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最近好像很多人在聊「發炎」這件事
最近好像常常聽到「慢性發炎」這個詞...感覺什麼問題都跟它有點關係。 好像不是那種受傷、紅腫痛的急性發炎,而是身體裡面一種...嗯,持續在悶燒的感覺。 壓力大、睡不好、或是常常外食,都可能讓身體處在這種狀態。
我自己是覺得,要調整體質,最根本的還是得從飲食、作息開始。不過說真的,有時候就是沒辦法做到一百分。所以...很多人就會想到用保健食品來輔助一下。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但先說好,這不是要你把保健食品當飯吃喔,比較像是...嗯,一個輔助的角色。🤔
先說結論,到底有沒有用?
直接說重點好了。市面上這些「抗發炎」的保健食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稅?我覺得...不完全是。很多成分確實有科學研究在背後支持它們的潛力。 像是薑黃素、魚油裡的Omega-3,都是研究得比較多的。 不過,效果這件事很看個人體質,還有你吃的劑量、配方,變數很多。
像有些研究會說,薑黃素可以抑制體內的發炎路徑,效果跟某些消炎藥物機制類似。 魚油裡的EPA跟DHA也是,被認為可以調節生理機能,幫助身體回到比較平衡的狀態。 但研究歸研究,實際吃到肚子裡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不能太過神化,但也不用完全否定啦。
所以...常見的那幾種,要怎麼看?
市面上最紅的大概就那幾個,我把它們整理一下,講講我自己的看法。不是推薦喔,就是...一個思路分享。🙏
| 常見成分 | 我在意的點 ✨ | 適合的情境(個人看法) | 
|---|---|---|
| 魚油 (Omega-3) | 這個超多人吃。我會看的是 EPA 跟 DHA 的比例。 簡單說,EPA 比較偏向抗發炎、促進新陳代謝;DHA 則跟大腦、眼睛健康比較有關。 所以看你的需求是什麼。 還有一個是「濃度」,Omega-3 濃度高一點,才不用吞那麼多顆膠囊。  | 
    感覺是給...嗯,想要全面性保養的人。特別是外食族,飲食比較油膩、少吃魚的人。 如果是想針對發炎,可以選 EPA 比例高一點的產品。  | 
   
| 薑黃素 (Curcumin) | 薑黃素最大的問題是...人體很難吸收。 所以,一定要看它有沒有搭配可以增加吸收率的複方,最常見的就是黑胡椒鹼 (Piperine)。 據說可以把吸收率拉高很多倍。 沒有這個的話,我覺得效果會打很多折扣。  | 
    這個好像比較多是給...嗯,身體有特定不適感,像是關節卡卡、或是運動後恢復比較慢的人。 或是常常覺得很累、壓力大的族群好像也蠻適合的。  | 
   
| 鳳梨酵素 (Bromelain) | 鳳梨酵素...這個成分比較有趣。它是一種蛋白質分解酶。 研究有提到它對抗發炎、消腫有幫助,特別是運動傷害或術後。 但有些研究結果不太一致。 所以我會把它看成一個...嗯,短期、針對性的輔助。 要注意的是,很多研究用的都是從鳳梨「莖」萃取的,不是猛吃鳳梨果肉就有用喔。  | 
    比較適合用在...比如說,剛做完一個小手術(像拔牙),或是運動拉傷的時候,用來幫助舒緩腫脹不適。 但如果是慢性的關節問題,證據好像就沒那麼充足。  | 
   
  什麼時候該吃哪一種?我想是這樣...
這部分就完全是我的個人觀點了,大家參考就好。
👉 如果你是...長期外食,想做個日常保養
我可能會先考慮從魚油開始。因為現代人的飲食,Omega-6 攝取太多,Omega-3 太少,身體很容易失衡。 補充魚油,有點像是...幫身體的油類攝取做個平衡。可以選 EPA:DHA 比例大概 3:2 的黃金比例產品,做為基礎保養。
👉 如果你是...關節常常卡卡的,或是運動族群
那薑黃素或許可以試試看。很多研究都針對它在關節發炎上的潛力。 記得要選有加黑胡椒鹼的。 另外,鳳梨酵素也可以當作運動後修復期的短期幫手,幫助緩解肌肉痠痛或腫脹。
👉 如果你是...壓力山大,總覺得身體很「上火」
這就比較玄學了(笑)。不過從科學角度看,長期壓力確實會導致慢性發炎。 這種情況下,高 EPA 的魚油跟薑黃素或許都能派上用場。 EPA 被認為跟情緒平穩也有點關係,而薑黃素則是全面的抗氧化、抗發炎支援。
  不過,有幾件事還是要提醒一下 ⚠️
保健食品不是糖果,亂吃也是有風險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法規問題。這點台灣跟美國就很不一樣。在美國,FDA 對於膳食補充劑的宣傳很嚴格,基本上不允許宣稱能「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 他們只能做「結構/功能」的宣稱,像是「支持心臟健康」,但不能說「治療心臟病」。 如果用了「抗發炎」這種字眼,很容易被 FDA 警告,因為這被認為是藥物宣稱。
而在台灣,我們有《健康食品管理法》。 要能標示「健康食品」跟宣稱具體保健功效(例如「輔助調節血脂」),是需要經過衛福部食藥署審查,拿到「小綠人」標章的。 目前有拿到認證的品項其實不多,像是魚油和紅麴就有公告的規格標準。 大部分市面上的產品,其實都屬於一般食品,不能亂宣稱功效。 業者如果誇大不實,是會被罰錢的。
所以...看到廣告寫得天花亂墜,最好還是多一分保留。
再來,就是正在服藥的人。比如說,有在吃抗凝血藥物(像阿斯匹靈)的人,如果又吃高劑量的魚油,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薑黃也有類似的疑慮。所以,如果你有在看醫生、吃處方藥,想補充任何保健食品之前,拜託,一定要先跟你的醫生或藥師討論。這真的很重要!
  大家最常搞錯的幾個點
最後整理幾個...嗯,我覺得是常見的迷思吧。
- 把「薑黃粉」當成「薑黃素」吃: 料理用的薑黃粉,裡面的薑黃素含量其實很低,大概只有 2-6%。 所以想靠吃咖哩吃到保健效果...嗯,可能要吃很多很多。要達到研究中的有效劑量,通常還是得靠萃取過的保健食品。
 - 以為吃鳳梨就能治關節炎: 這個前面提過了。保健品用的鳳梨酵素濃度很高,而且很多是從鳳梨莖萃取的。 光靠吃鳳梨果肉,可能吃到嘴破都達不到那個劑量。
 - 忽略了吸收率的問題: 特別是薑黃素,單獨吃真的...很浪費錢。 一定要確認產品有沒有用特殊技術或複方(像是加黑胡椒鹼)來提高生物利用率。
 - 覺得天然就無害: 這是最大的迷思。天然的東西,濃度拉高了,還是會有它的藥理活性,也就會有副作用跟交互作用的可能。所以...還是那句老話,謹慎為上。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感覺有點嚴肅了,哈。總之,希望這些整理對大家有點幫助。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均衡飲食跟健康生活啦!👍
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吧!
如果讓你選,你現在最想試試看的抗發炎成分會是哪一種?為什麼呢?
- A) 魚油 (Omega-3):想做個全面性的日常保養。
 - B) 薑黃素:因為關節常常不太舒服。
 - C) 鳳梨酵素:最近有運動傷害,想幫助恢復。
 - D) 都先不要,我決定先從多吃蔬菜水果開始!
 
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選擇跟理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