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蟲咬分辨:常見叮咬特徵與感染警訊觀察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夏天到了,很多人身上會突然多一些紅點…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怎麼來的。睡一覺起來就有,或是去外面走一趟回來就發現。這時候…就會開始想,啊,這到底是…不小心撞到、擦傷的什麼小傷口,還是被什麼蟲子給咬了?我自己是覺得啦,第一時間真的很難分。不過,觀察一些小細節還是有用的。

先說結論

簡單講,要分辨傷口和蟲咬,重點不是只看「單一一個點」,而是看「整體的型態跟感覺」。比方說,傷口通常形狀比較不規則,可能是刮痕啊、破皮啊。但蟲咬,常常會有比較…嗯…比較規律的模式。像是好幾顆排成一排,或是集中在某些身體的部位。還有,痛跟癢的感覺也不太一樣。當然這不是絕對,但可以當作一個…初步的判斷方向。

所以,這到底是蟲咬還是什麼?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我是不是過敏?」或是「這是痘痘嗎?」尤其長在一些奇怪的地方。我自己覺得啦,可以先從幾個地方來想。第一,這個紅點出現之前,你在哪裡?有沒有去爬山、露營、整理倉庫,還是…就只是在家裡睡覺? 這個線索很重要。第二,它是一顆,還是一群?是一條線,還是散開的? 第三,是痛,還是癢?還是又痛又癢? 這些問題想一想,大概就能縮小範圍。

幾種常見叮咬的樣貌比較
幾種常見叮咬的樣貌比較

常見叮咬特徵,我直接列表格比較快

好啦,我知道光用講的很抽象。我把它整理成一個表格,這樣…應該會清楚很多。不過要記得,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反應可能也會有點差別。

昆蟲種類 外觀特徵 感覺 常見位置
蚊子 就…最常見的那種,一顆在那邊,紅紅腫腫的,中間可能有個小點。 很快就出現。 就是癢!很癢,會一直想抓。通常癢感不會持續太久,除非你一直抓。 任何沒有衣服遮到的地方,手啊、腳啊、臉啊,都有可能。
跳蚤 通常不是一顆,是一群。小小的紅點,常常會排成一條線或是一小撮。 超級癢!那個癢是會持續好幾天的,而且感覺比較…刺癢一點。 最常出現在腳踝、小腿,或是褲管、襪子邊緣的地方。 因為牠們是從地上跳上來的嘛。
隱翅蟲 這個要特別注意,它不是「咬」。是它的體液有毒。所以皮膚會像被灼傷一樣,出現一條線或是一片紅斑,上面可能會有水泡或膿皰。 看起來很可怕。 主要是灼熱跟刺痛感,癢的感覺比較少。 千萬不要用手去拍打停在身上的隱翅蟲,要用吹的! 臉、脖子、手臂…就是任何裸露的皮膚都可能接觸到。
蜱蟲 [壁蝨] 這個最麻煩。一開始可能只是一個小黑點黏在皮膚上,像一顆痣。拔掉之後,傷口可能會出現一個像靶心的圈圈,一圈紅一圈白的,叫「遊走性紅斑」。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 叮咬的當下通常沒什麼感覺,這也是它可怕的地方。 等到你發現時,牠可能已經吸血吸很久了。後續可能會發燒、頭痛、關節痛。 喜歡躲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像是腋下、胯下、膝蓋後面、頭皮頭髮裡。 去爬山或草地玩回來一定要全身檢查。
禽蟎 跟跳蚤有點像,都是很小、成群的紅點。但禽蟎的紅點通常會連在一起,變成一片。 也是非常癢,尤其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會感覺有東西在爬。 通常在衣服跟皮膚交界的地方,像是袖口、領口、腰帶附近。 牠們是從鳥類身上來的,所以如果窗邊有鳥巢就要特別注意。
傷口出現紅、腫、熱、痛,要警覺可能是感染的跡象
傷口出現紅、腫、熱、痛,要警覺可能是感染的跡象

重點來了:怎麼觀察才不會自己嚇自己?

看到紅點就緊張兮兮跑醫院,其實也沒必要。但完全不管它也不行。所以,觀察很重要。我自己會這樣做:

第一,先用清水跟溫和的肥皂洗一下那個地方。如果是不小心沾到像隱翅蟲的體液,大量清水可以稀釋毒素。 如果是蜱蟲,正確地移除蟲體後,也要好好消毒。

第二,稍微冰敷一下。這可以止癢,也可以減緩發炎反應,讓紅腫不要那麼快擴大。

第三,拍照記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但真的很重要。你可以在第一天、第二天都拍張照,比對一下紅腫的範圍有沒有擴大、顏色有沒有變深、有沒有開始化膿。 這樣去看醫生的時候,照片就是非常有用的資訊。

最重要的…就是忍住不要抓!抓破皮,細菌就跑進去了,本來沒事的小傷口,就可能變成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

特別注意:蜱蟲——一個不能輕忽的傢伙

剛剛表格有提到蜱蟲,但我覺得要特別拉出來講。因為它…後續可能引發的問題比較複雜,像是萊姆病。 在美國,大家去戶外活動都超怕這個的,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網站上有一大堆資料提醒民眾要怎麼預防、怎麼檢查。 他們強調,蜱蟲叮咬後,如果出現像靶心一樣的「遊走性紅斑」,就要非常小心。

那在台灣呢?老實說,我們好像比較常擔心的是登革熱。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萊姆病的案例非常少,而且幾乎都是境外移入的,也就是在國外被叮咬然後帶回來的。 所以在台灣本土被叮咬而感染的風險相對低很多,但不是沒有。所以,去爬山、露營,尤其是在草叢多的地方,該做的防護還是要做,回家後的檢查也不能少。

蜱蟲叮咬後可能出現的典型靶心狀紅斑(遊走性紅斑)
蜱蟲叮咬後可能出現的典型靶心狀紅斑(遊走性紅斑)

什麼時候真的該去看醫生?

大部分的蟲咬,其實過幾天自己就會好。但如果出現下面這些情況,就不要再撐了,去看醫生比較保險。

首先,就是「紅、腫、熱、痛」這四個字。 如果傷口周圍的紅腫範圍一天比一天大,摸起來熱熱的,而且有明顯的疼痛感,這很可能是細菌感染,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的徵兆。

再來,如果開始化膿、流出黃黃綠綠的分泌物,那也代表感染了。

還有,除了皮膚的症狀,如果你開始發燒、全身無力、頭痛、噁心,這代表感染可能已經影響到全身,這很嚴重,一定要趕快就醫。

最後,就是前面提過很多次的,如果你看到那個像靶一樣的紅斑,就算它不痛不癢,也最好給醫生看一下,排除萊姆病的可能。

總之…嗯…對待身上的小紅點,不用過度恐慌,但也不能太輕忽。多觀察、保持清潔、不要亂抓,有不對勁就找專業的來,這應該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說真的,你最怕被哪種蟲咬到?在下面留言分享看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7-16 Reply
    嘿!國際醫療研究團隊這邊想跟你們聊聊。這議題超級關鍵,我們正尋找更精準的診斷方法。有興趣一起研究嗎?也許可以分享你的觀察和經驗?
  2. profile
    Guest 2025-04-29 Reply
    我是一位家長,看到這篇文章真是太好了!不過,我想請問是否有可以下載的資源或指南,幫助我們更好地分辨傷口和蟲咬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