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位置與健康有關嗎?整理鼻子、下巴、耳朵等部位的可能成因與注意事項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嗯...關於痘痘位置跟健康到底有沒有關係,這件事其實有點複雜。簡單講,它可以當作一個參考的「線索」,但絕對不是拿來自己診斷身體哪裡壞掉的標準。🤔

很多時候,痘痘長在哪,跟那個位置的皮膚狀況(比如油脂分泌、摩擦)比較有直接關係,然後再搭配上全身性的因素,像是荷爾蒙波動或壓力。所以,看到下巴長痘就說是婦科問題,是有點太武斷了。不過呢,這些線索確實可以提醒我們去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這點倒是蠻有用的。

這篇不一樣在哪?

我稍微看了一下,網路上很多文章都把「痘痘地圖」講得跟真的一樣,就是那種額頭對應心臟、鼻子對應腸胃的說法。 老實說,那些大部分是源自古代中醫的概念,但常常被過度簡化,甚至是被錯誤引用。

很多西醫或皮膚科的觀點其實不太支持這種直接的對應關係,覺得這更像是偽科學 (pseudoscience)。 他們會更強調荷爾蒙、細菌、毛孔堵塞這些現代醫學證實的原因。 可是,完全否定好像也怪怪的,畢竟中醫看了幾千年,總有些觀察依據吧?

所以這篇我想做的是:

  • 區分傳統說法和現代觀點:我會把「中醫怎麼看」和「皮膚科醫師怎麼想」分開講,讓大家知道,喔~原來有這兩種不同的角度。
  • 強調「局部因素」:很多痘痘其實是物理性的,像是安全帽帶摩擦下巴、或是厚重劉海悶住額頭,這點很多文章都忽略了。
  • 融合東西方差異:我會特別提一下,比如美國皮膚科醫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的看法,跟台灣衛福部或在地醫師的建議,在重點上有些不同。 西方可能更著重在藥物治療和成分科學,台灣的衛教則比較會提到生活作息和飲食調理。

基本上,就是希望大家看完後,不會再對著鏡子窮緊張,而是能更理性地找出可能的原因,然後去改善。😌

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和溫和保養,下巴的荷爾蒙痘在幾週後得到改善。
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和溫和保養,下巴的荷爾蒙痘在幾週後得到改善。

具體作法

好,那我們就來一個個部位看看。我把它分成「傳統參考說法」和「現代醫學可能原因」,這樣大家比較好對照。記得,前面那個當故事聽聽,後面那個才是你該優先關注的。👉

【額頭】

  • 傳統參考說法:常跟心火旺、壓力大、思慮過度有關。 基本上就是叫你早點睡,別想太多。
  • 現代醫學可能原因:這部分更實際。首先,檢查你的頭髮! 是不是劉海太長、或是用了太油的髮品、髮膠? 這些東西悶住額頭,就很容易堵塞毛孔。另外,常戴帽子、安全帽的人,因為摩擦和悶熱,也是高風險族群。

【鼻子、眉心】

  • 傳統參考說法:鼻子對應脾胃,眉心則跟心肺功能有關。 所以會說可能消化不良或容易心悸胸悶。
  • 現代醫學可能原因:鼻子是臉部 T 字部位的中心,這裡的皮脂腺本來就超~級~活~躍。所以油脂分泌旺盛是主因。 另外,如果痘痘集中在鼻子和臉頰內半側,而且臉還容易泛紅,要小心可能是「酒糟型痤瘡」,這跟蠕形蟎蟲增生有關,需要找醫生處理。

【臉頰】

  • 傳統參考說法:這個最經典,所謂「左肝右肺」。 左臉頰對應肝臟排毒,右臉頰對應肺部功能,像是過敏或感冒。
  • 現代醫學可能原因:嗯...這說法其實被很多中醫師指出是錯誤引用古籍。 現代觀點比較在意「接觸性」的因素。想想你是不是常托腮?手機螢幕很髒就貼在臉上講電話?枕頭套很久沒換?這些都可能是把細菌帶到臉上的元兇。另外,彩妝品、防曬乳如果沒卸乾淨,也容易在臉頰造成「化妝品型痤瘡」。

【下巴、嘴邊】

  • 傳統參考說法:直指腸道和內分泌系統。 特別是女性生理期前後,這個說法流傳最廣。
  • 現代醫學可能原因:這點中、西醫看法比較有交集。下巴周圍的確是「荷爾蒙型痤瘡」的好發區域。 主要是體內雄性激素的波動,會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導致長痘。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女生月經來之前下巴會大爆痘。 還有一些有趣的小細節,例如有些人對牙膏裡的「氟」過敏,也可能導致嘴邊長痘。 另外,高糖、高油和乳製品,也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會惡化痘痘,特別是囊腫型的大痘痘。
痘痘成因示意圖:荷爾蒙波動、皮脂過剩與局部刺激的交互作用。
痘痘成因示意圖:荷爾蒙波動、皮脂過剩與局部刺激的交互作用。

一張表看懂可能成因

我知道上面字很多,直接幫大家整理成一個表,這樣比較好懂。😅

痘痘位置 傳統說法 (參考用就好 🙏) 現代醫學可能原因 (這個更該注意!⚠️)
額頭 心火旺、壓力大、愛熬夜。 聽起來就是叫你修身養性。 瀏海太悶、髮品太油、帽子不乾淨。 先去洗頭跟洗帽子可能比較快。
鼻子 / 眉心 脾胃消化差、心肺功能異常。 感覺好像很嚴重... 天生油脂分泌旺盛的 T 字區、黑頭粉刺大本營。 也有可能是酒糟。
臉頰 左肝右肺,排毒功能不佳。 一個聽起來很玄的概念。 手機螢幕髒、枕頭套沒換、愛托腮。 完全是生活小習慣的問題啊。
下巴 / 嘴邊 內分泌失調、腸道問題。 這點倒是跟現代醫學有點像。 荷爾蒙波動(尤其是生理期!)、含氟牙膏刺激、愛吃甜食和奶製品。 兇手超多!

帶給我們的啟示

所以,聊了這麼多,結論是什麼?

我覺得,痘痘位置圖,與其說是「診斷圖」,不如說是「生活習慣檢查表」。它提供了一些可能性,讓我們去反思「欸?我最近是不是壓力太大了?」或「我的枕頭套好像一個月沒換了...」。

西方的皮膚科醫學,像是美國皮膚科醫學會,他們更傾向於從科學實證出發,強調荷爾蒙、基因、痤瘡桿菌和毛囊角化這些因素。 他們的治療方案通常很直接,比如外用A酸、抗生素、過氧化苯等。 而台灣的衛教資訊,像是衛福部的建議,除了藥物治療,也很強調生活作息、飲食、清潔等預防措施。 這點就跟中醫「治未病」的思路有點不謀而合。

我自己是覺得,兩邊都很有道理。你可以把「痘痘位置」當成一個初步的提醒,然後用現代醫學證實有效的方法去處理它。例如:

  • 下巴反覆長痘:除了去看醫生,也可以試著記錄一下飲食,看看是不是跟高糖食物或乳製品有關。
  • 額頭突然冒痘:先換個清爽的洗髮精,把頭髮夾起來,看看有沒有改善。
  • 臉頰單側長痘:強迫自己換另一邊睡覺,每天用酒精棉片擦手機螢幕。

最重要的還是...如果痘痘很嚴重,或是反覆發作,真的不要自己亂搞,直接去看皮膚科醫生最快也最安全。 他們能給你最專業的判斷跟治療建議。千萬不要亂擠,不然留下痘疤更麻煩啊... 😩

日常中的隱形痘痘元兇:貼在臉頰上充滿細菌的手機螢幕。
日常中的隱形痘痘元兇:貼在臉頰上充滿細菌的手機螢幕。

那你呢?

聊了這麼多,換你分享啦~

你最常在哪個部位長痘痘?試過什麼方法覺得最有用(或最沒用)?

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戰「痘」經驗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