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益生菌怎麼選?常見菌株差異與免疫調整研究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好,直接講重點。幫寶寶選益生菌,不是選牌子、也不是選菌數多,關鍵是「菌株」。每一隻菌株都有自己的「身分證號碼」,要找的,是那隻有研究證實、能解決你家寶寶特定問題的菌。 就像過敏要找A菌株、腸絞痛要找B菌株,不能搞混。而且,它不是仙丹,只是輔助。

為什麼市面上的資訊這麼亂?跟其他文章差在哪

我爬了一下文,發現很多資訊都太簡化了。有些就是要你買特定牌子,有些只說「LP菌對過敏好」。但這不夠。

這篇筆記想講清楚的是:光說「鼠李糖乳桿菌」沒有意義,重點是後面的菌株編號,例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沒有這個編號,就算同個菌種,功能也可能完全不同。 這就是菌株的「身分證」。多數文章沒把這點講透。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國外的研究指引跟台灣兒科醫師的臨床習慣,有時候會有落差。我會試著整理一下這兩邊的觀點。

看懂益生菌標示,重點在菌株「全名」。
看懂益生菌標示,重點在菌株「全名」。

怎麼看懂標示?三個必看重點

拿到一盒益生菌,先不要管廣告詞,直接翻到背面看成分。

  • 菌株「全名」和編號 :這是最重要的。必須清楚標示菌株的完整名稱,而不只是菌種。 例如,要找的是有臨床研究支持的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而不是隨便一個 `Lactobacillus reuteri`。
  • 菌數 (CFU) :CFU 代表菌落形成單位,也就是活菌的數量。但不是愈高愈好。 重點是要達到研究證實有效的劑量,通常在每天10億到100億 (10^9 - 10^10 CFU) 的範圍內。
  • 劑型與添加物 :給嬰幼兒的,最好選粉劑或滴劑。同時要檢查有沒有添加不必要的糖粉、香料、甜味劑。 成分越單純越好。

常見菌株 vs. 解決的問題(證據整理)

這部分最複雜,我直接整理成一個表格,這樣比較清楚。要記得,這些是基於現有研究,不代表100%有效。

不同菌株就像不同鑰匙,對應不同的健康問題。
不同菌株就像不同鑰匙,對應不同的健康問題。
目標問題 可能有幫助的菌株 研究怎麼說(摘要) 我自己覺得要注意的
過敏/異位性皮膚炎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
LGG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菌株,特別是在預防和改善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方面。 有研究指出,孕婦在懷孕中後期和哺乳期補充,可能降低寶寶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Bb-12 也有類似的研究支持。 效果不是絕對的,正反研究都有。 比較像是「調整體質」的輔助,不能取代醫師開的藥物或乳液保濕。
嬰兒腸絞痛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這是針對腸絞痛研究最充分的菌株。 多項研究顯示,補充此菌株能顯著減少純母乳哺育寶寶的每日哭鬧時間。 作用機制可能跟改善腸道菌叢、減少發炎有關。 主要研究都集中在「純母乳」寶寶身上,對配方奶寶寶的效果證據較少。而且它無法「預防」腸絞痛再次發生。
抗生素相關腹瀉 (AA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在服用抗生素時,好菌壞菌都會被殺光。研究顯示,同時補充LGG或布拉酵母菌(S. boulardii),可以有效預防或減輕抗生素引起的腹瀉。 S. boulardii 是一種酵母菌,不是乳酸菌,比較不怕抗生素。補充時機要跟抗生素隔開至少2小時。
一般消化健康/便秘 混合菌株,如 B. lactis Bb-12 針對單純便秘或維持腸道健康,研究比較不集中在單一菌株。 像 Bb-12 這類常見於嬰兒腸道的菌種,被認為有助於維持消化道機能、使排便順暢。 比起吃益生菌,確保寶寶水分和(副食品階段的)纖維攝取更重要。益生菌是輔助。

美國 vs. 台灣的觀點差異

這點很有趣。國際上的大型組織,跟台灣第一線的醫師,看法有時不太一樣。

  • 國際指引 (例如:世界過敏組織 WAO): 他們非常嚴謹。例如,WAO 在2015年的指引中提到,有條件地建議在高風險家庭中,孕婦、哺乳媽媽或嬰兒本人使用益生菌,以預防濕疹。 但他們也強調證據等級不一,且並非所有菌株都有效。對於治療過敏,他們的態度更為保留。
  • 台灣觀點 (例如:臺灣兒科醫學會): 臺灣兒科醫學會的立場相對保守,曾表示目前證據不支持常規使用益生菌來「預防或治療」過敏性鼻炎或氣喘。 但在臨床上,很多醫師還是會建議家長嘗試,特別是針對異位性皮膚炎或腸絞痛,因為副作用風險低,且確實有部分個案反應良好。 這種差異可能來自於,國際指引需要非常強的證據,而臨床醫師會基於經驗和現有產品做個案判斷。
全球指引與在地觀點,有時會因應不同環境而有差異。
全球指引與在地觀點,有時會因應不同環境而有差異。

吃了沒用?可能的限制與風險

最後,必須要說,益生菌不是萬能的。

  • 個體差異 :每個寶寶的腸道環境都獨一無二,所以同一隻菌,對A寶寶有效,對B寶寶可能沒反應。 這就是所謂的「非反應者」。
  • 效果短暫 :益生菌是「過客」,多數菌株不會永久定殖。停止服用後,腸道菌相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 不是完全沒風險 :對健康的足月寶寶來說,益生菌通常很安全。 但對於早產兒、免疫系統有嚴重缺陷、或體內有中心靜脈導管的住院寶寶,使用益生菌可能增加菌血症的風險,必須在醫師嚴格監控下才能使用。
  • 產品品質問題 :從製造、運輸到保存,如果溫度控制不好,你吃下肚的可能都只是死菌。這也是為什麼要選信譽良好、品管嚴格的品牌。

總之,把它當成一種「調整生活型態」的嘗試,而不是藥物治療。有任何健康問題,優先諮詢兒科醫師永遠是第一步。

你家寶寶試過益生菌嗎?是為了改善什麼問題?在下面留言分享看看,但記得不要提到品牌喔!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8-17 Reply
    嘿,這篇文章好像在全球益生菌市場掀起的討論耶!不同國家對益生菌的看法真的差很多吧?想知道歐美那邊是怎麼看待這個熱潮的?
  2. profile
    Guest 2025-04-09 Reply
    真的耶!我家寶寶之前腸胃不太好,醫生建議吃益生菌後改善超多~不過挑選時真的要小心菌種,像LGG和BB-12這幾種比較適合嬰兒,大家給寶寶吃之前記得先問過醫生比較安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