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間歇性斷食到底在紅什麼?
好,今天要來聊聊間歇性斷食。最近真的太多人問了,感覺好像不聊一下不行。我自己是覺得,間歇性斷食最大的重點,真的不是「少吃」,而是「什麼時候吃」。這整個概念的核心,在於一個叫做「代謝轉換」(Metabolic Switching)的過程。 簡單講,就是讓你的身體從平常燒葡萄糖當能量,切換成去燒儲存的脂肪。
你想想看,我們大部分人,尤其在台灣,飲食習慣就是三餐加點心,有時候晚上再來個宵夜,身體基本上無時無刻不在處理吃進來的熱量,根本沒機會去動用那些存起來的脂肪。 間歇性斷食就是透過拉長空腹時間,強迫身體把肝臟裡的糖原用完,然後說:「欸,沒糖了,該去脂肪庫存區領燃料囉!」 這個轉換點,大概發生在停止進食後的12個小時左右。 這就是為什麼168會這麼紅,因為16個小時的空腹,穩穩地跨過了那個門檻。
科學家是怎麼看這件事的?不只是減重而已
我爬梳了一些研究,發現這件事比我想的還有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位神經科學家叫馬克・馬特森(Mark Mattson),他研究這玩意兒超過25年了。 他的研究指出,當身體啟動這個「代謝轉換」時,影響的不只是脂肪燃燒。 身體會進入一種輕微的壓力狀態,反而會啟動一些保護機制,對抗慢性病,甚至可能對大腦有益。 他們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斷食可以提高神經元的抗壓性,甚至促進學習和記憶力。
另外一個關鍵字是「細胞自噬」(Autophagy)。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細胞的大掃除。在沒有食物進來的空檔,細胞會開始分解、回收那些老舊、壞損的零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修復過程。 長期處於進食狀態,細胞就沒空做這件事了。這點在台灣內科醫學會的期刊裡也有提到,斷食可以啟動這個路徑,讓細胞移除受損蛋白質,暫時減少不必要的合成來儲存能量。
所以,實際上要怎麼做?不只有168
大家最熟的就是168,一天裡面16小時不吃,8小時內吃完所有東西。 但其實斷食法有很多種,沒有哪一個是絕對最好的,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老實說,硬ㄍㄧㄥ的都沒辦法持久。
這邊我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斷食法 | 執行方式 | 我的OS(個人看法) | 可能適合誰 |
|---|---|---|---|
| 16/8 時間限制飲食 (TRE) | 每天16小時禁食,8小時進食。例如,中午12點到晚上8點之間吃飯。 | 最容易融入生活的入門款。不過重點是那8小時不能亂吃,不然只是把三餐跟點心擠在一起吃而已。 |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斷食新手。 |
| 5:2 斷食法 | 一週選兩天(不連續),只攝取約500-600大卡,其他五天正常吃。 | 老實說,這個真的挑戰人性。那兩天會很餓、很厭世,但好處是只要忍兩天。很考驗意志力。 | 時間不固定,但偶爾能安排出「低能量日」的人。 |
| 隔日斷食 (ADF) | 吃一天、餓一天。斷食日可以完全不吃,或只吃極低熱量。 | 超級硬派!社交衝擊很大,朋友約吃飯都得看日子。我自己是覺得太極端了,很難持續。 | 短期內需要看到顯著變化的健康族群(但一定要諮詢醫生)。 |
新研究的發現與一些「但是...」
間歇性斷食聽起來很神,但也不是萬靈丹。最近有些新的研究發現蠻值得注意的。例如,有一個2024年發表在《細胞》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間歇性斷食可能會引發一種壓力反應,反而影響毛囊幹細胞的再生。 研究人員在小鼠和人體實驗中都觀察到,斷食組的毛髮生長速度有變慢的趨勢。 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但這提醒我們,一種方法對身體不同部位的影響可能不一樣。
另外,關於減重效果,Salk研究院的Satchin Panda博士是「時間限制飲食」(Time-Restricted Eating, TRE)領域的權威。 他的研究特別強調「規律性」。他認為,就算你每天都在8小時內吃完,但如果今天是早上8點到下午4點,明天是中午12點到晚上8點,這樣變來變去,對生理時鐘的干擾還是很大,效果會打折扣。 所以,固定進食時段,可能跟時段長短一樣重要。
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很不一樣,台灣的飲食文化很多元,宵夜、手搖飲隨處可見,要固定時間進食,對很多人來說比縮短進食窗口還難。衛福部雙和醫院的資料也提醒,斷食期間如果出現明顯落髮、疲勞、頭痛等症狀,就要注意了,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誰不適合玩這場「飢餓遊戲」?
講了這麼多好處,但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是以下幾種人,拜託先不要自己亂試,一定要找醫生或營養師聊聊:
- 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 寶寶的營養最重要,別鬧了。
- 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 還在長大,需要充足均衡的能量。
- 有過飲食失調病史的人: 例如暴食症或厭食症,斷食可能會觸發不健康的行為模式。
-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第一型: 需要嚴格監控血糖,任意改變進食時間很危險。
- BMI過低或營養不良的人: 你需要的是增重,不是減重。
就算是一般健康的人,剛開始的前幾週也可能會覺得很餓、很煩躁、沒精神。 馬特森的研究也提到,身體大概需要二到四週的時間來適應這種新的作息。 所以,如果想嘗試,建議循序漸進,例如先從12小時斷食開始,再慢慢拉長時間到14小時,最後才到16小時。
所以,間歇性斷食的重點到底是什麼?
繞了一大圈,我的想法是,間歇性斷食的價值,可能不在於它本身是一種多神奇的減肥法。最近一篇202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大型研究就發現,在都有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單純限制熱量跟「限制熱量+168斷食」的兩組人,一年下來減重效果其實差不多。
這代表什麼?代表「創造熱量赤字」還是王道。 間歇性斷食之所以對很多人有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順便」讓你少吃了一餐或一些點心,自然而然地減少了總熱量攝取。 它是一個幫助你達成熱量赤字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可以讓你忽略總熱量、在進食窗口內大吃特吃的藉口。
不過呢,就算減重效果跟單純的熱量控制差不多,前面提到的「代謝轉換」和「細胞自噬」等額外好處,還是存在的。 所以,如果你覺得這種飲食模式很適合你的生活節奏,能讓你更有精神、更專注,那它就是一個很棒的健康策略。但如果試了覺得壓力很大、影響社交、甚至不舒服,那真的沒必要強迫自己。畢竟,最好的健康方法,永遠是那個你能長期堅持下去的方法。
你試過哪種斷食法嗎?在底下留言分享一下你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吧!是嘴饞、社交壓力,還是精神不濟呢?
