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可以做的事 - 幫助家長降低兒童攝取人工色素,減少行為問題風險
- 檢查食品包裝成分標示,選擇不含日落黃、檸檬黃等6種常見人工色素的產品。
這些色素經研究證實會增加兒童過度活躍風險,歐盟亦要求相關產品加註警語,可有效避開高風險來源[2]。
- 每週至少有5天以天然食材(如新鮮蔬果、原味堅果)替代糖果、餅乾與汽水作為孩子點心。
多數加工零食含人工添加物,改以自然原型食物能大幅降低攝入量,有助穩定行為及注意力[2]。
- 發現孩子出現持續7天以上明顯躁動或注意力下降時,記錄飲食並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建議。
*部分*孩童對人工色素敏感,如能及早評估狀況並獲得專業意見,可釐清是否與飲食有關[1][2]。
染料與兒童躁動的爭議背景碎談
# 食品色素會讓兒童變得過度活躍嗎?
這話題最近又被炒起來,唉,尤其在川普政府一連串科學資訊混亂的背景下,好像什麼都能扯上陰謀。人工食品色素,欸,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成了眾矢之的——可能跟MAHA運動也有點關係吧。這些團體裡頭,有不少人堅信人工色素是導致現代兒童各種狀況的禍首,他們幾乎篤定,只要把這些東西禁掉,小孩馬上就能「正常」起來。但說真的,事情哪有那麼簡單呢?
順帶一提,我剛剛去倒了杯水,結果冰箱燈又壞了…啊對,拉回來講FDA專員Dr. Marty Makary。他前陣子發表了一篇評論(嗯,其實我也不太記得是哪一天看到的),裡面提到一份據說證明食品色素有害的研究。他特別講:「我們在《Lancet》期刊上有隨機對照試驗數據」,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很權威。其實他應該是在說2007年英國做的那個著名隨機試驗吧,那時候鬧得沸沸揚揚。總之,就是這樣啦。
這話題最近又被炒起來,唉,尤其在川普政府一連串科學資訊混亂的背景下,好像什麼都能扯上陰謀。人工食品色素,欸,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成了眾矢之的——可能跟MAHA運動也有點關係吧。這些團體裡頭,有不少人堅信人工色素是導致現代兒童各種狀況的禍首,他們幾乎篤定,只要把這些東西禁掉,小孩馬上就能「正常」起來。但說真的,事情哪有那麼簡單呢?
順帶一提,我剛剛去倒了杯水,結果冰箱燈又壞了…啊對,拉回來講FDA專員Dr. Marty Makary。他前陣子發表了一篇評論(嗯,其實我也不太記得是哪一天看到的),裡面提到一份據說證明食品色素有害的研究。他特別講:「我們在《Lancet》期刊上有隨機對照試驗數據」,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很權威。其實他應該是在說2007年英國做的那個著名隨機試驗吧,那時候鬧得沸沸揚揚。總之,就是這樣啦。
FDA長官引用的研究與媒體誤讀
這項研究的重點,就是在看各種食品添加劑會不會讓兒童出現比吃安慰劑還要嚴重的過動行為。其實,說到底啦,大家最在意的不就這個嗎?但有趣的是,那份試驗裡面,好像數據根本沒怎麼站得住腳——嗯,我是說針對Dr. Makary所強調的那一部分。如果真的硬要講結論,大概只能說,這個結果可能反而傾向於:人工食品添加劑對小孩過動沒啥明顯影響吧。啊,其實我剛才還想到別的,不過先放著,回來繼續聊科學內容。
## 該研究
被大家拿來引用那篇,其實算是早期科學領域裡水準很高的一份了(雖然現在想起來,都二十年快過去了,有點感嘆)。當時同類型的研究並不多,所以它幾乎算是蠻突出的存在。唉,要不是2000年代之後隨機對照試驗技術更新進步飛快,也許它還更經典。不過話又說回來,很少有論文能夠隔了近20年還能大致撐得住檢驗,這也挺難得。欸,我剛突然想到昨晚煮泡麵忘記關火——呃,不管了、拉回正題。本次他們設計的方法倒是簡單直接,也就是你一看就懂那種。
## 該研究
被大家拿來引用那篇,其實算是早期科學領域裡水準很高的一份了(雖然現在想起來,都二十年快過去了,有點感嘆)。當時同類型的研究並不多,所以它幾乎算是蠻突出的存在。唉,要不是2000年代之後隨機對照試驗技術更新進步飛快,也許它還更經典。不過話又說回來,很少有論文能夠隔了近20年還能大致撐得住檢驗,這也挺難得。欸,我剛突然想到昨晚煮泡麵忘記關火——呃,不管了、拉回正題。本次他們設計的方法倒是簡單直接,也就是你一看就懂那種。

2007年英國隨機試驗細節混雜
這個作者啊,他就把兩批小孩,年紀一組才3歲、一組8、9歲的,反正都還挺小啦——分別餵了三種食品添加劑,有高劑量、低劑量還有安慰劑。講真的,一開始我還在想,小孩子吃這些東西到底會不會難喝,但他們很聰明欸,全都混進果汁裡頭去,好像是怕小孩發現嘛,也避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哪個配方。嗯……總之就是要遮掩那個安慰劑。不過,我突然想到,上次我喝某種果汁也覺得怪怪的,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唉,說回來,他們研究的方法叫什麼「交叉設計」,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其實就是每個小孩會在莫名其妙的時間被隨機分派吃不同配方,所以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吞下的是添加劑、什麼時候只是普通安慰劑而已。
然後,他們這次測試那些添加劑裡面,包括一些美國現在正在審查的成分,例如Yellow 5、Yellow 6、Red 40……名字都很科幻欸。研究又規定說低、高兩組分別給20mg或30mg,然後作者解釋,這其實就跟2包糖果零食或4包差不多。我數學一直不好啦,不過感覺那些數字確實常見在市面上零嘴裡。有沒有覺得生活處處有風險?總之,就是設法模擬日常攝取。
至於他們怎麼評估小朋友的過動行為呢?簡單講,就是用三種方式:家長評分、老師評分,加上研究現場調查員也來湊一腳,各自打個分數再加起來平均出一個綜合結果。唉,有時候我在想,到底誰評價最準?老師有點嚴格,家長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不過算了,他們是全部數據拿來平均比較,看服用食品添加劑跟只拿安慰劑時綜合分數有差嗎。啊對了,關於Dr.如何呈現這項研究——現在看起來都是依照上述方法和資料分析出來的啦,就這麼一回事,細節其實也沒太多花招。
然後,他們這次測試那些添加劑裡面,包括一些美國現在正在審查的成分,例如Yellow 5、Yellow 6、Red 40……名字都很科幻欸。研究又規定說低、高兩組分別給20mg或30mg,然後作者解釋,這其實就跟2包糖果零食或4包差不多。我數學一直不好啦,不過感覺那些數字確實常見在市面上零嘴裡。有沒有覺得生活處處有風險?總之,就是設法模擬日常攝取。
至於他們怎麼評估小朋友的過動行為呢?簡單講,就是用三種方式:家長評分、老師評分,加上研究現場調查員也來湊一腳,各自打個分數再加起來平均出一個綜合結果。唉,有時候我在想,到底誰評價最準?老師有點嚴格,家長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不過算了,他們是全部數據拿來平均比較,看服用食品添加劑跟只拿安慰劑時綜合分數有差嗎。啊對了,關於Dr.如何呈現這項研究——現在看起來都是依照上述方法和資料分析出來的啦,就這麼一回事,細節其實也沒太多花招。
受試兒童年齡、劑量設計跟奇怪現象
唉,馬卡里這個東西,單看數據嘛,你搞不好會直覺認為結果超明顯到沒話說,好像一切都很簡單。介入組和對照組之間那個差異,看起來大得令人有點想笑,不過這種第一眼的感覺常常很騙人。我其實剛開始也以為美國政府一定要馬上出來管一下這些混合物,畢竟誰願意拿小孩冒險?嗯,可是事情就偏不那麼單純。
作者發現的狀況複雜到讓人頭痛,而且坦白說,有時候你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才好。3 歲的小朋友如果接受的是低劑量混合物,他們確實、嗯,就是有一點過動,但又不是誇張那種,只是統計上有意義而已(欸…你懂嗎?)。偏偏高劑量的小孩反而沒事,這到底什麼邏輯?
拉回主題喔,再講下去我都快忘了自己在寫什麼。8/9 歲那群就換高劑量組出問題,有相似增加,可低劑量卻一點影響也沒有。不過還有更麻煩的。如果只把那些家長聲稱孩子喝了超過 85% 果汁、資料又完全無遺漏的受試者抓出來再分析一次,那效果好像變強了一丁點,但,其實啦,結論還是不穩定──怎麼講呢,就是沒辦法拍胸脯說「就是如此!」我現在越想越亂,大概就是研究本身太多細節沒法理清吧,好吧。
作者發現的狀況複雜到讓人頭痛,而且坦白說,有時候你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才好。3 歲的小朋友如果接受的是低劑量混合物,他們確實、嗯,就是有一點過動,但又不是誇張那種,只是統計上有意義而已(欸…你懂嗎?)。偏偏高劑量的小孩反而沒事,這到底什麼邏輯?
拉回主題喔,再講下去我都快忘了自己在寫什麼。8/9 歲那群就換高劑量組出問題,有相似增加,可低劑量卻一點影響也沒有。不過還有更麻煩的。如果只把那些家長聲稱孩子喝了超過 85% 果汁、資料又完全無遺漏的受試者抓出來再分析一次,那效果好像變強了一丁點,但,其實啦,結論還是不穩定──怎麼講呢,就是沒辦法拍胸脯說「就是如此!」我現在越想越亂,大概就是研究本身太多細節沒法理清吧,好吧。

父母、老師還有研究人員評分怎麼算?
如果食品添加劑真的會帶來什麼問題,那這些現象好像反而讓人一頭霧水。唉,怎麼說呢,首先你完全看不到什麼「生物劑量反應梯度」的影子。照理講啦,我們都會以為有害東西嘛,就該是吃得越多、麻煩就越大,對吧?結果不是。有時候只咬一小口毒鵝膏蘑菇身體就受不了,更別提那種整盤牛排上全都是致命真菌——光想像都噁心。
但在這裡,嗯,我又岔題了……拉回來,就是沒有發現預期中的劑量效應。在3歲的小孩裡面啊,那些攝取較多添加劑的小鬼反倒比吃比較少的還不容易出現過動狀況;奇怪吧?然後8/9歲兒童分組之間,不管加多少、減多少,看起來變化也沒啥大差異。真讓人疑惑,到底是哪裡出了錯呢?
但在這裡,嗯,我又岔題了……拉回來,就是沒有發現預期中的劑量效應。在3歲的小孩裡面啊,那些攝取較多添加劑的小鬼反倒比吃比較少的還不容易出現過動狀況;奇怪吧?然後8/9歲兒童分組之間,不管加多少、減多少,看起來變化也沒啥大差異。真讓人疑惑,到底是哪裡出了錯呢?
數據結果迷霧:低劑量反而效果大?
欸,關於這些添加劑導致過動,其實啦,可能性真的蠻低的——幾乎可以忽略。突然想到上次朋友還拿來講半天,結果數據超無感。唉,如果你硬是把劑量拉高個50%,也很難看到什麼多出來的效果,就算期待有點奇蹟發生,也沒有。好吧。
至於那個「影響非常微小」這件事,其實有時候真的讓人覺得,到底在糾結什麼?這種影響大概小到連自己都要懷疑是不是錯覺了,有一點點懷疑人生的感覺。嗯,反正就是微乎其微。喔對了,我剛才差點忘記正事:統計上的話,有人在意的那種p值啦,是介於0.02到0.044之間,看起來好像有一咪咪顯著性。但…先岔個題,最近天氣真是熱得莫名其妙,好像腦袋都融化了。不過標準化平均差則是在0.08–0.31之間,其實也是很細微。
所以說,如果你不是搞學術或研究數據那群人,大概也看不太出端倪,畢竟幅度超級小。就算某些添加劑和過動多少扯上點關聯,在日常生活裡還真是幾乎感受不到,要真的精確地測量到那些差異,只能靠科學家們拿著奇怪儀器猛盯吧。有時想想,我們是不是常常為這種幾近無感的東西操碎心?算了,回頭講重點好了:大致就這樣啦。
至於那個「影響非常微小」這件事,其實有時候真的讓人覺得,到底在糾結什麼?這種影響大概小到連自己都要懷疑是不是錯覺了,有一點點懷疑人生的感覺。嗯,反正就是微乎其微。喔對了,我剛才差點忘記正事:統計上的話,有人在意的那種p值啦,是介於0.02到0.044之間,看起來好像有一咪咪顯著性。但…先岔個題,最近天氣真是熱得莫名其妙,好像腦袋都融化了。不過標準化平均差則是在0.08–0.31之間,其實也是很細微。
所以說,如果你不是搞學術或研究數據那群人,大概也看不太出端倪,畢竟幅度超級小。就算某些添加劑和過動多少扯上點關聯,在日常生活裡還真是幾乎感受不到,要真的精確地測量到那些差異,只能靠科學家們拿著奇怪儀器猛盯吧。有時想想,我們是不是常常為這種幾近無感的東西操碎心?算了,回頭講重點好了:大致就這樣啦。

統計數字裡的微小效應和學術用語亂入
這一份針對兒童食品色素問題的大型研究,目前好像被普遍認為算是比較有參考價值的。雖然嘛,1970年代跟1980年代那批相關實驗,大多都是小樣本在弄,也不知道那些研究人員當時到底想表達什麼。可信度…嗯,怎麼說,就是各種原因下來讓人存疑吧。有時候我自己都會想,難道就不能有個一錘定音的答案?唉,不過現階段看起來這項調查還是比其他資料要更能服眾一些。
好啦,轉個話題——啊不對,其實還是在講色素。說到美國到底該不該禁用食品色素,我自己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意見啦。畢竟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大部分這類東西根本沒被核准使用的地方,欸,這也不是什麼安全警報啦,只是我們那邊文化需求很低罷了。我們平常吃的那些食物…其實和其他國家也沒太大差異。有點無聊是不是?隨便啦。
澳洲目前早餐穀片唯一通過核可的著色劑就是Red 2,而且規定用量很嚴格。乳製品裡面則完全不准加人工色素。有一次我朋友問我:「Red 3不是聽起來很化學嗎?」其實它可以加,但只能用在蜜漬櫻桃或蛋糕裝飾上。總覺得規矩挺細緻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食品標準局(FSANZ)已經查過很多回了,他們發現澳洲、紐西蘭兒童暴露於人工色素的機會一直都很低。我偶爾會懷疑,是不是大家也根本不太在乎這件事情。不管怎樣,至少現在看起來情況還算單純。
好啦,轉個話題——啊不對,其實還是在講色素。說到美國到底該不該禁用食品色素,我自己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意見啦。畢竟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大部分這類東西根本沒被核准使用的地方,欸,這也不是什麼安全警報啦,只是我們那邊文化需求很低罷了。我們平常吃的那些食物…其實和其他國家也沒太大差異。有點無聊是不是?隨便啦。
澳洲目前早餐穀片唯一通過核可的著色劑就是Red 2,而且規定用量很嚴格。乳製品裡面則完全不准加人工色素。有一次我朋友問我:「Red 3不是聽起來很化學嗎?」其實它可以加,但只能用在蜜漬櫻桃或蛋糕裝飾上。總覺得規矩挺細緻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食品標準局(FSANZ)已經查過很多回了,他們發現澳洲、紐西蘭兒童暴露於人工色素的機會一直都很低。我偶爾會懷疑,是不是大家也根本不太在乎這件事情。不管怎樣,至少現在看起來情況還算單純。
澳洲日常經驗裡少了人工色素又如何
馬卡里醫生這次說的,嗯,其實和現在澳洲的法規差不多啦。欸,有時候會覺得,旅行太多真的讓人麻木,像我這樣常常飛來飛去的人嘛,不免就會想:那些色素到底有什麼了不起?反正吃起來根本沒啥差。記得在澳洲超市買Froot Loops,那顏色是比波士頓的淡一點,可是真的要挑剔,大概也挑不出什麼大問題。
然後又忍不住分神一下——唉,每次講到食品添加物總有人問有沒有什麼可怕後果,但我回頭認真查了資料啊,大部分人工色素其實可以直接換成天然來源,也沒誰特別抱怨味道跑掉或變難吃。不過,我還是會猶豫……目前現有證據,好像也沒真的支持「食用色素會讓孩子變過動」這個說法。當初我們做過一個很大的、還蠻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就是那種設計精密得很、每個環節都卡死,不給你鑽漏洞——結果咧?看起來真的沒有那層關聯性。
稍微岔開話題,我之前還拿FSANZ(澳紐食品標準局)和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報告翻了一遍,他們也是下同樣結論:沒有發現明確影響。好吧,甚至連美國FDA在2011年都覺得那些研究結果並不值得擔心。寫到這裡就只能攤手啦,在澳洲,你要問兒童普遍性的過動問題是不是跟食品色素扯上邊,目前幾乎可以肯定答案是不太可能,所以大家別太緊張吧……至少依現在狀況看是如此。
然後又忍不住分神一下——唉,每次講到食品添加物總有人問有沒有什麼可怕後果,但我回頭認真查了資料啊,大部分人工色素其實可以直接換成天然來源,也沒誰特別抱怨味道跑掉或變難吃。不過,我還是會猶豫……目前現有證據,好像也沒真的支持「食用色素會讓孩子變過動」這個說法。當初我們做過一個很大的、還蠻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就是那種設計精密得很、每個環節都卡死,不給你鑽漏洞——結果咧?看起來真的沒有那層關聯性。
稍微岔開話題,我之前還拿FSANZ(澳紐食品標準局)和EFSA(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報告翻了一遍,他們也是下同樣結論:沒有發現明確影響。好吧,甚至連美國FDA在2011年都覺得那些研究結果並不值得擔心。寫到這裡就只能攤手啦,在澳洲,你要問兒童普遍性的過動問題是不是跟食品色素扯上邊,目前幾乎可以肯定答案是不太可能,所以大家別太緊張吧……至少依現在狀況看是如此。

ADHD盛行率比較,顏色真的無關?
如果真的說食用色素會讓兒童產生很嚴重的過度活躍問題——就像大家傳言那樣——那應該會看到美國的兒童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例比澳洲明顯高才對啊。畢竟,美國對人工染料的使用,欸,不用懷疑,數量確實遠超澳洲。不過怪的是,其實兩邊小孩ADHD發生率蠻接近的。我有點納悶,但數據就是這樣。
澳洲最近一次全國性統計,是2013/14年,那時候調查出來大約8.2%的兒童患有ADHD;美國方面呢,2016和2019年的資料是9.8%。喔,有趣,我一直覺得差距會更大。嗯,現在比較麻煩的是,好像找不到更新一點的澳洲盛行率估算。有點卡住了。但處方藥相關資料還是有啦——根據全國醫藥數字,目前大概有6%在0–17歲之間的小孩正在服用ADHD藥物,這跟美國CDC公布的處方率也差不太多。
然後岔一下題…我剛剛突然想到自己小時候連巧克力都吃不多,也沒人跟我講什麼染料之類。拉回來!說到澳洲這邊喔,他們開立相關藥物處方量真的是暴增,自2013年至2024年間直接飆了四倍。你看,只靠食品添加劑去解釋整個現象,好像硬要湊理由似的。我不是說完全沒影響,大概它們或許還是某部分原因吧。但是十幾年來澳洲食品安全規範裡關於染料其實都沒什麼變化,所以要把責任全推給人工色素?唉,很難相信啦。
澳洲最近一次全國性統計,是2013/14年,那時候調查出來大約8.2%的兒童患有ADHD;美國方面呢,2016和2019年的資料是9.8%。喔,有趣,我一直覺得差距會更大。嗯,現在比較麻煩的是,好像找不到更新一點的澳洲盛行率估算。有點卡住了。但處方藥相關資料還是有啦——根據全國醫藥數字,目前大概有6%在0–17歲之間的小孩正在服用ADHD藥物,這跟美國CDC公布的處方率也差不太多。
然後岔一下題…我剛剛突然想到自己小時候連巧克力都吃不多,也沒人跟我講什麼染料之類。拉回來!說到澳洲這邊喔,他們開立相關藥物處方量真的是暴增,自2013年至2024年間直接飆了四倍。你看,只靠食品添加劑去解釋整個現象,好像硬要湊理由似的。我不是說完全沒影響,大概它們或許還是某部分原因吧。但是十幾年來澳洲食品安全規範裡關於染料其實都沒什麼變化,所以要把責任全推給人工色素?唉,很難相信啦。
政策決策靠錯誤科學,色彩褪去也罷
說真的,關於禁止食用色素這件事,我實在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嗯,雖然嘴上這樣講,還是忍不住想多聊兩句。畢竟每次談到這個議題,就又讓人聯想到川普政府那些奇怪的科學判斷方式,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會想到。好像,只要一提「科學評估」,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全部都查過啦——結果沒有哪一項理性分析認為要禁掉這些色素。
唉,好吧,我剛剛想到昨天在超市看到粉紅色糖霜的杯子蛋糕,不過重點不是蛋糕啦,拉回來,其實FDA局長拿來當作禁令依據的那個主要證據,也早就給世界上很多監管機構獨立審查了。他們翻來覆去看,到現在沒任何單位覺得那份報告能證明食用色素跟過動之間有什麼牽連。
所以,如果只是為了這些討論,把糖霜顏色弄淡一點……欸,大概誰也不會真正在意吧?大部分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別,我自己搞不好也注意不到。但事情真正詭異的是,美國那些決策者居然還願意基於這麼明顯有爭議、幾乎沒共識的科學資料去下判斷。到底是在堅持什麼呢?
唉,好吧,我剛剛想到昨天在超市看到粉紅色糖霜的杯子蛋糕,不過重點不是蛋糕啦,拉回來,其實FDA局長拿來當作禁令依據的那個主要證據,也早就給世界上很多監管機構獨立審查了。他們翻來覆去看,到現在沒任何單位覺得那份報告能證明食用色素跟過動之間有什麼牽連。
所以,如果只是為了這些討論,把糖霜顏色弄淡一點……欸,大概誰也不會真正在意吧?大部分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別,我自己搞不好也注意不到。但事情真正詭異的是,美國那些決策者居然還願意基於這麼明顯有爭議、幾乎沒共識的科學資料去下判斷。到底是在堅持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