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個人化營養」
最近很多人在談這個,但老實說,聽起來好像很複雜,要嘛驗 DNA,要嘛做一堆昂貴的檢測。我自己是覺得,先別想那麼遠,其實個人化營養的核心概念很簡單,就是:沒有一套飲食法適合所有人。
你媽叫你多吃的,不一定適合你;健身網紅推薦的菜單,可能對你的目標根本沒幫助。每個人的身體、生活階段、目標都獨一無二,所以吃的東西當然也要跟著調整。這不是什麼新潮的黑科技,反而是回歸到一個很基本的道理。
重點一句話
別再盲從「超級食物」或單一飲食法了,學會根據你自己的人生階段(像懷孕、更年期)和健康目標(想減重?增肌?還是睡好一點?)來調整飲食,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個人化營養」。
為什麼這件事突然變得很重要啊?
以前我們都覺得吃得「健康」就好,但現在科學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有幾個證據真的蠻有趣的。
第一個就是,你知道嗎,你的腸道根本是你第二個大腦。這幾年超多研究在講「腸腦軸線」 (Gut-Brain Axis),簡單講,你腸子裡的細菌(腸道菌相)會直接影響你的心情、焦慮程度,甚至睡眠品質。有些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種類,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你吃對東西,心情真的會變好。
還有啊,另一個經典例子就是「地中海飲食」。這套飲食法大概是全世界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了。它不是叫你吃什麼神奇的單一食物,而是一個整體的飲食「模式」——大量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好的油脂(像橄欖油),還有適量的魚跟堅果。長期這樣吃的人,心血管疾病、甚至某些癌症的風險都比較低。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證明「怎麼組合」食物,遠比「吃不吃某樣東西」來得重要。
好,那到底該怎麼「個人化」?
說了半天,重點還是「怎麼做」。個人化不一定得花大錢。你可以從你現在最在意的「目標」開始。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讓你看看不同目標,飲食策略差在哪。這不是嚴格的規定,只是一個思考方向。
| 你的目標 | 可以多吃點什麼? (思考方向) | 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 (避雷區) |
|---|---|---|
| 想減重,但不要餓肚子 | 蛋白質跟纖維質要夠。像是雞胸肉、豆腐、豆類、大量的蔬菜。重點是飽足感,讓你不會一直想找零食。 | 精緻澱粉跟含糖飲料。不是說完全不能碰,但那個... 你知道的,它們是熱量炸彈又沒啥營養,很容易破功。 |
| 希望增肌/運動表現更好 | 運動後補充優質蛋白質跟適量碳水。例如乳清蛋白、希臘優格配水果。碳水是能量來源,別完全不吃! | 只吃蛋白質,完全忽略碳水。這樣身體沒能量,肌肉也長不好。還有,不要以為運動了就可以亂吃垃圾食物。 |
| 最近壓力大、想睡好一點 | 可以試試富含鎂、色胺酸的食物。像是堅果、香蕉、溫牛奶、全麥麵包。這些有助於放鬆神經。 | 睡前大吃大喝,或是吃太多刺激性的東西,比如咖啡因、辛辣食物。這會讓你的身體更亢奮,根本睡不著。 |
| 消化不太好、容易脹氣 | 溫和、好消化的食物。像是優格、味噌這類發酵品可以補充好菌。還有,纖維要慢慢增加,不然腸胃會抗議。 | 一次吃太多高纖維或高油脂的食物。有些人對某些食物就是比較敏感,比如豆類或奶製品,這就要自己觀察了。 |
不只看目標,也要看「人生階段」
這個超重要,但常常被忽略。不同年紀、不同生理狀況,營養需求差很多。
例如懷孕期或哺乳期的媽媽,需要的鐵、鈣、葉酸就比一般人多很多。這不是「補品」的概念,而是為了寶寶跟媽媽兩個人的健康。這時候的個人化,就是安全第一,而且要確保關鍵營養素足夠。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台灣跟國外的建議有時候會有點不一樣。例如,美國的 FDA 可能會對某些魚類的汞含量提出警告,建議孕婦避開。但我們在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的《孕期營養手冊》就會更具體地列出我們常吃的魚種,哪些可以吃、建議吃多少。這就是一種在地化的調整,你住在台灣,當然是參考國健署的建議比較貼近生活,而不是照單全收國外的資訊。
還有像是更年期的女性,因為荷爾蒙變化,骨質流失會變快,對鈣質和維生素D的需求會增加。這時候的飲食重點就會偏向預防骨質疏鬆。而對於年長的長輩,他們可能牙口不好、吸收變差,所以食物質地要軟、蛋白質要夠但不能太油膩,這也是一種非常實際的個人化調整。
小心!別讓「個人化」變成新的焦慮
不過呢,凡事都有個限度。現在有兩個很流行的概念,我覺得就有點被過度解讀了。
第一個是「無麩質飲食」 [Gluten-Free]。老實說,除非你是真的有「乳糜瀉」或「麩質不耐症」這些經過醫生診斷的疾病,不然真的沒必要刻意去避開麩質。麩質就是小麥、大麥裡的一種蛋白質。對大部分人來說,它完全無害。很多人為了跟風去吃無麩質,結果反而吃進更多加工食品,而且還可能少了全穀類的好處,根本得不償失。
第二個是「超級食物」 [Superfoods] 的迷思。今天流行奇亞籽,明天流行羽衣甘藍。這些食物本身是好的,營養密度很高,沒錯。但問題是,沒有任何一種「超級食物」可以拯救不健康的整體飲食。你不可能一邊天天吃炸雞喝珍奶,然後靠一匙奇亞籽就變得健康。這太不切實際了。均衡,永遠比追求單一神奇食物來得重要。
所以,總結一下我的想法,個人化營養不是要你變成營養學家,或是花大錢去做什麼基因檢測。它更像是一種「自我覺察」的練習。開始觀察自己吃了什麼東西之後,身體有什麼反應?精神比較好?還是昏昏欲睡?今天的活動量比較大,是不是該多吃一點?
從這些小地方開始調整,遠比你跟風去買一堆昂貴的「超級食物」或嚴格執行某個網紅菜單,來得更真實、也更持久。
聊了這麼多,換你分享看看吧!你最近有沒有為了某個特定的健康目標(比如想睡好一點、皮膚變好、或更有體力)而在飲食上做了什麼小改變?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經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