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迷思破解:減重飲食選擇如何影響健康狀態

馬上可以做的事 - 營養迷思破解:實踐減重飲食的有效方法

  1. 均衡飲食,確保每餐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

    避免營養不良,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

  2. 規律運動,至少每週進行3次中等強度的運動

    增強肌肉,提高基礎代謝率

  3. 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

    控制熱量攝取,維持身體水分平衡

  4. 避免極端斷食或低熱量飲食

    減少肌肉流失,防止代謝率下降

  5. 定期與營養師諮詢,制定個人化減重計畫

    確保減重過程安全有效,避免營養不均衡

麵包救了我,營養專家都沒告訴你的事

# 碳水化合物的秘密:營養師不願公開的事實

### 我忽略了專家的建議,最終發現健康之道。他們究竟在隱瞞什麼?

![Photo by [Total Shape] on [Unsplash]]

生酮飲食已經六週了──嗯,其實我也數不太清楚第幾天,只記得那陣子總覺得腦袋像塞滿棉花一樣。然後,有一天,我居然把車撞上了電線桿。說起來有點丟臉,但我那時既沒喝酒,也沒滑手機,就是單純地、徹底地累到極點。真的,疲憊到連回家的路都差點忘了,好像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在抗議一樣。

那天其實還發生了一堆無關緊要的小事,譬如早餐乾脆省掉,中餐呢?唉,就拿生菜隨便包塊起司打發(這組合聽起來就像懶人料理大賽)。朋友曾經跟我提過「酮症流感」,說這種狀態會慢慢過去,可是對我來講,彷彿怎麼等都等不到好轉。有時候會想,他們是不是只是在安慰自己啊?算了,不重要。

結果,在等拖吊車的空檔,我鬼使神差地走進旁邊那家Dunkin' Donuts,掏錢買了一個貝果三明治。欸,那味道其實普普通通,但大概過了十分鐘吧,我突然覺得腦袋像有人開了總電源——整個人瞬間醒來。奇怪的是,那種清晰感,比前幾週加起來都還強烈。難不成…碳水化合物,其實有什麼他們沒告訴我的祕密?反正現在偶爾還是很懷疑,到底誰才說得算。

為什麼斷碳後腦袋變糊,從印度飯桌到美國迷思

那個貝果可能救了我一命。當然,怎麼說呢?也許只有我的心智狀態比較安全啦。唉,其實這很難講清楚,但至少在那天,它真的讓我重新想了一次,以前一直不肯鬆口的想法——碳水化合物對身體就是壞東西嗎?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早就被什麼「健康論」洗腦。

### **完全戒掉碳水後,我的身體竟然更糟**

減重初期,只要隨便上網查資料,永遠都是有人跳出來嚇你:「碳水等於敵人。」嗯,有點誇張可是又無處不在。其實我是土生土長印度人,小時候米飯沒斷過。我祖母啊,她會用酥油跟愛心煮扁豆給我們吃,那味道...好吧,不扯遠,總之到了美國以後,大家講得像是只要碰到一顆白飯,你的人生就毀了。

所以有陣子我鐵了心把所有含碳水的東西都丟掉。不騙你,一個禮拜都沒動印度烤餅,改去弄什麼花椰菜做成的低醣餅皮,連燕麥片也不要了,全換成杏仁粉加熱攪拌變黏呼呼的一坨。覺得自己很勇敢嗎?欸,其實痛苦死了。

但結果勒?重量是真的少了一些啦,大概褲子穿起來比較鬆快,可是我的女朋友還是不見了;更慘的是力氣整個消失,每天腦袋空空,好像連思考都費勁。我不知道這到底算不算值得……也許只是自找麻煩而已吧。

為什麼斷碳後腦袋變糊,從印度飯桌到美國迷思

瘦下來卻失去更多,反而感覺自己壞掉了

我的朋友們比我還早察覺不對勁。說來也是有點尷尬啦,有一個做神經科學研究的朋友,某天把我拉到角落,很認真地問:「你最近怎麼樣?」語氣裡帶著那種半關心半懷疑,好像他自己也沒多確定似的。他突然冒出一句:「你最近看起來反應好慢。」嗯,老實說當下我根本沒放在心上——結果過了幾天,我直接撞上電線杆,那一刻才真的頓悟。

後來仔細想想,大腦需要碳水化合物啊,但我卻像是在故意虐待它。唉,其實現在想起來有點無奈。從此之後,我開始會挑一些感覺比較「正派」的碳水,比如扁豆、地瓜、水果、燕麥跟糙米什麼的。不知道為什麼講到這個就會想到小時候很愛吃白吐司,不過回到重點——這些食物能讓我維持能量,而且血糖也不至於大起大落,感覺身體終於不是在玩雲霄飛車。

欸,有件事很妙,就是限制飲食越兇,反而容易失控暴飲暴食。我就是親身經歷過那種循環。有次參加朋友婚禮,一桌滿滿印度菜,那香飯超級誘人。我那天二話不說夾了兩盤,也沒自責,更沒有陷進焦慮泥沼裡。好吧,大概就是那時候才明白:原來跟碳水之間可以休戰,不必一直互相敵視。

---

### **脂肪本身其實未必導致肥胖,但怕脂肪這回事倒是可能讓你吃飯變得綁手綁腳**
![Photo by [Dilip Sharma] on [Unsplash]]

升高中那一年,我表親忽然一本正經告訴我:「吃脂肪就會變胖。」嗯,他講得理直氣壯,彷彿天下就只有這條真理存在似的。有時候長輩講話真的很難分辨是關切還是純粹轉述謠言(欸對不起,又岔題)。總之,那句話就在腦袋裡打轉,到底脂肪是不是萬惡來源?

一匙全脂優格的革命,恐懼其實才是餐桌敵人

這種觀念,嗯,我不知道為什麼,居然在我腦子裡盤桓得比我原本以為的還要久。老實說,我那陣子真的開始會刻意繞開奶油,喝脫脂牛奶(其實味道有點怪怪的啦),花生也不太碰了。你知道嗎?我幾乎只買那些包裝上印著「無脂」或「低脂」的大字產品。我的冰箱……唉,看起來就像減肥廣告拍攝現場一樣,很誇張,但我那時就是信了。

可是,等一下,有件事沒人提前告訴我——這些所謂的「低脂」食品,其實裡面經常塞滿糖、鈉,還有一些看不懂名字的人工添加物。我那時候拚命從飲食中剔除脂肪,結果反而更餓,而且情緒很不穩定,動不動就煩躁,也一直超想吃甜食。欸,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到研究所,那個時期變化才真正開始。有天室友遞給我一盒全脂希臘優格,我本來還想拒絕,可是手已經伸出去了(哈)。第一次挖下一匙放進嘴巴時,我心裡閃過:「啊?這東西竟然真的會讓人有飽足感?」然後好像突然通了一點竅門吧。

這個不起眼的小轉折變成後來一大堆改變的起點。我慢慢又把橄欖油、堅果、酪梨加回飲食清單——雖然坦白講,我對酪梨一直是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不過算了。

說到這裡,有次正在約會,一個女生幫我做早餐,用奶油煎蛋。我當下猶豫了一下,不曉得該不該吃。她只是笑一笑:「你才沒那麼容易因為一頓早餐就得心臟病啦。」聽完突然覺得自己之前真的是想太多,好吧,人生哪有那麼嚴重?

一匙全脂優格的革命,恐懼其實才是餐桌敵人

減肥時狂飆「作弊日」的代價,有沒有規則本身就很怪異

她說的話,好像也沒什麼錯。唉,適度這兩個字,有時候比恐懼本身還要管用一點吧。脂肪到底是不是敵人呢?其實證明下來,好像也不是——真正會在腦袋裡作怪的,反而是我們那股對食物的莫名畏懼。想到這裡就有點無奈,但人生總是這樣。

---

### **偶爾放縱飲食可以……但有其界線**

我以前啊,也就是那段日子整天算熱量、查APP、連喝水都想記錄的時候,每週六會硬給自己安排個「放縱日」。嗯,剛開始還蠻節制的啦,就是偶爾吃個漢堡或薯條犒賞一下自己。不過人性很奇怪——咦,我怎麼講到哲學了……拉回來,其實慢慢地,那種「小確幸」變成了吃到飽狂歡:早餐要鬆餅,午餐披薩一定少不了,晚上乾脆直接冰淇淋開嗑。

唉,有時候真的覺得諷刺欸。我常常一天內,把之前辛苦維持的一週成果全砸光光。那種感覺,不知道該哭還是笑,大概每個嚐試控制飲食的人都懂。我現在想起來才意識到,多數人可能根本搞不清楚所謂「放縱」到底代表什麼界線,有點荒唐。但誰又能一次就抓對分寸?

低卡高糖陷阱,隨手買個無脂都踩雷

對某些人來講,這代表只要吃進剛好讓自己體重不變的熱量就算「放縱」了。可是,另外一些人卻會把這種吃法拉高到平時兩倍、甚至三倍,像是逢年過節一樣放手大啖。我還記得有個朋友,他那次「放縱日」硬是灌下6,000卡路里。天啊,6,000耶!然後他又自我安慰,把減不下來的帳全推給基因,說什麼「我就遺傳不好」。唉,有時候真的很想提醒他,但話到嘴邊又吞回去……嗯,好像沒幫上什麼忙。

後來,我自己也覺得,「放縱日」這詞其實有點奇怪,慢慢地就不用了。與其搞個隆重的作弊儀式,我現在寧願平常安排些小享受,比如泡茶配一塊餅乾(欸,有時還會多拿一片),晚餐完再偷吃點黑巧克力。有趣的是,這樣做久了,我竟然不會再覺得自己在「作弊」。哎呀,「作弊」這詞聽起來總有種偷偷摸摸、違規的味道。但想想,如果那些規則本身根本沒意義,那我們到底在違反什麼?唔……岔題了。拉回來,其實重點也不是單純熱量進出而已啦,食物內容本身——營養成分啊、質地什麼的——同樣重要呢。

低卡高糖陷阱,隨手買個無脂都踩雷

體重減輕≠健康,人不是計算機器;吃垃圾食物換來的是空殼人生

「只要處於熱量赤字,你想吃什麼都可以。」這句話——唉,說真的,這是我聽過最難以接受的建議之一了。嗯,好吧,還是有人信,但我就是……不太能接受。有次,我心一橫決定試試看,反正什麼都試過了,也沒差。早餐直接來一球冰淇淋,午餐隨便抓幾片餅乾塞進嘴裡,晚餐呢?啊,就洋芋片吧。嗯,聽起來有點荒謬,不過反正熱量赤字嘛。

其實,那陣子我的確維持在熱量赤字裡頭——但詭異的是身體彷彿被抽走力氣,有種莫名的空洞感(欸,我怎麼突然想到上週某部電影主角也是這樣無精打采)。然後皮膚開始冒痘,就是那種下巴和額頭同時失控的狀態;情緒也變得特別容易爆炸,小事一件就煩躁到想丟手機。專注力更不用說,一會滑手機、一會發呆,整個人好像靈魂出竅似的。

對啦,減重本來在熱量赤字底下確實會發生——畢竟這就是熱力學的硬道理嘛。但人不是機器啊,雖然有時候真希望自己能像機器那樣簡單點,可惜現實總跟你唱反調。我還記得有一次遇到一位女性,她因為抑鬱症完全靠垃圾食物過活,在那段期間居然硬生生少了20磅——是啊,數據擺在那,可是看著她的樣子…唉,我真的不知道該羨慕還是替她覺得可惜。不知道你們懂不懂那種矛盾感?算了,我又岔題了。回來講重點:身體和生活,其實遠比數字複雜多了,大概吧。

身旁人的經驗完全不同,一體適用根本沒道理

她,看起來真的瘦了,明顯的那種——但她說自己像個「死去的人」。這句聽到有點震撼,唉,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還不如胖一點、至少還在呼吸裡冒著活氣。好吧,我承認,有時會想,如果太消耗自己,到頭來是換了一副身體殼子,可整個人卻像被抽空。嗯…啊離題了,反正就是,我開始試著多吃含蛋白質和纖維高的東西,比如雞肉啦,豆類、葉菜那些,甚至連一些奇怪的小種子都拿出來嚐試。

其實,也沒什麼神奇魔法,但自從調整成這樣以後,我發現飽足感居然比較穩定。以前三不五時就嘴饞要找零食填肚子,好煩;現在呢,大概能挺住幾個小時都沒特別想吃東西。有趣的是,我對食物的執念也慢慢鬆動——每次用餐終於不是硬扛,而是真正滿足某種需求。欸,其實講到這邊又突然想到,有時候我們根本搞不清楚不同飲食習慣間到底差在哪,一直以為大家都應該套同一種做法,其實很荒謬。

再拉回重點,就是我有個朋友,他是糖尿病患者。每當他攝取碳水化合物,他血糖幾乎瞬間飆升,每一次都讓我替他捏把冷汗。但說真的啦,相較之下,我自己倒覺得碳水對我有幫助,是另一回事。嗯…所以,他適用的方法完全不能直接搬過來給我用,道理也很簡單:我的狀況跟他的天差地遠。如果所有人老愛給通則建議,那只會弄巧成拙吧。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總之,每個人的身體,都得另外摸索適合自己的路才行。

身旁人的經驗完全不同,一體適用根本沒道理

成年後還在被食物神話綁架?那些年我們信過的謠言們

脈絡真的決定一切。嗯,好像每次想談飲食就會回到這句話。--- ### **我們可不可以,先不要跟食物吵架?**![照片由 [Tangerine Newt] 拍攝,來源於 [Unsplash]]

我啊,坦白說幾乎每個營養迷思都信過一輪耶。有段時間超怕脂肪,總覺得吃了就等於自動發胖;然後,又有人說什麼想吃糖的時候多啃點水果就能解渴望,可是現實裡根本沒那麼簡單嘛。晚上8點後不能進食的理論也洗腦了我好久,每天看著時鐘算卡路里,累死自己。

唉,有沒有必要活成這樣?而且還一直以為只要運動夠勤快,就能把亂吃東西全部彌補掉(其實...哪有這回事)。還有那種只有「唯一正確」飲食法的說法,也讓我無數次焦慮、迷惑、反覆嘗試卻老是失敗。我記得,有一次莫名其妙在深夜啃貝果,不知怎麼地突然頓悟——欸,我是不是搞錯重點?

花了好幾年吧,大概也摔倒不少次,才慢慢把這些念頭修正過來。現在呢,我開始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有時候還會停下來問自己:到底餓不餓?該不該吃?尊重自己的感覺,好像比聽別人規則還重要一點。

飯桌上的和解:與食物和平共處,不再自責也不再假裝

我現在啊,真的已經不再自虐了。唉,以前總以為吃東西要達到某種完美境界,但現在其實只追求一個「適度」,也沒在管什麼百分百無瑕。我不再害怕碳水化合物、脂肪這些東西,甚至偶爾…嗯,不小心還是會吃點甜食(天啊,是不是有人會驚呼?)但坦白說,我現在的狀態比過去那些硬撐節食的時候好太多了。有點不可思議。

然後,有時候想到別人都在社群上曬自己的健康餐,就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漏掉什麼秘密公式。欸,其實沒有啦!如果你也正對著螢幕看著這段話,或許腦袋裡滿是關於食物的焦慮和困惑吧?我想跟你講一件多數網紅絕口不提的小事——並沒有什麼神奇規則;壞食物根本不存在,而且沒有那種全世界通用有效的飲食法則。嗯……剛才突然想到冰箱裡還有剩下來的蛋糕,一閃神又扯遠了,但重點就是:請挑選讓自己身體真正感覺舒服的方法,而不是只是為了減重而勉強進食。

反正嘛,如果你吃進嘴裡的東西最後讓身體愈來愈虛弱,即使體重變輕,那算哪門子健康?有時候真覺得我們應該少傳播那些可疑理論,多分享自身親身經歷,也許比較有參考價值。不知道你自己最想揭穿哪個營養迷思?很歡迎留言討論一下,欸,也許我們真的可以一起慢慢走向更友善、更自在的飲食日常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