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高血壓的常見作法:特殊族群血壓觀察重點與就醫前資訊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中醫是輔助,不是取代

嗯…聊到高血壓,很多人會想,中醫是不是有什麼「治本」的方法。老實說,中醫看高血壓,跟西醫的角度不太一樣。西醫看的是數字,是血管壓力;中醫看的,是整個身體的「狀態」。 所以,它比較像是一種「調理」,把身體調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讓血壓自己穩定下來。這絕對不是說可以馬上取代降壓藥,尤其是在血壓很高、很危險的時候,西藥還是必須的。 這點一定要先記在心裡。

重點是「中西醫整合治療」,而不是二選一。這篇筆記,主要是整理一些中醫常見的思路,還有去看醫生前,我們可以先準備什麼,讓溝通更順暢。

中醫怎麼「看」高血壓?不只是看數字

中醫沒有「高血壓」這個病名,比較接近的描述是「眩暈」、「頭痛」這些症狀。 醫師會從體質去分類,這就是所謂的「辨證論治」。 簡單講,同樣是血壓高,每個人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

常見的幾種體質,大概是這樣:

  • 肝陽上亢:這大概是最常聽到的一種。想像一下,人很急躁、容易生氣、臉紅紅的、眼睛也紅紅的,頭會脹痛、口苦。 這種就屬於「火氣」比較大的類型。
  • 痰濕阻滯:感覺身體重重的、很疲倦,頭也昏昏沉沉,好像被什麼東西蒙住一樣。舌頭伸出來,會看到舌苔比較厚、比較膩。 這通常跟飲食習慣有關,可能吃太油、太甜了。
  • 陰虛陽亢:這種人會頭暈、耳鳴,但同時又覺得手腳心熱熱的、晚上睡覺容易盜汗、腰膝酸軟。 這是身體裡的滋潤物質(陰液)不夠,壓不住陽氣,導致陽氣往上衝。
  • 氣血兩虛:臉色看起來比較蒼白或萎黃,容易累、心悸、頭暈。這種通常是身體比較虛弱的狀態。

所以,中醫師會根據你是哪一種類型,用不同的方法去調理。例如「肝陽上亢」的可能要「平肝潛陽」,用些天麻、鉤藤;「痰濕阻滯」的就要「化痰祛濕」,可能會用半夏、白朮之類的藥材。 這些都很專業,千萬不要自己去抓藥來吃。

中醫師透過望聞問切,了解患者整體身體狀態。
中醫師透過望聞問切,了解患者整體身體狀態。

特殊族群的血壓觀察重點

一般人的高血壓調理是一回事,但有些族群要特別小心。嗯...這個部分我覺得最重要。

孕婦:妊娠高血壓,一切以安全為上

懷孕期間的血壓問題,非常棘手。西醫叫「妊娠高血壓」,通常在懷孕20週後出現。 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會變成「子癲前症」,這對媽媽和寶寶都很危險。

中醫看這個,大多歸類在「肝腎陰虛」或「肝陽上亢」。 因為懷孕時,身體的陰血要下去養胎,如果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就容易出現陰虛陽亢的狀況。 治療上會用一些比較平和、有安胎作用的藥,像是白芍、桑寄生、杜仲、續斷等。 不過,這絕對、絕對要在婦產科醫師和中醫師的共同監控下進行。用藥非常小心,有些活血化瘀的藥是禁用的。

飲食上,會建議多補充優質蛋白質(魚、雞肉、豆類)和含鉀離子的食物(菠菜、奇異果),然後鹽分一定要控制。 躺著休息的時候,多採左側臥,對寶寶的血液供應比較好。

長輩:多虛證,用藥需溫和

老年人的高血壓,中醫看來很多是「本虛標實」。 意思是根本的原因是身體機能退化(虛),比如肝腎虧虛,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是血壓高(實)。所以用藥不能一味地「降火」,而是要「滋補肝腎」,從根本去調理。 常用的像是杜仲、何首烏、枸杞等。

另外,長輩常有多種慢性病,同時也在吃西藥。所以,中西藥的交互作用要特別注意,這也是為什麼等等會提到,看中醫前要把西藥藥單帶去的原因。

中醫調理常使用天然藥材,但需由醫師辨證論治後方可使用。
中醫調理常使用天然藥材,但需由醫師辨證論治後方可使用。

怎麼做:就醫前的資訊整理

決定要看中醫調理了,去之前,不是人到就好。準備越充分,醫師越能掌握你的狀況。這跟我們去醫院做健康檢查一樣,有些準備是必要的。

1. 帶著你的「血壓日記」

這大概是最重要的事。不要只靠在診間量那一次血壓,那不準。 你需要在家裡、在放鬆的狀態下,每天固定時間量血壓,然後記錄下來。 最好是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把這些紀錄(收縮壓、舒張壓、心跳)帶給中醫師看,這份「日記」比什麼都重要。

2. 西藥藥單、保健品清單,全部帶上

你正在吃的所有西藥(特別是降壓藥)、還有任何保健食品,都要列一張清單,或直接把藥袋、藥罐帶去。 這能幫助中醫師判斷你的體質,也能避免中藥和西藥或保健品產生不良的交互作用。例如,有些補氣的藥材像人參,對某些類型的高血壓患者可能不適合。 誠實告知,非常重要。

3. 就診前,避免影響「望、聞、問、切」

中醫診斷很依賴感官。所以去看診前:

  • 不要化妝、塗有色護唇膏或指甲油:醫師需要看你的臉色、唇色、甲色,這些都是判斷氣血的依據。
  • 不要刮舌苔:舌頭是中醫的「健康地圖」,舌苔的顏色和厚薄是判斷體內濕氣、火氣的重要指標。
  • 避免氣味重的食物或香水:例如咖啡、大蒜,因為「聞」氣味也是診斷的一環。
  • 穿著寬鬆的衣服:方便醫師把脈,或進行其他必要的檢查。
規律記錄居家血壓,是提供給醫師最重要的參考資訊。
規律記錄居家血壓,是提供給醫師最重要的參考資訊。

對照看一下:官方指引怎麼說?

在台灣,衛福部的資料比較傾向整合性的照護,認為中醫可以作為輔助。 內容也提到飲食、運動、情緒管理等生活照護。 這跟國際上的看法有點不同。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引,主要還是強調生活習慣改變和藥物治療。 對於補充與另類療法(CAM),雖然有些研究顯示有正面效果,但大型的臨床證據還不夠充分,所以官方指引通常比較保守或不特別推薦。 這種差異,可能也反映了台灣中西醫整合醫療環境比較普遍的現況。

不同體質的調理方向參考

這不是治病指南,只是幫助理解中醫大概的思路。具體怎麼做,還是要聽醫師的。

體質類型 常見表現 可能的調理方向(醫師評估後)
肝陽上亢 容易生氣、頭脹痛、臉紅、口苦。就是那種壓力大的火爆脾氣。 清熱平肝。飲食要清淡點,芹菜、菊花茶之類的可能有幫助,但不是自己亂喝。
痰濕阻滯 身體沉重、頭腦昏沉、舌苔厚膩。感覺整個人濕濕重重的。 化痰祛濕。要少吃甜的、油炸的。醫師可能會用一些幫助排除濕氣的藥。
陰虛陽亢 頭暈耳鳴、手腳心熱、口乾、腰酸。身體的「潤滑油」不夠了。 滋陰潛陽。需要補充身體的陰液,海帶、豆腐、黑芝麻、桑椹這類食物可以參考。
氣血兩虛 臉色蒼白、容易疲倦、心悸、講話有氣無力。就是虛累累的感覺。 補益氣血。醫師可能會用一些補氣血的藥,像大棗、黃耆,但要看情況,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補。

限制與提醒:中醫不是萬靈丹

最後還是要強調,中醫調理是慢工出細活,主要是改善體質,讓身體自己恢復平衡。對於血壓突然飆高到危險值(例如超過180mmHg)的緊急情況,請立刻去急診,這是西醫的範疇。

還有,不要相信任何號稱可以「根治」高血壓的偏方或單一產品。 高血壓是慢性病,需要長期的生活管理、藥物控制和定期監測。中醫在其中扮演的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角色,可以幫助改善藥物副作用,或處理一些西藥比較難解決的共伴症狀(如失眠、頭暈、身體僵硬等),但不能把它當作唯一的解方。

總之,保持開放的心態,和你的西醫師、中醫師都保持良好溝通,才是對自己健康最負責的作法。

你或家人有試過中醫調理血壓嗎?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經驗,但要記得,這些分享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喔。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9-24 Reply
    中醫真的能治高血壓嗎?感覺有點像是在賣噱頭耶。西醫都搞不定,憑什麼中醫可以?不會又是另一套推銷把戲吧?真的很懷疑這種所謂的「調理」能有什麼用。
  2. profile
    Guest 2025-07-08 Reply
    嗯,中醫調理高血壓真的很有趣耶!剛好我家阿公也有這問題,看來不只吃藥,生活習慣和飲食調理也超級重要。感覺這篇文章好像很有料,等等要好好研究一下
  3. profile
    Guest 2025-06-21 Reply
    哇靠,這篇文章真的超級實用!剛好我媽最近也在為高血壓煩惱,中醫調理聽起來好像很有希望耶。不過我還是想再多了解一下,畢竟健康這種事不能馬虎。
  4. profile
    Guest 2025-06-01 Reply
    作為中醫師,我常遇到不少高血壓患者。這篇文章真的說到點子上!調理不只是吃藥那麼簡單,要從根本調理身體。我的病人也常分享類似李先生的經歷,真的很有共鳴!
  5. profile
    Guest 2025-04-14 Reply
    這篇分析很到位!特別認同「轉折點」那段,很多客戶確實都卡在常見解法的盲區。我們公司最近有個案例也是類似狀況,後來是透過交叉比對數據才找到痛點。建議可以補充一點:執行時要特別注意行業差異性,有些方法在製造業可行但服務業就不一定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