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嗯…最近在看這些血脂的資料,感覺有點複雜。簡單講,好像不是單純吃個什麼保健品就能解決的。我自己想了一下,重點應該是整個生活習慣的調整,像是吃什麼、怎麼動,這才是根本。保健食品…大概就是個輔助吧,而且吃之前最好還是問過醫生,這點很重要。
研究怎麼說?先看證據
我花時間看了一些研究,發現事情比想像的還有多細節。像是很多人在討論的魚油,美國心臟協會(AHA)其實有提到,如果要針對高的三酸甘油脂,可能需要用到每天4克這麼高的處方劑量才有效。 這跟我們平常自己買來當保養吃的劑量,差很多。而且他們的研究是針對「處方級」的Omega-3,不是一般的保健食品。 這點要分清楚。
研究也說,高劑量的Omega-3補充劑(每天大概0.5克到超過5克)確實可以降低大約15%的三酸甘油酯。 但有趣的是,如果是EPA和DHA都有的配方,在處理非常高的三酸甘油酯(≥500 mg/dL)時,可能會讓壞膽固醇(LDL-C)稍微增加;但純EPA的配方就比較沒有這個狀況。 所以,針對不同的血脂問題,選擇可能也不一樣。
然後是紅麴,這東西更微妙。它的有效成分「Monacolin K」,化學結構跟降膽固醇藥物Lovastatin幾乎一模一樣。 所以它確實能降膽固醇,有些研究說每天攝取約10毫克的Monacolin K,可以降低約17%的總膽固醇。 不過,也正因為它像藥,所以副作用和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也存在,像是不能跟某些抗生素或葡萄柚一起吃。 最近日本有相關的事件,所以這部分真的要很小心。
不過啊,也有研究持不同看法。像一篇2022年的研究(SPORT研究)就指出,跟安慰劑比起來,包含紅麴在內的六種保健食品,降低壞膽固醇(LDL)的效果並不明顯。 另外一篇2023年的研究也說,跟Statin藥物可以顯著降低35.2%的壞膽固醇相比,這些保健食品的效果跟安慰劑差不多。 甚至有台大醫生直言,市售保健品對降血脂「無效」。 所以…好像還是不能太過依賴保健食品。
所以,到底該怎麼做?
看了這麼多,我自己整理了一下思緒。感覺還是要回到最基本的生活調整。畢竟,血脂異常九成跟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方面,嗯,好像不是單純少油就好。重點是「醣」。特別是精緻澱粉和含糖飲料,這些東西很容易讓三酸甘油酯飆高。 應該多吃一些全穀類,像是糙米、燕麥,還有富含纖維的蔬菜。 油的話,要選好油,比如橄欖油,避開豬油、奶油這些飽和脂肪。 蛋白質來源可以多選一些深海魚,像是鮭魚、秋刀魚,因為它們有Omega-3脂肪酸。
再來是運動。這點好像大家都知道,但重點是要規律。有研究提到,就算吃了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果每天能快走60分鐘,三酸甘油酯就不會大幅上升。 所以,動起來真的很重要。
至於保健食品…我想它應該是放在最後一步,而且是「輔助」。這裡我簡單整理一下我的理解:
| 保健品種類 | 主要針對 | 研究證據強度 | 我自己是覺得... (注意事項) |
|---|---|---|---|
| 高濃度魚油 (Omega-3) | 三酸甘油脂,特別是高純度的 EPA。 | 算強的。特別是高劑量處方級的。 | 如果要降三酸甘油脂,劑量是關鍵。市售的濃度跟研究用的差很多,別期望有一樣的效果。還有,有在吃抗凝血藥的人要小心。 |
| 紅麴 | 膽固醇 (特別是壞膽固醇 LDL-C)。 | 有點爭議。有些研究說有效,但也有說效果不明顯的。 | 這東西因為含有 Monacolin K,作用機制跟藥很像,所以千萬不能自己亂吃,特別是已經在服用降血脂藥或肝功能不好的人。 一定要問過醫生。 |
| 水溶性膳食纖維 (如:洋車前子、燕麥) | 輔助降低膽固醇。 | 算明確。主要是幫助身體排出多餘膽固醇。 | 這個相對安全很多,就是多吃高纖維食物,像是燕麥、豆類、蔬菜水果。 比較像是從日常飲食去調整,我覺得這才是最根本的。 |
美國跟台灣的看法,有哪裡不一樣?
這點我覺得蠻有趣的。我特別去看了美國心臟協會 (AHA) 和台灣衛福部的資料,發現他們關注的點和規範的嚴格程度有點不同。
美國心臟協會這邊,他們花很多篇幅在討論Omega-3脂肪酸,特別是針對三酸甘油酯過高的情況。他們明確指出,要達到顯著療效,建議使用每日4克的「處方」Omega-3。 他們也強調,一般的膳食補充劑(保健食品)並不是FDA批准用來治療高血脂的。 感覺上,他們把處方藥和保健食品分得非常清楚。
反觀台灣,衛福部食藥署(TFDA)對於「紅麴」產品有很明確的「健康食品」規格標準。規範中直接定義了有效成分 Monacolin K 的每日攝取量,必須在 4.8 毫克到 15 毫克之間。 這等於是官方認證了在這個劑量範圍內,它具有調節血脂的保健功效。這點跟美國那邊把保健品和治療完全分開的態度,好像有點微妙的差異。感覺台灣這邊對「藥食同源」的觀念接受度更高一些,所以會有這種介於藥品和食品之間的「健康食品」認證標準。
所以,如果你在美國,醫生可能會直接開高劑量魚油處方給你;但在台灣,你可能會在藥局或商店看到一堆有「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的紅麴產品。這就是兩地法規和文化下的不同之處。
這些保健品的限制與風險
說真的,任何東西吃進身體裡,都不能只看好處。保健食品也是一樣。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們不像藥品那樣受到嚴格監管。 最近日本小林製藥的紅麴事件就是一個警訊,生產過程中的汙染可能會產生像橘黴素(citrinin)這類的毒素,對肝腎造成傷害。 台灣的法規雖然有要求citrinin含量要低於2 ppm,但消費者自己很難去驗證。
另一個風險是交互作用。就像前面提到的,紅麴不能跟statin類藥物一起吃,因為效果會疊加,增加肌肉病變或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 魚油吃多了也有抗凝血的效果,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就要特別小心。 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所以,我的想法是,在吃任何保健食品之前,拿著瓶子去問你的醫生或藥師,絕對是必要的。
常見錯誤與修正
整理一下一些我以前也可能會搞錯的觀念。
- 錯誤一:覺得只要吃保健食品就夠了。這是最大的誤解。如果飲食還是一樣大吃大喝、不運動,吃再多保健品可能都沒用,甚至只是在浪費錢。 根本還是生活習慣。
- 錯誤二:只看總膽固醇,或覺得好膽固醇(HDL)高就可以抵銷一切。其實三酸甘油酯自己就是一個獨立的風險因子。 很多人膽固醇正常,但三酸甘油酯卻很高,這通常跟喝酒和吃太多甜食、澱粉有關。
- 錯誤三:抽血前幾天再臨時抱佛腳。三酸甘油酯對近期的飲食非常敏感,可能三五天的高碳水飲食就會讓數字飆高。 所以,想要看到真實的身體狀況,平常就要維持好習慣,而不是只為了應付檢查。
- 錯誤四:認為瘦的人就不會有高血脂。錯了。血脂問題跟體脂代謝有關,不完全等於體重。遺傳、壓力、飲食內容都是因素,所以瘦子也可能有高血脂。
總之,面對血脂問題,好像沒有捷徑。還是得從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然後跟醫生好好討論,一步一步調整飲食和運動,這樣才最實在。
對了,看完這些,你比較在意的是膽固醇數字,還是三酸甘油脂的數字呢?或者,你有沒有試過什麼方法覺得特別有效?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