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是什麼?認識其發酵過程、全球飲食文化及腸道健康的關聯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掌握酸菜發酵訣竅,輕鬆做出腸道友善的傳統美味

  1. 先從小批次試做開始,用1顆高麗菜配2%鹽(約20克鹽配1公斤菜),室溫發酵3到7天就能吃

    這個比例最安全也最容易成功,乳酸菌會自然壓過雜菌。太鹹或太淡都可能失敗,而小份量失敗了也不心疼(發酵第5天打開罐子聞,有酸香味、沒臭味就對了)[1]

  2. 每天至少吃2到3湯匙自製酸菜,直接配飯或加進湯裡都行,連續吃14天以上

    發酵過程產生的活菌和代謝物能幫助腸道菌相平衡,但要持續吃才有感。偶爾吃一兩次效果有限,而且自製的活菌比市售殺菌罐頭多很多(兩週後觀察排便是否變順、脹氣有沒有減少)[1][2]

  3. 記得要全程用乾淨工具,罐子先用滾水燙過、手洗乾淨,菜要完全浸在鹽水裡

    雜菌污染是最常見的失敗原因…發霉或長白膜就得整罐丟掉。保持無菌環境讓好菌佔優勢,而且菜露出水面容易氧化變軟爛(做好後每次取用前先洗手,用乾淨筷子夾)[1]

  4. 試試把酸菜搭進你現有的飲食習慣裡,像生酮族可以配酪梨、吃麵時加一把提味

    不用特別改變整套菜單,只要找到適合的搭配點就能持續下去。酸菜本身碳水低、鈉含量可控,而且酸味能減少對其他調味料的依賴(一週內至少用3次,觀察自己會不會主動想吃)[1][2]

  5. 想了解各地吃法可以先從德國酸菜、韓國泡菜、中國東北酸菜這三種入手比較

    它們發酵原理相同但風味完全不同,德式偏酸爽、韓式辣鮮、東北式醃透帶鹹香。親自嚐過才知道自己喜歡哪種,之後做的時候也能調整鹽度和發酵時間(買市售各一罐試吃,記下最愛的那款特色再模仿)[2]

探索將酪梨與康普茶融入生酮飲食

最近想講醃製食物,感覺這玩意其實會搞得人飲食習慣整個變掉。就說那天,朋友又在跟我提keto diet - 他是蠻瘋的,列一堆好處,我聽了半信半疑,其實有點不耐煩,但還是去查了一些被炒成神奇健康食品的東西。像什麼kefir、kombucha什麼的,說真的我光聞味道就有點怕,那個發酵氣味很衝。不過如果要說印象最深,就是sauerkraut。咬下去真的是「呃,好酸」,牙齒後面都有種緊繃麻麻的,很怪。

可是我後來試著不要單吃,把它拌進主菜裡,一起嚼感覺完全不同耶。有一瞬間超協調,好像忽然懂為什麼德國香腸都配這個。之前抗拒到不行,那天卻突然很搭,這算是美食裡面某種…魔術?明明平常很嗆、超難入口,加進別的東西反而變超加分。會讓人想再多嘗試幾次,不知大家有沒有碰過那種口味一開始踩雷最後卻愛上的情況。

體驗酸菜如何翻轉餐桌風味

老實說,當時沒想到那個小菜居然可以讓整桌子的氣氛都不一樣。有點誇張啦,不過它那種酸酸的、脆脆的感覺真的很容易就把主菜變得沒什麼存在感。我後來越想越妙,就試著自己做看看。結果一做上癮,每回都會故意多弄一些,冰在冰箱裡隨手抓來吃。現在我們家餐桌,只要少了它就怪怪的,好像哪裡空了一塊。

後來我邊吃邊滑手機查,突然開始對這玩意兒有點執著,想知道到底這東西怎麼紅起來、好不好健康、還有別人家的做法是不是也一樣。我才發現,其實這個超樸素的發酵高麗菜,在世界各地根本都有親戚,只是名字和故事各有不同。

講到Sauerkraut啦,有些人第一個反應可能會直接譯成“酸高麗菜”,聽起來沒什麼玄機。不過啊,你大概會猜是德國人的東西吧?其實還蠻多人都以為,但答案沒有這麼簡單喔 - 雖然提到sauerkraut腦中直接浮現德國國旗跟啤酒,可是據說它的歷史其實比你想像中的更複雜一點。

體驗酸菜如何翻轉餐桌風味

了解酸菜的起源與中國suancai故事

最早...嗯,應該是兩千年前的中國,那時候有種叫做Suancai的小菜,其實就是把大白菜切碎、用米酒發酵。不過細節我想一想 - 其實講到萬里長城蓋起來那個年代,工人真的沒什麼能吃的東西。新鮮蔬菜根本不多,所以要怎麼活下去?中國人就想到這招,把大白菜弄酸、可以久放,補身體也方便。現在想會覺得蠻厲害的,有點像德國人的sauerkraut喔。

重點是,Suancai不光只是好吃或變化口味這樣,它還很重要,可以補維生素C。有時候身體虛,就靠它撐一下。其實畫面很清楚,就是幾千個人在冷天氣裡,只有這種發酵過的小菜能當主要營養來源,我每次想到都覺得滿妙的,一道小小配菜就支撐著蓋長城的人。

然後後來還有更奇妙的故事,就是說Sauerkraut到底怎麼傳到歐洲的?答案跟蒙古西征有關。那位超級大Boss成吉思汗不是一路打過去嗎?他們帶著自己的糧食習慣,也把Suancai帶到了歐洲。所以你現在看到德國、東歐之類地方喜歡吃sauerkraut,好像都跟那段歷史拉上線。突然覺得,一碗酸白菜居然跑了半個世界,很神吧?

追蹤酸菜隨蒙古西進歐洲的旅程

這件事情我每次想到都覺得蠻妙的,就是說,因為以前那地方根本沒米酒嘛,他們就隨手拿鹽水來用,結果反而誤打誤撞弄出了乳酸發酵,你看現在不是大家熟知的德國酸菜(sauerkraut)嗎?其實這種過程就讓它吃起來特別有一點點那種酸味,很有層次,還有重點是保存期真的拉超長 - 想像冬天外面結冰或你要走很遠的路,好像就靠這一甕醃菜可以撐下去。

還有啊,那個Captain James Cook,就是航海探險那個,他真的一次帶一堆德國酸菜上船耶。聽說因為他發現酸菜能預防壞血病,所以每趟大航海都一定要裝滿。一開始是在歐洲這一帶慢慢傳開,有從東歐、中歐流過去,然後什麼Azerbaijan、Belarus、Estonia、Latvia、Lithuania,一路延伸到Czech Republic啦,再到Poland、Russia,每個地方好像又自創了不同風味跟名字。

說起做法或者怎麼吃,有的人就是把新鮮高麗菜直接切絲醃著而已,但也有人會再丟一些caraway seeds(葛縷子籽),還有蘋果啊、蔓越莓、甜椒,甚至紅甜菜進去。對了我特別喜歡波蘭人吃法 - 在Poland不但會拿sauerkraut包成pierogi(就是波蘭餃子那種),超讚,而且常常還會煮Kwasnica,那其實是一道家裡很基本款的湯,很暖胃,又真的非常實用耶。

發掘各國創意吃法與酸菜料理應用

你有發現嗎,其實這種東西真的無敵多變,感覺拿來幹嘛都說得過去。比如丟進沙拉裡,整個味道就提升一個等級,還有啊,有的人直接加熱快炒一下也超可以;然後對了,也有人超愛把它塞在三明治或者捲餅裡配著吃。這點我本來沒想過,但原來連感恩節的那桌大餐都有可能看到它蹤影,通常會被弄成那種酸酸的小醬料。是不是很妙?

其實老實說,它從來不是什麼默默無聞只做背景板的食物欸。如果要排「養活許多人」的代表食物排行榜,sauerkraut絕對穩上榜。我第一次知道它是怎麼在歷史難關裡救命時還蠻傻眼的 -

舉個例子,那時候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有位叫John Jay Terrel的醫師,他直接用sauerkraut(就是酸菜啦)讓好多戰俘因病過世的人數降下來。講真的,你很難想像吧?平常覺得沒什麼、看起來只是小小配角的小菜,在某些地方居然能當救世主出場,好像突然又不太平凡了喔!

發現酸菜如何支持歷史時期人類生存

根本沒想到,泡菜這東西居然有科學研究說能抑制癌細胞。是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上看到的,這種醫學期刊寫出來的應該不會亂講吧…嗯,其實還蠻神奇。

然後泡菜真的很早以前就有了,不只是韓國那幾百年而已。好像希臘時代就有人在吃?Hippocrates(就是那個古希臘的名醫)記錄過泡菜當成健康食物,還拿來當藥方用。你看,不只我們現在喜歡,古人也是滿腦子都在研究吃什麼比較養生。另外羅馬人也愛吃,據說在他們那個年代也是很普遍。

至於誰先發明泡菜,好像也有人說是古羅馬搞出來的…Plinius Secundus,他是很厲害的大作家啦,他就留下一堆紀錄。他對高麗菜特別有興趣:幫助媽媽哺乳、改善視力模糊、頭痛也行,而且你如果喝酒醉隔天難受,吃點高麗菜會舒服一點 - 這些全都是真的抄自他的書,不是我自己掰的。

講到底啦,就是泡菜裡面那些抗氧化物質、抗發炎成分,加上很多腸道益菌,小小一份其實營養CP值超高。有時候不要想太複雜,光多吃一口感覺胃都暖起來…

對了順便提一下,每個地方叫它名字都不太一樣。法國叫Choucroute(酸菜)、德國直接喊German kraut……啊不行突然餓了,好想配點燒肉。

發現酸菜如何支持歷史時期人類生存

了解希波克拉底、羅馬人與酸菜的連結

德國人一年現在平均大概吃2.6磅酸菜。和以前比起來少滿多的,因為40年前是4.4磅。嗯…對,就是根據統計數字。不過其實就算量減少,德國人好像還是很在意這個 - 酸菜,怎麼說,也算是他們的文化印象之一吧。

然後想到南阿帕拉契山區,那邊有個蠻奇怪但大家很認真的說法,就是做酸菜只能挑月亮慢慢變圓(waxing moon)那段時間去做。等到月亮開始縮小(waning moon),就不建議,因為醃出來會濕掉或軟掉,就沒那種脆感了。他們都照著這個規矩走,你要叫他們換別的方法,大部分也不太願意。

比較世界各地對酸菜的文化認知與傳統

酸菜這種東西,最早其實只是因為以前要過冬,食物不夠,大家想辦法活下來才做的啦。冬天糧食難找嘛,所以會先把很多蔬菜醃成酸菜,等到真正餓的時候拿出來吃,不只是存糧的概念,其實更像在撐下那段日子還能補點身體需要的營養。突然想到現在一堆人說什麼腸道菌叢啊、心理健康啊,好像吃酸菜會比較開心、有幸福感那樣。

老實說啦,每天生活都超忙、每天都覺得喘不過氣 - 這種所謂 superfoods,有時真的有一點像是給現代人加油打氣的小藥丸,特別適合配個飯或當佐料之類。聽起來好像在賣藥但不是,我是真的這樣覺得。

最有意思的是它怎麼製作的,就是完全不用添加那種什麼專門的益生菌。原理叫 wild fermentation,有人翻自然發酵 - 很單純,你就放鹽進去,把菜弄好擺著,它自己就開始變身了,變成超香又有味道的東西。其實想一想還蠻酷的,都靠自然力量欸,不是很神奇嗎。

比較世界各地對酸菜的文化認知與傳統

揭開乳酸菌發酵過程促進腸道健康的關鍵

所以,整個發酵流程其實滿有意思的啦,有三種細菌輪流上場,最後壓軸的就是 Lactobacillus(乳酸菌那位),等它一登場整個發酵才會直接升級,感覺就像在開外掛一樣。中間那些天然糖分會慢慢被細菌吃掉變成乳酸,這東西超神奇,就是它讓食物能久放又防壞掉,根本無敵雙贏。

說真的你想不到吧,每做完一批成品,其實裡面都還活著好多小東西,有酶、有益生菌、還有各式微生物都還很活躍,就對腸胃超友善,有種越吃越健康的錯覺…不過我是真的比較少拉肚子了啦。

喔然後後來不知道哪根筋動到,我就在家自製德國酸菜,那時候沒想到會變家裡固定班底,忙起來就隨便配個飯跟肉,都一定要加那股刺激感才算完整。我媽比我還瘋,她現在偶爾做出來味道居然更勝一籌,我自己也忍不住服氣欸。

順帶講一下,我們每次都用「返種法」,就是留點舊批次底料當新鍋發酵的小幫手,風味真的是疊加起來,每一桶都有不同性格。有興趣的人真的可以試看看,很像在家養自己的發酵寵物一樣。

建立家中自製酸菜儀式,享受傳統樂趣

每次打開冰箱,看到那一排排酸菜罐,老實說心情都會莫名變好欸。有時還覺得它們比其他東西都可愛一點,整齊站在那邊像在開小型展覽一樣。不是只有食物這麼簡單啦,它們有點像我的生活收藏品,也代表我想去碰新的文化、對身體健康多用點心之類的。

突然講到這,我自己也蠻驚訝的,你看這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比如那個酸菜罐,有時候就能扭轉一整天的感覺耶。不誇張,就是很神奇,有時連自己都笑出來──原來我竟然是靠幾瓶醃菜就能被療癒到的年紀了嗎哈哈哈!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