭魚,明天鯖魚,後天沙丁魚。不同魚的 Omega-3 比例不太一樣,讓皮膚可以吸收到更全面的營養。
- 發酵食物加倍:從一天一餐,變成早晚都來一點。早上喝杯無糖優格或克菲爾,晚上配菜吃點泡菜。想像一下,你正在為你的腸道好菌大軍補充兵力。
-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特別是紫甘藍。它裡面有個叫「蘿蔔硫素」的東西,可以幫助肝臟代謝荷爾蒙。如果你下巴常常長那種跟生理期有關的痘痘,可以多吃這個。
階段三 (第 5-6 週):迎接成果,看見改變
到這個階段,你不只皮膚會變亮,是整個人狀態會不一樣。真的。因為你不是在「保養皮膚」,你是在「改變體質」。
這時候的飲食大概會是:
- 魚類(或優質Omega-3來源)一天一到兩次。
- 莓果變成每天兩三份,分散在各時段吃。
- 幾乎每一餐都有發酵食物。
- 餐盤一半以上是蔬菜,特別是深色蔬菜。
- 每天一小把堅果,像是核桃。
感覺...好像真的在過維京人的生活,哈哈。不過目標不是去征服歐洲,是征服你臉上的痘痘。😅
決策建議:保養品 vs. 飲食,錢該花在哪?
這大概是最多人會卡關的地方。會覺得,吃這麼好,很花錢耶。一塊好的鮭魚,都快可以買一罐開架精華液了。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換個角度想。我們來簡單比較一下,可能會清楚一點。
| 比較項目 | 砸錢買保養品 | 從飲食下手 |
|---|---|---|
| 作用原理 | 大部分是表面功夫...保濕、抗氧化、去角質。就是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 | 從根源滅火。降低身體發炎、平衡荷爾蒙、改善腸道。是預防問題發生。 |
| 見效速度 | 有些很快,像酸類煥膚,隔天就亮。但一停就打回原形。 | 慢...非常慢。可能要一兩個月才有感。但效果是從內而外,比較持久。 |
| 花費 | 上不封頂...一罐精華三四千是常態。而且永遠有新品要追。 | 初期採買會覺得開銷變大。但你省下了買保養品跟看皮膚科的錢...算下來搞不好更省? |
| 副作用 / 難處 | 買錯就爛臉,過敏、脫皮樣樣來。心很累。 | 要自己煮、要備餐、要對抗想吃垃圾食物的慾望...心也很累,但累的方式不一樣。😂 |
| 附加價值 | 嗯...化妝台看起來很療癒? | 精神變好、體重可能下降、過敏改善...順便把全身都保養了。 |
常見錯誤與修正
在走這條路的時候,有幾個坑很容易踩進去。
- 誤解一:「骨頭湯可以補充膠原蛋白。」這個說法超流行,但...說真的,目前科學證據不太支持。一篇 2019 年的研究 (Alcock et al.) 就有提到,骨頭湯裡的膠原蛋白含量很不穩定,而且喝下去也不保證能直接變成你臉上的膠原蛋白。當然,它還是有其他礦物質,你喜歡喝就繼續喝,但不要對它有過高的期望。
- 誤解二:「只要照著吃,皮膚就會立刻變好。」不會。絕對不會。就像前面說的,頭幾週甚至可能更糟。身體需要時間適應新的燃料。你要有「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而不是期待什麼 7 天奇蹟。
- 誤解三:「那我完全不能吃別的東西了?」這也是個迷思。這不是一個要你吃到老的苦行僧菜單。重點是先用六週時間,強力扭轉體內的發炎狀態。等地基穩了,你可以採 80/20 原則。80% 的時間吃乾淨,20% 的時間留給聚餐、生日蛋糕、跟偶爾的放縱。這才是能長久持續下去的方法。
在地化思考:台灣要怎麼吃「類維京餐」?
說到這個,原文那些研究都是國外的,他們很習慣吃裸麥麵包、鮭魚。但我們在台灣,飲食習慣很不一樣。硬要照抄,可能很痛苦又花錢。
不過呢,核心概念是通的。我們可以找替代品。
- 低升糖主食:不一定要吃很貴的藜麥。我們有很多很棒的選擇,像是糙米、紫米、地瓜、南瓜。重點是避開白米飯跟白麵條。
- Omega-3 來源:鮭魚很好,但台灣的鯖魚、秋刀魚其實 Omega-3 含量更高,而且便宜很多。市場買一條新鮮鯖魚回來自己乾煎,就很棒了。衛福部食藥署的建議是每週可以吃到 2-3 份魚類,跟這個概念是相通的。
- 發酵食物:除了韓式泡菜,台式泡菜、客家福菜、甚至無糖的優格或優酪乳都是好選擇。只是買現成泡菜要注意一下,有些為了好吃會加很多糖,要看一下成分。
你看,其實沒有那麼難。重點是掌握「抗發炎」、「顧腸道」的大原則,然後在我們熟悉的食材裡找到對應的東西。
總之...這大概就是我最近研究的一點小心得。我自己試了之後,是覺得精神狀態好很多,皮膚也真的穩定不少。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效果也不會相同。
但如果你也是那個...試遍所有保養品都無效,覺得很絕望的人。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從餐盤開始,試著革命看看?
好啦,就先這樣。突然覺得有點餓,想去煎一塊鯖魚了。🐟
那你呢?看完這整個流程,你覺得最難的是哪一步?
是戒掉甜食和麵包,還是要你天天吃魚?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