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食物。嗯...更準確地說,是聊聊我們腦中那些關於食物的戰爭。
老實說,我大概踩遍了所有你能想到的減肥地雷。低碳、低脂、計算卡路里... 每一個都試過,每一個都搞得我身心俱疲。直到有一次,我差點為此付出慘痛代價。
那時候我正在執行嚴格的低碳飲食,大概一個多月吧。每天都覺得自己像個遊魂,腦子鈍到不行。那天早上我又沒吃早餐,中午只啃了幾片用生菜包的起司。結果下午開車回家時... 我直接撞上了路邊的電線桿。
我沒喝酒,也沒滑手機。我只是...累。一種靈魂被抽乾、腦袋罷工的累。坐在路邊等拖車的時候,我走進旁邊的甜甜圈店,點了一個貝果三明治。你知道嗎,咬下去不到十分鐘,我感覺腦袋裡的燈「啪」一聲被重新打開了。整個世界都清晰了起來。
就是那個貝果,讓我想通了很多事。它可能救了我一命,也摧毀了我一直以來深信不移的最大謊言:碳水化合物是敵人。
重點一句話
我們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碳水、脂肪或卡路里,而是我們對食物的「恐懼」。
那些年,我們一起搞錯的飲食迷思
從那次撞車事件後,我開始回頭看自己走過的那些冤枉路。真的,網路上的「營養專家」太多了,但很多建議...說真的,根本沒考慮到人性。
迷思一:碳水化合物是減肥毒藥?
我一開始減肥,聽到的都是「戒碳水」。這對一個從小吃米飯長大的人來說,真的很痛苦。我試著用花椰菜米代替白飯,用杏仁粉做的糊糊代替燕麥片。結果呢?體重是掉了一點,但我的能量、專注力,還有我的好心情...全都跟著一起消失了。
我一個在做神經科學研究的朋友,有次很擔心把我拉到旁邊問:「你還好嗎?你最近看起來總是有點...腦霧很重的樣子。」我當時還不以為意,直到我把車開去撞電線桿。
那天我才承認,我的大腦就是需要碳水化合物來運作的,而我一直在餓它。現在,我吃的是「優質碳水化合物」:像是扁豆、地瓜、水果、燕麥、糙米。它們能提供能量,又不會讓血糖像坐雲霄飛車。這種感覺...對,就是一種「滿足感」。你吃飽了,就不會整天想著下一餐要吃什麼,或是我是不是又該偷吃點什麼。
迷思二:吃脂肪就會長脂肪?
「Eat fat, be fat.」這句話我不知道聽誰說的,但它跟了我好久。我開始躲避奶油、只喝脫脂牛奶,看到任何標榜「low-fat」的東西就覺得是好東西。
但...事情不是這樣的。那些「低脂」產品為了維持口感,常常加了更多的糖、鈉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化學添加物。結果我越吃越餓、脾氣越差,而且瘋狂地想吃甜食。我自己是覺得,這根本是個惡性循環。
後來是一個室友改變了我。他讓我嘗試全脂的希臘優格,我吃了一口心想:「等等...這東西居然真的能讓我飽?」那個小小的改變像漣漪一樣擴散開來。我開始重新把橄欖油、堅果、酪梨加回我的飲食裡。神奇的是,那些失控的食慾慢慢就變少了。
脂肪不是惡魔。真正可怕的是,因為恐懼,你反而吃下一堆更不健康的「低脂加工品」。
迷思三:「作弊日」可以拯救一切?
啊,Cheat Day。以前我還在算卡路里的時候,每個禮拜六就是我的解放日。一開始可能只是個漢堡、一些薯條。但後來...就失控了。變成早餐吃鬆餅、午餐吃披薩、晚餐是冰淇淋的全日吃到飽行程。
最可悲的是什麼?我通常用一天的暴食,完美抵銷掉前面六天的努力。真的,我一個朋友曾經在他的「作弊日」吃了 6000 大卡,然後回頭抱怨自己是易胖體質。我當時真的很想搖醒他。
後來我才懂,問題出在「作弊」這個詞。它暗示了你正在做一件「壞事」,這會讓你產生罪惡感,然後又用「反正都犯規了」的心態來自暴自棄。現在,我不搞什麼作弊日了。我把它變成「計劃中的享受」。可能是一塊搭配下午茶的餅乾,或是晚餐後的一小片黑巧克力。當你不再把食物視為敵人,享受美食就不再是作弊,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兩種腦袋的飲食戰爭:你是哪一種?
說到底,我覺得這全是心態問題。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看看「節食腦」和「平衡腦」在面對食物時,內心的小劇場有多不一樣。
| 飲食迷思 | 節食腦的反應 | 平衡腦的作法 |
|---|---|---|
| 晚餐吃了碗麵 | 「天啊是澱粉!完蛋了,明天體重一定會增加...我乾脆再多吃點零食算了,反正都破功了。」 | 「嗯,今天活動量比較大,身體需要能量。麵很好吃,很滿足。明天正常吃就好。」 |
| 朋友聚餐有炸雞 | 「不行,我在減肥,這個不能碰。」(然後整晚盯著別人的盤子,回家後因為補償心態吃了更多東西) | 「看起來很好吃耶,我吃個一兩塊吧。跟朋友一起吃飯開心最重要,這種事不是天天有。」 |
| 買了「低脂」優格 | 「這個低脂,健康!可以多吃一點沒關係!」(結果因為沒飽足感,一下就餓了,還吃了更多糖) | 「看一下成分...咦,糖加好多。那我還是選全脂原味的好了,自己加點水果比較實在。」 |
| 體重卡關了 | 「一定是卡路里算錯了,明天開始要吃更少!運動時間加倍!」(給自己超大壓力,然後很快就撐不下去) | 「最近是不是壓力比較大或沒睡好?身體需要休息。先維持目前的步調,觀察一下身體的感受。」 |
別再跟著美國網紅瞎忙了,聽聽我們自己的聲音
我覺得,很多飲食的焦慮,其實是文化差異。美國那種極端的低碳或低脂風潮,對我們這種以米飯、麵食為主食的亞洲文化來說,真的很水土不服。我從小吃著媽媽煮的飯菜長大,從來不覺得那是「不健康」的。
反過來說,我們的官方建議其實很中庸、很實在。像是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推廣的「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你看,它沒有叫你完全戒掉什麼,而是強調「均衡」。這跟國外一些權威機構,比如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 的「健康餐盤」概念很像,都是強調蔬菜水果佔一半,搭配全穀類和健康蛋白質。
它們的核心思想都一樣:吃「真正的食物」,而不是害怕某個特定種類。說真的,比起追逐下一個爆紅的減肥法,這種簡單的原則,才是我繞了一大圈後,覺得最該被記住的。
所以,到底該怎麼吃?
繞了這麼大一圈,吃了這麼多苦頭,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減重在物理上確實是「熱量赤字」,這點沒錯。但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一個朋友有糖尿病,對他來說,嚴格控制碳水攝取就是攸關性命的事;但對我來說,碳水卻是讓大腦正常運作的工具。適合他的,不適合我。一體適用的建議,有時候反而最有害。
如果你還在為食物感到焦慮,我想告訴你一件事,一件那些健身網紅可能不會說的事:
沒有什麼神奇規則,沒有什麼絕對的壞食物,更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完美飲食法。
開始傾聽你身體的聲音吧。吃那些讓你「感覺很好」的食物,不只是那些讓你「體重變輕」的食物。因為如果一種飲食讓你整天無精打采、心情暴躁,就算體重計上的數字再漂亮,那也不是真正的健康。
我們,是時候該跟食物和解了。
說了這麼多,也想聽聽你的故事。有沒有哪個你曾經深信不疑的飲食迷思,後來才發現是個大烏龍?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也許我們的經驗可以幫助更多人走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