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心臟健康。你知道嗎,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的頭號殺手,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很多人聽到要「保養心臟」,就覺得一定很麻煩、要吃一堆藥或保健品,老實說,我自己以前也這麼想。
但後來深入研究才發現,根本不是那樣。真正科學證實有效的方法,反而都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小細節裡。
重點一句話
想讓心臟更強壯,關鍵不是什麼神奇藥丸,而是每天吃對的東西、少吃錯的東西,再搭配規律運動,就這麼簡單,但需要持之以恆。
最有力的證據:一個西班牙大型研究
說到心臟健康,就不能不提「地中海飲食」。這不是什麼新潮的減肥法,而是被超多研究證實有效的飲食模式。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個叫 PREDIMED 的研究了。
這個研究在西班牙做的,找了七千多個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人。想想看,七千多人,這規模很大啊。他們把这些人分成三組:
- 第一組:吃地中海飲食,然後每個禮拜再多喝差不多一公升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一公升!超豪邁)
- 第二組:一樣吃地中海飲食,但每天多吃一把堅果(大概 30 克)。
- 第三組:吃所謂的「低脂飲食」,就是盡量少碰動物和植物脂肪。
結果追蹤了快五年,你猜怎麼著?吃地中海飲食的那兩組,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竟然比吃低脂飲食的那組,低了將近 30%!差不多是三成耶,這個數字真的很驚人。所以,別再說吃油一定不健康了,吃對「好油」才是重點。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後續的研究都一直強調,你越是認真實踐地中海飲食,整體的死亡率就越低。這不是說你偶爾吃一餐就算數,而是要把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好,那具體怎麼做?
OK,理論講完了,我知道大家最想問的還是「所以我到底該怎麼做」。我把原文那十點,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成幾個大方向,這樣比較好記。
方向一:多吃這些「原型食物」
簡單講,就是盡量吃食物原來的樣子。
- 蔬菜水果要夠:這點應該不用多說了,地中海飲食的核心就是大量的蔬果。
- 選擇全穀類:什麼是全穀?就是沒有被過度加工、保留了麩皮、胚芽和胚乳的穀物,像糙米、燕麥、藜麥。跟我們常吃的白米、白麵包不一樣,後者只剩下提供澱粉的胚乳,營養少很多。美國的飲食指南建議一天至少一半的穀物要來自全穀,大概是三到五份。一份差不多是半碗煮熟的飯。有研究顯示,每天吃個 70 公克(大概三份)的全穀,總死亡風險可以降低 22%,心血管死亡風險更可以降 23%。這個投資報酬率超高!
- 蛋白質來源多樣化:多從植物和海鮮來攝取蛋白質。特別是深海魚,像是鮭魚、鯖魚,它們富含 Omega-3。說到這個,Omega-3 真的超重要,但有數據說超過九成的美國人攝取不足。體內血液中的 Omega-3 指數,甚至被當成長壽的一個指標。每增加 1%,死亡風險可以降低 20%。如果你是吃素的,或是很難一週吃到二到四次魚,那真的要特別注意 Omega-3 的補充。
方向二:避開這些「心臟殺手」
光是多吃好的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減少壞東西的攝取。
- 少點鹽巴: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建議成人一天鈉攝取量不要超過 2,300 毫克,大概就是一小茶匙的鹽。這點跟我們台灣衛福部的建議其實差不多,但老實說,台灣的外食隨便吃都超容易超標,一個便當、一碗牛肉麵...鈉含量都很驚人。有高血壓的人,甚至要控制在 1,500 毫克以下。
- 減少添加糖:糖真的不是好東西。有個比喻我覺得很貼切:糖就像「魔鬼氈」,它會讓膽固醇更容易黏在你的動脈管壁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含糖飲料,喝越多,風險越高。這可不是我亂說的,是 2024 年一篇大型回顧研究的結論。
- 遠離超加工食品:這是我覺得現代人最需要注意的一點。在美國、加拿大這種國家,超加工食品甚至佔了總熱量攝取的快八成,超誇張。什麼是超加工食品?你可以參考下面這個叫 NOVA 的分類法。
食物加工程度怎麼分?
這是一個巴西學者提出的 NOVA 食品分類系統,我覺得蠻好懂的,可以幫我們快速判斷該不該吃。
| 分類 | 大概是啥 | 我的碎碎念 |
|---|---|---|
| 第一類:未加工或微加工食品 | 新鮮蔬果、豆類、全穀類、蛋、肉 | 就是食物的原型啦,從菜市場或超市買回來,需要自己煮的那種。最推薦! |
| 第二類:加工烹飪原料 | 油、鹽、糖、奶油 | 這些是拿來煮菜用的,本身不是主角。自己煮菜時會用到,但要適量。 |
| 第三類:加工食品 | 罐頭蔬菜、簡易麵包、起司 | 通常是第一類加上第二類做成的。為了保存或風味,加了點鹽或糖,還算可以辨認出食物原型。可以吃,但要注意成分。 |
| 第四類:超加工食品 | 汽水、零食、糖果、冰淇淋、泡麵、重組肉、微波食品 | 這個就母湯了。通常有五種以上成分,成分表你還看不懂。高熱量、高鹽、高糖、高壞脂肪,但沒什麼營養。能不碰就不要碰。 |
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大陷阱:酒精
好,就算你上面說的都做得很好,飲食健康、規律運動,但有一個東西可能會讓你前功盡棄,那就是「酒」。
很多人都聽過「喝紅酒對心臟好」,但說真的,這個說法爭議越來越大。現在更多的研究指出,不管喝哪種酒,只要過量,對身體就是弊大於利。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一種叫做「酒精性心肌病變」的問題,心臟會變大、變無力,最後導致心臟衰竭。
而且,喝酒不只傷心,還會增加肥胖的風險,而肥胖本身就是心臟病的一大危險因子。更可怕的是,酒精跟癌症的關係。現在的共識是,沒有所謂的「安全飲酒量」,只要喝了,罹癌風險就會增加。它跟肥胖是增加癌症風險最主要的兩個營養相關因素。
所以,為了心臟好、也為了防癌,酒,真的還是少喝為妙,最好是不喝。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整理幾個大家常有的迷思。
- 迷思一:我只要多吃「健康食品」就好?
修正:不對喔。除了「多吃好的」,「少吃壞的」同等重要。你不能一邊吃著鮭魚、酪梨,一邊又喝含糖飲料、吃一堆零食,這樣效果會大打折扣。 - 迷思二:所有脂肪都是壞蛋?
修正:當然不是。身體需要脂肪,但要選對種類。像特級初榨橄欖油、堅果、魚油裡的脂肪,就是我們需要的好脂肪。該怕的是超加工食品裡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 迷思三:我又沒過重,應該不用擔心吧?
修正:體重正常不代表心血管就一定健康。瘦子也可能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的問題,這跟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甚至基因都有關係。所以不管胖瘦,這些健康原則都適用。
總結來說,保護心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衝刺。不用追求一百分,但求每天都能比昨天進步一點點。與其花大錢買一堆昂貴的保健品,不如把錢省下來,多買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好的橄欖油,可能還更有效。
說了這麼多,在這幾點裡面,你覺得對自己來說最難改變或戒掉的是哪個習慣呢?是戒不掉手搖飲,還是很難拒絕宵夜的誘惑?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