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運動習慣養成:結合步行、生活小活動與個人動機提升持續力

日常運動習慣的精彩之旅:提升健康與快樂

  1. 從15分鐘開始每天運動,先行完成

    延長健康壽命,並增強免疫力(每月評估身體健康指數)

  2. 每天多走3,000步,將日常轉為運動

    改善心血管健康,提升新陳代謝效率(每週檢查步數成長)

  3. 邊講電話邊運動,活動5分鐘

    有效累積每日步數,減少久坐時間(每月檢查步數累積)

  4. 餐後進行10分鐘簡單活動,保持穩定

    維持穩定血糖與新陳代謝,減少健康風險(每2週檢查血糖水平)

  5. 找到屬於你的快樂運動法,每周練習2次

    養成終身健康習慣,增強心理健康(每季評估練習成果)

想讓運動變有趣?學會享受每一次動起來

嗯,這件事我也想過很多次啦。你知道嗎?其實有研究提到,每天只要動一動、像是運動個15分鐘,預期壽命好像可以拉長3年。而且現在滿坑滿谷的書、健康專欄甚至Podcast都在講運動對我們有多大益處,不只是維持體力這麼簡單哦,也關乎怎麼讓人生後半段過得自在一點、活得久又能自己照顧自己。不僅傳統醫療界的專家們會把身體活動列入「長壽四寶」之一,連一些講究整合或另類療法的達人都拼命倡導。

坦白說,其實絕大多數人應該早就聽到爛了:「常活動身體才健康,還能紓壓、改善心情。」道理大家會背,但換成真的去做 - 尤其長期保持 - 結果好像反而不太容易。不然為什麼每年健身房春天特價時人山人海,下半年就陸續消失了?老話一句,最大敵人大致都是「沒時間」。不過,有些自我提升類的KOL講得挺直接,他們覺得這種說法只是漂亮藉口(有時候我也是);比較現實的問題其實是:你願不願意,把「天天運動」擺上你的生活首位?所以,思考看看自己的優先順序,也許才是真正影響行為那一環吧。

開始每天15分鐘運動,延長你的健康壽命

講真的,很多人怎麼換說法,理由包裝得再漂亮,都還是逃不開一個根本問題:覺得運動實在太乏味。你能想像嗎?花幾個小時待在健身房,不停踩著固定腳踏車,好像騎到哪裡去一樣;又或者盯著那台冷冰冰的跑步機,腳在跑,心卻早就飄走。這畫面好幽默。我自己其實有認真試過喔 - 配著螢幕上的某些超級平淡的節目,一邊動腿一邊努力說服自己撐下去,但最後,靠意志力還是無法戰勝那份膩煩。算了啦,我應該真的不是那種會愛上跑步機的人,更談不上什麼傳統健身房愛好者(要我舉重?噢,那真的太強人所難了)。

開始每天15分鐘運動,延長你的健康壽命

找出運動背後真正的動機與長期好處

運動老是讓人提不起勁對吧?不過啦,如果能找到適合自己、真心覺得好玩的切入方式,其實不用勉強,每次都能多撐一下下。這裡整理了幾個還算簡單的小招數,說不定正對你的味。先來想想為何我們要堅持保持活躍?坦白說,規律活動能拉長身體狀態的黃金時期。所謂「延緩老化」,指的可不只是表面──大致涵蓋促進血流(也等於有利於各種修復速度)、讓血糖慢慢降下來、燃燒掉一些脂肪(通常是血糖變低後才會真的啟動)、把總體死亡率降低一點,還有,有不少證據指出,它甚至對大腦超加分──例如思路清晰一點、記東西省力,以及某些決斷力會穩定提升。所以你說,值不值得嘛!如果還沒決定如何開始,不妨挑個小步驟玩看看。

從走路到登山,將日常活動轉為運動習慣

說到維持健康生活的各種方法,這當中帶來的益處真的是講不完,像什麼改善心情啦、激發一些新點子、甚至讓人突然變得比較有活力,這些我自己都時常感受到。有時會突然想到 - 如果每天只花15分鐘,你卻能換到多活3年的人生,是不是超級划算?對吧!嚴格來說,我不太確定是不是每個人都完全買單,不過依我觀察,有名的投資達人Denis Gorbunov應該也是蠻支持這類作息改變。我只是把我的想法拋出來,總覺得多少會給你一些鼓勵,如果你願意嘗試看看。

### **增加步行量 - 真的誰都可以馬上上手的選項**

先承認一下,其實走路、散步或健行這件事,我本身就很愛。就是那種不用硬逼自己,也自然而然在日常完成的小習慣。尤其剛睡醒腦袋還帶點渾沌,踏出去溜一圈,很快整個精神就切回正軌了。有人說堅持可能很難,但老實講,在我的經驗裡,如果步行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小段落,每天要拎著做其實沒那麼痛苦。所以啊,不妨考慮多給自己幾分鐘腳底朝地的時間。

從走路到登山,將日常活動轉為運動習慣

搭配聽書或大自然觀察,提升步行樂趣

嗯,我其實蠻常邊走路邊聽有聲書或者播客,有時候卻又懶得戴耳機,乾脆啥也不做,就單純看看旁邊的小草跟風景 - 這種隨興也是種小確幸啦。順帶一提,這大概就是我還能勉強追上我的健走朋友R C Hammond(😎 TWM)的方法吧,他本來就被大家戲稱是「行走人」啊!不過如果說你覺得健走或爬山不是你的菜,那倒也不用勉強自己,其實還有不少選擇可以玩玩看:

調整生活細節,每天多走幾步輕鬆健身

不管停車場今天人多還是冷清,我通常還是會建議你把車停在稍遠一點的地方。為什麼咧?這其實有幾個妙處,像是可以遠離那種容易焦慮、經常東張西望想搶格子的駕駛,這樣也比較不會碰到亂開車的人導致小擦撞。有時候繞路走幾步,意外就成了增加日常活動的小撇步。

另外啊,如果有選擇,不妨多利用樓梯──無論你是在公寓大廈、逛百貨公司還是在診所等大樓,只要不是很趕時間,其實都蠻建議用爬樓梯代替搭電梯。有時一邊爬樓梯還能順便喘口氣、想事情,整體來說對身體好,也沒啥負擔。短短上下兩層樓,有時也覺得精神都醒一點。

再舉個例子吧 - 像你打電話聊天時,可以順手開始走動一下,在室內隨意來回晃晃也好;即使只是待在家裡接聽10分鐘的電話,也能透過這種簡單的小動作,不知不覺讓活動量往上加。很多人其實會忘記「小習慣累積」的影響,但試久了真心有差。不信可以試試看!

調整生活細節,每天多走幾步輕鬆健身

邊講電話邊移動,有效累積每日步數

吃飽飯後啊,試著在附近走一下,或是隨手來個十二下仰臥起坐,多少能幫助抑制飯後通常會升高的血糖,好像滿不錯的齁。其實這種動作,算是在偷偷讓身體減少分泌胰島素所需要承受的壓力,因此整體來說,有助於胰島素維持較低水準,而這點據說對健康還滿有幫助。如果你覺得背後原因不太懂、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我自己也偶爾會翻翻些比較深入的討論文章,可以考慮找相關內容多看一些啦。

餐後簡單活動,維持穩定血糖與新陳代謝

健身房運動嘛,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乏味。有時候,一點也不枯燥啦。通常我自己的小秘訣,是參加健身房裡的團體課 - 這方法蠻有用。我發現絕大部分健身中心現在幾乎都會提供一長串選項,例如踢拳、有氧搏擊、肌力鍛鍊、有氧綜合,還有很熱門的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等。有階梯有氧,也有瑜伽跟皮拉提斯,甚至Zumba那種又跳又嗨的,類型五花八門,你說是不是選擇障礙都要發作了。

不同課程重點其實頗明確,有些就是主攻心肺耐力,有些就聚焦重量與肌群訓練;像瑜伽類反而更靜態,那感覺說真的不太適合我(抱歉!)。我自己最常報名的是踢拳、階梯有氧、全能鍛鍊和HIIT,再偶爾加進進階芭蕾融合課,有時還真意外地享受過程,每次流汗後都有莫名的小成就感。老實說,不必逼自己硬著頭皮去,只要找到幾個真正喜歡的課就行了。

話雖如此,每個人的運動習慣或偏好多少還是會差異,有人天生比較能沈浸於力量型、有的人則被音樂帶起節奏。所以,我會建議可以輪流嘗試不同課程,再根據自身需求慢慢縮小範圍,總之,摸索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一步。

餐後簡單活動,維持穩定血糖與新陳代謝

參加團體課程,讓健身房變成期待的地方

其實,除了那種花樣百出的團體健身課能依口味挑選,我自己也覺得參加這類課有一種被專業盯場、安心點頭的感覺啦。有人就像Rachel A Fefer講過,如果你在意動作正確性,怕練到出問題 - 特別年紀慢慢往上走後,那專業教練在旁邊監督好像真的不可或缺。有時我會想,也許個人訓練效果更明顯,但現實考量是,它價格往往高出不少。例如說,我現在一個月繳$44,全部團體課隨你刷,但如果要上一堂45分鐘的私人課,大概就這價錢跑不掉。順帶一提,有一點我真的很喜歡 - 參加團體課讓我免於東準備西張羅:什麼器材啦、音樂啊,還有計時那堆小雜事,全都不用費心自己安排,其實還蠻省腦力的。

找到屬於你的快樂運動法,養成終身健康習慣

其實,無論你採取哪一種動起來的方式,本質上都是在給自己的壽命和健康年限加值一筆耶。老實說,原文就有點醒:只要每天花15分鐘做身體活動,竟然可以把健康壽命拉長3年──真的沒誇張。你想啊,如果這還不是你現在的日常,那我還蠻建議慢慢去摸索看看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運動(畢竟不找到熱愛,很難一直做下去啦),這樣久了就會變成一種很自然、融入生活裡的小習慣。不管你走路、健走、跑步還是偶爾玩健身(說真的,也沒那麼無趣),目標其實都能輕鬆達成。有些人會直接報課跟著講師上,也滿靈活的:時間如果卡到,有時候缺席也不會怎樣,可以自由挑選適合自己節奏的課堂,讓整個運動安排方便很多。(啊,不小心又講多了。)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