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反覆發作的中醫觀點:常見體質分型與調理方向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好,今天要來聊聊這個... 真的很煩人的問題,就是蕁麻疹。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經驗,突然之間,皮膚就一塊一塊浮起來,又紅又腫,然後癢到不行,抓了又更嚴重。 最氣人的是,它常常來無影去無蹤,可能幾個小時後就自己消了,但隔幾天、或是在你快要睡著的時候,它又跑出來跟你打招呼。 這種反覆發作的狀況,特別是持續超過六個星期的「慢性蕁麻疹」,真的會讓人很崩潰。

那... 很多人去看西醫,大概就是拿抗組織胺的藥,吃了當下有效,但藥效一過,好像又會發作。這不是說西醫不好,急性、很嚴重的時候,特別是如果影響到呼吸,那一定要趕快去急診,那個很危險。 可是,如果是那種反反覆覆、一直好的不了的慢性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看,到底身體是出了什麼狀況。

先說結論:中醫看蕁麻疹,不只看皮膚,是看你整個人

簡單講,中醫認為蕁麻疹不是單純的皮膚過敏,而是你身體內部「失衡」的一個警訊。 古時候中醫叫它「風疹」或「癮疹」,你看那個「風」字,就很形象。 它就像一陣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中醫的核心觀念是,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你身體的「衛氣」不夠了,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身體表層的防護罩。當這個防護罩變弱,外面的一點點「風邪」——可能是溫差、食物、壓力等等——吹進來,身體就受不了,反應在皮膚上。 所以治療的重點,就不只是把癢壓下去,而是要把你這個內在的平衡調回來,讓防護罩變強。

中醫觀點下的「風邪」與「內熱」概念示意
中醫觀點下的「風邪」與「內熱」概念示意

怎麼做?先搞懂你是哪一種「失衡體質

好,那既然說是體質失衡,到底有哪些常見的類型?這個在中醫裡叫「辨證論治」,就是找出你是哪一種證型,然後針對性地調理。我講幾個最常見的,你可以自己對對看,但最準的還是要給專業中醫師看啦。

1. 風熱證:身體像悶燒鍋

這個是最常見的。疹子的顏色會偏紅、摸起來有點熱熱的,一碰到熱,譬如說洗熱水澡、喝熱湯、進到悶熱的環境,就會更癢、更嚴重。 反而吹點冷氣、用冷水沖一下會舒服一點。 這種人通常也比較怕熱、容易口渴、心煩氣躁。 簡單說,就是你身體裡面積了太多「熱」,像一個悶燒鍋,外面一點風吹草動,裡面就大爆發。會形成這種體質,常常跟喜歡吃烤炸辣的食物,或是壓力大、常熬夜有關。

2. 風寒證:身體的暖氣不夠力

這個跟風熱正好相反。疹子的顏色比較淡,偏粉白或跟膚色差不多。 吹到冷風、碰到冷水,或是天氣一變冷,就牙起來了,但如果多穿點衣服、蓋個被子保暖一下,反而會比較舒服。 這種人平常就比較怕冷,手腳容易冰冷。這代表你身體的「陽氣」不夠,暖氣系統不夠力,所以寒氣很容易就入侵。

3. 血虛生風:土壤貧瘠長不出好莊稼

這種就比較是慢性的、拖很久的蕁麻疹了。疹子可能癢得沒那麼劇烈,但就是一直好不了,特別是到下午或晚上的時候、人覺得累的時候,就開始發作。 這類人常常會覺得頭暈、臉色看起來沒什麼血色、女生月經量可能比較少。 我自己是覺得,這可以把它想像成是皮膚的土壤… 就是「血」不夠滋潤,土壤太乾、太貧瘠,所以皮膚就變得乾燥、敏感,一點點刺激就「生風」了。所以中醫才會說「治風先治血」,要把土壤養肥才行。

4. 腸胃濕熱:身體裡的沼澤地

還有一種,發作跟「吃」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常常一吃到某些東西,像是海鮮、酒、或是比較油膩的食物,沒多久就發作了。 而且,這類人平常腸胃可能就不太好,容易脹氣、大便黏黏的、或是覺得嘴巴裡黏黏膩膩的。 這在中醫看來就是「濕氣」太重,特別是濕跟熱混在一起,整個腸胃系統就像一片沼澤地,功能不好,髒東西排不出去,就從皮膚冒出來了。

用於清熱、養血的中藥材與食療食材
用於清熱、養血的中藥材與食療食材

一張表看懂不同體質的調理方向

我知道上面講了一堆,有點複雜,我把它整理成一個表,這樣比較清楚。不過還是要強調,這只是大概的方向,每個人的狀況都是混合的,不要自己亂抓藥喔!

體質分型 主要表現 生活上該注意啥
風熱證 疹子紅、熱、癢,遇熱加重。人也怕熱、口乾舌燥。 拜託,麻辣鍋、炸雞、荔枝先忍一下啦,那根本是提油救火。 洗澡水溫不要太高,保持涼爽。
風寒證 疹子色淡,遇冷、吹風就發。平常就怕冷。 冰的、生冷的食物,像是生菜沙拉、冰淇淋要少碰。 注意保暖,特別是脖子跟背部不要吹到風。
血虛生風 拖很久、反覆發作,累的時候更嚴重。臉色蒼白、頭暈。 不要再熬夜了啦!睡眠是最好的補血方式。 可以適量吃一些補血的食物,像紅肉、菠菜、紅棗,但要看體質喔。
腸胃濕熱 一吃就發,腸胃常不舒服,大便黏。 甜食、油炸物、酒類、還有一些「發物」像是芒果、蝦蟹,都要忌口。 綠豆、薏仁、冬瓜這種清熱利濕的可以吃一點。

那… 我該看中醫還是西醫?

這個問題超多人問。我覺得,沒有哪個一定比較好,而是看你在哪個階段。

如果你是第一次發作,或是突然大爆發,又紅又腫,甚至嘴唇、眼皮都腫起來,感覺呼吸有點不順,那拜託你,立刻、馬上,去看西醫急診! 這是急性過敏反應,需要快速處理。

但如果你是那種,藥也吃了,過敏原也盡量避了,但還是拖拖拉拉,三不五時就來一下,影響到生活品質跟睡眠... 那我就覺得很適合找個好中醫,從體質根本去調理。 中醫的強項在於「調整」,把身體這個容易「走火」的系統,慢慢調整回一個穩定狀態。 這需要時間,不可能今天喝藥、明天就好,但目標是讓發作的頻率降低、程度減輕,最後慢慢不再發作。

對了,這邊也補充一個有趣的點,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表的治療共識,主要是以抗組織胺藥物作為各線治療,再視情況加上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 這跟中醫從「證型」入手,用不同方劑如「消風散」、「當歸飲子」或「桂枝湯」等來調整體質的思路,很不一樣。 這也說明了,西醫是針對「症狀」這個結果去處理,中醫是往前回溯,處理造成症狀的「體質」原因。

透過調理達到身心內在平衡的意象
透過調理達到身心內在平衡的意象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講幾個大家常搞錯的點。

  • 「癢就用力抓?」 千萬不要!我知道很難,但抓只會刺激皮膚釋放更多組織胺,你會陷入「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無限迴圈。 真的受不了,可以輕輕拍打、或是用冰敷來緩解。
  • 「反正就是過敏,只要避開過敏原就好?」 對,也不對。避開已知的過敏原很重要,像是海鮮、花生、芒果這些。 但很多慢性蕁麻疹根本找不到明確的過敏原,因為問題出在體質本身太敏感。 這時候光是躲東躲西是沒用的,還是要回歸到調理身體。
  • 「只要吃中藥就會好?」 中藥是主力,但生活作息跟飲食配合更重要。 你不能一邊喝著清熱解毒的水藥,一邊天天熬夜吃鹹酥雞,這樣神仙也救不了你。規律作息、適度運動流汗、放鬆心情,這些都是治療的一部分。

總之,蕁麻疹是個訊號,它在告訴你:「嘿,你的身體有點過勞、有點失衡了,該好好關心它一下了。」與其把它當成敵人拼命打壓,不如試著理解它背後的原因,從根本去調整。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


那你呢?你也是容易發作蕁麻疹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比較偏向哪一種體質?或是有沒有什麼對抗癢感的獨門妙招?在下面留言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8-08 Reply
    聽說蕁麻疹這麼複雜喔?我剛好最近也在煩惱皮膚問題,想請教一下,中醫跟西醫真的有那麼大差別嗎?感覺好像要綜合調理,但具體怎麼做還是有點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