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想來聊一個...我自己覺得,嗯,蠻根本的問題。
就是,吃東西這件事。不是說要吃什麼才健康,那種文章很多了。我想說的是...我們跟「味道」的關係。這件事,好像...好像很少人好好聊過。
重點一句話
說到底,很多時候我們飲食習慣會歪掉,其實不是我們意志力不夠,而是...我們的舌頭「累了」,變遲鈍了,所以才需要越來越重的味道去刺激它。
你可能沒想過,但味覺跟嗅覺一樣會「麻痺」
對,就是麻痺。我想想...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就是...你噴同一款香水,噴了很久,久到你自己都聞不太到味道。可是身邊的人會說,「你今天香水噴很濃喔」。
這就是感官適應。你的鼻子習慣了那個味道,所以自動把它過濾掉了。除非你換一款新的,或是隔很久再聞,你才會重新「聞到」它。
嗯...舌頭上的味覺,其實一模一樣。你想想,如果我們每天...每天都給它吃那種很辣、很鹹、很多醬料的東西,久了之後,舌頭上的味蕾...它就累了。它會覺得,喔,這種強度才是「正常」。
然後呢,當你吃到一些比較...嗯,比較單純的食物,像是...一碗白飯,或是一條清蒸的魚。你會覺得...「啊,沒味道」。
但真的是食物沒味道嗎?還是...我們的舌頭,已經被「校正」到一個比較高的刺激水平了?我覺得...這點很值得想一想。因為一旦你覺得東西沒味道,下一步,自然就是...加更多醬、撒更多鹽、淋更多辣油。然後就...嗯,就這樣循環下去了。
所以,要怎麼把舌頭「叫醒」?
這個問題...嗯,答案其實有點反直覺。不是去找更好吃的東西,反而是...反過來。去吃「沒那麼好吃」的東西。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怪,但請聽我說完。
這裡有兩個...我自己覺得,蠻關鍵的實作方法。
方法一:刻意練習「簡單飲食」
簡單飲食...不是叫你吃水煮餐吃到懷疑人生啦,不是那個意思。它的重點是,暫時把那些複合、濃郁的調味拿掉。讓食物回到它...嗯,它本來的樣子。
比方說,你平常習慣吃很多醬料的乾麵。那你可以試試看,改成只加一點點醬油和蔥花的湯麵。或是,你很愛吃炸雞排,也許可以換成...烤的雞腿排,只用鹽和胡椒簡單調味。
一開始一定會不習慣,會覺得...「好空虛」。這是正常的,因為你的舌頭還在等那個它習慣的重擊。但只要撐過幾天...我自己是覺得,大概三天到一個禮拜,很神奇的事情會發生。
你會突然發現,欸,原來...原來高麗菜本身是甜的。原來米飯...是有香氣的。你開始能嚐到食材自己的味道。那不是調味料給你的,是食物本身就有的。這時候,你的舌頭才算是真正...嗯,重新開機了。
說到這個,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很不一樣。比如說,衛福部國健署一直在推那個「我的餐盤」,用很清楚的圖像告訴你,每餐要有幾份蔬菜、幾份蛋白質...它是一個很棒的、很「量化」的指南。但它比較是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
而像...我之前看一些資料,提到印度那邊的飲食文化,他們雖然也用很多香料,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嗯,是不同區域的風味和傳統,是一種跟生活、跟土地連結更深的感覺。我們今天討論的這種「味覺重置」,比較像是介於兩者之間。它不是純粹的營養計算,也不是文化探索,而是一種...向內的、關於「感知」的練習。我覺得這幾種看法,可以互相互相補充,還蠻有趣的。
方法二: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好好咀嚼」
這點...這點真的,我覺得比吃什麼還重要。我們...我們都太習慣狼吞虎嚥了。食物進到嘴巴,隨便咬個幾下,就吞下去了。
但「咀嚼」這個動作,其實超級關鍵。它不只是把食物磨碎而已。
你想,當你慢慢咀嚼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第一,食物停在嘴巴裡的時間變長了。這給了你的舌頭更多時間去...去「分析」這個味道。第二,唾液會大量分泌。唾液裡面,其實有消化酶,它會跟食物產生化學反應,把澱粉轉化成帶有甜味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你如果慢慢嚼一塊麵包或一口飯,會越嚼越甜。
那個甜味,不是加糖的甜,是食物最原始的能量,被你的身體...嗯,親手解鎖出來的感覺。真的,你試一次就知道了。
而且不只這樣,咀嚼這個重複的動作,它會...它會透過神經,告訴你的大腦:「嘿,我在吃東西了,可以準備產生飽足感了。」所以,慢慢吃、好好咀嚼的人,通常不用吃很多,就會覺得飽。反過來說,吃很快的人,大腦根本來不及反應,等你覺得飽的時候...通常都已經吃過量了。
所以...嗯,結論就是,吃少一點,但每一口都多嚼幾下。身體的負擔會變小,但你從食物裡得到的滿足感和營養,反而...反而會變多。
一張表看懂:兩種飲食習慣的差別
我把它整理成一個...一個比較表,這樣可能...可能更清楚一點。你看喔,這不是說哪個絕對好、哪個絕對壞,而是一個...一個選擇的後果。
| 比較項目 | 重口味、快食的習慣 | 清淡、慢食的習慣 |
|---|---|---|
| 對味覺的影響 | 嗯...就是...舌頭會變遲鈍啦。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然後...然後就想吃更鹹更辣的,惡性循環。 | 味蕾會變得很敏銳。連很細微的味道,像是蔬菜的清甜,你都能感覺到。吃東西變成一種...探索。 |
| 對食量的影響 | 吃很快,大腦來不及喊停。很容易...真的很容易就吃撐了,但心裡還是不滿足。 | 因為嚼得久,大腦有時間反應。通常吃不多就覺得飽了,而且是那種...很舒服的飽足感。 |
| 對消化系統 | 你想想,一堆沒嚼爛的東西直接丟到胃裡...胃會很辛苦啊。而且重油重鹹,負擔超大。 | 唾液已經先幫忙做初步分解了,等於是幫胃減輕工作量。整個消化過程會...順很多。 |
| 心理滿足感 | 追求的是一種瞬間的、強烈的刺激。爽一下,然後就沒了。有點像...感官的速食。 | 是一種...嗯,比較平靜、持續的滿足。不只是嘴巴,是整個身心都覺得被照顧到了。 |
| 長期風險 |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消化問題、三高...很多慢性病都跟這個有關。身體一直在發炎的狀態。 | 身體負擔小,感官敏銳。比較容易維持在一個...嗯,平衡、健康的狀態。 |
不只是吃,連「看」跟「喝」都有關係
這個話題延伸出去,其實還蠻廣的。它不單純是嘴巴裡的事。
比如說,「視覺」。同一道菜,你把它隨便扔在盤子裡,跟...你把它好好地擺盤,旁邊還放點裝飾。哪個會讓你更想吃?一定是後者嘛。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餐廳...越來越重視擺盤。因為「吃」這個體驗,是從眼睛看到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好看的食物,會讓你的大腦提前分泌...嗯,分泌期待感,這也會影響你對味道的感受。所以,在家裡吃飯,就算只是很簡單的菜,也可以試著...把它裝在一個你喜歡的、漂亮的盤子裡。這個小小的儀式感,其實很重要。
還有「喝」。我們常常是吃飯配水,咕嚕咕嚕就喝下去了。但原文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叫「要用『吃』的方式來『喝』」。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喝東西的時候,不管是果汁、牛奶還是湯,不要直接吞下去。讓它在嘴裡停留一下,就像...你在咀嚼它一樣。讓液體跟你的唾液充分混合。這樣做,不只是為了消化,也是為了...完整地品嚐那個味道。你會發現,原來柳橙汁的味道,不是只有酸跟甜,它還有...還有更複雜的層次。
常見錯誤與修正
嗯...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一些坎。我整理幾個常見的狀況。
- 錯誤一:「我就是要完全無味!」
這...這就有點極端了。清淡飲食不是要你完全放棄調味。鹽、好的油、天然的香料,這些都是好東西。重點是「適量」,並且去感受調味料如何「提升」而不是「覆蓋」食物的原味。完全無味,反而很難堅持下去。 - 錯誤二:「改變個兩天就放棄。」
就像我前面說的,味覺的調整需要時間。頭幾天一定會覺得很難受、很空虛。這是戒斷症狀,很正常的。你要...你要給你的身體一點時間去適應。不要因為一開始的不習慣,就覺得「啊,這個方法不適合我」。再...再多堅持一下下。 - 錯誤三:「只改變吃的,喝的沒改。」
很多人會忽略飲料。你可能午餐吃得很健康,結果下午灌了一杯全糖的手搖飲。那...那前面的努力,等於就有點...嗯,打了折扣。含糖飲料是味覺疲勞的另一個大魔王。如果真的想調整,喝的東西要跟著一起,改成無糖茶或水,效果才會出來。
所以,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不是要大家從此都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美食當然還是要享受的。
我自己覺得,關鍵在於...「平衡」和「覺察」。
你可以設定一個...比如說,一個禮拜裡面,有五天,你盡量吃得簡單、清淡,好好咀嚼。然後...另外兩天,你可以放鬆一點,去吃你想念的麻辣鍋、鹹酥雞。有趣的是,當你的味覺變敏銳之後,你再去吃那些重口味的東西,你可能會發現...「欸,怎麼這麼鹹?」或「好像有點太油了」。
你不是在「限制」自己,而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自己開始會「選擇」了。它會告訴你什麼東西讓它舒服,什麼東西讓它不舒服。我們真正要做的,只是...把這個內建的、精密的感知系統,重新打開而已。
嗯...大致上就是這樣。這是一個...需要一點耐心,但我覺得,非常值得的練習。因為它改變的不只是你的飲食,而是你跟自己身體的關係。你會...嗯,你會更懂它。
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了:
你是不是也常覺得食物「沒味道」?或是你曾經試過改變飲食習慣嗎?試著在下一餐,不管吃什麼,都刻意多咀嚼5-10下。感受看看,味道、飽足感、或是任何身心的感覺,有沒有那麼一點點不同?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微小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